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文化教育是当代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要通过祖国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奋斗进取的精神,提高学生的伦理道德修养。
关键词:传统文化;素质教育;道德修养
加强当代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需要,也是21世纪改革传统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一项重要措施。而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丰富和提升当代学生的综合素质,则是素质教育的最佳切入点。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的社会历史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地中小学国学课程的开设、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都把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已经渗透在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之中,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人的思想言行。进行素质教育,传统文化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特别在陶冶情操、凝聚和激励人心方面有巨大的影响。
一、 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和积淀,爱国主义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久远的传统文化之中,它体现了中华儿女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情感,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虽九死其犹未悔”,以身殉国的屈原;放牧北海十九载、持节不变的苏武,这些杰出历史人物的思想、行为,都深深地打上了这种忧患意识的烙印,无不表现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高度责任感,对故土和人民深挚的眷恋,对传统文化强烈的自豪感。它成了一种清醒的自觉理念而支配着人们的行为,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战争变乱与社会动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这种忧患意识实际上就是一种爱国精神,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今天,素质教育始终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德育的主旋律,使学生真正理解崇高与正义、困难与艰苦、牺牲与忍耐、友谊与忠诚、希望与等待、顽强与拼搏的含义,并由此激发他们投身国家建设的精神力量。弘扬爱国主义,发挥爱国主义所具有的这种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将永远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主题。
二、 培养学生顽强奋斗,不断进取的精神
《易经》中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漫漫的历史长河演进过程中,我们的前人与天地斗争,从来就不肯轻易认输,总是不屈不挠地抗争,形成了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的发展,激励着中华儿女在困境中崛起,在逆境中奋进,永不屈从于外来的压迫。这种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导方面,并由此奏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自强不息之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还体现为一种自立和自尊的人格特征,形成中国人讲名分、重气节的民族精神。孟子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荀子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要以先圣先贤为榜样,如“隐忍苟活”完成传世巨著《史记》的司马迁;再看,为了改革而披荆斩棘的王安石,他以“世之奇瑰常在险远,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作为他革旧迎新的人生信条;以“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自勉的《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不胜枚举的名言哲理,史实史事,会对可塑性很强的学生形成强大的榜样和警示作用。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有目的、有步骤、有方法地传授这些传统文化中的鲜活内容,无疑对培养学生的恒心、毅力、品质、意志和“不断创新”“勇于进取”的精神是大有裨益的。
三、 提高学生伦理道德水平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它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中华民族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凝聚起来的民族精神。传统道德中的孝悌、尊师、宽恕、有礼、仁爱、守信、正气、勤学、节俭、修身、立志等等,经过数千年的演进、完善、规范,已成为深入人心的民族道德准则和传统民族美德。教师要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这一特殊载体,加强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教育,结合时代的需要,用其积极的一面来教育学生,培养他们的道德素质,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完善他们的个性和人格。将民族传统中的“天下为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精神,与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相结合,并且注入传统文化中所缺乏的在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头脑中逐渐形成的独立意识、平等意识、竞争意识、民主意识、法制观念,就会产生出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当然,对于传统伦理道德我们需要准确客观地认识、分析和扬弃,选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使传统文化教育成为素质教育中关于道德规范教育的重要内容,发挥其积极向上的作用。
(1. 章丘市官庄乡青野小学,2. 章丘市教师进修学校)
关键词:传统文化;素质教育;道德修养
加强当代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需要,也是21世纪改革传统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一项重要措施。而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丰富和提升当代学生的综合素质,则是素质教育的最佳切入点。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的社会历史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地中小学国学课程的开设、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都把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已经渗透在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之中,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人的思想言行。进行素质教育,传统文化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特别在陶冶情操、凝聚和激励人心方面有巨大的影响。
一、 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和积淀,爱国主义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久远的传统文化之中,它体现了中华儿女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情感,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虽九死其犹未悔”,以身殉国的屈原;放牧北海十九载、持节不变的苏武,这些杰出历史人物的思想、行为,都深深地打上了这种忧患意识的烙印,无不表现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高度责任感,对故土和人民深挚的眷恋,对传统文化强烈的自豪感。它成了一种清醒的自觉理念而支配着人们的行为,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战争变乱与社会动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这种忧患意识实际上就是一种爱国精神,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今天,素质教育始终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德育的主旋律,使学生真正理解崇高与正义、困难与艰苦、牺牲与忍耐、友谊与忠诚、希望与等待、顽强与拼搏的含义,并由此激发他们投身国家建设的精神力量。弘扬爱国主义,发挥爱国主义所具有的这种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将永远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主题。
二、 培养学生顽强奋斗,不断进取的精神
《易经》中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漫漫的历史长河演进过程中,我们的前人与天地斗争,从来就不肯轻易认输,总是不屈不挠地抗争,形成了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的发展,激励着中华儿女在困境中崛起,在逆境中奋进,永不屈从于外来的压迫。这种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导方面,并由此奏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自强不息之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还体现为一种自立和自尊的人格特征,形成中国人讲名分、重气节的民族精神。孟子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荀子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要以先圣先贤为榜样,如“隐忍苟活”完成传世巨著《史记》的司马迁;再看,为了改革而披荆斩棘的王安石,他以“世之奇瑰常在险远,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作为他革旧迎新的人生信条;以“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自勉的《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不胜枚举的名言哲理,史实史事,会对可塑性很强的学生形成强大的榜样和警示作用。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有目的、有步骤、有方法地传授这些传统文化中的鲜活内容,无疑对培养学生的恒心、毅力、品质、意志和“不断创新”“勇于进取”的精神是大有裨益的。
三、 提高学生伦理道德水平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它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中华民族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凝聚起来的民族精神。传统道德中的孝悌、尊师、宽恕、有礼、仁爱、守信、正气、勤学、节俭、修身、立志等等,经过数千年的演进、完善、规范,已成为深入人心的民族道德准则和传统民族美德。教师要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这一特殊载体,加强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教育,结合时代的需要,用其积极的一面来教育学生,培养他们的道德素质,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完善他们的个性和人格。将民族传统中的“天下为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精神,与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相结合,并且注入传统文化中所缺乏的在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头脑中逐渐形成的独立意识、平等意识、竞争意识、民主意识、法制观念,就会产生出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当然,对于传统伦理道德我们需要准确客观地认识、分析和扬弃,选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使传统文化教育成为素质教育中关于道德规范教育的重要内容,发挥其积极向上的作用。
(1. 章丘市官庄乡青野小学,2. 章丘市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