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语文知识教育在强调知识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情感教育也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的重视。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注重情感教学呢?我认为可以从两方面着手,即语文课内教学和语文课外引导。
下面本人就教学中的具体实践谈谈自己对课内情感教育的体会。
一、善于对教学内容作情感处理,充分展示情感因素
所谓以情施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技能、传播思想、观点的同时,伴以积极的情感,从而突出展示情知交融所产生的教学魅力。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把握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也要分析内容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以便正确把握其中的情感因素。通过体验,教师首先要被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所打动感染;在教学中,教师再用这种感情去打动感染学生。我们从接触教材开始,就要使自己的思想和教材中的思想意境融合在一起,为教材中体现的爱而爱、恨而恨、忧而忧。如《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一篇著名的优秀通讯。文中“松骨峰战斗”描写的是激烈的战斗场面,每次备课读到这里时,我眼前边似乎浮现出一幕幕战士们同敌人进行殊死搏斗的惊心动魄的壮丽场面,对英雄的崇敬和热爱之情便油然而升。战士们崇高美丽的思想感情、英勇无畏的壮举强烈地感染着我,我觉得自己有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把这种深刻的感受告诉学生。正因为自己在备课时把情感性、体验性的内容备到深处,在教学中就能深深地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进而理解教学内容中所蕴涵的情感因素。实践表明,教师对教学内容理解得越透彻,感受越深,对学生启发引导也就越富有情感性,对学生的感染和教育也就越深。
二、激发学生内在感情,使其产生共鸣,领悟作者的心理体验
做到这一点的关键是把握课文内在的情感线索。《驿路梨花》是一篇结构精巧、意境优美、语言清新、情感丰富的上乘之作。它所写的小茅屋的故事,时间上跨越了十多年,文章并没有平铺直叙其来历,而是裁取了“投宿”的一晚一景,以“我们”的所见所闻为主线,逐步展开故事情节。文章有顺叙,有倒叙,层层设疑,悬念层叠,跌宕起伏,情景交融,意境优美动人。
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循着作者的思路,去寻找小茅屋的主人,那么随着情节的展开,在对关键词句的体会中,学生的内心激情就会不断高涨,从而产生共鸣,领悟作者的心理体验,真正受到主人公美好心灵的感染,产生向他们学习的愿望并付诸行动。
三、咬文嚼字,推敲关键词句,把握蕴涵词句中的情感因素
咬文嚼字是阅读理解的硬功夫。所谓咬文嚼字就是对那些言简意明的关键词句作细细的品味,悟出其蕴涵的深意。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一般都会抓关键词句来分析,但只有把词句的分析与贯穿全文中的心理体验、深刻的寓意结合起来,挖掘蕴涵词句中的情感因素,才能更好地领悟课文的要旨。例如《藤野先生》一文中第31节有这样几句话:“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教学中应抓住“特别听得刺耳”,要学生细细地“嚼”:“刺耳”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刺耳”?又为什么“特别听得刺耳”?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怎样的情感?经过思索,联系上下文,联系中心,深入推敲,学生懂了:“刺耳”是声音杂乱,听着不舒服。“特别听得刺耳”是特别听了不舒服、难受。同胞因愚昧被杀,因愚昧而做“看客”,祖国因落后遭凌辱,日本“爱国青年”妄自尊大,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挫伤,“刺耳”实指刺心,心灵痛苦,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抓住“刺耳”咬文嚼字,蕴涵其中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就会闪出耀眼的火花,使学生受到感染,引起共鸣。又如王愿坚的《七根火柴》描述了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悲壮的赞歌。教学时,抓住蕴含深情的细节和关键词句,反复朗读,推敲,特别是无名战士嘱咐卢进勇时的动作、神态、语言,更能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如21自然段:“话就在这里停住了,卢进勇觉得自己的臂弯猛然沉了下去!他的眼睛模糊了,远处的树,近处的草,那湿漉漉的衣服,那双紧闭的眼睛……一切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支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这是一个极其悲壮的场面。推敲“模糊”与“清晰”,让学生体会到两词的同时运用收到了独特的艺术效果,既表现了卢进勇失去战友的无限悲痛,又给无名战士高擎的手再加上一个特写镜头,两者交织在一起,突出了无名战士离开人世的最后动作。他对党的无限忠诚,对革命事业坚定不移的信念,对战友的无限深情,给了卢进勇以无穷的力量,激发卢进勇带着战友的嘱托飞快赶路,把火种送到部队。
四、理性总结,引导学生感情反馈,形成创造美的能力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不仅是期望他们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感受文章之美,而且还要培养他们有意识地将范文之美融于自己的写作之中。这就需要总结出从内容到形式的美的规律,并通过反复的写作训练,引导学生的感情反馈,形成创造美的能力,写出美的文章来。进一步理性总结很重要,不是干巴巴地总结课文写作特点,而是进一步地領悟作者的心理体现,使学生在情感认识的基础上,摆脱其识别的直接性,进行深层的理性分析,知其所想、所喜、所哀、所乐的成因背景,使其识别、升华到一个难以磨灭的思维层次上。这是将审美能力转化为创造美的能力的重要中介。没有这个中介,这个能力的转化就只能在无意识中进行,其转化的速度要慢得多,程度要浅得多。所以,这是帮助学生克服作文选材立意一般化的有效措施。
五、语文课外的情感教育须包括对自然美的感受和对社会生活的审美两方面
(一)对自然之美的感受
长期以来,我们虽然强调了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却相对地忽视了对自然之美的感受。一讲到描写景物,就是描摹对象的形、声、色、态,似乎只要把这些东西复制下来,就必定会是好文章。其实远远不是这么回事。能形象具体地描绘对象的形、声、色、态固然很重要,但仅仅如此是不够的,作家描写自然景物并不是纯客观的临摹,而总是包含着作家独特的感受。朱自清写《春》,说春天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这个“红”字就很富于主观感受的色彩。春天来了,太阳就变得红起来了吗?冬天的太阳就不红了吗?因此,这个“红”不是单单写颜色,它还包含着作家在明媚的春光之中那种温暖热烈的感受。
为了加深学生对自然之美的感受,我认为要在引导他们观察感受的同时,尽可能地去体验由此而引起的审美感情。例如观察秋天的田野,要引导学生去领略丰收田野的美,并且要激发他们认识劳动的伟大,产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产生愿为振兴家乡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的激情。为了使他们的审美情感更丰富、更深刻,我们语文教师还应该根据对象的审美特征,适当引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由杨柳的不择环境随处能茁壮成长联想到其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的品质和顽强的生命力;由松柏的常青可以联想到永恒无私的友谊;由滔滔的云海可以联想到人的宽广博大的胸襟……适当的联想和想象之所以必要,是因为通过它可以加深情体验,扩大体验范围;而情感的体验之所以必要,是因为通过它可以使学生更牢靠更深入地把握对象的审美特征,从而表情达意时更加流畅。
(二)对社会生活的审美掌握
我们大部分语文教师在批改学生习作时常会感叹,作文内容和题目很好,谋篇布局也不错,但是却没有较高的思想境界,没有动人的情感和生动活泼的语言。为什么?因为学生在写这类作文时,仅仅是纯客观地、依样画葫芦似地把看见的人和事写下来。他们心目中并没有情感的波涛,没有美的感情。所以,我们引导学生去观察体验生活,不仅仅是静观默察、抓特征,还要引导学生从情感上去把握社会。必须强调对社会生活的审美掌握,因为这是作文最根本的源泉。应引导学生从情感上去把握社会生活,要求掌握社会生活现象的本质特征,引导学生从日常的平凡事物中开掘深刻的情感丰富的主题,使立意富有时代气息,又有思想深度。当前要引导学生把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与社会主旋律——改革开放联系起来,增强社会责任感,表达爱他人、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的真挚感情。例如:有位学生在与奶奶共同生活中,总感到奶奶太小气了,很不满。一次学校号召学生捐款支援山区希望小学,她硬着头皮去向奶奶要钱,奶奶竟大方地给了她三十元。这位学生很激动,充分挖掘了这件小事蕴涵的意义,当夜写了一篇习作《我终于理解了奶奶的“小气”》,写得情意真切,且有较高的思想境界。
以上所说的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是就记叙类课文说的,议论性和说明性的课文的教学中如何认识和搞好情感教育尚需我们不断从实践上和理论上努力探索。同时学生的审美情感的形式是一个审美经验长期沉积的过程,因此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笔者愿为此做出矢志不渝的努力。
下面本人就教学中的具体实践谈谈自己对课内情感教育的体会。
一、善于对教学内容作情感处理,充分展示情感因素
所谓以情施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技能、传播思想、观点的同时,伴以积极的情感,从而突出展示情知交融所产生的教学魅力。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把握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也要分析内容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以便正确把握其中的情感因素。通过体验,教师首先要被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所打动感染;在教学中,教师再用这种感情去打动感染学生。我们从接触教材开始,就要使自己的思想和教材中的思想意境融合在一起,为教材中体现的爱而爱、恨而恨、忧而忧。如《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一篇著名的优秀通讯。文中“松骨峰战斗”描写的是激烈的战斗场面,每次备课读到这里时,我眼前边似乎浮现出一幕幕战士们同敌人进行殊死搏斗的惊心动魄的壮丽场面,对英雄的崇敬和热爱之情便油然而升。战士们崇高美丽的思想感情、英勇无畏的壮举强烈地感染着我,我觉得自己有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把这种深刻的感受告诉学生。正因为自己在备课时把情感性、体验性的内容备到深处,在教学中就能深深地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进而理解教学内容中所蕴涵的情感因素。实践表明,教师对教学内容理解得越透彻,感受越深,对学生启发引导也就越富有情感性,对学生的感染和教育也就越深。
二、激发学生内在感情,使其产生共鸣,领悟作者的心理体验
做到这一点的关键是把握课文内在的情感线索。《驿路梨花》是一篇结构精巧、意境优美、语言清新、情感丰富的上乘之作。它所写的小茅屋的故事,时间上跨越了十多年,文章并没有平铺直叙其来历,而是裁取了“投宿”的一晚一景,以“我们”的所见所闻为主线,逐步展开故事情节。文章有顺叙,有倒叙,层层设疑,悬念层叠,跌宕起伏,情景交融,意境优美动人。
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循着作者的思路,去寻找小茅屋的主人,那么随着情节的展开,在对关键词句的体会中,学生的内心激情就会不断高涨,从而产生共鸣,领悟作者的心理体验,真正受到主人公美好心灵的感染,产生向他们学习的愿望并付诸行动。
三、咬文嚼字,推敲关键词句,把握蕴涵词句中的情感因素
咬文嚼字是阅读理解的硬功夫。所谓咬文嚼字就是对那些言简意明的关键词句作细细的品味,悟出其蕴涵的深意。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一般都会抓关键词句来分析,但只有把词句的分析与贯穿全文中的心理体验、深刻的寓意结合起来,挖掘蕴涵词句中的情感因素,才能更好地领悟课文的要旨。例如《藤野先生》一文中第31节有这样几句话:“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教学中应抓住“特别听得刺耳”,要学生细细地“嚼”:“刺耳”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刺耳”?又为什么“特别听得刺耳”?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怎样的情感?经过思索,联系上下文,联系中心,深入推敲,学生懂了:“刺耳”是声音杂乱,听着不舒服。“特别听得刺耳”是特别听了不舒服、难受。同胞因愚昧被杀,因愚昧而做“看客”,祖国因落后遭凌辱,日本“爱国青年”妄自尊大,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挫伤,“刺耳”实指刺心,心灵痛苦,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抓住“刺耳”咬文嚼字,蕴涵其中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就会闪出耀眼的火花,使学生受到感染,引起共鸣。又如王愿坚的《七根火柴》描述了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悲壮的赞歌。教学时,抓住蕴含深情的细节和关键词句,反复朗读,推敲,特别是无名战士嘱咐卢进勇时的动作、神态、语言,更能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如21自然段:“话就在这里停住了,卢进勇觉得自己的臂弯猛然沉了下去!他的眼睛模糊了,远处的树,近处的草,那湿漉漉的衣服,那双紧闭的眼睛……一切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支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这是一个极其悲壮的场面。推敲“模糊”与“清晰”,让学生体会到两词的同时运用收到了独特的艺术效果,既表现了卢进勇失去战友的无限悲痛,又给无名战士高擎的手再加上一个特写镜头,两者交织在一起,突出了无名战士离开人世的最后动作。他对党的无限忠诚,对革命事业坚定不移的信念,对战友的无限深情,给了卢进勇以无穷的力量,激发卢进勇带着战友的嘱托飞快赶路,把火种送到部队。
四、理性总结,引导学生感情反馈,形成创造美的能力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不仅是期望他们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感受文章之美,而且还要培养他们有意识地将范文之美融于自己的写作之中。这就需要总结出从内容到形式的美的规律,并通过反复的写作训练,引导学生的感情反馈,形成创造美的能力,写出美的文章来。进一步理性总结很重要,不是干巴巴地总结课文写作特点,而是进一步地領悟作者的心理体现,使学生在情感认识的基础上,摆脱其识别的直接性,进行深层的理性分析,知其所想、所喜、所哀、所乐的成因背景,使其识别、升华到一个难以磨灭的思维层次上。这是将审美能力转化为创造美的能力的重要中介。没有这个中介,这个能力的转化就只能在无意识中进行,其转化的速度要慢得多,程度要浅得多。所以,这是帮助学生克服作文选材立意一般化的有效措施。
五、语文课外的情感教育须包括对自然美的感受和对社会生活的审美两方面
(一)对自然之美的感受
长期以来,我们虽然强调了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却相对地忽视了对自然之美的感受。一讲到描写景物,就是描摹对象的形、声、色、态,似乎只要把这些东西复制下来,就必定会是好文章。其实远远不是这么回事。能形象具体地描绘对象的形、声、色、态固然很重要,但仅仅如此是不够的,作家描写自然景物并不是纯客观的临摹,而总是包含着作家独特的感受。朱自清写《春》,说春天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这个“红”字就很富于主观感受的色彩。春天来了,太阳就变得红起来了吗?冬天的太阳就不红了吗?因此,这个“红”不是单单写颜色,它还包含着作家在明媚的春光之中那种温暖热烈的感受。
为了加深学生对自然之美的感受,我认为要在引导他们观察感受的同时,尽可能地去体验由此而引起的审美感情。例如观察秋天的田野,要引导学生去领略丰收田野的美,并且要激发他们认识劳动的伟大,产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产生愿为振兴家乡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的激情。为了使他们的审美情感更丰富、更深刻,我们语文教师还应该根据对象的审美特征,适当引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由杨柳的不择环境随处能茁壮成长联想到其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的品质和顽强的生命力;由松柏的常青可以联想到永恒无私的友谊;由滔滔的云海可以联想到人的宽广博大的胸襟……适当的联想和想象之所以必要,是因为通过它可以加深情体验,扩大体验范围;而情感的体验之所以必要,是因为通过它可以使学生更牢靠更深入地把握对象的审美特征,从而表情达意时更加流畅。
(二)对社会生活的审美掌握
我们大部分语文教师在批改学生习作时常会感叹,作文内容和题目很好,谋篇布局也不错,但是却没有较高的思想境界,没有动人的情感和生动活泼的语言。为什么?因为学生在写这类作文时,仅仅是纯客观地、依样画葫芦似地把看见的人和事写下来。他们心目中并没有情感的波涛,没有美的感情。所以,我们引导学生去观察体验生活,不仅仅是静观默察、抓特征,还要引导学生从情感上去把握社会。必须强调对社会生活的审美掌握,因为这是作文最根本的源泉。应引导学生从情感上去把握社会生活,要求掌握社会生活现象的本质特征,引导学生从日常的平凡事物中开掘深刻的情感丰富的主题,使立意富有时代气息,又有思想深度。当前要引导学生把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与社会主旋律——改革开放联系起来,增强社会责任感,表达爱他人、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的真挚感情。例如:有位学生在与奶奶共同生活中,总感到奶奶太小气了,很不满。一次学校号召学生捐款支援山区希望小学,她硬着头皮去向奶奶要钱,奶奶竟大方地给了她三十元。这位学生很激动,充分挖掘了这件小事蕴涵的意义,当夜写了一篇习作《我终于理解了奶奶的“小气”》,写得情意真切,且有较高的思想境界。
以上所说的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是就记叙类课文说的,议论性和说明性的课文的教学中如何认识和搞好情感教育尚需我们不断从实践上和理论上努力探索。同时学生的审美情感的形式是一个审美经验长期沉积的过程,因此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笔者愿为此做出矢志不渝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