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表达本位的小学语文阅读课,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以及促进学生的学习质量是现阶段教育思考的重点,本文就新课程理念下的“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本位”问题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语文;本位;阅读课
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阅读教学的新理念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固有的阅读课模式,为阅读教学提供一剂“良药”。随着对新课程的探索更加深入,现在的阅读课教学较以前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比如教师更加重视教授学习的方法,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更加重视学习的实践性。这样的变化使得学生的主体意识明显增强,团结协作与探索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为了更好地教小学语文阅读课,更加贴近新课程的要求,本文笔者从表达本位出发,探析小学语文的阅读课。
一、语文先“语”,找到“学科”本位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倡导教学需要把课程的结构进行有效的综合分析,使得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这样做也有利于提升各学科的学习成效。所以,教师们为了响应这个倡导,在阅读课中融入了美术、舞蹈、相声、小品等多样的表达形式,有的甚至将其他的科目融合到阅读课上,以此来激活阅读课,使其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枯燥的课堂充满了无限“情趣”。但是,教师恰恰忽略了语文课中“语”的含义:语文课应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到:“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汉语博大精深,想要学好汉语,就必须使学生从小得到相应的熏陶。因此,在语文阅读课上,不能单纯以生动活泼为目的,减少培养学生们的听说读写能力即“语”的能力。特别是在小学阶段的阅读课中,教师应在阅读中引入识字这一重点学习任务,不仅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把字音读准、读正,还应该让学生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学会用心体会“语”的含义。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本位,就是指语文基础知识的扎实根基的建立,提升基本的语文能力,遵循语文的学习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小语先“小”,找到“儿童”本位
新课程的背景下,不仅要活学语文,更要求语文教师有更高的教学深度。所谓的教学深度指的是阅读课是否真正服务于提升儿童的言语能力,是否满足了学生当下年龄的精神要求,是否适应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要求。阅读教学策略的关键是设计让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的变通性教学活动,便于满足和适应学生的需求。这里的深度还要求在阅读课教学中融入“童心”,假如一个老师在阅读课上脱离了主题,漫无边际地扩展、蔓延知识点,教授过于深刻的人生哲学,过于深刻的艺术享受,这都不属于有深度的阅读课,反而是一种教学越位。阅读课应该找到“童趣”,这也是阅读课教学需要找到的本位之一,因为是要让孩子们适应阅读课,应当要找到适合他们的情趣,如果一味追求孩子们无法理解的高雅气质,那么再高雅也没有生命力。所以,阅读课的深度需要以符合学生年龄为前提,只有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童趣才算是“高雅”,才算是新课程的真正要求,也才能体现出阅读课的真正作用。
三、感悟与想象,找到“阅读”本位
新课程对教学模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多运用现代科学的方式去教学。因此,现在的教师在教授阅读课时,喜欢利用多媒体去教学,而且这种趋势是越来越明显。多媒体的教学模式的巧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阅读课教学;但是一味地滥用,反而失去了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同时也失去了阅读课教学当中的传统精髓。语文是语言文字的学科,小学语文课本通过一篇篇文章把形象的事物转化成精妙的文字,学生们通过阅读加深对文字的理解,并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固定的形象,这其实也是对学生理解力和想象力的培养过程。所以,阅读课应该找到阅读的本位,即让学生可以通过有效的阅读去想象、去感悟这些文字。单纯用图像等去代替学生的想象,肯定会淡化语言训练的有效性,无法提升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和想象力。
新课程改革为学生的本位阅读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做到了真正地回归本位,回归学习语文的根本诉求与价值,使得学生的阅读视野真正得到拓展,使得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得到提高。也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新课程的要求,实现阅读课教学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爱萍.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思路[J].青年文学家,2010(02).
[2]蔡红英.对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再思考[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1(06).
(作者单位:江苏省陆慕实验小学)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语文;本位;阅读课
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阅读教学的新理念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固有的阅读课模式,为阅读教学提供一剂“良药”。随着对新课程的探索更加深入,现在的阅读课教学较以前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比如教师更加重视教授学习的方法,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更加重视学习的实践性。这样的变化使得学生的主体意识明显增强,团结协作与探索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为了更好地教小学语文阅读课,更加贴近新课程的要求,本文笔者从表达本位出发,探析小学语文的阅读课。
一、语文先“语”,找到“学科”本位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倡导教学需要把课程的结构进行有效的综合分析,使得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这样做也有利于提升各学科的学习成效。所以,教师们为了响应这个倡导,在阅读课中融入了美术、舞蹈、相声、小品等多样的表达形式,有的甚至将其他的科目融合到阅读课上,以此来激活阅读课,使其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枯燥的课堂充满了无限“情趣”。但是,教师恰恰忽略了语文课中“语”的含义:语文课应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到:“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汉语博大精深,想要学好汉语,就必须使学生从小得到相应的熏陶。因此,在语文阅读课上,不能单纯以生动活泼为目的,减少培养学生们的听说读写能力即“语”的能力。特别是在小学阶段的阅读课中,教师应在阅读中引入识字这一重点学习任务,不仅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把字音读准、读正,还应该让学生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学会用心体会“语”的含义。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本位,就是指语文基础知识的扎实根基的建立,提升基本的语文能力,遵循语文的学习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小语先“小”,找到“儿童”本位
新课程的背景下,不仅要活学语文,更要求语文教师有更高的教学深度。所谓的教学深度指的是阅读课是否真正服务于提升儿童的言语能力,是否满足了学生当下年龄的精神要求,是否适应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要求。阅读教学策略的关键是设计让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的变通性教学活动,便于满足和适应学生的需求。这里的深度还要求在阅读课教学中融入“童心”,假如一个老师在阅读课上脱离了主题,漫无边际地扩展、蔓延知识点,教授过于深刻的人生哲学,过于深刻的艺术享受,这都不属于有深度的阅读课,反而是一种教学越位。阅读课应该找到“童趣”,这也是阅读课教学需要找到的本位之一,因为是要让孩子们适应阅读课,应当要找到适合他们的情趣,如果一味追求孩子们无法理解的高雅气质,那么再高雅也没有生命力。所以,阅读课的深度需要以符合学生年龄为前提,只有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童趣才算是“高雅”,才算是新课程的真正要求,也才能体现出阅读课的真正作用。
三、感悟与想象,找到“阅读”本位
新课程对教学模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多运用现代科学的方式去教学。因此,现在的教师在教授阅读课时,喜欢利用多媒体去教学,而且这种趋势是越来越明显。多媒体的教学模式的巧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阅读课教学;但是一味地滥用,反而失去了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同时也失去了阅读课教学当中的传统精髓。语文是语言文字的学科,小学语文课本通过一篇篇文章把形象的事物转化成精妙的文字,学生们通过阅读加深对文字的理解,并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固定的形象,这其实也是对学生理解力和想象力的培养过程。所以,阅读课应该找到阅读的本位,即让学生可以通过有效的阅读去想象、去感悟这些文字。单纯用图像等去代替学生的想象,肯定会淡化语言训练的有效性,无法提升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和想象力。
新课程改革为学生的本位阅读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做到了真正地回归本位,回归学习语文的根本诉求与价值,使得学生的阅读视野真正得到拓展,使得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得到提高。也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新课程的要求,实现阅读课教学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爱萍.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思路[J].青年文学家,2010(02).
[2]蔡红英.对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再思考[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1(06).
(作者单位:江苏省陆慕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