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与之相伴产生的社会问题,社会矛盾日益加剧,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我国当前的重要社会问题。本文通过对青少年犯罪现状与原因的分析,提出一系列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措施。
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分析
青少年犯罪是指6岁到25岁的青少年实施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1。我国青少年犯罪也呈现出了不同于往昔的新的特点:
犯罪低龄化趋势突出
这一特点十分明显地体现在了犯罪率持续上扬的“90后”“00后”人群中。
犯罪主体趋于复杂
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一是外来人口的青少年犯罪增多;二是在校生犯罪率上升;三是“富二代”、“官二代”犯罪增多。
暴力犯罪数上升
目前的青少年罪犯开始频繁使用成年人的作案方法,暴力色彩突出,动辄有持刀砍人或互相残杀的惨剧发生,以致寻衅滋事和故意伤害案件的比例大幅上升。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
青少年自身因素
自身的心理因素是青少年犯罪形成的内在因素。心理发育与生理发育之间的矛盾及心理意识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是青少年时期的主要矛盾。如果这些矛盾得不到化解而被激化,极易形成违法犯罪的心理。这些特点主要包括:
1、认知方面
由于认知能力偏低、法制观念淡薄,青少年很容易在逆反心理的支配下走上犯罪道路。
2、动机方面
青少年往往容易受到各种欲望和不良心理的影响,产生犯罪动机。其二,基于嫉妒、报复心理而作案。
3、情感方面
青少年犯罪者的情感具有不稳定性。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时,青少年也体现出了内心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差的特点。
青少年家庭因素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直接学习的对象。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不良的家庭教育和不健康、不健全的家庭环境。
1、不良家庭教育,主要是不正确教育方式方法。
主要表现在:(1)家长的溺爱;(2)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3)简单粗暴,即家长教育子女的手段、方法过于简单粗暴,非打即骂;(4)疏于管教。
2、不良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
家庭环境如何,对成长过程中的青少年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当家庭结构受到破坏的家庭或不道德家庭,容易引起孩子的紧张、痛苦,使孩子心理变态,产生不良行为,甚至违法犯罪。这些家庭主要有:破裂家庭、不道德家庭以及暴力家庭。
社会环境因素
首先,在网络传媒方面,带有暴力色彩的网络游戏、网络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对青少年的危害极大。
其次,在“一切向钱看”的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多种腐朽的价值取向开始蔓延,青少年群体极易受到这些不良观念的侵蚀。
最后,社会竞争压力的无法有效的疏导,容易导致青少年的逆反心理的产生。
学校教育因素
过分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放松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导致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整体下降,为青少年滋生犯罪心理埋下了隐患。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忽视,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很低,不健康的心理往往产生不健康的行为。
青少年罪犯的法律意识薄弱,与学校对法制教育的忽视显著相关。
青少年犯罪的预防
通过以上因素的分析不难看出,青少年犯罪成因是多方面的,必须通过多种手段进行预防:
青少年的责任与义务
在家庭里,应多与父母沟通,不赌气任性,适当表达自己的感情。只有父母和子女三方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形成防止青少年犯罪的第一层保护网。
在学校里,青少年应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不断充实自己,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自己,应正确调整好心态,应学会通过正确的途径释放自己的不满情绪;对他人,应给予应有的尊重。
家长的责任与义务
第一,尽量保持家庭完整和睦的责任。不健全的家庭也易导致犯罪的产生,因此,家长的最基本的义务就是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对家庭负责,对子女负责,从表面上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可能。
第二,要履行积极教育、正确引导的义务。在教育过程中,避免与孩子激烈冲突,多与孩子进行沟通;与子女的关系处理上,不过分干涉,不放任,不溺爱,做到张弛有度,促进其健康发展;在生活中,要处处争做子女的表率。
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首先,社会的各类主体应各尽其责,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发生。比如,针对网瘾少年,网络主管部门也应推出相应政策,以尽可能避免网瘾的养成。
其次,社会主体也应采取积极的措施,改善我们的社会环境,比如新闻报社多多登载发扬见义勇为等内容的文章,宣传我们的传统美德,使我们的社会风气更加健康。
学校的责任与义务
其一,加强道德品质的教育,树立学生正确的道德观。例如有些学生虽然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但是,他们的内心却在犯罪前存在着严重的扭曲,其本质原因就是德育的缺失。因此,学校有责任、也有义务重新审视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将思想品德这门课程作为重点课程来讲授,从本源上抑制犯罪的发生。
其二,及早添加法律课程。我们如想全面建成法治社会,就得从青少年抓起,培养他们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意识。
其三,适时进行性知识的教育与普及。如果学校能通过相关课程的讲授,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与异性,消除青少年之间的朦胧感,那么,强奸、猥亵等恶性犯罪的发生几率就很有可能降低。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品质的优劣,素质的良莠,关乎国家的兴旺。因此,就更需要我们的国家、社会和个人各司其责、各尽其职,预防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帮助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这是我们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
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分析
青少年犯罪是指6岁到25岁的青少年实施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1。我国青少年犯罪也呈现出了不同于往昔的新的特点:
犯罪低龄化趋势突出
这一特点十分明显地体现在了犯罪率持续上扬的“90后”“00后”人群中。
犯罪主体趋于复杂
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一是外来人口的青少年犯罪增多;二是在校生犯罪率上升;三是“富二代”、“官二代”犯罪增多。
暴力犯罪数上升
目前的青少年罪犯开始频繁使用成年人的作案方法,暴力色彩突出,动辄有持刀砍人或互相残杀的惨剧发生,以致寻衅滋事和故意伤害案件的比例大幅上升。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
青少年自身因素
自身的心理因素是青少年犯罪形成的内在因素。心理发育与生理发育之间的矛盾及心理意识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是青少年时期的主要矛盾。如果这些矛盾得不到化解而被激化,极易形成违法犯罪的心理。这些特点主要包括:
1、认知方面
由于认知能力偏低、法制观念淡薄,青少年很容易在逆反心理的支配下走上犯罪道路。
2、动机方面
青少年往往容易受到各种欲望和不良心理的影响,产生犯罪动机。其二,基于嫉妒、报复心理而作案。
3、情感方面
青少年犯罪者的情感具有不稳定性。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时,青少年也体现出了内心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差的特点。
青少年家庭因素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直接学习的对象。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不良的家庭教育和不健康、不健全的家庭环境。
1、不良家庭教育,主要是不正确教育方式方法。
主要表现在:(1)家长的溺爱;(2)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3)简单粗暴,即家长教育子女的手段、方法过于简单粗暴,非打即骂;(4)疏于管教。
2、不良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
家庭环境如何,对成长过程中的青少年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当家庭结构受到破坏的家庭或不道德家庭,容易引起孩子的紧张、痛苦,使孩子心理变态,产生不良行为,甚至违法犯罪。这些家庭主要有:破裂家庭、不道德家庭以及暴力家庭。
社会环境因素
首先,在网络传媒方面,带有暴力色彩的网络游戏、网络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对青少年的危害极大。
其次,在“一切向钱看”的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多种腐朽的价值取向开始蔓延,青少年群体极易受到这些不良观念的侵蚀。
最后,社会竞争压力的无法有效的疏导,容易导致青少年的逆反心理的产生。
学校教育因素
过分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放松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导致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整体下降,为青少年滋生犯罪心理埋下了隐患。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忽视,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很低,不健康的心理往往产生不健康的行为。
青少年罪犯的法律意识薄弱,与学校对法制教育的忽视显著相关。
青少年犯罪的预防
通过以上因素的分析不难看出,青少年犯罪成因是多方面的,必须通过多种手段进行预防:
青少年的责任与义务
在家庭里,应多与父母沟通,不赌气任性,适当表达自己的感情。只有父母和子女三方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形成防止青少年犯罪的第一层保护网。
在学校里,青少年应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不断充实自己,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自己,应正确调整好心态,应学会通过正确的途径释放自己的不满情绪;对他人,应给予应有的尊重。
家长的责任与义务
第一,尽量保持家庭完整和睦的责任。不健全的家庭也易导致犯罪的产生,因此,家长的最基本的义务就是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对家庭负责,对子女负责,从表面上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可能。
第二,要履行积极教育、正确引导的义务。在教育过程中,避免与孩子激烈冲突,多与孩子进行沟通;与子女的关系处理上,不过分干涉,不放任,不溺爱,做到张弛有度,促进其健康发展;在生活中,要处处争做子女的表率。
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首先,社会的各类主体应各尽其责,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发生。比如,针对网瘾少年,网络主管部门也应推出相应政策,以尽可能避免网瘾的养成。
其次,社会主体也应采取积极的措施,改善我们的社会环境,比如新闻报社多多登载发扬见义勇为等内容的文章,宣传我们的传统美德,使我们的社会风气更加健康。
学校的责任与义务
其一,加强道德品质的教育,树立学生正确的道德观。例如有些学生虽然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但是,他们的内心却在犯罪前存在着严重的扭曲,其本质原因就是德育的缺失。因此,学校有责任、也有义务重新审视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将思想品德这门课程作为重点课程来讲授,从本源上抑制犯罪的发生。
其二,及早添加法律课程。我们如想全面建成法治社会,就得从青少年抓起,培养他们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意识。
其三,适时进行性知识的教育与普及。如果学校能通过相关课程的讲授,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与异性,消除青少年之间的朦胧感,那么,强奸、猥亵等恶性犯罪的发生几率就很有可能降低。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品质的优劣,素质的良莠,关乎国家的兴旺。因此,就更需要我们的国家、社会和个人各司其责、各尽其职,预防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帮助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这是我们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