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信息的输入,是学习的主要途径之一。阅读教学也是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语文教学的核心。 怎样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谈及,然而时到今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几个问题必须要解决。下面我们就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讨论一下怎样引导阅读教学。
一、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很重要
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采取各种方法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这很重要。可是我们却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当今许多教师却存在一种惰性,即:自己不愿意读书。我们许多教师总在找借口说,“非常想读书,只是没有时间。”其实我认为关键是想不想读的问题。鲁迅先生把读书时间比作海棉里剂出的水。我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是与书打交道的人,不读书想教好书,这完全是不可能的!如果“以其昏昏”,怎么能“使人昭昭?”一个教师如果不勤奋读书,不从书中汲取营养,你怎么要求学生?因此,我们应该以身作则,让学生以我们为榜样,在阅读教学中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一旦学生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有了这样的日积月累,何愁语文知识不丰富,语文阅读能力不提高?有了这样的基础,我们才能有效地讲求方法。譬如:在在阅读教学前,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已知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产生猜想。最常见的方法是让学生看着课题,想想会产生什么问题,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读读课题,猜一猜课文会怎么写?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等等。
二、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自主阅读非常重要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
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实现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对这一理念的落实。
可是长期以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时间,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老师拿着教学参考资料,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分段分层,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一路介绍下来,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师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自主阅读。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当然“放手”是很难的,但无论多难都要雷厉风行,绝不能马虎。要真正让学生去体会、理解一篇课文的深意,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为学生创设情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带领他们进入作者的意境,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使小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迅速进入作者的意境,这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达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的统一。
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前,我首先翻阅了大量的文史资料,将圆明园的建筑过程、规模宏伟、景色秀丽以及毁灭的全过程等融合在一起精心制作了课件。在教学中,我们一边阅读课文,一边观看课件,刚开始还有部分学生在小声地说话,但是随着课堂教学的进行,学生们渐渐“进入”了当时的情境。教室里安静极了,学生们无不发出慨叹和痛恨的声音。笔者知道学生这次是真地感受到了文字的魅力,真正地体会到了当时的情感,这一课的教学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三、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是重中之重
我们进行阅读教学,最终就是达到让学生“有所感悟”。“感悟”说起来容易,可做起来却很艰难。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要对学生正确、合理的引导。
小学生不懂得什么叫感悟,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注意这一点。在学生阅读中,要多采用启发性、点拨性、铺垫性语言等,因势利导,使学生启动思维,展开联想,偶发感悟。
另外在阅读中创设问题时,一定要杜绝三种现象。其一,要杜绝在提问时不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有些教师在提问学生时,学生稍缓一下,就立刻另换其人,这种行为严重的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阻碍了学生的思索能力,长期以往会造成学生思维上的惰性和自卑。其二,要杜绝提问中问题的覆盖面太窄的现象。部分教师在提问时,只是为几个优秀生设立的,这种现象埋没了许多学生感悟的机遇。其三,要防止提问中所设的问题没有分量,使学生一看、一听便知。我听过一位农村老教师的课,他讲李白的《赠汪伦》时,提问学生:“同学们,桃花潭水深多少?”学生随口说:“深千尺”!这些浅显而又没有分量的提问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引起小学生的感悟来!其四,不重视有感情地朗读,课堂上学生能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来倾注自己的体会,虽然读法有别,各具特色,但都是进入了境界,培养“感悟”的最好办法。
四、结语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对于人类来说,阅读不仅仅是简单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还是培养人类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开发智力的有效途径。语文阅读训练和提高能力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是需要学生和教师双方一起努力的结果,不可能一蹴而就。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要通过各种教学实践,总结出自己的教学模式并加以有效实施。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语言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很重要
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采取各种方法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这很重要。可是我们却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当今许多教师却存在一种惰性,即:自己不愿意读书。我们许多教师总在找借口说,“非常想读书,只是没有时间。”其实我认为关键是想不想读的问题。鲁迅先生把读书时间比作海棉里剂出的水。我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是与书打交道的人,不读书想教好书,这完全是不可能的!如果“以其昏昏”,怎么能“使人昭昭?”一个教师如果不勤奋读书,不从书中汲取营养,你怎么要求学生?因此,我们应该以身作则,让学生以我们为榜样,在阅读教学中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一旦学生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有了这样的日积月累,何愁语文知识不丰富,语文阅读能力不提高?有了这样的基础,我们才能有效地讲求方法。譬如:在在阅读教学前,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已知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产生猜想。最常见的方法是让学生看着课题,想想会产生什么问题,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读读课题,猜一猜课文会怎么写?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等等。
二、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自主阅读非常重要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
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实现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对这一理念的落实。
可是长期以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时间,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老师拿着教学参考资料,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分段分层,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一路介绍下来,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师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自主阅读。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当然“放手”是很难的,但无论多难都要雷厉风行,绝不能马虎。要真正让学生去体会、理解一篇课文的深意,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为学生创设情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带领他们进入作者的意境,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使小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迅速进入作者的意境,这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达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的统一。
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前,我首先翻阅了大量的文史资料,将圆明园的建筑过程、规模宏伟、景色秀丽以及毁灭的全过程等融合在一起精心制作了课件。在教学中,我们一边阅读课文,一边观看课件,刚开始还有部分学生在小声地说话,但是随着课堂教学的进行,学生们渐渐“进入”了当时的情境。教室里安静极了,学生们无不发出慨叹和痛恨的声音。笔者知道学生这次是真地感受到了文字的魅力,真正地体会到了当时的情感,这一课的教学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三、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是重中之重
我们进行阅读教学,最终就是达到让学生“有所感悟”。“感悟”说起来容易,可做起来却很艰难。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要对学生正确、合理的引导。
小学生不懂得什么叫感悟,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注意这一点。在学生阅读中,要多采用启发性、点拨性、铺垫性语言等,因势利导,使学生启动思维,展开联想,偶发感悟。
另外在阅读中创设问题时,一定要杜绝三种现象。其一,要杜绝在提问时不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有些教师在提问学生时,学生稍缓一下,就立刻另换其人,这种行为严重的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阻碍了学生的思索能力,长期以往会造成学生思维上的惰性和自卑。其二,要杜绝提问中问题的覆盖面太窄的现象。部分教师在提问时,只是为几个优秀生设立的,这种现象埋没了许多学生感悟的机遇。其三,要防止提问中所设的问题没有分量,使学生一看、一听便知。我听过一位农村老教师的课,他讲李白的《赠汪伦》时,提问学生:“同学们,桃花潭水深多少?”学生随口说:“深千尺”!这些浅显而又没有分量的提问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引起小学生的感悟来!其四,不重视有感情地朗读,课堂上学生能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来倾注自己的体会,虽然读法有别,各具特色,但都是进入了境界,培养“感悟”的最好办法。
四、结语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对于人类来说,阅读不仅仅是简单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还是培养人类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开发智力的有效途径。语文阅读训练和提高能力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是需要学生和教师双方一起努力的结果,不可能一蹴而就。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要通过各种教学实践,总结出自己的教学模式并加以有效实施。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语言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