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育是面向大众的教育,数学教学应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学习实践中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意识去观察生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数学知识与生活密切相联的情境,使学生加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念.
1. 从生活中来——数学问题生活化
学生生活的现实环境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源泉,因而学生的数学学习应扎根于学生的生活与经验.在教学中,我常把数学知识巧妙地与生活实际结合,融入生动活泼的情景中,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教学“元、角、分”一课时,我则设计这样的模拟情境:4个学生一组,有的扮演售货员,有的扮演顾客.小顾客拿出手中准备好的人民币,很有礼貌地购买所需物品,售货员热情地报出商品的价格,计算着商品的总价值和应找顾客的钱数.学生们通过实践活动、小组交流,掌握了“元、角、分”的换算关系,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增强对应用数学的信心.
社会是一个大课堂,它蕴涵着丰富的知识,它鲜活的情景和广阔的空间,可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激起学生的思索和探索的欲望.比如在“认识圆”的活动中,我带学生到生活中(电脑视频显示)开展调查,观察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车辆是什么形状的,结果学生发现:无论是大的卡车还是小的玩具车,它们的车轮都是圆的.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呢?有的学生说:“它没有棱没有角,便于滚动.”我再设问:“椭圆没棱没角,车轮是否可以制成这样子呢?”从而激发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思考探索的兴趣和欲望.
2. 从生活中去——应用知识实践化
学习数学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和价值取向是使儿童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学生对数学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周围事物,创设生活中的问题情景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如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时,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中去感悟,体验数学.我亲自引领学生设计教室装修方案.从铺地板,粉刷墙壁,窗帘布的装饰,到窗帘布长宽的确定,购买的米数,应付的钱数以及教室的地板所需要的块数,学生一一地进行测量和计算.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他们经历了数学过程,对数学知识有了真实感、亲切感,体会到数学的实际价值,增强了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尤其是粉刷墙壁时考虑是否减去门、窗、黑板、地板面积的争论中,学生着着实实地体验到,不能死记硬背书本知识,不能机械运用知识,要结合生活实际,灵活解决实际问题.在这次活动中,学生不仅掌握求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计算,更重要的是在感受数学、体验数学活动中,增加了对数学学科的喜爱和兴趣,养成善于合作的情感和学会合作的方法.孩子们在数学实践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数学变得具体了,熟悉了,有趣了,学生就喜欢了.
3. 在生活中升华——获取知识社会化
未来社会是信息社会,在信息社会中不会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则是一件十分尴尬的事情.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为了孩子们的生存和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查找资料,及时收集信息的好习惯,这对学生学习,学会做事是很有意义的.
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百分数表示什么意义,学习它有什么实际价值?”为了回答好这一问题,我安排让学生查找资料,收集数据的实践活动,把他们听到的,看到的向全班汇报:陆地面积占29%,海洋面积占71%;我国的鸟类约占世界鸟类的13.57%;我国耕地面积约占世界总耕地面积的5%,我国的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0%;银行整存年利率为2.25%……
学习小数的写法时,学生们为了揭开“小数点”之谜,到处查找有关资料,把记载记录在笔记本上:从前,表示小数的方法很多,如16世纪,比利时数学家西蒙斯芬就曾用3(0)、1(1)、4(2)来表示3.14;17世纪,英国数学家奥垂德用3L14来表示3.14;17世纪末,英国数学家约翰里斯创造了“·”这个符号,这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小数点.
丰富的资料使学生大开眼界,知识的积累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在收集信息、查找资料的活动中学生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责任编辑 罗 峰
1. 从生活中来——数学问题生活化
学生生活的现实环境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源泉,因而学生的数学学习应扎根于学生的生活与经验.在教学中,我常把数学知识巧妙地与生活实际结合,融入生动活泼的情景中,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教学“元、角、分”一课时,我则设计这样的模拟情境:4个学生一组,有的扮演售货员,有的扮演顾客.小顾客拿出手中准备好的人民币,很有礼貌地购买所需物品,售货员热情地报出商品的价格,计算着商品的总价值和应找顾客的钱数.学生们通过实践活动、小组交流,掌握了“元、角、分”的换算关系,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增强对应用数学的信心.
社会是一个大课堂,它蕴涵着丰富的知识,它鲜活的情景和广阔的空间,可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激起学生的思索和探索的欲望.比如在“认识圆”的活动中,我带学生到生活中(电脑视频显示)开展调查,观察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车辆是什么形状的,结果学生发现:无论是大的卡车还是小的玩具车,它们的车轮都是圆的.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呢?有的学生说:“它没有棱没有角,便于滚动.”我再设问:“椭圆没棱没角,车轮是否可以制成这样子呢?”从而激发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思考探索的兴趣和欲望.
2. 从生活中去——应用知识实践化
学习数学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和价值取向是使儿童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学生对数学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周围事物,创设生活中的问题情景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如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时,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中去感悟,体验数学.我亲自引领学生设计教室装修方案.从铺地板,粉刷墙壁,窗帘布的装饰,到窗帘布长宽的确定,购买的米数,应付的钱数以及教室的地板所需要的块数,学生一一地进行测量和计算.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他们经历了数学过程,对数学知识有了真实感、亲切感,体会到数学的实际价值,增强了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尤其是粉刷墙壁时考虑是否减去门、窗、黑板、地板面积的争论中,学生着着实实地体验到,不能死记硬背书本知识,不能机械运用知识,要结合生活实际,灵活解决实际问题.在这次活动中,学生不仅掌握求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计算,更重要的是在感受数学、体验数学活动中,增加了对数学学科的喜爱和兴趣,养成善于合作的情感和学会合作的方法.孩子们在数学实践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数学变得具体了,熟悉了,有趣了,学生就喜欢了.
3. 在生活中升华——获取知识社会化
未来社会是信息社会,在信息社会中不会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则是一件十分尴尬的事情.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为了孩子们的生存和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查找资料,及时收集信息的好习惯,这对学生学习,学会做事是很有意义的.
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百分数表示什么意义,学习它有什么实际价值?”为了回答好这一问题,我安排让学生查找资料,收集数据的实践活动,把他们听到的,看到的向全班汇报:陆地面积占29%,海洋面积占71%;我国的鸟类约占世界鸟类的13.57%;我国耕地面积约占世界总耕地面积的5%,我国的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0%;银行整存年利率为2.25%……
学习小数的写法时,学生们为了揭开“小数点”之谜,到处查找有关资料,把记载记录在笔记本上:从前,表示小数的方法很多,如16世纪,比利时数学家西蒙斯芬就曾用3(0)、1(1)、4(2)来表示3.14;17世纪,英国数学家奥垂德用3L14来表示3.14;17世纪末,英国数学家约翰里斯创造了“·”这个符号,这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小数点.
丰富的资料使学生大开眼界,知识的积累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在收集信息、查找资料的活动中学生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责任编辑 罗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