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今,社会发展脚步越来越快,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随之而来的生活压力、学习压力、工作压力也是越来越大。在这种高压的环境下,家长为了不让子女“输在起跑线上”,对子女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导致小学生面对着较大的学习压力和心理压力,甚至一些学生产生了心理问题。学校教育不能仅仅关注学生学习成绩、学习习惯等,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要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且进行及时的疏导。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问题;心理疏导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18-019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18.095
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态,而且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健全安好的状态。”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关乎其品德与性格的养成,关乎其未来的成长与发展,因此是至关重要的。然而由于年龄小,小学生的心理调试能力较为薄弱,遇到压力、挫折之后,常常无法宣泄,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如果能够得到及时的疏导,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种成长;然而如果不能得到解决,一味地压抑下去,则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养成。为此,文章将对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展开分析,并针对笔者在工作中的实践,谈一谈如何疏导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一、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
当前,经过观察和调查研究,笔者发现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抗挫折能力差
当代小学生生活在一个和平、幸福的环境中,从小衣食无忧,备受父母呵护,尤其是很多独生子女,很少经历困苦、挫折和磨难,即便是遇到问题,也通常会有父母替他们解决,因此在抗挫折能力方面普遍较为薄弱,面对一些需要独自面对的挫折时,则无所适从,甚至会自暴自弃。比如,在遇到考试成绩下滑、班干部落选等问题时,一些学生内心情绪波动较大,甚至会一蹶不振。
(二)人际关系差
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一个人的内心是一种滋养。但是如今很多的小学生,在人际关系处理方面非常薄弱,不善于与他人沟通,常常因为琐事引发矛盾、冲突,而又缺乏应对矛盾、冲突的方法,因此常常会导致内心情绪的起伏、失落。
(三)焦虑
在小学阶段,焦虑是非常常见的情绪问题。焦虑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们内心的复杂的负性情感,在小学生身上也非常常见。一些学生因为焦虑而变得容易退缩、缺乏自信、过分敏感、优柔寡断,性格脆弱等,需要引起重视。
二、如何疏导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在上文中,我们分析了小学生身上常常会存在的问题,其实这三个方面只是最为常见的,除此之外,不同性格的学生还存在着一些其他的心理问题。小学生缺乏心理健康知识,也缺乏负面情绪自我纾解的能力,因此需要教师和家长加以干预,为学生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和心理健康讲座,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室的心理疏导作用,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调节,强化家校共育,共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通过多方面的努力,顺利地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为学生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和心理健康讲座
1.设置心理教育课程。当下,很少有小学专门开设心理教育课程,一般是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进行渗透,而很少开设单独的心理教育内容的课程,因此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是非常欠缺的。为此,学校应该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价值,为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且配备专职的心理教育教师。如此,在课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传授心理学健康知识,交流心理问题,逐渐培养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使他们以学到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节技巧来对自己的心理问题进行自我纾解。当然,在课程中,教师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每一名学生的内心,方便教师开展工作。
2.开展心理教育讲座。在每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传授心理健康知识之余,学校还应该为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邀请心理学专家学者,针对学生特定的心理问题,进行专题讲座。比如,一年级新生入学的时候,学校可以组织新生入学心理教育讲座,邀请幼小衔接方向的专家,为家长和学生讲解一些幼小衔接方面的心理学内容,帮助新生快速适应小学生活,转变学习心理,克服焦虑情绪。又比如,在疫情期间,学生会存在一些焦虑、烦躁、郁闷等心理状态,学校可以针对疫情期间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开展相关的讲座,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挫折、疾病和生命,使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积极心理。
(二)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室的心理疏导作用
很多学校都设有心理咨询室,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却形同虚设。其实,小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是非常普遍的,而迫于父母和教师的权威,他们很少愿意向父母、教师倾诉,而是会压抑于内心深处,不断地积累,为其生活和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为此,学校方面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在校园里设置心理咨询室。具体来说,设立心理咨询室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安排专职的心理咨询教师,帮助学生排解心理问题。一些学校虽然开设了心理咨询室,但是很多都是由各科任课教师或班主任兼任的,且并非科班出身,也无心理咨询师的认证,缺乏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难以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咨询。为此,学校应该改變这一理念,为学生安排专职的心理咨询教师,不断提升心理咨询教师的专业素养,为学生提供更加细致、专业的心理疏导。
2.坚持保密原则。对于来访的学生,心理咨询室应该坚持保密的原则,将学生在心理咨询过程中的个案记录、测验资料、信件、录音录像等资料妥善保存,不可外泄。
3.营造宽松的咨询氛围。学生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只有敞开心扉,才能使心理咨询教师更好地了解自己,给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但是很多时候学生在咨询过程中往往会具有一些压力,或者羞于开口。为此,心理咨询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咨询氛围,比如播放一些舒缓的音乐,摆放一些绿植,用非常轻柔的语气、温柔的眼神使学生放下戒备。 4.以共情打开学生心扉,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一些教师或者家长认为小学生“少年不识愁滋味”,即便是产生了心理问题,也是幼稚的、不值一提的。渐渐地,学生不再向教师、家长敞开心扉。其实,心理问题的疏导最为关键的原则是倾听和共情。针对学生的问题,教师应该认真倾听,详细记录,给予正面的回应,并且积极地进行共情,对其表示理解和尊重。这样一来,小学生会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视。与此同时,心理咨询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给予他们合理的可操作性的意见,引导他们去解决自己的问题,从而提高他们自我开导、自我调节的能力,获得更好更快乐的生活和学习。
(三)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调节
心理问题出现以后,通过教师、家长等外界的干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以疏导和解决,但是并非每一个心理问题都能够得到教师、家长及时的疏导,也并非所有的心理问题都可以向他人倾诉。这就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情绪自我调节的能力。具体来说,自我调节可以有如下几种方式。
1.积极的心理暗示。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的方法,比如自我鼓励、自我肯定、用语言增强自信等。
2.通过写日记进行倾诉与宣泄。学生产生了诸如嫉妒、失落、焦虑等情绪后,可以通过日记来宣泄,在写日记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达到问题剖析、情绪平缓等目的,有利于学生更坦然地面对不良情绪和心理问题。
3.通过不断充电进行抗挫折能力的提升。小学生抗挫折能力较弱,一方面是由于小学生的人生经历比较平稳,很少遇到大风大浪,遭遇挫折。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小学生缺乏知识储备和应对能力,为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阅读(尤其是名人传记)、多听名人讲座等,更多地积累应对挫折的经验,增强知识储备,提升心理素质,克服心理障碍。
(四)强化家校共育,共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家庭的气氛、传统习惯、子女在家庭角色上的学效对象、家人互动的关系等,都会影响子女日后的心理和情绪发展。因此,学生所遇到的心理问题,也无法与家庭完全脱离开。比如,有的学生易焦虑,尤其是在考试成绩不好的时候,总会非常痛苦、焦虑、恐惧,这与父母片面强调子女的学习成绩、父母的焦虑情绪有着极大的关联。如果父母能夠看淡考试成绩,不因为一次的考试失利而对子女训斥、挖苦或者是表现出失望情绪,那么学生自然也不会产生极其强烈的焦虑情绪。为此,学校应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要不断强化家校共育,做好家长工作,鼓励家长多陪陪子女,减轻对子女的施压,为子女营造浪漫温馨的家庭环境。家庭对于孩子来说,就是根对于大树的给养。家庭和睦、有爱、自由、民主,那么孩子便能够从中获得爱的给养,能够乐观、善良、阳光、自信,也就能够更为从容地面对心理问题。
比如,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了问题,父母应该更多地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与子女回顾事情的来龙去脉,探讨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并且一起寻找解决方案。在父母的鼓励下,孩子充满了信心,积极地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解决所出现的心理问题。
此外,任课教师、班主任也应该强化自身教育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学习,自修《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情绪控制的理论和方法》等课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加以引导。
三、结语
德国教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过:“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对于小学生的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智育,更是要在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发展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走进学生的内心,用爱、理解、尊重和关怀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消除心理障碍,健康、阳光地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娟.浅谈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8(1).
[2]丁化.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9(9).
[3]刘娜.现阶段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问题及应对方法[J].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2018(4).
[4]陈婷.小学生心理问题及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分析[J].当代家庭教育,2019(33).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问题;心理疏导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18-019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18.095
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态,而且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健全安好的状态。”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关乎其品德与性格的养成,关乎其未来的成长与发展,因此是至关重要的。然而由于年龄小,小学生的心理调试能力较为薄弱,遇到压力、挫折之后,常常无法宣泄,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如果能够得到及时的疏导,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种成长;然而如果不能得到解决,一味地压抑下去,则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养成。为此,文章将对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展开分析,并针对笔者在工作中的实践,谈一谈如何疏导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一、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
当前,经过观察和调查研究,笔者发现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抗挫折能力差
当代小学生生活在一个和平、幸福的环境中,从小衣食无忧,备受父母呵护,尤其是很多独生子女,很少经历困苦、挫折和磨难,即便是遇到问题,也通常会有父母替他们解决,因此在抗挫折能力方面普遍较为薄弱,面对一些需要独自面对的挫折时,则无所适从,甚至会自暴自弃。比如,在遇到考试成绩下滑、班干部落选等问题时,一些学生内心情绪波动较大,甚至会一蹶不振。
(二)人际关系差
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一个人的内心是一种滋养。但是如今很多的小学生,在人际关系处理方面非常薄弱,不善于与他人沟通,常常因为琐事引发矛盾、冲突,而又缺乏应对矛盾、冲突的方法,因此常常会导致内心情绪的起伏、失落。
(三)焦虑
在小学阶段,焦虑是非常常见的情绪问题。焦虑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们内心的复杂的负性情感,在小学生身上也非常常见。一些学生因为焦虑而变得容易退缩、缺乏自信、过分敏感、优柔寡断,性格脆弱等,需要引起重视。
二、如何疏导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在上文中,我们分析了小学生身上常常会存在的问题,其实这三个方面只是最为常见的,除此之外,不同性格的学生还存在着一些其他的心理问题。小学生缺乏心理健康知识,也缺乏负面情绪自我纾解的能力,因此需要教师和家长加以干预,为学生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和心理健康讲座,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室的心理疏导作用,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调节,强化家校共育,共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通过多方面的努力,顺利地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为学生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和心理健康讲座
1.设置心理教育课程。当下,很少有小学专门开设心理教育课程,一般是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进行渗透,而很少开设单独的心理教育内容的课程,因此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是非常欠缺的。为此,学校应该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价值,为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且配备专职的心理教育教师。如此,在课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传授心理学健康知识,交流心理问题,逐渐培养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使他们以学到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节技巧来对自己的心理问题进行自我纾解。当然,在课程中,教师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每一名学生的内心,方便教师开展工作。
2.开展心理教育讲座。在每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传授心理健康知识之余,学校还应该为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邀请心理学专家学者,针对学生特定的心理问题,进行专题讲座。比如,一年级新生入学的时候,学校可以组织新生入学心理教育讲座,邀请幼小衔接方向的专家,为家长和学生讲解一些幼小衔接方面的心理学内容,帮助新生快速适应小学生活,转变学习心理,克服焦虑情绪。又比如,在疫情期间,学生会存在一些焦虑、烦躁、郁闷等心理状态,学校可以针对疫情期间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开展相关的讲座,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挫折、疾病和生命,使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积极心理。
(二)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室的心理疏导作用
很多学校都设有心理咨询室,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却形同虚设。其实,小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是非常普遍的,而迫于父母和教师的权威,他们很少愿意向父母、教师倾诉,而是会压抑于内心深处,不断地积累,为其生活和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为此,学校方面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在校园里设置心理咨询室。具体来说,设立心理咨询室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安排专职的心理咨询教师,帮助学生排解心理问题。一些学校虽然开设了心理咨询室,但是很多都是由各科任课教师或班主任兼任的,且并非科班出身,也无心理咨询师的认证,缺乏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难以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咨询。为此,学校应该改變这一理念,为学生安排专职的心理咨询教师,不断提升心理咨询教师的专业素养,为学生提供更加细致、专业的心理疏导。
2.坚持保密原则。对于来访的学生,心理咨询室应该坚持保密的原则,将学生在心理咨询过程中的个案记录、测验资料、信件、录音录像等资料妥善保存,不可外泄。
3.营造宽松的咨询氛围。学生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只有敞开心扉,才能使心理咨询教师更好地了解自己,给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但是很多时候学生在咨询过程中往往会具有一些压力,或者羞于开口。为此,心理咨询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咨询氛围,比如播放一些舒缓的音乐,摆放一些绿植,用非常轻柔的语气、温柔的眼神使学生放下戒备。 4.以共情打开学生心扉,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一些教师或者家长认为小学生“少年不识愁滋味”,即便是产生了心理问题,也是幼稚的、不值一提的。渐渐地,学生不再向教师、家长敞开心扉。其实,心理问题的疏导最为关键的原则是倾听和共情。针对学生的问题,教师应该认真倾听,详细记录,给予正面的回应,并且积极地进行共情,对其表示理解和尊重。这样一来,小学生会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视。与此同时,心理咨询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给予他们合理的可操作性的意见,引导他们去解决自己的问题,从而提高他们自我开导、自我调节的能力,获得更好更快乐的生活和学习。
(三)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调节
心理问题出现以后,通过教师、家长等外界的干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以疏导和解决,但是并非每一个心理问题都能够得到教师、家长及时的疏导,也并非所有的心理问题都可以向他人倾诉。这就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情绪自我调节的能力。具体来说,自我调节可以有如下几种方式。
1.积极的心理暗示。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的方法,比如自我鼓励、自我肯定、用语言增强自信等。
2.通过写日记进行倾诉与宣泄。学生产生了诸如嫉妒、失落、焦虑等情绪后,可以通过日记来宣泄,在写日记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达到问题剖析、情绪平缓等目的,有利于学生更坦然地面对不良情绪和心理问题。
3.通过不断充电进行抗挫折能力的提升。小学生抗挫折能力较弱,一方面是由于小学生的人生经历比较平稳,很少遇到大风大浪,遭遇挫折。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小学生缺乏知识储备和应对能力,为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阅读(尤其是名人传记)、多听名人讲座等,更多地积累应对挫折的经验,增强知识储备,提升心理素质,克服心理障碍。
(四)强化家校共育,共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家庭的气氛、传统习惯、子女在家庭角色上的学效对象、家人互动的关系等,都会影响子女日后的心理和情绪发展。因此,学生所遇到的心理问题,也无法与家庭完全脱离开。比如,有的学生易焦虑,尤其是在考试成绩不好的时候,总会非常痛苦、焦虑、恐惧,这与父母片面强调子女的学习成绩、父母的焦虑情绪有着极大的关联。如果父母能夠看淡考试成绩,不因为一次的考试失利而对子女训斥、挖苦或者是表现出失望情绪,那么学生自然也不会产生极其强烈的焦虑情绪。为此,学校应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要不断强化家校共育,做好家长工作,鼓励家长多陪陪子女,减轻对子女的施压,为子女营造浪漫温馨的家庭环境。家庭对于孩子来说,就是根对于大树的给养。家庭和睦、有爱、自由、民主,那么孩子便能够从中获得爱的给养,能够乐观、善良、阳光、自信,也就能够更为从容地面对心理问题。
比如,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了问题,父母应该更多地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与子女回顾事情的来龙去脉,探讨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并且一起寻找解决方案。在父母的鼓励下,孩子充满了信心,积极地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解决所出现的心理问题。
此外,任课教师、班主任也应该强化自身教育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学习,自修《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情绪控制的理论和方法》等课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加以引导。
三、结语
德国教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过:“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对于小学生的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智育,更是要在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发展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走进学生的内心,用爱、理解、尊重和关怀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消除心理障碍,健康、阳光地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娟.浅谈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8(1).
[2]丁化.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9(9).
[3]刘娜.现阶段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问题及应对方法[J].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2018(4).
[4]陈婷.小学生心理问题及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分析[J].当代家庭教育,201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