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明清传奇中描写包公故事的作品在数量上虽然不如元杂剧多,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百姓的需求,剧作家们将包公形象进行了更为极端的神化,借此来寄托百姓对清官的企盼。
关键字:明清传奇 包公形象 神化
最先将包公形象进行神化的作品出现于元代,此后便蔚然成风[1]。明清之际,包公戏主要以传奇的形式出现,现可考明清包公戏共有18种,分别是:童养中《胭脂记》、欣欣客《袁正文还魂记》、沈璟《桃符记》、无名氏《高文举珍珠记》、无名氏《观音鱼篮记》、郑国轩《牡丹记》(已佚)、叶碧川《瓦盆记》(已佚)、郑汝耿《剔目记》(已佚)、无名氏《高文举还魂记》(已佚)、朱佐朝《乾坤啸》、石子斐《正昭阳》、唐英《双钉案》、李玉《长生像》(已佚)、朱佐朝《瑞霓罗》(已佚)、朱素臣《四奇观》(已佚)、程子偉《雪香园》(已佚)、无名氏《琼林宴》(已佚)、无名氏《双蝴蝶》(已佚)。明清传奇中,描写包公故事的作品所占比重并不大,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百姓对清官的渴求,剧作家们在元杂剧的基础上对包公的形象进行了更为深层的神化,本文力求通过对明清传奇中描写包公故事的作品进行分析,概括出剧作家们对包公形象进行神化的具体体现。
一、身世复杂:
元杂剧中,对于包公身世的介绍大多是:“老夫姓包名拯字希文,庐州金斗那四望乡老儿村人也。官拜龙图阁待制学士,正授开封府尹。”只有《盆儿鬼》和《灰阑记》两剧中介绍较多,但也只是简单介绍了包公被皇上委以重任的原因,并没有过多地对包公的身世进行说明。明清剧作家对包公的身世进行了较大拓展,如《高文举珍珠记》第二十一出包公出场时有一大段的说明,其中介绍了包公因相貌丑陋,被父母兄弟所嫌弃,由嫂子抚养成人的过程。明清剧作家们都不约而同地将包公塑造成相貌丑陋之人,并特意为他安上一个黑色的脸谱。包公黑脸之说,在现存的四种正史资料[2]中都没有记载,剧作家凭空对包公形象进行了这一附会,并得到观众们的认同,这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尚书》中记载了中国的色彩体系源于“五色”,五色之中,黑色是最早被先民赋予神秘色彩和禁忌意义的颜色之一。《说文解字》中说:“黑,火所熏之色也。”古人直观地把黑色与瘟疫、恐怖、神秘等联系起来,而正是由于黑色的神秘与禁忌,人们开始崇拜黑色,关于这一点,可以参照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中对于人们崇拜龙的原因的分析:“一定是假设了龙有一种广大无边的超自然的法力,即所谓‘摩那’(manan)者,然后才肯奉它为图腾,崇拜它,信任它,皈依它。”黑色也是如此,人们认为黑色是瘟疫的象征,所以供奉黑色,由此,黑色转恶为善,变成了保佑民众的避瘟神灵,正如黑面凶相的赵公元帅本为瘟神,后被人们供奉为财神赵公明一样。后来五色又与五方四时相对应,在五行理论中,黑色为天玄,北方之色,代水。而北方属冬,水又有寒凉滋润之性,所以黑色又是庄重、肃穆的象征,隋唐以前帝王多着玄衣,也是意在表现威严庄重的形象。《包拯传》中说:“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元杂剧中说包拯“白日断阳间,到的晚时又把阴司理”,如此一个能在阴阳两界都守法持正的清官,如果长得太过好看或是太过平常,怎么能塑造其威严庄重的形象呢?这并非只是百姓们的臆想,正史中类似的情节也有很多,如北齐名将兰陵王高长恭就因长相过于柔美而无法震慑敌军,所以每次临敌时都带上狰狞的面具以壮军威;与包拯同时代的大将军狄青也因为长相清秀而受到敌人的轻视,于是每每作战都披散头发带着面具。所以剧作者们受此影响,将包公的外貌特征做了丑化,并附会成黑脸,正是想用这种色彩来寓意包公的品性:外表凶猛,内心正直,刚正不阿,铁面无私。唯有如此,才能显示出肃正严厉,不仅让阳间作奸犯科的坏人害怕,更让阴间为非作歹的鬼怪胆颤。
二、官职:
元杂剧中的包公,官职为“南衙开封府尹”或“龙图阁待制”。“开封府尹”是宋代京城开封府长官,主管京城民政、狱讼、治安,从三品。龙图阁是宋真宗咸平四年建造,收藏太宗御书、御制文集、各种典籍、图画、宝瑞之物等,“龙图阁待制”负责掌管龙图阁事务,从四品。这与历史上包拯的官职无论是职责还是品级都颇为符合。而到了明清传奇中,包公的官职被提高了,如《还魂记》和《观音鱼篮记》中说他“官封左相,兼管开封府”,北宋以左为尊,左相在官职上比右相要高,为国君辅弼之臣。而《双钉记》中更是将他附会成天上的文曲星官。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凡是文章写得好而被朝廷录用为重臣的人皆是文曲星下凡,可是纵观包拯文集,很多都是给皇帝的上书,并无甚多文采,唯一留下的一首诗,也是为了拒绝贿赂而作,从这些来看,包拯的文才似乎并不够资格附会成文曲星下凡。
在古代神话中,文曲星与武曲星是一对相辅星官,我们可以从人们对武曲星的认定标准来窥探其对文曲星的标准。纵观中国历史,被百姓认定是武曲星的人并不多,不是所有武艺高强之人都可被附会为武曲星下凡,据民间传说,只有周武王,关羽、狄青等人被认可。由此可见,百姓们对于武曲星的判断标准不仅仅只是武艺的高强,更为重要的是他能够以天下为重,为百姓解困。由此可以大胆推测,百姓对于文曲星的要求也并非仅仅是文采超群的书生,更重要的是能够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救黎民于水火的人,由这一方面来看,包公是符合条件的,所以百姓们尊他为文曲星君。
三、刑具:
包公戏中包公的刑具是权利的象征。元杂剧中仅仅是势剑金牌,而明清传奇中包公的刑具被无限地增加,《珍珠记》包公称宋王“赐我金剑一把,铜铡两口,锈木一个,金狮子印一颗,一十二第御棍。”除此之外,还有 “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等等,甚至还有可以起死回生的宝物,这些都使包公的断案范围无限扩大,上至皇亲国戚,下至三司九卿,既可审问人间不平事,又可惩处阴间不义神。特别是这里所说的“金剑一把”,实际就是民间俗称的“尚方宝剑”,这是皇帝御用的宝剑,持有尚方宝剑的官员,具有先斩后奏的权力,这不仅是百姓对包公寄予的希望,也是皇帝对包公的肯定,委以重任,所以在明清传奇中包公在对待皇亲国戚、权豪势要时再也不必小心谨慎,游移不定了。
注释:
[1]、详见《从元杂剧看对包公形象的神化》,蔡静,《北方文学》2012年第6期。
[2]、分别是:吴奎的《宋故枢密副使孝肃包公墓志铭》、曾巩的《隆平集?孝肃包公传》、宋代的《国史本传》和元代的《宋史?包拯传》。
作者简介:蔡静(1987.8~),性别:女,籍贯:黑龙江绥化,学校: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研究方向:宋元明清文学。
详细地址:哈尔滨师范大学松北校区6公寓。
联系电话:15945937579。
关键字:明清传奇 包公形象 神化
最先将包公形象进行神化的作品出现于元代,此后便蔚然成风[1]。明清之际,包公戏主要以传奇的形式出现,现可考明清包公戏共有18种,分别是:童养中《胭脂记》、欣欣客《袁正文还魂记》、沈璟《桃符记》、无名氏《高文举珍珠记》、无名氏《观音鱼篮记》、郑国轩《牡丹记》(已佚)、叶碧川《瓦盆记》(已佚)、郑汝耿《剔目记》(已佚)、无名氏《高文举还魂记》(已佚)、朱佐朝《乾坤啸》、石子斐《正昭阳》、唐英《双钉案》、李玉《长生像》(已佚)、朱佐朝《瑞霓罗》(已佚)、朱素臣《四奇观》(已佚)、程子偉《雪香园》(已佚)、无名氏《琼林宴》(已佚)、无名氏《双蝴蝶》(已佚)。明清传奇中,描写包公故事的作品所占比重并不大,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百姓对清官的渴求,剧作家们在元杂剧的基础上对包公的形象进行了更为深层的神化,本文力求通过对明清传奇中描写包公故事的作品进行分析,概括出剧作家们对包公形象进行神化的具体体现。
一、身世复杂:
元杂剧中,对于包公身世的介绍大多是:“老夫姓包名拯字希文,庐州金斗那四望乡老儿村人也。官拜龙图阁待制学士,正授开封府尹。”只有《盆儿鬼》和《灰阑记》两剧中介绍较多,但也只是简单介绍了包公被皇上委以重任的原因,并没有过多地对包公的身世进行说明。明清剧作家对包公的身世进行了较大拓展,如《高文举珍珠记》第二十一出包公出场时有一大段的说明,其中介绍了包公因相貌丑陋,被父母兄弟所嫌弃,由嫂子抚养成人的过程。明清剧作家们都不约而同地将包公塑造成相貌丑陋之人,并特意为他安上一个黑色的脸谱。包公黑脸之说,在现存的四种正史资料[2]中都没有记载,剧作家凭空对包公形象进行了这一附会,并得到观众们的认同,这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尚书》中记载了中国的色彩体系源于“五色”,五色之中,黑色是最早被先民赋予神秘色彩和禁忌意义的颜色之一。《说文解字》中说:“黑,火所熏之色也。”古人直观地把黑色与瘟疫、恐怖、神秘等联系起来,而正是由于黑色的神秘与禁忌,人们开始崇拜黑色,关于这一点,可以参照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中对于人们崇拜龙的原因的分析:“一定是假设了龙有一种广大无边的超自然的法力,即所谓‘摩那’(manan)者,然后才肯奉它为图腾,崇拜它,信任它,皈依它。”黑色也是如此,人们认为黑色是瘟疫的象征,所以供奉黑色,由此,黑色转恶为善,变成了保佑民众的避瘟神灵,正如黑面凶相的赵公元帅本为瘟神,后被人们供奉为财神赵公明一样。后来五色又与五方四时相对应,在五行理论中,黑色为天玄,北方之色,代水。而北方属冬,水又有寒凉滋润之性,所以黑色又是庄重、肃穆的象征,隋唐以前帝王多着玄衣,也是意在表现威严庄重的形象。《包拯传》中说:“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元杂剧中说包拯“白日断阳间,到的晚时又把阴司理”,如此一个能在阴阳两界都守法持正的清官,如果长得太过好看或是太过平常,怎么能塑造其威严庄重的形象呢?这并非只是百姓们的臆想,正史中类似的情节也有很多,如北齐名将兰陵王高长恭就因长相过于柔美而无法震慑敌军,所以每次临敌时都带上狰狞的面具以壮军威;与包拯同时代的大将军狄青也因为长相清秀而受到敌人的轻视,于是每每作战都披散头发带着面具。所以剧作者们受此影响,将包公的外貌特征做了丑化,并附会成黑脸,正是想用这种色彩来寓意包公的品性:外表凶猛,内心正直,刚正不阿,铁面无私。唯有如此,才能显示出肃正严厉,不仅让阳间作奸犯科的坏人害怕,更让阴间为非作歹的鬼怪胆颤。
二、官职:
元杂剧中的包公,官职为“南衙开封府尹”或“龙图阁待制”。“开封府尹”是宋代京城开封府长官,主管京城民政、狱讼、治安,从三品。龙图阁是宋真宗咸平四年建造,收藏太宗御书、御制文集、各种典籍、图画、宝瑞之物等,“龙图阁待制”负责掌管龙图阁事务,从四品。这与历史上包拯的官职无论是职责还是品级都颇为符合。而到了明清传奇中,包公的官职被提高了,如《还魂记》和《观音鱼篮记》中说他“官封左相,兼管开封府”,北宋以左为尊,左相在官职上比右相要高,为国君辅弼之臣。而《双钉记》中更是将他附会成天上的文曲星官。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凡是文章写得好而被朝廷录用为重臣的人皆是文曲星下凡,可是纵观包拯文集,很多都是给皇帝的上书,并无甚多文采,唯一留下的一首诗,也是为了拒绝贿赂而作,从这些来看,包拯的文才似乎并不够资格附会成文曲星下凡。
在古代神话中,文曲星与武曲星是一对相辅星官,我们可以从人们对武曲星的认定标准来窥探其对文曲星的标准。纵观中国历史,被百姓认定是武曲星的人并不多,不是所有武艺高强之人都可被附会为武曲星下凡,据民间传说,只有周武王,关羽、狄青等人被认可。由此可见,百姓们对于武曲星的判断标准不仅仅只是武艺的高强,更为重要的是他能够以天下为重,为百姓解困。由此可以大胆推测,百姓对于文曲星的要求也并非仅仅是文采超群的书生,更重要的是能够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救黎民于水火的人,由这一方面来看,包公是符合条件的,所以百姓们尊他为文曲星君。
三、刑具:
包公戏中包公的刑具是权利的象征。元杂剧中仅仅是势剑金牌,而明清传奇中包公的刑具被无限地增加,《珍珠记》包公称宋王“赐我金剑一把,铜铡两口,锈木一个,金狮子印一颗,一十二第御棍。”除此之外,还有 “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等等,甚至还有可以起死回生的宝物,这些都使包公的断案范围无限扩大,上至皇亲国戚,下至三司九卿,既可审问人间不平事,又可惩处阴间不义神。特别是这里所说的“金剑一把”,实际就是民间俗称的“尚方宝剑”,这是皇帝御用的宝剑,持有尚方宝剑的官员,具有先斩后奏的权力,这不仅是百姓对包公寄予的希望,也是皇帝对包公的肯定,委以重任,所以在明清传奇中包公在对待皇亲国戚、权豪势要时再也不必小心谨慎,游移不定了。
注释:
[1]、详见《从元杂剧看对包公形象的神化》,蔡静,《北方文学》2012年第6期。
[2]、分别是:吴奎的《宋故枢密副使孝肃包公墓志铭》、曾巩的《隆平集?孝肃包公传》、宋代的《国史本传》和元代的《宋史?包拯传》。
作者简介:蔡静(1987.8~),性别:女,籍贯:黑龙江绥化,学校: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研究方向:宋元明清文学。
详细地址:哈尔滨师范大学松北校区6公寓。
联系电话:15945937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