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标准明确地要求:“中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80篇。”可见在高呼素质教育的今天,古诗文学习的重要性。那么,怎样培养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呢?近两年来,我致力于探索古诗教学的模式,探索古诗的学法指导,稍有感悟。我想:古诗的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古诗的能力,使学生终生受益。于是, 我尝试用“自主学习”的古诗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古诗教学质量。下面就我的理解谈谈古诗教学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一、课前查询知诗人
课前布置学生查询古诗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标准对初中生提出阅读要求:
“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材料。”这里我想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来说明。该诗描述诗人杜甫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疮痍,人民的灾难,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改变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但是,古今语言的差异,生活环境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与学生感情之间的距离,以及古诗抽象、精练、含蓄的特点,均会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于是,我让学生各自去查询当时的写作背景资料。学生们有的到网上查询,有的去图书馆查询,有的问长辈,有的从诗书上找……这个课前预习既为下一步学习古诗打下了基础,填补了诗中由于语言表达形式的限制而形成的许多空白,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诗歌内容。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
二、介绍背景解诗题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口头交际能力的培养,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各种各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所以,不用旧模式的教师介绍,而让学生介绍自己搜集来的资料,效果更好。如:李白写的《行路难》这首诗,当时的背景是天宝元年,诗人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积极用世之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皇帝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行路难》即作于被迫离开长安时,感叹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学生在介绍李白及写作《行路难》的时代背景时,便培养了口头表达能力及听说能力,明白了题目的意思,又为理解古诗的内容做好了准备。
三、质疑讨论明诗意
在这个环节中,训练学生理解古诗的方法,培养合作精神。先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划出不懂的字词,提出疑問后,再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多让学生交流、评议。如笔者在执教《天净沙·秋思》的过程中,学生读了文本之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作者为会什么会有“断肠人在天涯”的感慨。于是我让学生讨论,有的说因为他远在天边,所以才会伤心欲绝、愁思万千、肝肠寸断。接着有的学生提出了游子为什么又会伤心呢?有的学生说是因为对景物的描写,课堂气氛异常热烈,最后学生们纷纷回答:枯藤缠绕着树,黄昏时分 ,上面栖息了晚归的乌鸦,一座小桥横卧潺潺流水之上,波光里映出几户人家的房宇,荒凉的古道上,西风飒飒,一匹疫马踽踽独行,那肝肠寸断的游子,远在天边遥望着故乡,“断肠人在天涯”的感慨便油然而生。整首诗从重点字词的理解到整首诗意思的理解,完全是学生自读讨论悟出来的。而我只起到组织、指导、点拨的作用,帮助学生总结出理解重点字词的几种方法:查字典、联系诗句、看课后注释、问别人……看来,人本主义教学观十分正确:“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
四、想象诵读悟诗情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如杜甫的《春望》,先让学生在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放声朗读几遍,再以课后思考题引路:诗中的哪些词语体现了诗人的爱国之情。让学生再读古诗,动笔画出,继续采用独立学习、小组讨论、集体评议、师生交流等多种手段,学生展开想象,各抒己见,体会感情,受到杜甫那强烈的爱国热情的感染和教育,同时学到了体会中心思想的方法,那就是要入情入境、大胆想象当时意境。这个环节还要发展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朗读和背诵在诗的教学中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在实际的教学中,先安排学生去读去背,力争在讲课之前就要把学的诗背得滚瓜烂熟,甚至一些语言优美的古文如《桃花源记》、《陋室铭》我也要求学生先读背诵,这一点是比较容易做到的,因为诗歌单元都安排在课本的后面两个单元,教学时间有大半个学期,利用早、晚读,平时的边角零碎时间完全可以做到。我班的学生中平时考试只考20、30分的都能把这些诗读得琅琅上口,在读与背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都有所领悟,在脑海中有一个朦胧的意象,等到讲课的时候他们就有所共鸣了:老师讲的正是我心中所想的,心中所悟的。如《春望》这首诗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情感丰富,语句简炼,琅琅上口。古诗的这些特点都要让学生欣赏、体会。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所以,我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品味。我放了几首乐曲,让学生选择一首合适的诗歌配乐,然后进行朗读。我只对学生在诗的节奏和重音方面进行指导,师生共同总结朗读古诗的方法。这样,变着法子让学生读,学生在读中受到了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受到了美的教育。
五、迁移运用背诗文
背诵是打好古诗文坚实基础的好方法,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画一画,演一演,吟一吟,背一背,写一写……选择一项或几项完成,自然就达到了背诵的目的。我们都知道:发展教学是一个开放系统,学生参与活动不应只局限于课堂与课本,而应该课内外结合。这个作业就是要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及古诗的积累。
总之,古诗教学也要力求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实践证明,“自主学习”的古诗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古诗的阅读、鉴赏能力的提高,将会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形成言简意赅的文风。古诗的学习方法掌握,将使学生终生受益,使学生真正成为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
一、课前查询知诗人
课前布置学生查询古诗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标准对初中生提出阅读要求:
“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材料。”这里我想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来说明。该诗描述诗人杜甫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疮痍,人民的灾难,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改变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但是,古今语言的差异,生活环境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与学生感情之间的距离,以及古诗抽象、精练、含蓄的特点,均会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于是,我让学生各自去查询当时的写作背景资料。学生们有的到网上查询,有的去图书馆查询,有的问长辈,有的从诗书上找……这个课前预习既为下一步学习古诗打下了基础,填补了诗中由于语言表达形式的限制而形成的许多空白,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诗歌内容。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
二、介绍背景解诗题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口头交际能力的培养,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各种各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所以,不用旧模式的教师介绍,而让学生介绍自己搜集来的资料,效果更好。如:李白写的《行路难》这首诗,当时的背景是天宝元年,诗人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积极用世之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皇帝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行路难》即作于被迫离开长安时,感叹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学生在介绍李白及写作《行路难》的时代背景时,便培养了口头表达能力及听说能力,明白了题目的意思,又为理解古诗的内容做好了准备。
三、质疑讨论明诗意
在这个环节中,训练学生理解古诗的方法,培养合作精神。先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划出不懂的字词,提出疑問后,再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多让学生交流、评议。如笔者在执教《天净沙·秋思》的过程中,学生读了文本之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作者为会什么会有“断肠人在天涯”的感慨。于是我让学生讨论,有的说因为他远在天边,所以才会伤心欲绝、愁思万千、肝肠寸断。接着有的学生提出了游子为什么又会伤心呢?有的学生说是因为对景物的描写,课堂气氛异常热烈,最后学生们纷纷回答:枯藤缠绕着树,黄昏时分 ,上面栖息了晚归的乌鸦,一座小桥横卧潺潺流水之上,波光里映出几户人家的房宇,荒凉的古道上,西风飒飒,一匹疫马踽踽独行,那肝肠寸断的游子,远在天边遥望着故乡,“断肠人在天涯”的感慨便油然而生。整首诗从重点字词的理解到整首诗意思的理解,完全是学生自读讨论悟出来的。而我只起到组织、指导、点拨的作用,帮助学生总结出理解重点字词的几种方法:查字典、联系诗句、看课后注释、问别人……看来,人本主义教学观十分正确:“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
四、想象诵读悟诗情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如杜甫的《春望》,先让学生在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放声朗读几遍,再以课后思考题引路:诗中的哪些词语体现了诗人的爱国之情。让学生再读古诗,动笔画出,继续采用独立学习、小组讨论、集体评议、师生交流等多种手段,学生展开想象,各抒己见,体会感情,受到杜甫那强烈的爱国热情的感染和教育,同时学到了体会中心思想的方法,那就是要入情入境、大胆想象当时意境。这个环节还要发展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朗读和背诵在诗的教学中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在实际的教学中,先安排学生去读去背,力争在讲课之前就要把学的诗背得滚瓜烂熟,甚至一些语言优美的古文如《桃花源记》、《陋室铭》我也要求学生先读背诵,这一点是比较容易做到的,因为诗歌单元都安排在课本的后面两个单元,教学时间有大半个学期,利用早、晚读,平时的边角零碎时间完全可以做到。我班的学生中平时考试只考20、30分的都能把这些诗读得琅琅上口,在读与背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都有所领悟,在脑海中有一个朦胧的意象,等到讲课的时候他们就有所共鸣了:老师讲的正是我心中所想的,心中所悟的。如《春望》这首诗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情感丰富,语句简炼,琅琅上口。古诗的这些特点都要让学生欣赏、体会。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所以,我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品味。我放了几首乐曲,让学生选择一首合适的诗歌配乐,然后进行朗读。我只对学生在诗的节奏和重音方面进行指导,师生共同总结朗读古诗的方法。这样,变着法子让学生读,学生在读中受到了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受到了美的教育。
五、迁移运用背诗文
背诵是打好古诗文坚实基础的好方法,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画一画,演一演,吟一吟,背一背,写一写……选择一项或几项完成,自然就达到了背诵的目的。我们都知道:发展教学是一个开放系统,学生参与活动不应只局限于课堂与课本,而应该课内外结合。这个作业就是要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及古诗的积累。
总之,古诗教学也要力求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实践证明,“自主学习”的古诗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古诗的阅读、鉴赏能力的提高,将会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形成言简意赅的文风。古诗的学习方法掌握,将使学生终生受益,使学生真正成为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