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前言
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目标统领内容的课程思想给予了体育课程建设更多想象的空间,这标志着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根本转型,课程政策由集权转为分权,由“大一统”转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然而,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这一国家课程集权型的学科依据,如何嫁接地方分权型课程设计,如何生成学校为中心的校本课程实践,是目前课改实践亟待解决的问题。体育课程标准作为学科顶层设计,它对一线体育教师的指导是宽泛的,而目标统领内容的课程思想,虽然给广大体育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上提供了自主空间,学校校本级体育课程并没有建设到一个较高的课程水平上来,因为一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课程建设能力还是不高,这是现状也是事实。
鉴于此,我们尝试在区域范围内,坚持以课标为依据,通过形成具体明确的区域学科课程管理政策,制定较高标准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设置,构建绩效课程评价等,指导和规范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努力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使学校体育教学工作质量不断提升,使学生体质健康得到不断增强。
二、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1.对我区13所小学600名样本学生体育课堂学习情况统计发现:课堂教学内容偏重队列、广播操和游戏;低年级学段的滚动和滚翻、立定跳远教学内容有,但学习水平不高;中高年级学段运动技能类教学内容没有更好的选择和延续,学生的体育运动素养与能力缺失。
2.通过与56名学科任课教师问卷及访谈得知,占比近50%的非专业教师不知道选择什么样的素材作为教学内容;专业教师中也有近10%的教师对于以上典型教材出现在哪个年级学段比较模糊;几乎所有的教学校长都认为体育没有教材,只有的教师用书对于教师备课能有帮助,但教学参考毕竟没有课程管理的约束力。
3.由于学校任课教师不是1~6年循环跟进,造成有些教材学习低水平重复,教师教的肤浅,学生学的蜻蜓点水,甚至还有的教材内容在小学阶段根本就没有触及到。体育课堂过分满足学生活动、娱乐的主体需求,造成了學生运动水平低下,运动文化的传承断流,使国家课程目标没有得以实现。
三、区域课程管理的思想蜕变
面对这种现状,我们先是注意到了运动技能教材选取的必要性,要求教师每学期必须教1~2项运动技能类教材,随之制定了《小学阶段必须掌握的运动技能教材内容》的区域要求;为了规范每个学习水平相适应的运动技术教学内容,我们完善形成了《小学1~6年级体育教学内容标准及要求》。
一方面要保证国家课程的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质量目标要求,另一面还要因地制宜的发展一部分校本级课程。而这时,区域层面只能做有限的课程管理,这样才能使课程权利张弛有致,这才是三级课程政策制度的内涵,只要这样才能共同致力于体育课程质量的提高。为此,我们通过前期的课程管理铺垫,制定了《(2011—2015)望花区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方案》中主要考量了以下管理策略。
1.内容选择的文化传承策略。方案课程内容的选择着重在运动文化、锻炼价值等方面进行了筛选,为使国家课程目标达成进行了规范和约束。
2.教材排列的螺旋递进策略。方案课程内容中教材的分布与排列,根据螺旋递进的原则都进行了科学的分配,目的是对年级主体课程内容进行细目化管理,保障课程实施的质量。
四、区域课程管理的绩效评价
1.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认真理解和把握区域课程实施方案精神,制定好校本级的年级课程实施计划(包括年级课程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及课时数分配、学期进度安排等)。
2.教师要认真落实方案中年级的主体课程实施,每学期必教2项运动技能教材内容,制定好相应的单元教学实施计划和单元教学评价检测。
3.在考虑气候等不可抗拒的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外,能较好的完成主体课程任务需课时占总量的60~70%,学校可利用剩余课时量(30%)补充完善校本级课程内容,这一块是相对于国家和地方而言的校本课程,但是如果学校师资配备不足,课时开不全,则可以进行“校本化”的课程开发,也就是把国家和地方的课程内容进行“校本化”的建设。
4.我们建议学校安排年级授课教师采取1~6年循环跟进制,或者必须严格执行方案中年级主题课程内容要求,来保障学生在小学阶段接受较为系统的、渐进的课程学习,使他们的体育学习不会停留在初步的接触上,或是满足于最初对体育的好奇心,而是期待着更深刻的理解,期望着自己的运动技术有不断的提高。因为,当学生得不到这种提高,他们就会感到厌倦,以至于在学了十几年的体育后没有学会什么体育技能,更谈不上对体育有更深的理解了。
五、思考与建议
1.区域体育与健康课程方案是依据国家课程标准顶层设计的细目化管理,是结合地方、区域实际情况有的放矢的管理,避免了由目标统领内容而造成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缺失的现实,在课改深入发展的“初级阶段”,能有效地保障了国家课程目标的实现。
2.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区域管理一定要做有限的管理,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既要适当保留对发展学生一般身体活动能力有价值的运动技能内容,以质量为本;又要给学校和教师留有空间和余地,以开发校本级的活动类课程内容,使体育与健康课程丰富多样。
3.区域的课程管理要有具体明确可操作的条文及目标,以确保基层学校和体育教师“情境化”解读时能恰到好处,防止过度诠释而造成课程执行的失真。区域课程方案的制定既要刚韧又不要僵化,以便使学校和体育教师在贯彻课程时充分发挥内在的“想象力”。
4.对于刚性的(运动技术)课程内容,要建立与学段学习水平相适应的项目技术评价标准,这个标准应当是区域层级的,目的是形成一个区域课程的统一目标,并定期在区域范围进行问责、测验等技术管理。这与国家课程的标准并不矛盾,主要是凸显地方服务于国家利益的教育价值取向,是进一步明确了体育健康课程标准和体育学业评价标准的要求。
作者简介
刘岐,本科,一级教师,从教30年,现从事中小学体育教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体育单元教学。
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目标统领内容的课程思想给予了体育课程建设更多想象的空间,这标志着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根本转型,课程政策由集权转为分权,由“大一统”转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然而,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这一国家课程集权型的学科依据,如何嫁接地方分权型课程设计,如何生成学校为中心的校本课程实践,是目前课改实践亟待解决的问题。体育课程标准作为学科顶层设计,它对一线体育教师的指导是宽泛的,而目标统领内容的课程思想,虽然给广大体育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上提供了自主空间,学校校本级体育课程并没有建设到一个较高的课程水平上来,因为一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课程建设能力还是不高,这是现状也是事实。
鉴于此,我们尝试在区域范围内,坚持以课标为依据,通过形成具体明确的区域学科课程管理政策,制定较高标准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设置,构建绩效课程评价等,指导和规范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努力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使学校体育教学工作质量不断提升,使学生体质健康得到不断增强。
二、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1.对我区13所小学600名样本学生体育课堂学习情况统计发现:课堂教学内容偏重队列、广播操和游戏;低年级学段的滚动和滚翻、立定跳远教学内容有,但学习水平不高;中高年级学段运动技能类教学内容没有更好的选择和延续,学生的体育运动素养与能力缺失。
2.通过与56名学科任课教师问卷及访谈得知,占比近50%的非专业教师不知道选择什么样的素材作为教学内容;专业教师中也有近10%的教师对于以上典型教材出现在哪个年级学段比较模糊;几乎所有的教学校长都认为体育没有教材,只有的教师用书对于教师备课能有帮助,但教学参考毕竟没有课程管理的约束力。
3.由于学校任课教师不是1~6年循环跟进,造成有些教材学习低水平重复,教师教的肤浅,学生学的蜻蜓点水,甚至还有的教材内容在小学阶段根本就没有触及到。体育课堂过分满足学生活动、娱乐的主体需求,造成了學生运动水平低下,运动文化的传承断流,使国家课程目标没有得以实现。
三、区域课程管理的思想蜕变
面对这种现状,我们先是注意到了运动技能教材选取的必要性,要求教师每学期必须教1~2项运动技能类教材,随之制定了《小学阶段必须掌握的运动技能教材内容》的区域要求;为了规范每个学习水平相适应的运动技术教学内容,我们完善形成了《小学1~6年级体育教学内容标准及要求》。
一方面要保证国家课程的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质量目标要求,另一面还要因地制宜的发展一部分校本级课程。而这时,区域层面只能做有限的课程管理,这样才能使课程权利张弛有致,这才是三级课程政策制度的内涵,只要这样才能共同致力于体育课程质量的提高。为此,我们通过前期的课程管理铺垫,制定了《(2011—2015)望花区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方案》中主要考量了以下管理策略。
1.内容选择的文化传承策略。方案课程内容的选择着重在运动文化、锻炼价值等方面进行了筛选,为使国家课程目标达成进行了规范和约束。
2.教材排列的螺旋递进策略。方案课程内容中教材的分布与排列,根据螺旋递进的原则都进行了科学的分配,目的是对年级主体课程内容进行细目化管理,保障课程实施的质量。
四、区域课程管理的绩效评价
1.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认真理解和把握区域课程实施方案精神,制定好校本级的年级课程实施计划(包括年级课程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及课时数分配、学期进度安排等)。
2.教师要认真落实方案中年级的主体课程实施,每学期必教2项运动技能教材内容,制定好相应的单元教学实施计划和单元教学评价检测。
3.在考虑气候等不可抗拒的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外,能较好的完成主体课程任务需课时占总量的60~70%,学校可利用剩余课时量(30%)补充完善校本级课程内容,这一块是相对于国家和地方而言的校本课程,但是如果学校师资配备不足,课时开不全,则可以进行“校本化”的课程开发,也就是把国家和地方的课程内容进行“校本化”的建设。
4.我们建议学校安排年级授课教师采取1~6年循环跟进制,或者必须严格执行方案中年级主题课程内容要求,来保障学生在小学阶段接受较为系统的、渐进的课程学习,使他们的体育学习不会停留在初步的接触上,或是满足于最初对体育的好奇心,而是期待着更深刻的理解,期望着自己的运动技术有不断的提高。因为,当学生得不到这种提高,他们就会感到厌倦,以至于在学了十几年的体育后没有学会什么体育技能,更谈不上对体育有更深的理解了。
五、思考与建议
1.区域体育与健康课程方案是依据国家课程标准顶层设计的细目化管理,是结合地方、区域实际情况有的放矢的管理,避免了由目标统领内容而造成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缺失的现实,在课改深入发展的“初级阶段”,能有效地保障了国家课程目标的实现。
2.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区域管理一定要做有限的管理,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既要适当保留对发展学生一般身体活动能力有价值的运动技能内容,以质量为本;又要给学校和教师留有空间和余地,以开发校本级的活动类课程内容,使体育与健康课程丰富多样。
3.区域的课程管理要有具体明确可操作的条文及目标,以确保基层学校和体育教师“情境化”解读时能恰到好处,防止过度诠释而造成课程执行的失真。区域课程方案的制定既要刚韧又不要僵化,以便使学校和体育教师在贯彻课程时充分发挥内在的“想象力”。
4.对于刚性的(运动技术)课程内容,要建立与学段学习水平相适应的项目技术评价标准,这个标准应当是区域层级的,目的是形成一个区域课程的统一目标,并定期在区域范围进行问责、测验等技术管理。这与国家课程的标准并不矛盾,主要是凸显地方服务于国家利益的教育价值取向,是进一步明确了体育健康课程标准和体育学业评价标准的要求。
作者简介
刘岐,本科,一级教师,从教30年,现从事中小学体育教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体育单元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