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社会各个方面不断发展,公民责任意识的增强越来越重要。作为国家未来希望的小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此外,全面人才培养的离不开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社会责任感是我国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小学生心理特征出发,剖析社会责任感,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活动对比探寻法、“羊群效应”引导法、校本传统活动继承法、集体奖惩法、巧用暗示法的培养方法。
关键词:小学生;社会责任感;小学生心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教育学家陶西平说:“责任心是孩子成才的基础。进取精神、科学态度、创新能力是优秀人才的可贵品质,但是离开了责任心,这些都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责任感可以说是一种自觉做好该做的事情的心情,是一种特殊的道德情感,它影响着培养小学生自主能力、形成比较健全的人格以及培养成为合格的公民。在小学阶段,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应该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
1小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定位
目前为止,对于社会责任感的仍然没有一个明确的、权威的界定。而小学生特殊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对于社会责任感的界定又与成年人不同。本文中的社会责任感主要指:小学生作为社会成员再成长过程中,对自己、他人、家庭、集体、国家和环境等方面应承担起相任务的自觉主动态度,以及产生的内心情感体会和作出的相应行为活动。
1.1小学生心理特征
小学生指7-13岁儿童,他们从懵懂的、不精确地感知事物整体发展到能夠较精确地感知事物的各部分,他们的感知从无意性渐渐向有意性、目的性发展。小学生的注意力不持久,常与兴趣密切相关。对生动、具体、新颖的事物,能引起兴趣和注意,而对比较抽象的概念、定理,则不感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情感也逐渐变得稳定、丰富、深刻。他们开始有自尊,希望获得他人尊重,道德情感也初步发展起来。此时他们的好恶不只停留在口头或表情,而是常付诸于行动。例如,小学生崇拜偶像时不仅仅是崇拜,甚至还会把他们当成榜样,甚至把对亲人的爱扩展给教师或者同学,甚至是社会和国家。小学生的身体器官虽然没有发育完善,但是小学阶段的学生的生长发育速度是非常快的,同时也是可塑性极强的一个阶段,他们好奇心强、活泼好动,但是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是非常差的,遇到事情时不是喜欢冲动就是喜欢逃避,自觉性、稳定性、持久性不强,在完成一些已知的任务时,一般都是靠外部施压来完成,而不是靠主观能动性。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大多数的小学生都是刚开始学习时劲头十足,但是却虎头蛇尾,很难实现长久的坚持。随着小学生年龄和心理成熟度的不断增长,他们的稳定性、意志力、持久性也会不断增强,能够自觉的听教师和家长的话、自觉完成属于自己的任务,在遇到难题时,不再像往常那样去依靠家人或者教师,而是自己先分析、解决。
1.2社会责任感的分析
笔者认为,社会责任感的基本概念就是在特定的时代中、社会中,每个人心中的感觉,以及对他人的关怀、义务。换句话说,社会并不是一个个体或者无数个个体组成的,而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虽然社会的组成是不可能脱离个体的存在的,但是单独的个体却是一个不可能存在的抽象理论。简单的说就是没有任何一个个体可以独自生活。所以作为一个个鲜活个体的我们,必须要对社会负责、对他人负责,而不是为了自身的一己私欲来存活,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得到持续发展。对小学生来说,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就是要求其根据既有的社会道德准则约束和调节自己的行为,进而形成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在此过程中,其自主意识、意志力、情感不断发展,这是相辅相成的。
2小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策略
2.1活动对比探寻法
主要指在不同班或不同校开展同一类型的活动,比较效果得出结论。此方法运用范围广,可以进行多种维度对比。目的是探寻符合自己学校的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方法。因为很多在其他学校有效的方法,在自己学校不一定适用,所以要注意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可以开展文化欣赏、环境创设、文化竞赛等,培育本校本班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典型方法和范式。
2.2“羊群效应”引导法
“羊群效应”是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受到群体的影响,而自觉地向多数人一致的方向改变。个人会产生对优势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追随,对长期占优势地位的观念和行为方式的顺应的行为。在学校中教师可以利用群体中的榜样,号召学生们学习。比如对一些有责任感的事宣传和鼓励,从而引起学生的关注,并引导学生的正确客观的责任感认识。
2.3校本传统活动继承法
主要是指基于本校的特色制定的专属活动,形成长效的校本优良传统,进而引导学生对学校、对社会、对国家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责任感。教师可以借鉴其他学校的做法,立足学校特点,挖掘本校文化,形成可以传承的项目,持久性引导学生对学校优秀传统品德的继承与发扬,进而小学生的增强社会责任感。
2.4集体奖惩法
主要是在团队中用奖惩的办法,引导学生选择并认可教师预设的集体意识,进而修正或强化显性行为。学生在小组成绩、作业上交、卫生纪律、合作学习等集体项目,以小组为单位统计表现情况,这样有利于小组内他约与自我约束,培养集体责任感,为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奠定基础。这种方法可以强化小学生显性的良好习惯,并形成良好的小组人际关系。
2.5巧用暗示法
主要是指教师借用语言、行动、表情等,让学生接受暗示的某观点。如对学生上课积极回答问题的教育中,可以通过表扬或奖励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在班会上宣传,刺激小学生的荣誉感和自尊心,进一步实现人人认真听课、争先回答问题的良好氛围。长此以往,就可以形成良好的班风和行为习惯。
结语
小学教育是人的启蒙教育阶段,我国对小学生社会责任感方面的教育一直比较重视,只要研究好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并认清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意义,社会、学校、教师都要主动探索培养小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方法。本文提供的策略希望可以在小学生责任感德育教育方向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罗婧. 培养小学生社会责任感之我见[J]. 甘肃教育. 2018(011)
[2]赵凯. 小学生学校责任感的结构及问卷编制[D]. 济南:济南大学.2020(06)
[3]王燕.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合作探究实践[J]. 学苑教育. 2020(10)
关键词:小学生;社会责任感;小学生心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教育学家陶西平说:“责任心是孩子成才的基础。进取精神、科学态度、创新能力是优秀人才的可贵品质,但是离开了责任心,这些都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责任感可以说是一种自觉做好该做的事情的心情,是一种特殊的道德情感,它影响着培养小学生自主能力、形成比较健全的人格以及培养成为合格的公民。在小学阶段,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应该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
1小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定位
目前为止,对于社会责任感的仍然没有一个明确的、权威的界定。而小学生特殊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对于社会责任感的界定又与成年人不同。本文中的社会责任感主要指:小学生作为社会成员再成长过程中,对自己、他人、家庭、集体、国家和环境等方面应承担起相任务的自觉主动态度,以及产生的内心情感体会和作出的相应行为活动。
1.1小学生心理特征
小学生指7-13岁儿童,他们从懵懂的、不精确地感知事物整体发展到能夠较精确地感知事物的各部分,他们的感知从无意性渐渐向有意性、目的性发展。小学生的注意力不持久,常与兴趣密切相关。对生动、具体、新颖的事物,能引起兴趣和注意,而对比较抽象的概念、定理,则不感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情感也逐渐变得稳定、丰富、深刻。他们开始有自尊,希望获得他人尊重,道德情感也初步发展起来。此时他们的好恶不只停留在口头或表情,而是常付诸于行动。例如,小学生崇拜偶像时不仅仅是崇拜,甚至还会把他们当成榜样,甚至把对亲人的爱扩展给教师或者同学,甚至是社会和国家。小学生的身体器官虽然没有发育完善,但是小学阶段的学生的生长发育速度是非常快的,同时也是可塑性极强的一个阶段,他们好奇心强、活泼好动,但是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是非常差的,遇到事情时不是喜欢冲动就是喜欢逃避,自觉性、稳定性、持久性不强,在完成一些已知的任务时,一般都是靠外部施压来完成,而不是靠主观能动性。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大多数的小学生都是刚开始学习时劲头十足,但是却虎头蛇尾,很难实现长久的坚持。随着小学生年龄和心理成熟度的不断增长,他们的稳定性、意志力、持久性也会不断增强,能够自觉的听教师和家长的话、自觉完成属于自己的任务,在遇到难题时,不再像往常那样去依靠家人或者教师,而是自己先分析、解决。
1.2社会责任感的分析
笔者认为,社会责任感的基本概念就是在特定的时代中、社会中,每个人心中的感觉,以及对他人的关怀、义务。换句话说,社会并不是一个个体或者无数个个体组成的,而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虽然社会的组成是不可能脱离个体的存在的,但是单独的个体却是一个不可能存在的抽象理论。简单的说就是没有任何一个个体可以独自生活。所以作为一个个鲜活个体的我们,必须要对社会负责、对他人负责,而不是为了自身的一己私欲来存活,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得到持续发展。对小学生来说,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就是要求其根据既有的社会道德准则约束和调节自己的行为,进而形成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在此过程中,其自主意识、意志力、情感不断发展,这是相辅相成的。
2小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策略
2.1活动对比探寻法
主要指在不同班或不同校开展同一类型的活动,比较效果得出结论。此方法运用范围广,可以进行多种维度对比。目的是探寻符合自己学校的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方法。因为很多在其他学校有效的方法,在自己学校不一定适用,所以要注意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可以开展文化欣赏、环境创设、文化竞赛等,培育本校本班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典型方法和范式。
2.2“羊群效应”引导法
“羊群效应”是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受到群体的影响,而自觉地向多数人一致的方向改变。个人会产生对优势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追随,对长期占优势地位的观念和行为方式的顺应的行为。在学校中教师可以利用群体中的榜样,号召学生们学习。比如对一些有责任感的事宣传和鼓励,从而引起学生的关注,并引导学生的正确客观的责任感认识。
2.3校本传统活动继承法
主要是指基于本校的特色制定的专属活动,形成长效的校本优良传统,进而引导学生对学校、对社会、对国家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责任感。教师可以借鉴其他学校的做法,立足学校特点,挖掘本校文化,形成可以传承的项目,持久性引导学生对学校优秀传统品德的继承与发扬,进而小学生的增强社会责任感。
2.4集体奖惩法
主要是在团队中用奖惩的办法,引导学生选择并认可教师预设的集体意识,进而修正或强化显性行为。学生在小组成绩、作业上交、卫生纪律、合作学习等集体项目,以小组为单位统计表现情况,这样有利于小组内他约与自我约束,培养集体责任感,为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奠定基础。这种方法可以强化小学生显性的良好习惯,并形成良好的小组人际关系。
2.5巧用暗示法
主要是指教师借用语言、行动、表情等,让学生接受暗示的某观点。如对学生上课积极回答问题的教育中,可以通过表扬或奖励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在班会上宣传,刺激小学生的荣誉感和自尊心,进一步实现人人认真听课、争先回答问题的良好氛围。长此以往,就可以形成良好的班风和行为习惯。
结语
小学教育是人的启蒙教育阶段,我国对小学生社会责任感方面的教育一直比较重视,只要研究好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并认清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意义,社会、学校、教师都要主动探索培养小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方法。本文提供的策略希望可以在小学生责任感德育教育方向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罗婧. 培养小学生社会责任感之我见[J]. 甘肃教育. 2018(011)
[2]赵凯. 小学生学校责任感的结构及问卷编制[D]. 济南:济南大学.2020(06)
[3]王燕.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合作探究实践[J]. 学苑教育. 2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