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教育的宝石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secuei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的理解、鉴赏能力有限,对课文静止、平面的语言及潜藏在字里行间的美难以领悟、体会。因此,教师需运用自身从文章中体会到的感情去熏陶、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地给学生以或优美、或丑恶、或崇高、或卑劣、或悲痛、或可笑的感觉,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陶冶。进行美的教育,捡起曾丢失的那块宝石。
  一、让学生主动地学习
  学生,尤其是中学生,他们在处于身体迅速成长的时期,往往通过自身的活动去认识世界、体验生活、学习本领。这就像雏鹰的翅膀是在飞翔的活动中练硬的。“爱动”是每个学生的天性。在生活与学习中,学生总是喜欢亲眼看一看,亲耳听一听,亲手摸一摸、试一试。教学理应顺应学生的需求与发展规律,因此,新课标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学习。每天走进教室,就会觉得迎面扑来勃勃生气,眼前是一个个生龙活虎的学生,是一群蕴藏着智慧,洋溢着情感,活生生的人,他们具有成人已很少具有的可塑性、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比成人更富有情感,更充满活力。教学需要美,美是教育的宝石,这块宝石就在老师备课笔记的旁边闪烁着光亮,是拿起,不是放下,教学效果大不一样。教学往往忽略了“美”的功能、“美”的力度,以单纯“告诉”的方式,推进教学过程。“老师”与“学生”的分工是:“老师把知识告诉学生”,“学生则把老师讲的知识听好记住”。这样的教学恰恰是丢弃了那块宝石——美。缺乏美感的教学,便成了没有色彩、没有生气、没有情趣的单纯的符号活动。那必然是枯燥无味的。学生生来具有的审美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从而产生愉悦的情绪,产生主动地投入教学过程的“力”。没有主动投入教学过程的“力”,教学的主动性又如何体现呢?教学手段的运用,主要取决于教师对教学境界的追求。只有追求美,才能努力再现教材之美。教学手段实际上是一种媒介,通过它再现、强化、传递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要使教学手段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就要让学生看得到、听得见、摸得着,从而产生一种愉悦感。因为美感总是通过人的视觉、听觉、触觉获得的。没有学生感知的兴奋,就谈不上美的感受。
  二、让学生充分地活动
  让活动进入学科课程,是让学生在教学中充分活动的前提条件,必然受学生的欢迎。但是从“学生”到“学生”的固有角色,往往摆脱不了“被教授”、“被接纳”的习惯地位的羁绊。这种角色的消极状态,也会影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活动。角色决定着人的思维、情感和语言活动,因此利用角色效应,让学生扮演、担当特定的又与教材相关的角色,是很有意义的。角色的出现使教学内容与学生更贴近,让他们以特定的角色学习教材内容,或朗读复述,或报告见闻,或演示操作,或描画表演,或主持裁决,促使学生带着情感学习。活动中学生担当、扮演角色的新鲜感与情感体验,使学生兴奋不已。学生在情感驱动下,主动投入的那种“力”几乎是无法遏制的。教材中原有的逻辑的、抽象的符号,一下子变得那样生动、形象、真切。这正是在特定情境下角色转换所产生的积极结果。教学过程随着学生的活动推进,再利用角色效应进行,课堂教学比起单一的“灌注式”的教学就丰富多了。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活动,并不是追求形式的生动,而是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让学生乐中学,趣中学,动中学,做中学。既然如此,将活动贯穿于教学过程,就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而要突出教材重点,针对教材特点,突破教材难点,具有鲜明的学科特点。与能力训练相结合,从而强化基础。应该看到,人的诸多能力事实上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活动中逐渐形成并得到提高的。很难想象一个关在屋子里死读书与外界很少交往的人具有较强的交往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活动,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使他们感到无限快乐,他们似乎感受到了自己精神的、智慧的力量在增长。活动为学生开拓了宽阔的创造空间,一种更高的追求,希望自己能表现得更完美的渴望,随着活动日愈增强。这时,老师会猛然发现,活动使学生变得聪明、能干,学生一下子长大了许多。如此循循善诱,必然水到渠成。
  三、让学生真正感受美
  教学活动原本是智慧与情感融合在一起的、人类追求文明的活动。教学的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教学不能没有美。因为教学对象正是一群天生爱美的学生,教材更是从不同侧面显示着、蕴涵着自然之美、社会之美或艺术之美。教育目标是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素质。因此,教学理应充分地体现美、利用美。《三峡》是一篇描写祖国河山美的散文,若仅仅是采用分析内容,解释词语,以及练习一道道没有实际价值的习题,这些抽象的缺乏美感的教学手段,要使学生在进行认知活动的同时,获得智慧的启迪、情感的陶冶是艰难的。美感性的教学,运用艺术的直观,学生所得就丰富多了。当老师创设“假日旅游”的情境把学生带入三峡时,老师描述:“到了三峡,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山光水色,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随即出示一张放大的课文插图,学生带着追求美的目光,欣喜地看着,入情地听着,老师以导游的身份范读了课文。为了让学生感受三峡的美,老师把情境延续下去,并加以强化:让我们眯着眼看这图画般的美景,想象三峡的美。学生在此柔美的情境中,不想高声语,只是轻轻地摇了摇头,沉浸在美的体验中。教学手段的美感,使学生身临其境。课文的意境体验到了,课文语言的神韵感悟到了,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得到了陶冶。正是因为美感的作用,学生兴致勃勃地读着课文,感受着语感,主动地甚至是忘我地倾向教学过程,这种学习活动是美的享受。教学实践表明,无数成功的教学,一切深受学生欢迎的课,无不体现了一个“美”字,“美”无处不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智慧、身心的发展。幼小的心灵需要美的滋润,学生的智慧活动需要美的引领,教学的高效益需要美的推动。一句话,美是教育的宝石。
其他文献
期刊
摘 要: 针对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定位,结合近年工程造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经验,提出“理论—实践—实训”的课程教学新思路,用实际工程图纸指导学生真正掌握工程造价的实践运用和广联达造价软件操作。实践证明,该教学方法效果好,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关键词: 独立学院工程造价课程教学 教学改革 教学实践  一、引言  工程造价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较强的经济技术学科,学生先修课
摘 要: 历史学科是一门研究人类发展进程的学科,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绵延古今,纵横中外,可以说,历史学科是一本集聚历史与现实中的人类方方面面的事与物的百科全书,是一门很有价值很有趣味值得认真学习的人类文化科学。但是历史学科的价值与中职历史教学现状形成巨大反差,在中职教育教学中似乎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没有得到学生、老师、学校管理者的足够重视。历史课程的考试更是表现得单一、乏味,以一纸试卷检查一
摘 要: 提高政治小论文写作水平的意义是多方面的:适应新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促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提高;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落实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三维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打破课堂教学的封闭性等。主要做法有:积极动员,树立信心,精心指导;认真学习基本理念,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紧跟形势,独立思考,写出小论文的新意;认真分析,深入研究,做到
摘 要: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经常通过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心理辅导,促进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的整体发展。上世纪五十年代,港台学者对心理辅导教育进行研究,着手本土化进程。其中,对于常应用于班级的团体辅导也开始了探索,这些研究成果对大陆学者后续的研究有着积极意义,对于实际工作中的班级心理辅导教育开展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港台 内地 班级心理辅导  一、引言  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一直以来都是心
摘 要: 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快,价值的迷茫和生活的意义的迷失导致人的价值危机和生存危机,价值教育必然受到全世界重视并成为研究对象。本文研究了20世纪末及当代价值教育概念的界定,结合我国的时代背景,思考和探讨我国进行价值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 价值观 价值教育 启示  一、引言  价值教育不是新鲜事物,但在当代社会被国际教育学界重新重视,是有其时代背景和原因的。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针对全球化
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开设,是高中课程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是在新课标关注社会对人才多样性需求这一时代背景下提出的。选修课将“适应学生的需求”、“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摆在了首要位置,把多样性、自主性、选择性、个性化等作为主要特征。这样的性质和特点决定其可以为学生创新意识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提供一个比必修课更有力、更广阔的平台。学生通过这一平台,可以更好地实现自我发展。  可以说,选修课的开设为高中语文教学打开
随着中文电影在国际电影市场需求的日益增长,字幕翻译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精准的电影字幕翻译能让观众正确理解电影中的文化背景和人物性格,更容易把握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
期刊
摘 要: 本文首先对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内涵与特征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以问题为核心和起点,注重探究过程及知识、技能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同时,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师生间及生生间的合作与交流,让学生通过体验和对话的方式达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初中语文教学 探究性阅读  1.引言  探究性阅读教学作为一种基本的教学模式,不仅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探究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