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我国高等教育的体系之中,高职教育已然占据了重要而不可替代的地位。而在开展高职教育的过程中,目前教育部门大力提倡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之下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就高职院校中的酒店管理专业而言,校企合作模式在其教育中所取得的成效已经得到了不少专家学者的肯定,而这主要就是因为该合作模式能够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校以及社会提供优质实践性人才。但是由于多数高职院校引入“校企合作、工学交替”这一教学模式的时间并不长,因而很多教学细节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落实,而本文将首先从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出发,继而针对如何优化高职酒店专业的教学改革工作提出几点要点。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教育;酒店管理;教学改革
根据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的调查数据,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而言,他们认为在校期间所接受的专业教学的主要问题包括了陈旧而不具备实用性的课程内容、时间以及内容受限的实践活动以及少之又少的技艺培训机会。针对酒店业对于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反馈以及毕业生本身的意见,为了改善这一教学现象,教育部所提出的16号文件中已经明确将课程建设改革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并要求解构以及重组教学内容、转变更新教学理念以及变革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之上,目前高职院校为了深入强化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不少酒店业企业搭建起了校企合作平台,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工学结合,开展各类实践性培训活动。而这种校企合作发展模式不仅得到了酒店专业学生的认可,也得到了酒店企业的肯定,它的成效也能从目前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际就业率以及就业情况中得到印证。下面,本文将从“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教学改革模式出发,探讨如何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开展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一、关于“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实践性教学模式
通俗的说,所谓的“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实践性教学模式所指代的即是将学生学习中所习得的技能和实际工作操作进行直接联系,使学生所学技能不局限于书本文字,从而能真正意义上做到学以致用,将职业知识技能转化成岗位操作技能。以下为“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几点主要特点:
(一)市场性
在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中,我们所强调的是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密切互动合作关系,而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则是保障校企合作模式能够达到其教学效果的根本性保障。从市场运行角度来看,校企合作只有实现学校教学提升、学生学到岗位技能和企业解决用工问题的三赢局面,才会有生命力。校企合作首先要满足学生基本的学习与训练要求, “前店后校”的培养模式能够从市场生产的角度彻底实现学生的实训与岗位生产对接,做到学习与工作互动。
(二)学生的双重性身份
对于每一位参与“校企合作、工学交替”这一实践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学生来说,其所扮演的角色将不仅仅是一名校内就读学生,同时也是企业的一员。在校内接受课堂学习以及实训活动时,学生必须遵从校内的规章制度。而当学生在企业内部接受上岗操作时,他也必须要以一名正式工的要求来规范自己。
(三)技能训练的阶段性与持续性
要想使校企合作模式能够真正意义上同时服务于酒店业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群体,就必须要兼顾学生学习的渐进性和酒店的用工要求,注意学生技能训练的阶段性以及持续性安排。一般来说,根据学生的不同年级以及技能训练的难易度,在初期主要让学生接受酒店服务礼仪类课程,接着是酒店的前台、客房以及餐饮部门的工作内容学习,而后才会安排学生进行企业内部的实地上岗操作,通过实习工作真正达到“校企合作、工学交替”。
二、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要点
(一)构建高效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
在校企合作这一模式中,企业、学校以及政府都是其中的主要参与者,因而为了保证该模式的有效性以及正常运行,就必须要注重这三大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性。具体来说,企业、学校以及政府之间不仅需要相互支持,同时也需要互为制约要素,并要保证在各个主体的激励、评价以及保障上建立完整完善的制度。就目前而言,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在参与校企合作项目时,学校乃是最主要的参与方,因而政府应当在给予一定支持力量的前提之下,制定出完成的合作准则与手册,从而保证校企合作项目在正式实施过程中,各方利益主体的权益都能得到保障。
(二)规范校内课程设置
为了使学生的课程学习更适合学生个人职业发展和酒店工作的需要,校方和参与校企合作的酒店企业应当共同组建一个课程设置小组。具体来说,该课程小组主要负责从各自角度出发,指出在以学生综合发展为根本目的的前提之下,为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制定出一系列的层次递进性的酒店类课程。此外,对于部分尚未有机会与企业正式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的高职院校来说,也应当从自身校内课程的合理设置出发,努力为学生群体争取此类实践性合作机会。
(三)关注高职教育所包含的本质属性
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院校,高职院校所开展的教育不仅包含教育性,同时也包含了职业性。因而这就要求院校一方在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进行教育授课的过程中,要严格把握此种职业性。不仅要重视学生群体对于专业课程的内容掌握,更要关注于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实际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将专业核心课程和素质教育课程有机结合
相对于其他技术性要求较高的专业,酒店管理专业的实际技术含量要求并不高,相对应的,反而是对于学生的职业精神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因而为了能够体现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的人格本位性,校方不仅需要重视开设培养学生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专业核心课程,更应当开设一些培养学生职业精神的素质教育课程。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高职院校走出来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才能立足岗位,并在职业生涯中得以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金晓春,金永成.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问题初探——以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01):237-238
[2]陈向平.工学结合环境下高职院校直面校企合作的思考[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06):8-10
[3]姜大源.职业教育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教育;酒店管理;教学改革
根据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的调查数据,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而言,他们认为在校期间所接受的专业教学的主要问题包括了陈旧而不具备实用性的课程内容、时间以及内容受限的实践活动以及少之又少的技艺培训机会。针对酒店业对于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反馈以及毕业生本身的意见,为了改善这一教学现象,教育部所提出的16号文件中已经明确将课程建设改革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并要求解构以及重组教学内容、转变更新教学理念以及变革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之上,目前高职院校为了深入强化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不少酒店业企业搭建起了校企合作平台,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工学结合,开展各类实践性培训活动。而这种校企合作发展模式不仅得到了酒店专业学生的认可,也得到了酒店企业的肯定,它的成效也能从目前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际就业率以及就业情况中得到印证。下面,本文将从“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教学改革模式出发,探讨如何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开展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一、关于“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实践性教学模式
通俗的说,所谓的“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实践性教学模式所指代的即是将学生学习中所习得的技能和实际工作操作进行直接联系,使学生所学技能不局限于书本文字,从而能真正意义上做到学以致用,将职业知识技能转化成岗位操作技能。以下为“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几点主要特点:
(一)市场性
在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中,我们所强调的是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密切互动合作关系,而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则是保障校企合作模式能够达到其教学效果的根本性保障。从市场运行角度来看,校企合作只有实现学校教学提升、学生学到岗位技能和企业解决用工问题的三赢局面,才会有生命力。校企合作首先要满足学生基本的学习与训练要求, “前店后校”的培养模式能够从市场生产的角度彻底实现学生的实训与岗位生产对接,做到学习与工作互动。
(二)学生的双重性身份
对于每一位参与“校企合作、工学交替”这一实践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学生来说,其所扮演的角色将不仅仅是一名校内就读学生,同时也是企业的一员。在校内接受课堂学习以及实训活动时,学生必须遵从校内的规章制度。而当学生在企业内部接受上岗操作时,他也必须要以一名正式工的要求来规范自己。
(三)技能训练的阶段性与持续性
要想使校企合作模式能够真正意义上同时服务于酒店业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群体,就必须要兼顾学生学习的渐进性和酒店的用工要求,注意学生技能训练的阶段性以及持续性安排。一般来说,根据学生的不同年级以及技能训练的难易度,在初期主要让学生接受酒店服务礼仪类课程,接着是酒店的前台、客房以及餐饮部门的工作内容学习,而后才会安排学生进行企业内部的实地上岗操作,通过实习工作真正达到“校企合作、工学交替”。
二、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要点
(一)构建高效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
在校企合作这一模式中,企业、学校以及政府都是其中的主要参与者,因而为了保证该模式的有效性以及正常运行,就必须要注重这三大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性。具体来说,企业、学校以及政府之间不仅需要相互支持,同时也需要互为制约要素,并要保证在各个主体的激励、评价以及保障上建立完整完善的制度。就目前而言,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在参与校企合作项目时,学校乃是最主要的参与方,因而政府应当在给予一定支持力量的前提之下,制定出完成的合作准则与手册,从而保证校企合作项目在正式实施过程中,各方利益主体的权益都能得到保障。
(二)规范校内课程设置
为了使学生的课程学习更适合学生个人职业发展和酒店工作的需要,校方和参与校企合作的酒店企业应当共同组建一个课程设置小组。具体来说,该课程小组主要负责从各自角度出发,指出在以学生综合发展为根本目的的前提之下,为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制定出一系列的层次递进性的酒店类课程。此外,对于部分尚未有机会与企业正式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的高职院校来说,也应当从自身校内课程的合理设置出发,努力为学生群体争取此类实践性合作机会。
(三)关注高职教育所包含的本质属性
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院校,高职院校所开展的教育不仅包含教育性,同时也包含了职业性。因而这就要求院校一方在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进行教育授课的过程中,要严格把握此种职业性。不仅要重视学生群体对于专业课程的内容掌握,更要关注于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实际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将专业核心课程和素质教育课程有机结合
相对于其他技术性要求较高的专业,酒店管理专业的实际技术含量要求并不高,相对应的,反而是对于学生的职业精神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因而为了能够体现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的人格本位性,校方不仅需要重视开设培养学生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专业核心课程,更应当开设一些培养学生职业精神的素质教育课程。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高职院校走出来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才能立足岗位,并在职业生涯中得以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金晓春,金永成.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问题初探——以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01):237-238
[2]陈向平.工学结合环境下高职院校直面校企合作的思考[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06):8-10
[3]姜大源.职业教育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