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基础知识”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凡语音、字词、句法、修辞、标点符号、文化文学常识、写作常识、诗文背诵等等都包括在内。这就需要我们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在语文教学中及时的督促及正确的指导学生。
【关键词】語文 基础知识 积累 有助于
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在语文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及时督捉与正确指导是十分必要的。持之以恒的帮助学生积累基础知识对他们提高语文成绩而言,毫无疑问是种行之有效的做法。“语文基础知识”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凡语音、字词、句法、修辞、标点符号、文化文学常识、写作常识、诗文背诵等等都包括在内。那么应如何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积累呢,笔者依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从三个方面简单的说说基础知识的积累。
一、基本知识积累有助于课程概括简析
我们就以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这是一篇标准典型范式的写景散文。我们教师需先引领学生通读课文,1-2遍,取其大意,这时不必在乎生字、生词等“拦路虎”,跨过即可,之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背诵和记忆基本的知识点,课文前的介绍,其次带领大家将课后的字词注释投之于课文当中,放在课文原话中记忆理解,这样有两个好处:其一知道基本词义,其二知道句子中的特定意义,在《荷塘月色》这篇课文中,由于描写景物的词语较多,我们的侧重点就是在这些词语上面,将其融入句子中理解。以上这一步的目的是应对考试中的辨音、辨义和辨形的题,一般就是选择题、判断题和可能出现的填空题,以及在试卷里有的基本词义解释,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基本知识的提取,比如说话、写字、以及基本生活的认知。其次进入概括段落段意和内容分析方面,按不同的思路可将课文分成不同层次,这个合理即可,无标准答案,举例如按照空间方位顺序可分成“荷塘前”——“荷塘中”——“荷塘后”,按作者的脚步走动,这样可分析不同的景物变化,如按照作者主观情绪可划分为“空寂惆怅”——“豁然开朗”——“有所思”,这样可分析作者的心理活动和情绪,同时辅之以景物的描述和变化。此外,还有很多不同的方法,合理即可,因为“文无定法”。3、接下来就是课文分析的最后一步,就是内容分析和理解。这是一项细致和繁杂的工程,包括句段的内涵外延,起承转合,作者意向,文章内容表达目的,各种写作手法,繁多里面抓典型。
另外本文的景物描写主要集中在 4、5、6 段,分别写到“荷叶、荷花、月光、树影、蝉蛙声”,在内容分析中,我们关注的是“描写顺序、词语运用、语句含义、前后互联”,主观上我们关注的是“作者的心理活动和情绪变化,表达目的”,手法上我们关注的是“比喻、拟人、通感”,三者综合到位,任务达成。以上两步的目的是针对篇章的“阅读分析,内容理解,内涵外延分析,手法运用”等,实际锻炼的能力就是:理解、概括归纳、分析和交流,本质上就是学会“通顺、准确”的说话交流,教师在教学中逐步引导,按照顺序进行,学生进行感悟领会,前者不可瞒天过海,后者不可好高骛远,教师和学生当慎思之。
二、基础知识积累有助于阅读提高
阅读中通过及时、准确地联想再现 已掌握的知识,对其进行筛选,从而达到解决阅读问题的目的。阅读不同的文体,可以再现出不同文体阅读的重点。比如,阅读说明文要指出其说明方法,可先将主要的说明方法再现出来,然后逐一印证、筛选。上例中,要指出所用的表达方式,在脑子里马上再现出常用的记叙、议论、说明三种表达方式 ,分别代入考查、验证 ,即可断定是以记叙为主。又如,议论文中的论证方法、论证方式,记叙类文章的表现 手法、描写方法等,通过这些有限的知识,均可以用这一途径进行阅读。综合地利用基础知识对阅读中的某些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又一有效途径。在阅读上述例段时,可从句子间的关系入手,步步深入,到达阅读的深层次。首先,思考①旬与②③④句之间存在何种关系。要弄清彼此间的关系,必须对②⑨④旬逐一分析,②③④句明显地使用 了描写方法,究竟分别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这些描写方法又分别揭示了孔乙己什么特点?第②句抓住了“身材”、“脸色”、“皱纹”、“胡子”进行肖像描写,这一副样子,揭示出他不幸的遭遇。第③句写长衫,这是服饰 (或说细节) 描写,从“又脏又破”、 “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揭示出他又懒又死爱面子。第④句是语言描写——“总是满口之乎者也”,由此可见,他具有读书人 “自命清高、迂腐不堪”的性格。通过分析,不难看出②③④句均是围绕第①句来分述的,因此,它们之间存在着总分关系。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探究:从文段中可看出孔乙己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这样由“句子——描写方法——性格——形象”层层深究,起点浅,落点深,既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又适合学生的阅读思维习惯。如此种种途径,并非绝然孤立独行,在阅读过程中,往往交相渗透,综合使用。教师只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扎扎实实抓好基础知识,正确地以基础知识为杠杆,善于利用基础知识这根 “导火线”来引导学生点燃阅读能力的“着火点”,学生在阅读中就不会感到茫然,更不会束手无策,反而有章可循,有法可效,最终能进入阅读的较深境界,形成一种阅读能力。
三、基础知识需要在课外阅读中积累
课外阅读是增强积累的有教方法。如果通过课外阐读审先导,这是毫无置疑的方式让学生多读点,多积累些,天长日久,待到自己说话作文时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左右逢源。可当今高中生课外阅读大多已徒有其名了.他们整天被练习压得揄不起头来,很少有学生光顾阅览室.报廊、报架也形同虚设。这样的现宴,极大地限制了中学生的语盲积景。许多文字上有造诣的作家、学者总结自己成长经历时.总少不了青少年时期博览群书.即便是班级上语文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常常是对课外书刊情有独钟。因为,只有“博览”,才能令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的语言刺激,而且,在阅读过程中.强化大脑皮层语言信息,使大脑中形成的联系系统更为完整、严密,同样。语文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多作些课外阅读讲座.刺激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桎性,使他们感到课外阅读如同吃饭、睡觉。当然,高中生的课外阅读不可能花过多的时间与精力,不可能拜读大部的文学名著.只能是见缝插针.选择短小精悍的读物,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精心指导.比如介绍课外读物.指导课外阅读笔记盼记法.组织课外阋读交流比赛等等。
四、结束语
无论语文知识是通过什么形态加以陈述和组织的,它始终是语文教学的基础。离开了语文知识,语文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然而,人类的语文知识是丰富多彩的,有限的语文教育并不能传递人类无限丰富的语文知识,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理解、选择和组织就成了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前提。在语文教育理论研究领域对语文性质的理解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没有能形成比较一致的语文基础知识观,但无论承认与否,语文教学对基础知识的重视却是共同的,即使是在没有明确的知识目标体系的前提下也是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知识的教学。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不同观念的语文教学最后都基本达成了自己的教学目标,并没有引起语文教学的混乱,可谓殊途同归。
【关键词】語文 基础知识 积累 有助于
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在语文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及时督捉与正确指导是十分必要的。持之以恒的帮助学生积累基础知识对他们提高语文成绩而言,毫无疑问是种行之有效的做法。“语文基础知识”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凡语音、字词、句法、修辞、标点符号、文化文学常识、写作常识、诗文背诵等等都包括在内。那么应如何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积累呢,笔者依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从三个方面简单的说说基础知识的积累。
一、基本知识积累有助于课程概括简析
我们就以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这是一篇标准典型范式的写景散文。我们教师需先引领学生通读课文,1-2遍,取其大意,这时不必在乎生字、生词等“拦路虎”,跨过即可,之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背诵和记忆基本的知识点,课文前的介绍,其次带领大家将课后的字词注释投之于课文当中,放在课文原话中记忆理解,这样有两个好处:其一知道基本词义,其二知道句子中的特定意义,在《荷塘月色》这篇课文中,由于描写景物的词语较多,我们的侧重点就是在这些词语上面,将其融入句子中理解。以上这一步的目的是应对考试中的辨音、辨义和辨形的题,一般就是选择题、判断题和可能出现的填空题,以及在试卷里有的基本词义解释,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基本知识的提取,比如说话、写字、以及基本生活的认知。其次进入概括段落段意和内容分析方面,按不同的思路可将课文分成不同层次,这个合理即可,无标准答案,举例如按照空间方位顺序可分成“荷塘前”——“荷塘中”——“荷塘后”,按作者的脚步走动,这样可分析不同的景物变化,如按照作者主观情绪可划分为“空寂惆怅”——“豁然开朗”——“有所思”,这样可分析作者的心理活动和情绪,同时辅之以景物的描述和变化。此外,还有很多不同的方法,合理即可,因为“文无定法”。3、接下来就是课文分析的最后一步,就是内容分析和理解。这是一项细致和繁杂的工程,包括句段的内涵外延,起承转合,作者意向,文章内容表达目的,各种写作手法,繁多里面抓典型。
另外本文的景物描写主要集中在 4、5、6 段,分别写到“荷叶、荷花、月光、树影、蝉蛙声”,在内容分析中,我们关注的是“描写顺序、词语运用、语句含义、前后互联”,主观上我们关注的是“作者的心理活动和情绪变化,表达目的”,手法上我们关注的是“比喻、拟人、通感”,三者综合到位,任务达成。以上两步的目的是针对篇章的“阅读分析,内容理解,内涵外延分析,手法运用”等,实际锻炼的能力就是:理解、概括归纳、分析和交流,本质上就是学会“通顺、准确”的说话交流,教师在教学中逐步引导,按照顺序进行,学生进行感悟领会,前者不可瞒天过海,后者不可好高骛远,教师和学生当慎思之。
二、基础知识积累有助于阅读提高
阅读中通过及时、准确地联想再现 已掌握的知识,对其进行筛选,从而达到解决阅读问题的目的。阅读不同的文体,可以再现出不同文体阅读的重点。比如,阅读说明文要指出其说明方法,可先将主要的说明方法再现出来,然后逐一印证、筛选。上例中,要指出所用的表达方式,在脑子里马上再现出常用的记叙、议论、说明三种表达方式 ,分别代入考查、验证 ,即可断定是以记叙为主。又如,议论文中的论证方法、论证方式,记叙类文章的表现 手法、描写方法等,通过这些有限的知识,均可以用这一途径进行阅读。综合地利用基础知识对阅读中的某些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又一有效途径。在阅读上述例段时,可从句子间的关系入手,步步深入,到达阅读的深层次。首先,思考①旬与②③④句之间存在何种关系。要弄清彼此间的关系,必须对②⑨④旬逐一分析,②③④句明显地使用 了描写方法,究竟分别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这些描写方法又分别揭示了孔乙己什么特点?第②句抓住了“身材”、“脸色”、“皱纹”、“胡子”进行肖像描写,这一副样子,揭示出他不幸的遭遇。第③句写长衫,这是服饰 (或说细节) 描写,从“又脏又破”、 “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揭示出他又懒又死爱面子。第④句是语言描写——“总是满口之乎者也”,由此可见,他具有读书人 “自命清高、迂腐不堪”的性格。通过分析,不难看出②③④句均是围绕第①句来分述的,因此,它们之间存在着总分关系。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探究:从文段中可看出孔乙己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这样由“句子——描写方法——性格——形象”层层深究,起点浅,落点深,既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又适合学生的阅读思维习惯。如此种种途径,并非绝然孤立独行,在阅读过程中,往往交相渗透,综合使用。教师只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扎扎实实抓好基础知识,正确地以基础知识为杠杆,善于利用基础知识这根 “导火线”来引导学生点燃阅读能力的“着火点”,学生在阅读中就不会感到茫然,更不会束手无策,反而有章可循,有法可效,最终能进入阅读的较深境界,形成一种阅读能力。
三、基础知识需要在课外阅读中积累
课外阅读是增强积累的有教方法。如果通过课外阐读审先导,这是毫无置疑的方式让学生多读点,多积累些,天长日久,待到自己说话作文时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左右逢源。可当今高中生课外阅读大多已徒有其名了.他们整天被练习压得揄不起头来,很少有学生光顾阅览室.报廊、报架也形同虚设。这样的现宴,极大地限制了中学生的语盲积景。许多文字上有造诣的作家、学者总结自己成长经历时.总少不了青少年时期博览群书.即便是班级上语文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常常是对课外书刊情有独钟。因为,只有“博览”,才能令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的语言刺激,而且,在阅读过程中.强化大脑皮层语言信息,使大脑中形成的联系系统更为完整、严密,同样。语文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多作些课外阅读讲座.刺激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桎性,使他们感到课外阅读如同吃饭、睡觉。当然,高中生的课外阅读不可能花过多的时间与精力,不可能拜读大部的文学名著.只能是见缝插针.选择短小精悍的读物,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精心指导.比如介绍课外读物.指导课外阅读笔记盼记法.组织课外阋读交流比赛等等。
四、结束语
无论语文知识是通过什么形态加以陈述和组织的,它始终是语文教学的基础。离开了语文知识,语文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然而,人类的语文知识是丰富多彩的,有限的语文教育并不能传递人类无限丰富的语文知识,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理解、选择和组织就成了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前提。在语文教育理论研究领域对语文性质的理解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没有能形成比较一致的语文基础知识观,但无论承认与否,语文教学对基础知识的重视却是共同的,即使是在没有明确的知识目标体系的前提下也是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知识的教学。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不同观念的语文教学最后都基本达成了自己的教学目标,并没有引起语文教学的混乱,可谓殊途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