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用语言来表达的造型艺术”(高尔基语),它是以语言为物质手段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的美主要体现在语言美上,文学的生命力决定于语言的生命力。因此,语言鉴赏是文学鉴赏的重要内容。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作品写了什么,更要让学生知道作者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通过对语言的鉴赏,使学生领会内容、感受形象、培养语感、陶冶性情、提高语言应用的能力,获得审美的愉悦和满足。
那么,如何鉴赏语言呢?一般来说,语言的鉴赏有三个步骤:
一、诵读——感受语言之美
诵读是语言鉴赏的第一步,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步。优秀的文学作品最动人的因素往往是语言的语气和语调,只有准确再现作者的语气、语调,“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叶圣陶语),学生才能“耳醉其音,心同其情”,进入文学的殿堂,达到“文若己出”的境界。根据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诵读方法。小说、剧本可以分角色朗读;诗歌、散文可以放声朗读或低声吟诵。通过反复诵读,进而对作品的情感“入于目,出于口,闻于耳,铭于心”,深切感受到语言的音韵美、形象美和情感美,获得初步的审美体验。在学生诵读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指导诵读的要领和技法,如要读出轻重音和节奏的缓急,要读出感情和韵味,并力争为学生作出示范。
诵读是语言学习乃至语文学习的最佳途径和方法之一,这一点已经被所有的语文教师认可,但是在我们现实的课堂上,诵读在大多数情况下却依旧只能以附属点缀的身份出现。“课堂内只见题海茫茫,不见书声琅琅”,这绝对是不正常的。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它的美主要体现在音节的轻重缓急、音调的抑扬顿挫、音律的婉转飞扬上。不诵读就感受不到什么叫倾情投入,什么叫余音绕梁,什么叫润物细无声,什么叫直抵灵魂深处;不诵读就发现不了化繁为简之后的语文是多么的丰姿绰约、美不胜收!我们热切期望琅琅的读书声能重现语文课堂,这样语文教学才实现了真正的回归。
二、品评——赏析语言之美
品评是语言鉴赏的中心环节,是显示教师学养和水平的标杆,也是学生有无所得的关键。品评语言立足于语感分析和语感实践,因为文学语言之美,主要体现在炼字择句的贴切和得体、语言组合的连贯与和谐、语言的情韵和理趣上。在学生熟读甚至背诵的基础上,教师应选择那些“关情”的字句标点,抓住那些点睛传神之笔,指导学生咀嚼推敲,揣摩比较,通过“删、改、换、添”和联想、想象等方法,把握语言的个性化特征,领悟语言的精妙和神奇,进而窥出作者的匠心独运,悟到作品的不同凡响之处。在品评语言的过程中,教师要多讲授技法,并适机点拨;切不可代替学生去赏析,让学生做听众。要鼓励学生自己用脑子去想象,用心灵去体会,从而悟出个中三昧,更自觉更主动地学用修辞,真正做到变讲堂为学堂。
当前语文教学存在两种不好的倾向,一是忽视语言学习,即脱离文本语言,去追求形而上的情感教育、思想教育、文学教育,语文课成了说教课、政治课,更有一些人动辄以生命意识、人文意识等所谓新理念为由头,把语文课搞得玄虚花哨起来,令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二是以研究语言取代学习语言,以教师对语言材料的详尽剖析取代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受、品味和积累,把语文课上成了语言研究课、语法分析课。这些做法都是十分错误的。学习语言是语文教学的主体,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学习语言重在品味语言,即让学生含英咀华,品评语言的妙趣和美感,而且是“随文相机”地品味,分析语言的语境意义,分析语言运用的分寸感、和谐感和情味感,而非一般贴标签式的静止的词语解析和架空式的理性的课文分析。
三、迁移——再现语言之美
鉴赏语言的根本目的就是更好地应用语言,为生活和工作服务,所以语言鉴赏不能仅仅满足于了解语言的美和美在哪里,还要学会尝试自己去创造美的语言,这就需要迁移。具体做法就是让学生进行比较鉴赏和仿写训练,自己写出美的语言、美的文章。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美文甚或病文,让学生实战操练,自主鉴赏或修改加工;同时学生还需要把自己鉴赏所得形诸笔端,“打造”出自己的美文佳作。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学会了品味文学语言,还学会了运用文学语言,增强驾驭语言的能力,将审美鉴赏活动由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真正做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当前,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普遍较差,说话往往层次不清,词不达意。作文中的用词不当、搭配错位、啰唆重复等不正确不规范的毛病相当突出。至于语言运用的平淡、庸俗,缺少亮点和传神之处,更是通病。这一切都和语言的迁移训练不足有很大关系。迁移,是语言鉴赏的最终目的,也是语言鉴赏的最高层次。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语言迁移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再现语言之美,去创造语言之美。
诵读,品评,迁移,是文学语言鉴赏的“三部曲”,三者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当然,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可以灵活运用,有所侧重。需要指出的是,语言鉴赏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教师尤其应该把自己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愉悦和审美体验,用美的课堂语言表露出来,身体力行,去直观地感染学生,激起他们对文学语言鉴赏的兴趣和热情。
那么,如何鉴赏语言呢?一般来说,语言的鉴赏有三个步骤:
一、诵读——感受语言之美
诵读是语言鉴赏的第一步,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步。优秀的文学作品最动人的因素往往是语言的语气和语调,只有准确再现作者的语气、语调,“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叶圣陶语),学生才能“耳醉其音,心同其情”,进入文学的殿堂,达到“文若己出”的境界。根据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诵读方法。小说、剧本可以分角色朗读;诗歌、散文可以放声朗读或低声吟诵。通过反复诵读,进而对作品的情感“入于目,出于口,闻于耳,铭于心”,深切感受到语言的音韵美、形象美和情感美,获得初步的审美体验。在学生诵读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指导诵读的要领和技法,如要读出轻重音和节奏的缓急,要读出感情和韵味,并力争为学生作出示范。
诵读是语言学习乃至语文学习的最佳途径和方法之一,这一点已经被所有的语文教师认可,但是在我们现实的课堂上,诵读在大多数情况下却依旧只能以附属点缀的身份出现。“课堂内只见题海茫茫,不见书声琅琅”,这绝对是不正常的。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它的美主要体现在音节的轻重缓急、音调的抑扬顿挫、音律的婉转飞扬上。不诵读就感受不到什么叫倾情投入,什么叫余音绕梁,什么叫润物细无声,什么叫直抵灵魂深处;不诵读就发现不了化繁为简之后的语文是多么的丰姿绰约、美不胜收!我们热切期望琅琅的读书声能重现语文课堂,这样语文教学才实现了真正的回归。
二、品评——赏析语言之美
品评是语言鉴赏的中心环节,是显示教师学养和水平的标杆,也是学生有无所得的关键。品评语言立足于语感分析和语感实践,因为文学语言之美,主要体现在炼字择句的贴切和得体、语言组合的连贯与和谐、语言的情韵和理趣上。在学生熟读甚至背诵的基础上,教师应选择那些“关情”的字句标点,抓住那些点睛传神之笔,指导学生咀嚼推敲,揣摩比较,通过“删、改、换、添”和联想、想象等方法,把握语言的个性化特征,领悟语言的精妙和神奇,进而窥出作者的匠心独运,悟到作品的不同凡响之处。在品评语言的过程中,教师要多讲授技法,并适机点拨;切不可代替学生去赏析,让学生做听众。要鼓励学生自己用脑子去想象,用心灵去体会,从而悟出个中三昧,更自觉更主动地学用修辞,真正做到变讲堂为学堂。
当前语文教学存在两种不好的倾向,一是忽视语言学习,即脱离文本语言,去追求形而上的情感教育、思想教育、文学教育,语文课成了说教课、政治课,更有一些人动辄以生命意识、人文意识等所谓新理念为由头,把语文课搞得玄虚花哨起来,令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二是以研究语言取代学习语言,以教师对语言材料的详尽剖析取代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受、品味和积累,把语文课上成了语言研究课、语法分析课。这些做法都是十分错误的。学习语言是语文教学的主体,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学习语言重在品味语言,即让学生含英咀华,品评语言的妙趣和美感,而且是“随文相机”地品味,分析语言的语境意义,分析语言运用的分寸感、和谐感和情味感,而非一般贴标签式的静止的词语解析和架空式的理性的课文分析。
三、迁移——再现语言之美
鉴赏语言的根本目的就是更好地应用语言,为生活和工作服务,所以语言鉴赏不能仅仅满足于了解语言的美和美在哪里,还要学会尝试自己去创造美的语言,这就需要迁移。具体做法就是让学生进行比较鉴赏和仿写训练,自己写出美的语言、美的文章。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美文甚或病文,让学生实战操练,自主鉴赏或修改加工;同时学生还需要把自己鉴赏所得形诸笔端,“打造”出自己的美文佳作。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学会了品味文学语言,还学会了运用文学语言,增强驾驭语言的能力,将审美鉴赏活动由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真正做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当前,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普遍较差,说话往往层次不清,词不达意。作文中的用词不当、搭配错位、啰唆重复等不正确不规范的毛病相当突出。至于语言运用的平淡、庸俗,缺少亮点和传神之处,更是通病。这一切都和语言的迁移训练不足有很大关系。迁移,是语言鉴赏的最终目的,也是语言鉴赏的最高层次。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语言迁移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再现语言之美,去创造语言之美。
诵读,品评,迁移,是文学语言鉴赏的“三部曲”,三者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当然,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可以灵活运用,有所侧重。需要指出的是,语言鉴赏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教师尤其应该把自己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愉悦和审美体验,用美的课堂语言表露出来,身体力行,去直观地感染学生,激起他们对文学语言鉴赏的兴趣和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