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的一流本科教育研究文献可视化分析

来源 :科技创业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w5454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有关一流本科教育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2016年以来,有关一流本科教育相关研究成果数量显著增长;研究队伍庞大,作者群体之间关系较为离散,知名学者占比较大,但研究队伍中也不乏青年学者;研究机构主要以大学机构为主,机构之间分布松散,尚未形成系统的网络化机构联系;研究主题主要围绕一流本科教育内涵特征、一流本科教育建设路径以及国外经验借鉴等方面展开;研究方法多样,以描述型、概念型和规范型为主,文献型和实证型文章较少。
其他文献
2020年1月,教育部正式公布《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需要每个职教人用心研习和亲身实践.在研习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文章提出转
有人对我说,汪曾祺的小说和散文是两样东西.rn我一愣,仔细一想,还真有道理.rn汪曾祺的小说做得非常用心,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惨淡经营的随便”,而散文带着更多的随机和随心,他
期刊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周梅森由历史题材为主的小说创作转向了关涉主流政治话题的现实题材的写作。a诚如有学者所言:“持有正统文学观的人并不认同周梅森后来的文学转向。”b直到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形成收视率和对应小说发行量的双重奇观以前,学界对周梅森现实政治题材小说作品的深入讨论并未充分地展开。除了一些顺应政治意识形态理念的解读外,为数不多的对周梅森作品及由此改编的影视剧的批评文章,其指瑕观点多集中于意
“新乡土叙事”是一个较为笼统的提法,主要是指20世纪90年代末尤其是新世纪以来乡土小说创作中出现的不同以往的写作模式和表现方法。因其模式和方法的多元与庞杂,不能够一一概述,故笼统称之为“新乡土叙事”。本文以20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社会转型期迟子建、铁凝、严歌苓、魏微、林白、孙惠芬等女作家的“新乡土叙事”为研究对象,关注女作家乡土小说所表现出的独特的叙事视角和言说方式,探讨这些写作模式和表现手
一rn“哦,英雄!不是别人,是你的儿子为你点燃了最后的火焰.”①——笔者反复考量,决定将《迟到的挽歌》的结句,引来作为这篇小文的起句.这个结句,这个场面,悲恸、沉重、庄严
期刊
始于1989年的中国“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已经成为高校学科竞赛的主流赛事。参赛高校、提交作品与参赛学生人数均呈现显著增长趋势。“挑战杯”让广大学生的优秀作品从学校走向社会,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竞赛主题在传统产业基础上吸纳了信息技术、能源化学等新兴产业,基本实现了领域的全覆盖。以“双一流”高校为代表的本科院校是获奖的主力军,竞赛获奖区域特征和高校分布不平衡,省际获奖项目数量差距显著,集中于高水平大学。基于此,围绕顺应市场提高作品转化率、巩固校内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立教学科研结合
范小青的书写一直秉持着现实主义的追求,关注世俗社会的漫卷烟火,关注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关注和民生相关的点点滴滴。但在写作技法上,作家不断寻求变化,一次次超越突破自己,在小说形式方面的探索也独树一帜。范小青最新的长篇小说《战争合唱团》依然是其一惯创作风格的延续。作品以平实的笔法为基调,书写普通个体的日常琐事,在世俗生活的深描中,继续深挖人性。创新的是,作品巧妙设置了一场并未出场的“战争”来试探并检验人性。
新世纪初,《钟山》曾刊发范培松先生的长篇自传散文《南溪水》,记述他自童年到“文革”期间的往事,属典型的回忆散文/个人史;而自2020年以来,《钟山》以专栏形式,陆续刊载了他的6篇“文学小史记”,所评分别是朱自清、林语堂、丰子恺、汪曾祺、沈从文、陆文夫六位作家的创作与思想。读完这几篇评论,联想起《南溪水》,我发现其间有一些值得勾连的特点:从个人史到充满个人化风格的文学史,不仅彰显出一位长期从事散文研究的学者的学术理念,也能够看到他的生命与学术互证的有机性。
一  反讽,源自希腊文“eironia”,是西方文论最古老的概念之一。近世以来,经过德国浪漫主义文论的阐发、英美新批评派的升华演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再造,不断地演变发展,反讽的涵义从古典的修辞格层面演进到诗学层面,后提升至哲学层面。  反讽是一个不断拓展、衍殖的概念,反讽理论和反讽概念的发展脉络主要是修辞意识在人文社科领域的渗透过程,反讽辞格随着修辞观的改变而变换着内涵,同时也顺应修辞学研究
一、纳蕤思神话、现代主义与“语言本体之镜”  在西方诗歌的原型意义上,“镜子”母题可追溯到那喀索斯(纳蕤思)临渊照影的神话。1890年12月,法国人瓦雷里与纪德同游蒙彼利埃植物园中的水仙墓a,前者写下了长诗《水仙辞》,后者写下了诗化散文《纳蕤思解说——象征论》,后在1920至1930年代,经由梁宗岱、张若名、卞之琳等人的译介,纳蕤思神话对19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人们在理解自我、语言、诗歌及其相互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