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谁说我是高材生啊,我就没见过谁高考分数比我还低的!”
师哥张健(化名)坐在我对面,面对我的提问“咣当”就给我来了个干脆利落的反驳。张健是厦门大学2007年的毕业生,早在2006年12月份就拿到了某国有银行的offer。就是这样一个在求职大军中过五关斩六将,傲然屹立于职场中的佼佼者,在我好不容易等到他出差来北京,想为自己找工作接受一下过来人指点的时候,竟给了这样的开场白。
曾经是自卑的挂科天王
我是北京人,考到厦门大学的时候自我感觉特别良好,大一还好,没学太多专业课的知识,大二那年才真是让我永生难忘,我一学期就挂了四科。厦大有一个门是直对着大海的,每年都会淹死个把学生,当时我就想自己会不会是下一个啊,真的连想死的心都有了。
现在回想大学这四年,每次考试几乎都是垫底的,我的目标就是不挂科,也不是不够聪明,就是不肯努力,觉得反正再拼也拼不过人家。当时由于我学习不好,也不爱跟别人说话,唯一的课外活动就是和几个比较熟的哥们儿打打篮球。幸运的是我遇到了一个很好的辅导员,他似乎看出了我的自卑,突然有一天找到我说:“你篮球打得不错啊,正好现在学生会改选,原来的体育部部长毕业了,你想不想试试啊?”这个体育部部长几乎是辅导员强行推给我的,确实也没什么实际的工作,就是带着我们系的篮球队和别人打比赛,运动会的时候多报几个项目什么的。但就是因为这样,我不仅有了一帮志同道合的好兄弟,还有机会接触到了各个专业的同学,通过和这些同学聊天,让我了解到很多行业的现状和前景,后来他们毕业工作后也反馈给我很多有价值的行业信息。
从那时候起,我已经敢于面对自己惨不忍睹的成绩了,觉得成绩代表不了什么,主要是对自己要有清醒的认识,尤其是在知道那么多行业信息后,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做好职业规划。
进外企反而得不偿失
那时候能去外企工作特别让人羡慕,尤其是联合利华、奔驰、宝马或是一些咨询行业,那光环是很耀眼的,说出去也气派,很多同学头破血流地往里冲。然而据我所知,外企的待遇和它的光环相比却很寒酸,就拿我几个同学来说吧。
一个女孩子,现在在一个国际快销品公司做公关,是需要仰望的大师级人物。现在两年多过去了,薪水看起来不算少,一年下来12万左右吧,但几乎每周飞一个地方,晚上10点前就没下过班,项目来了每晚睡觉都不超过五个小时。这样的工作强度再拿着那样的薪水,我只能说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而且这样的工作就是吃青春饭,早晚身体会吃不消,过个三五年可以往上爬或转部门,但要想安稳地过日子就难了,外企的工作节奏就是快,多大岁数了都得赶着往前走,难道她想一辈子过这样的生活吗?
另一个男生,学软件的,他可以说是大部分工科学生的典型。名牌大学毕业,中规中矩地到了个大公司做系统,晚上加班没谱,每月薪水也没什么太大浮动,多了一万,少了也有七、八千,上升空间不大。我有很大一部分同学现在都处在这个阶段,我认为这就是一个鸡肋工作,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倒不如土木工程专业的那些同学,现在每天风尘仆仆地在工地忙活,一个月就三千多块,但等到三十岁左右攒足了经验和人际关系,包个工程一下就几百万,人家好歹还有个奔头。
最后再说说银行业吧,在我工作的这两年中,不停有外资银行的客户经理跳到我们行。他们的工作更不好做,客户经理就是资本家的拓展机器,收获少,效益慢,毕竟在国内还是国有银行的市场广阔。别看薪水少,外资银行在挑选人才的时候可是高标准、严要求,不是最好的都不要。一位同事说他进渣打的时候两轮面试都是纯英文,我听了都倒吸了口凉气,想起我面试的时候才刚把四级过了,觉得自己好幸运……
当然,不排除有些同学就是喜欢外企丰富的企业文化,喜欢国际化的工作环境,喜欢自我价值突显的工作,那这些人适合去外企。总之,在挑选职业方向之前要了解自己有哪些优势,哪些硬伤,以此来扬长避短。比如我知道我英语不好,到大四也没心思踏实下来学习,所以就没有太关注外企的招聘,知道自己不行就不要鸡蛋碰石头了。我的做法是把自己感兴趣的企业都写下来,到官方网站去查找信息,有些企业根本就不开宣讲会,也不在招聘网上发广告,只写在官网上。总之,眼光要放远一点,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处女面”败在着装上
我的“处女面”献给了国内一个证券公司,虽然之前已经做足了心理上的准备,但当第一个面试来临的时候我还是觉得手足无措。当时接到电话通知的时候我正在打篮球,九月份艳阳高照,一身臭汗,赶快回去洗了个澡就去了。当时这个公司并没有开校园招聘会,只是在学校贴了通知,面试地点也只是酒店的大厅,我过去之后发现就我一个人,有一个西装革履的人已经在等我了。
单面?难道要和我单挑?我当时心里就“咯噔”了一下。那时候我们面试都是实打实地硬拼,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裸面”。其实换衣服的时候我还在想,穿裤衩背心不太合适吧,可天气实在太热了,懒得套西装,再说我们宿舍是一套西装兄弟几个轮着穿,多少有些不合身。后来释然了,心想面试不就是把真实的自己展示出来吗?觉得问题不大,就这么出门了。可当我看到面试官那一瞬间就知道自己这次完蛋了,人家不仅穿西装了,还是标准的正规场合穿法。我踌躇了一下,一狠心,还是走过去了,首先对我的着装表示了歉意,面试官也表示理解,但从他惊诧的眼神和谈话漫不经心的状态上,我知道他是在走过场……不到二十分钟人家就让我走了。
结果可想而知。这件事之后我第一反应就是去商场置办了一套西装,花了600块钱,这在当时已经是大手笔了,可我认为不能再栽在衣服上面了,想起来就不值。
二面败在风头太强势
第二次面试是一个国有银行,我们那年是先面试,面试过了会有笔试。没想到现在面试都先笔试,笔试就要刷掉一批人,我觉得企业只是为了刷人而采用笔试环节,毕业生实在是太多了,必须要有一个完整的“刷人”体制才成,现在的社会真残酷!
这次面试我自信满满,进银行是我的目标之一,很早的时候就对金融感兴趣了,专业方面的问题难不倒我。面试过程是6个人为一个小组,根据一个题目进行讨论,最后派一个人进行总结。大概有8个组,每个组抽的题目都不一样,我们组的题目是:
假如让你在孤岛上生存一段时间,请从下列物品中选出三种带在身上,并作出排序,说出理由,时间15分钟。
我还是第一次经历所谓的群面,没想到不是关于金融方面的问题,这算哪门子事啊!但我马上冷静了下来,开始分析题目。列出的物品中大概有十种,按理说孤岛生存带的肯定都是必需品,但只能选出三样,那就得是能维持生命的东西,于是我选出了我认为最必要的三样物品:火柴、利器、急救箱,并向小组成员们解释了原因——
火柴:加热食物,取暖
利器:防身、切割食物
急救箱:生病或受到袭击可以自保
对于前两种选项我们达成了一致,但第三种就众说纷纭了,有说要带水的,有说带保暖衣物的,6个人居然有了5种答案,我就让大家一个一个说原因,说完原因后又问其他人是否反对,说明反对理由,最后举手表决。就这样不知不觉地我就扮演了leader的角色,这也是我事先没想到的事情,最后还代表小组做了总结陈述。
面试回来后我感觉很不错,一心一意地等待二面通知,可一个礼拜过去了,这种自信在我听说三面已经结束之后垮塌了。打击,真的是打击,就这么莫名其妙地被鄙视了。等我心情平复之后仔细回想了一下过程,分析了原因,可能是自己表现得太强势了,而客户经理是一个为客户提供服务的职位,需要耐心和注意聆听;再一个可能是我们阐释原因的时间太长了,导致时间没掌握好,到最后大家都抢话说,我没能控制好局面。看来当leader不见得就能证明你有实力。
三面成于小“伎俩“
和现在大学生的简历比,我的那些“伎俩“可能太小儿科了,但不得不说起了很大作用,这也是后来我工作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才知道的。
简历我用了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把关键字体加大加粗加下划线。那时我也知道8秒钟筛简历法,所以我把要突出的字体都加大两个号,其他部分的字最好稍微小一点。比如在实践经历中把“体育部长”加大加粗,后面组织的活动就字体很小,因为我根本没怎么组织过活动,也没什么可写的,干脆把字体写小一点,没准人家看不清也就不看了呢。
第二种方法就是注意措辞。大三的时候我去了一年韩国,只学了一年语言,而且也没考级,等于最后我什么证书都没有就回来了。但我在简历中写的是“达到韩国语三级水平”。这样我明确地告诉人家我的语言水平,又间接地表达了我没有考级证书的事实。其实我只想让我的简历中有一个亮点,可以让人家记住我,这一点后来得到了证实。那时我工作已经有段日子了,一次领导带我去和客户吃饭,跟客户做介绍的时候说:“这是我们从韩国回来的厦大的高材生。”这时我才意识到好好写简历多重要,时隔这么久领导还一直记得我简历中那个对现实工作并没有帮助的“亮点”。
接下来就开始面试了,我又经历了一次群面。这次我吸取了上次的教训,没有急于阐释自己的观点,也没有做leader,但并没有埋没自己,到最后大家讨论快结束的时候,我很恰当地总结了大家的发言,把每个决定的前因后果都梳理一遍,这样就理顺了大家的思路,总结陈述当然就由我负责了。
很顺利地进入了二面。二面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对金融领域的了解程度和性格能力上,面试官是人事部人员和几个部门经理,大概有以下一些问题:
1.你的专业不符,为什么想来银行?
2.为这次面试都做过哪些准备?
3.看到你简历写曾担任过体育部长,在工作中有没有什么难忘的事?
4.在韩国有没有遇到过困难?怎样克服的?
问的问题很具体很细致,都是切身经历过的事情,很容易就可以回答。如果对金融方面实在没有什么研究也没什么关系,和我同一批的新职员还有学中文的呢,都是进来之后从头学的,这些都不算什么,主要是让人家看到你的潜力和你的热情,何况银行有很完备的培训体制,每周都会上课,这个完全没有必要担心。
第二天收到了三面的通知,三面其实算不上面试,我管它叫“户口调查”,一坐下来就问:你父母是做什么工作的呀?你家里就你一个孩子吗?你有没有亲戚在这里呀?有考研的打算吗?我想国有银行还是很重视“政审”吧,家里成分不能太复杂,而且我不是本地人,企业可能比较忌讳没有长性的员工,于是我表达了想留下来发展的愿望。
不到一周,我收到了录用通知。
学会放松,不成功我就旅游去了
面试每失败一次就需要疗一次伤,时间久了都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当第三次面试来临的时候已经是12月底了,招聘的高峰期马上就要过了,说实话那时候我都已经有抵触心理了,并且已经决定如果这次再不成功我就去旅游,然后回家过年。
找工作的过程很痛苦,但你要清楚,即使是在名牌大学,能在上半学期拿到offer的也只是一小部分,所以不要着急,更不要病急乱投医,不适合自己的工作不要勉强,工作是一辈子的事,隔行如隔山,一旦在一个圈子里扎根,就很难再跳出来谋生了。
春节过后的三四月份,毕业时的六七月份,都是找工作的好时机,提前做好准备,到时看准了就马上行动,成功是迟早的事。
师哥张健(化名)坐在我对面,面对我的提问“咣当”就给我来了个干脆利落的反驳。张健是厦门大学2007年的毕业生,早在2006年12月份就拿到了某国有银行的offer。就是这样一个在求职大军中过五关斩六将,傲然屹立于职场中的佼佼者,在我好不容易等到他出差来北京,想为自己找工作接受一下过来人指点的时候,竟给了这样的开场白。
曾经是自卑的挂科天王
我是北京人,考到厦门大学的时候自我感觉特别良好,大一还好,没学太多专业课的知识,大二那年才真是让我永生难忘,我一学期就挂了四科。厦大有一个门是直对着大海的,每年都会淹死个把学生,当时我就想自己会不会是下一个啊,真的连想死的心都有了。
现在回想大学这四年,每次考试几乎都是垫底的,我的目标就是不挂科,也不是不够聪明,就是不肯努力,觉得反正再拼也拼不过人家。当时由于我学习不好,也不爱跟别人说话,唯一的课外活动就是和几个比较熟的哥们儿打打篮球。幸运的是我遇到了一个很好的辅导员,他似乎看出了我的自卑,突然有一天找到我说:“你篮球打得不错啊,正好现在学生会改选,原来的体育部部长毕业了,你想不想试试啊?”这个体育部部长几乎是辅导员强行推给我的,确实也没什么实际的工作,就是带着我们系的篮球队和别人打比赛,运动会的时候多报几个项目什么的。但就是因为这样,我不仅有了一帮志同道合的好兄弟,还有机会接触到了各个专业的同学,通过和这些同学聊天,让我了解到很多行业的现状和前景,后来他们毕业工作后也反馈给我很多有价值的行业信息。
从那时候起,我已经敢于面对自己惨不忍睹的成绩了,觉得成绩代表不了什么,主要是对自己要有清醒的认识,尤其是在知道那么多行业信息后,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做好职业规划。
进外企反而得不偿失
那时候能去外企工作特别让人羡慕,尤其是联合利华、奔驰、宝马或是一些咨询行业,那光环是很耀眼的,说出去也气派,很多同学头破血流地往里冲。然而据我所知,外企的待遇和它的光环相比却很寒酸,就拿我几个同学来说吧。
一个女孩子,现在在一个国际快销品公司做公关,是需要仰望的大师级人物。现在两年多过去了,薪水看起来不算少,一年下来12万左右吧,但几乎每周飞一个地方,晚上10点前就没下过班,项目来了每晚睡觉都不超过五个小时。这样的工作强度再拿着那样的薪水,我只能说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而且这样的工作就是吃青春饭,早晚身体会吃不消,过个三五年可以往上爬或转部门,但要想安稳地过日子就难了,外企的工作节奏就是快,多大岁数了都得赶着往前走,难道她想一辈子过这样的生活吗?
另一个男生,学软件的,他可以说是大部分工科学生的典型。名牌大学毕业,中规中矩地到了个大公司做系统,晚上加班没谱,每月薪水也没什么太大浮动,多了一万,少了也有七、八千,上升空间不大。我有很大一部分同学现在都处在这个阶段,我认为这就是一个鸡肋工作,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倒不如土木工程专业的那些同学,现在每天风尘仆仆地在工地忙活,一个月就三千多块,但等到三十岁左右攒足了经验和人际关系,包个工程一下就几百万,人家好歹还有个奔头。
最后再说说银行业吧,在我工作的这两年中,不停有外资银行的客户经理跳到我们行。他们的工作更不好做,客户经理就是资本家的拓展机器,收获少,效益慢,毕竟在国内还是国有银行的市场广阔。别看薪水少,外资银行在挑选人才的时候可是高标准、严要求,不是最好的都不要。一位同事说他进渣打的时候两轮面试都是纯英文,我听了都倒吸了口凉气,想起我面试的时候才刚把四级过了,觉得自己好幸运……
当然,不排除有些同学就是喜欢外企丰富的企业文化,喜欢国际化的工作环境,喜欢自我价值突显的工作,那这些人适合去外企。总之,在挑选职业方向之前要了解自己有哪些优势,哪些硬伤,以此来扬长避短。比如我知道我英语不好,到大四也没心思踏实下来学习,所以就没有太关注外企的招聘,知道自己不行就不要鸡蛋碰石头了。我的做法是把自己感兴趣的企业都写下来,到官方网站去查找信息,有些企业根本就不开宣讲会,也不在招聘网上发广告,只写在官网上。总之,眼光要放远一点,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处女面”败在着装上
我的“处女面”献给了国内一个证券公司,虽然之前已经做足了心理上的准备,但当第一个面试来临的时候我还是觉得手足无措。当时接到电话通知的时候我正在打篮球,九月份艳阳高照,一身臭汗,赶快回去洗了个澡就去了。当时这个公司并没有开校园招聘会,只是在学校贴了通知,面试地点也只是酒店的大厅,我过去之后发现就我一个人,有一个西装革履的人已经在等我了。
单面?难道要和我单挑?我当时心里就“咯噔”了一下。那时候我们面试都是实打实地硬拼,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裸面”。其实换衣服的时候我还在想,穿裤衩背心不太合适吧,可天气实在太热了,懒得套西装,再说我们宿舍是一套西装兄弟几个轮着穿,多少有些不合身。后来释然了,心想面试不就是把真实的自己展示出来吗?觉得问题不大,就这么出门了。可当我看到面试官那一瞬间就知道自己这次完蛋了,人家不仅穿西装了,还是标准的正规场合穿法。我踌躇了一下,一狠心,还是走过去了,首先对我的着装表示了歉意,面试官也表示理解,但从他惊诧的眼神和谈话漫不经心的状态上,我知道他是在走过场……不到二十分钟人家就让我走了。
结果可想而知。这件事之后我第一反应就是去商场置办了一套西装,花了600块钱,这在当时已经是大手笔了,可我认为不能再栽在衣服上面了,想起来就不值。
二面败在风头太强势
第二次面试是一个国有银行,我们那年是先面试,面试过了会有笔试。没想到现在面试都先笔试,笔试就要刷掉一批人,我觉得企业只是为了刷人而采用笔试环节,毕业生实在是太多了,必须要有一个完整的“刷人”体制才成,现在的社会真残酷!
这次面试我自信满满,进银行是我的目标之一,很早的时候就对金融感兴趣了,专业方面的问题难不倒我。面试过程是6个人为一个小组,根据一个题目进行讨论,最后派一个人进行总结。大概有8个组,每个组抽的题目都不一样,我们组的题目是:
假如让你在孤岛上生存一段时间,请从下列物品中选出三种带在身上,并作出排序,说出理由,时间15分钟。
我还是第一次经历所谓的群面,没想到不是关于金融方面的问题,这算哪门子事啊!但我马上冷静了下来,开始分析题目。列出的物品中大概有十种,按理说孤岛生存带的肯定都是必需品,但只能选出三样,那就得是能维持生命的东西,于是我选出了我认为最必要的三样物品:火柴、利器、急救箱,并向小组成员们解释了原因——
火柴:加热食物,取暖
利器:防身、切割食物
急救箱:生病或受到袭击可以自保
对于前两种选项我们达成了一致,但第三种就众说纷纭了,有说要带水的,有说带保暖衣物的,6个人居然有了5种答案,我就让大家一个一个说原因,说完原因后又问其他人是否反对,说明反对理由,最后举手表决。就这样不知不觉地我就扮演了leader的角色,这也是我事先没想到的事情,最后还代表小组做了总结陈述。
面试回来后我感觉很不错,一心一意地等待二面通知,可一个礼拜过去了,这种自信在我听说三面已经结束之后垮塌了。打击,真的是打击,就这么莫名其妙地被鄙视了。等我心情平复之后仔细回想了一下过程,分析了原因,可能是自己表现得太强势了,而客户经理是一个为客户提供服务的职位,需要耐心和注意聆听;再一个可能是我们阐释原因的时间太长了,导致时间没掌握好,到最后大家都抢话说,我没能控制好局面。看来当leader不见得就能证明你有实力。
三面成于小“伎俩“
和现在大学生的简历比,我的那些“伎俩“可能太小儿科了,但不得不说起了很大作用,这也是后来我工作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才知道的。
简历我用了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把关键字体加大加粗加下划线。那时我也知道8秒钟筛简历法,所以我把要突出的字体都加大两个号,其他部分的字最好稍微小一点。比如在实践经历中把“体育部长”加大加粗,后面组织的活动就字体很小,因为我根本没怎么组织过活动,也没什么可写的,干脆把字体写小一点,没准人家看不清也就不看了呢。
第二种方法就是注意措辞。大三的时候我去了一年韩国,只学了一年语言,而且也没考级,等于最后我什么证书都没有就回来了。但我在简历中写的是“达到韩国语三级水平”。这样我明确地告诉人家我的语言水平,又间接地表达了我没有考级证书的事实。其实我只想让我的简历中有一个亮点,可以让人家记住我,这一点后来得到了证实。那时我工作已经有段日子了,一次领导带我去和客户吃饭,跟客户做介绍的时候说:“这是我们从韩国回来的厦大的高材生。”这时我才意识到好好写简历多重要,时隔这么久领导还一直记得我简历中那个对现实工作并没有帮助的“亮点”。
接下来就开始面试了,我又经历了一次群面。这次我吸取了上次的教训,没有急于阐释自己的观点,也没有做leader,但并没有埋没自己,到最后大家讨论快结束的时候,我很恰当地总结了大家的发言,把每个决定的前因后果都梳理一遍,这样就理顺了大家的思路,总结陈述当然就由我负责了。
很顺利地进入了二面。二面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对金融领域的了解程度和性格能力上,面试官是人事部人员和几个部门经理,大概有以下一些问题:
1.你的专业不符,为什么想来银行?
2.为这次面试都做过哪些准备?
3.看到你简历写曾担任过体育部长,在工作中有没有什么难忘的事?
4.在韩国有没有遇到过困难?怎样克服的?
问的问题很具体很细致,都是切身经历过的事情,很容易就可以回答。如果对金融方面实在没有什么研究也没什么关系,和我同一批的新职员还有学中文的呢,都是进来之后从头学的,这些都不算什么,主要是让人家看到你的潜力和你的热情,何况银行有很完备的培训体制,每周都会上课,这个完全没有必要担心。
第二天收到了三面的通知,三面其实算不上面试,我管它叫“户口调查”,一坐下来就问:你父母是做什么工作的呀?你家里就你一个孩子吗?你有没有亲戚在这里呀?有考研的打算吗?我想国有银行还是很重视“政审”吧,家里成分不能太复杂,而且我不是本地人,企业可能比较忌讳没有长性的员工,于是我表达了想留下来发展的愿望。
不到一周,我收到了录用通知。
学会放松,不成功我就旅游去了
面试每失败一次就需要疗一次伤,时间久了都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当第三次面试来临的时候已经是12月底了,招聘的高峰期马上就要过了,说实话那时候我都已经有抵触心理了,并且已经决定如果这次再不成功我就去旅游,然后回家过年。
找工作的过程很痛苦,但你要清楚,即使是在名牌大学,能在上半学期拿到offer的也只是一小部分,所以不要着急,更不要病急乱投医,不适合自己的工作不要勉强,工作是一辈子的事,隔行如隔山,一旦在一个圈子里扎根,就很难再跳出来谋生了。
春节过后的三四月份,毕业时的六七月份,都是找工作的好时机,提前做好准备,到时看准了就马上行动,成功是迟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