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都认识到在教学中必须在培养智力因素的同时,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下面就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习惯,谈谈几点认识与体会:
一、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一个人如果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他就可以持久地集中注意力,保持清晰的感知,激发丰富的想象和积极的思维,产生愉快的情绪,并能够在从事与它有关的活动中,有意去克服困难而不感到疲倦。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勤奋学习的一个动力因素。
1.创设情境,唤起兴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是从疑开始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三角形分类时,先做好一些只露出三角形一个角的图形,让学生观察、判断。当露出直角时,学生说是直角三角形;当露出一个钝角时,学生会说是钝角三角形;当露出锐角时,学生也自然会说是锐角三角形,这时拿出来的可能不是锐角三角形,这样就使学生产生了悬念,为什么有一个直角的是直角三角形,有一个钝角的是钝角三角形,而有一个锐角却不能确定它是锐角三角形?这样让学生积极探究,其兴趣就能被激发起来,强烈的求知欲成为一种求知的“自我需要”,为学习新知识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2.以动促思,培养兴趣。小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有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可以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观察、操作,在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的实际操作中,手脑并用,以动促思,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一张标有长、宽数量的长方形纸,在课堂通过操作来学得知识,寻找规律:第一步,把长方形纸卷成圆筒状,再摊平。这一卷一摊,就使学生发现一个圆柱的侧面经过展开可以转化成一个平面,学会了转化的方法。第二步,让学生重复上述做法,并仔细观察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卷成的圆柱之间的关系,一直到找出这种关系为止。第三步,让学生做填空题: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的周长 ),宽等于圆柱的(高 ),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所以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高 )。第四步,让学生计算自己手中圆柱的侧面积,掌握圆柱侧面积的公式。通过这些教学步骤,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但弄清公式的由来,又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积极性。
3.学用结合,保持兴趣。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容易激发起来,却难以保持,针对小学生兴趣不稳定,不持久的特点,采取各种教学手段,力求保持学生的兴趣,使兴趣的定向和动力作用贯穿于学生认知的全过程。
(1)用数学的内在美去吸引。要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就要让学生体验数学题目蕴含的美以及解题过程中产生的美感。如在方格纸上用三个不同的图形设计一个美丽的轴对称图形。一个投圈活动,如何站立,才让参与者都觉得公平(围成一个圆)。(2)用数学的运用价值去激发。数学是一门应用广泛的学科,把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揭示出来,可以调动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如:如借助于运动场里的活动器材引出垂直与平行的内容,要求学生思考和讨论怎样修路最近等。学生通过应用既能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又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保持。
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是在学习行为过程中实现的。一定的学习行为重复多次就会形成习惯。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来看,小学阶段是儿童形成各种习惯的最佳时期。在小学阶段养成良好习惯,会终生受益。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学会听讲,养成专心听课的习惯。听讲是学生学习的中心环节,也是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老师在要求学生上课专心听讲时,更要严格要求自己,备课要严肃认真,讲课力求生动,条理分明,充分利用教具,每节课力求使教学引人入胜,使每个学生都乐意听,而不是干巴巴盯着老师。培养学生专心听课的习惯,不仅是专心听老师讲课,还要求他们认真听同学回答问题,当老师提问时,要求同学都作准备,一个同学回答,其他同学也要默答。老师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不时用鼓励、用表扬、用眼神提示等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及时引导学生认真听老师讲课,听别人发言。
2.学会思考,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习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学习的积极性首先反映在思考问题的自觉性上。因此,在教学中要经常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培养学生善于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1)精心设问、引导思考。课堂提问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重要手段。在知识的关键处设问,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正确掌握知识。如:教学三角形面积时,让学生把平行四边形沿对角剪成两个相等的三角形,这时提问:所得的三角形的底和高与原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在学生找到关系后,紧接着又问:剪出的一个三角形与原平行四边形面积有什么关系?这样,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得出了一个三角形面积是原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此时再向学生发问:你能不能根据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样就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架起了“迁移”的桥梁,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使学生学会运用旧知识探究新知识。课堂提问要精心设计,要提在关键处,问到点子上,问题的难度要适中,太简单,太深都不能起到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作用。
(2)质疑问难、积极思考。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更要促使学生大胆发问,学生能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回答一个问题更重要。任何创造发明都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因此要鼓励学生多想、多问。要引导学生在预习或听课时,随时把各种疑难问题记下来,提出来。
3.学会自检,养成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学生作业是学生最基本、最经常的独立学习活动,也是反映学习情况的主要形式。因此要重视通过作业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训练技能,并培养按时独立完成作业,自我评价的习惯。作业要坚持“少、精、活”。“少”就是作业要适量,不加重学生的负担;“精”就是要精选作业题,不搞题海战术;“活”就是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设计一些“弹性”作业让学生选作。这样,学生就会心情舒畅地、认认真真地独立完成作业。
一、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一个人如果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他就可以持久地集中注意力,保持清晰的感知,激发丰富的想象和积极的思维,产生愉快的情绪,并能够在从事与它有关的活动中,有意去克服困难而不感到疲倦。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勤奋学习的一个动力因素。
1.创设情境,唤起兴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是从疑开始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三角形分类时,先做好一些只露出三角形一个角的图形,让学生观察、判断。当露出直角时,学生说是直角三角形;当露出一个钝角时,学生会说是钝角三角形;当露出锐角时,学生也自然会说是锐角三角形,这时拿出来的可能不是锐角三角形,这样就使学生产生了悬念,为什么有一个直角的是直角三角形,有一个钝角的是钝角三角形,而有一个锐角却不能确定它是锐角三角形?这样让学生积极探究,其兴趣就能被激发起来,强烈的求知欲成为一种求知的“自我需要”,为学习新知识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2.以动促思,培养兴趣。小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有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可以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观察、操作,在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的实际操作中,手脑并用,以动促思,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一张标有长、宽数量的长方形纸,在课堂通过操作来学得知识,寻找规律:第一步,把长方形纸卷成圆筒状,再摊平。这一卷一摊,就使学生发现一个圆柱的侧面经过展开可以转化成一个平面,学会了转化的方法。第二步,让学生重复上述做法,并仔细观察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卷成的圆柱之间的关系,一直到找出这种关系为止。第三步,让学生做填空题: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的周长 ),宽等于圆柱的(高 ),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所以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高 )。第四步,让学生计算自己手中圆柱的侧面积,掌握圆柱侧面积的公式。通过这些教学步骤,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但弄清公式的由来,又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积极性。
3.学用结合,保持兴趣。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容易激发起来,却难以保持,针对小学生兴趣不稳定,不持久的特点,采取各种教学手段,力求保持学生的兴趣,使兴趣的定向和动力作用贯穿于学生认知的全过程。
(1)用数学的内在美去吸引。要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就要让学生体验数学题目蕴含的美以及解题过程中产生的美感。如在方格纸上用三个不同的图形设计一个美丽的轴对称图形。一个投圈活动,如何站立,才让参与者都觉得公平(围成一个圆)。(2)用数学的运用价值去激发。数学是一门应用广泛的学科,把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揭示出来,可以调动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如:如借助于运动场里的活动器材引出垂直与平行的内容,要求学生思考和讨论怎样修路最近等。学生通过应用既能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又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保持。
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是在学习行为过程中实现的。一定的学习行为重复多次就会形成习惯。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来看,小学阶段是儿童形成各种习惯的最佳时期。在小学阶段养成良好习惯,会终生受益。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学会听讲,养成专心听课的习惯。听讲是学生学习的中心环节,也是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老师在要求学生上课专心听讲时,更要严格要求自己,备课要严肃认真,讲课力求生动,条理分明,充分利用教具,每节课力求使教学引人入胜,使每个学生都乐意听,而不是干巴巴盯着老师。培养学生专心听课的习惯,不仅是专心听老师讲课,还要求他们认真听同学回答问题,当老师提问时,要求同学都作准备,一个同学回答,其他同学也要默答。老师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不时用鼓励、用表扬、用眼神提示等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及时引导学生认真听老师讲课,听别人发言。
2.学会思考,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习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学习的积极性首先反映在思考问题的自觉性上。因此,在教学中要经常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培养学生善于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1)精心设问、引导思考。课堂提问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重要手段。在知识的关键处设问,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正确掌握知识。如:教学三角形面积时,让学生把平行四边形沿对角剪成两个相等的三角形,这时提问:所得的三角形的底和高与原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在学生找到关系后,紧接着又问:剪出的一个三角形与原平行四边形面积有什么关系?这样,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得出了一个三角形面积是原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此时再向学生发问:你能不能根据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样就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架起了“迁移”的桥梁,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使学生学会运用旧知识探究新知识。课堂提问要精心设计,要提在关键处,问到点子上,问题的难度要适中,太简单,太深都不能起到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作用。
(2)质疑问难、积极思考。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更要促使学生大胆发问,学生能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回答一个问题更重要。任何创造发明都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因此要鼓励学生多想、多问。要引导学生在预习或听课时,随时把各种疑难问题记下来,提出来。
3.学会自检,养成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学生作业是学生最基本、最经常的独立学习活动,也是反映学习情况的主要形式。因此要重视通过作业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训练技能,并培养按时独立完成作业,自我评价的习惯。作业要坚持“少、精、活”。“少”就是作业要适量,不加重学生的负担;“精”就是要精选作业题,不搞题海战术;“活”就是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设计一些“弹性”作业让学生选作。这样,学生就会心情舒畅地、认认真真地独立完成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