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上世纪末逐渐进入网络时代,虽然晚于西方的步伐,但目前我国的网络发达程度已经接近于世界水平,那么进入网络时代后的学习方式也在不断地更新中。了解移动学习的发展状况和移动学习的优势特点,如灵活性,非正式性,泛在性等,有机地将其纳入到学习者学习当中,优化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者学习效率。
【关键词】移动学习 学习效率 泛在性 非正式性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2-0244-02
自从上一世纪末至本世纪初,我国逐步进入网络时代。此时,在欧洲北美各经济发达国家已经悄然开启了有关移动学习的热门实验项目。最早于1994年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首先发起。此研究项目,主要是通过无线网络覆盖整个校园来完成,此项目开启了移动学习的研究大门。 2000年,戴斯蒙德基更博士在其著作《学习的未来:从数字化学习到移动学习》中,首次详细的介绍了移动学习。移动学习能够摆脱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可以根据需求灵活定制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甚至利用互联网学习可以进行交流学习,互补有无。IPHONE智能手机进入中国市场不到五年间,智能手机瞬间覆盖了中国市场。而这种大屏高分辨度,高速的3G网络大覆盖率的高度智能化的手机已经为满足学生快速便捷了解知识提供了条件。
1.国外研究现状
“欧盟IST”资助计划于2001年開始正式研究移动学习理念。英美德等西方发达国家的Telenor Mobil、Nokia等企业都积极投身于这个项目的研究工作,其中Tove Kristiansen在他的研究报告中关于移动学习得出如下定义:在学习中运用移动终端科学技术,有助于使社会生活更具移动化,由于社会对弹性学习的需求越来越大,继而推动移动终端技术的进步。斯坦福尼亚大学的SLL实验室于2011年成功研制出一个移动学习模式,在移动学习中将学习外语作为主要内容,这个实验是建立在个性化、安全、可信的学习环境中反复进行学习与复习。在移动学习平台上,移动学习最受欢迎的内容就是外语。
研究移动学习主要方向是开发移动学习软件系统,设计学习平台。以美国为例,其研究移动学习的主要方向是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在国外影响力最大的研究移动学习的项目有三个:①芬兰的赫尔辛基大学自主研发的Uni Wap移动项目,研发的特点是将WAP技术引入高等教学教学中,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一个移动学习的氛围,通过手机可实现资源学习与教学访问,实现无障碍化学习;②美国斯坦福大学自主研发的“移动终端语言学习”项目。专门成立实验室,在学校范围内通过连接无线网络让学生在校园内能通过移动终端学习语言。这次研发设计出很多适合学习外语的项目板块,富有个性化特征。斯坦福大学通过研究总结出内容学习的要求,通过板块互动性的设计,充分考虑学习者身处环境,有助于为未来移动学习的研究提供更深入的研究价值参照;③南非的比勒陀利亚大学资助研发“移动短信技术学习”项目。这一项目主要将移动终端引入大学的日常教学与教务管理工作中,通过移动短信功能分发学习资料或通知活动安排。在完成项目研究之后,针对开展移动终端项目学习提出留点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上述三个大学开展研发项目的内容载体都是移动电话,所以可看出国外在研究手机功能工作上已取得一定的进展。但这些仅仅局限于技术上的突破,当前关于移动教学与学习的模式设计仍旧存在不足。
2.国内研究现状
2000年,Desmond·Keegan教授才将移动终端学习的理念引入中国。北京大学于2002年开始启动中国第一个校园局域网项目的建设,由此中国校园无线网络工程拉开了序幕。北京大学2003年8月率先完成了校内无线局域网的建设,在校园中学生只要在电脑中插入无线网卡并安装程序就能实现随时随地无障碍的上网,在校园图书馆可随时查阅相关资料。英特尔于2004年9月和中国科研教育计算机网络公司联合推出“无线中国大学计划”。无线中国大学研讨会议于2005年9月在北京召开,会议上校园无线网络发展计划得到参会者的普遍关注。诺基亚于2007年5月开始全面支持“行学一族”计划,真正实现在想学习的时候就能学习的目标,随时随地的学习外语。让学习者的梦想在手中实现,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丰富体验。由多名IT精英组成的学习资讯移动互联网站于2007年5月正式上线,网站主要从事研发移动应用、服务培训、咨询技术、为开发应用移动终端提供详细的服务方案。但国内研究移动学习相对落后,真正由教育结构带头从事项目研究的团队为数不多,未能形成由高校科研团队带头的合作研究队伍。
中国刚开始研究移动学习,目前关于移动学习的著作较少。Jyri Salomaa与黄荣怀等人于2008年6月出版《理论、现状、发展-移动学习》一书,这是中国首部移动学习专著,这本书尤其适合喜欢研究移动学习的人员阅读,书中大量的介绍多项移动学习项目产品,有助于为从事移动学习项目开发的人员提供有效的借鉴。王建华教授等人于2009年9月出版《移动学习实践和理论》一书,这本书将引导研发人员积极探索移动学习并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华东师范大学著名教育技术博士于2011年5月出版《在终身学习观念下建设移动学习资源》一书,作者顾小清在书中指出移动学习的内容具有小而精的特点,通过移动终端的学习更符合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的目标,适合工作者随时随地充实自我的目的。由建设微型终端资源学习的目标出发,深入分析与研发适合成人随时学习的移动学习理论和实践成果。韩立龙教授于2011年10月出版《移动终端学习》一书,书中阐述网络学习主要立足于技术层面上进行剖析。由中国广播电视大学的李青于2014年6月出版的《让学习无处不在-移动学习》一书,书中主要讲述利用互联网技术来实现移动学习的目标及评价学习效果。当前中国在设计移动终端学习项目方面的专著仍处于空白。
移动学习的载体是移动终端,从开始创造移动学习时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通过移动终端进行,学习者的兴趣将会大大提高,能有效的改善学习效果,这说明充分的研究与应用移动学习技术具有积极的意义。而研究人员也认为并不是只要通过移动终端就能很好的展开学习计划,这项技术能使学习者与学习活动更适应。当然,当前利用移动终端进行学习,仅仅只能作为辅助学习的一种工具,无法完全的取代原有校园教学工作。 3.研究的理论基础
移动学习翻译为英语,即Mobile?鄄Learning。当前的定义仍无定论,但是不同学者给出的定义本质上不存在差别。如今社会广泛认同的定义是由Alexander Dye等人提出的,他们认为所谓移动学习,就是以移动设备为载体,任一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进行学习,而学习使用的移动设备必须能有效的将学习内容呈现,实现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双向无障碍交流。因此,对于移动学习定义可分为三类:分别是①以技术为中心,Paul Harris是提出以技术为核心的重要代表人物,他认为移动学习是结合 E-learning与移动互联网技术,为学习者提供一种随时可供学习的环境体验,移动学习能使学习者实现受教育的目的,通过PDA或移动电话来实现;②以认识为中心,Holger Nosekahel 是雷根斯堡大学著名教授,他们认为移动学习就是为学习者提供学习内容与数字化信息,让学习者在无时空限制的地方可以实现学习的目的,移动学习的服务提供部门都从属于移动学习范围;③学习情况和技术相结合,移动学习在中国大学教育技术委员会的眼中,就是以当前成熟的互联网技术为手段,通过多媒体技术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无障碍交流与教学互动,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是最为常见的学习工具,有助于科技信息与教学资源的随时互动化交流。
移动学习是由数字化技术与移动终端技术联合开发出来的,这种学习使学习更自主,通過连接GPRS或无线网络,学习者可随时随地的享受学习体验。文章中认为虽然移动学习优势显著,但仍旧未能取代原有的校园科班教学,仅仅只能作为校园教学的一种学习形式的补充。所以,笔者认为这是建立在终身学习理论的意义上开发出的移动学习,学习者按照自己的需求利用随身携带的移动设备,例如平板电脑或手机,随时随地的自主学习,这是一种学习辅助形式。随着这种学习模式的形成,人们传统的学习观念得以改变,有助于学习者学习途径的扩大。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乃至世界开始掀起一股改革教学模式的热潮,在设计教学模式时建构主义理论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之上学习者通过不同认识活动,例如信息的分析、解释、吸收和感知,将新的知识融入到原有知识结构之中,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协商,完成最终构建学习理论的目的。
在现实社会中进行移动学习,由于学习者为了将问题解决而创造出的针对学习需求解决的想法,这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重视的情景化学习是相同的。学习者通过移动终端,在有学习需求时通过手机或电脑开展学习,这一新型的学习模式有助于推动学习者更自主更积极的开展学习计划,将原有传统的课堂被动式学习模式转化,更加体现出学习者为主导的学习主导地位。
(2)非正式学习理论
学习模式主要为非正式学习与正式学习。正式学习,是指传统课堂任务教学活动。在学习活动中非正式学习正好相反,这是包括了一切人与人之间的事物交流,包括在会议讨论中查阅书籍。在任一时间或地点,在不知不觉之中都有可能发展非正式学习。而在个体学习活动中75%以上都是非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的发生不仅仅局限于传统课堂学习,在任一真实的社会环境中都有可能发生,开展的方式更多样化,通过社会实践可将收获的非正式学习的知识或技能加以落实。
移动学习其实就是一种非正式学习模式,学习内容可随时随地的开展,给学习者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加快实现获取知识、自主积极学习的目的。实施移动学习的理论指导基础是非正式学习理论。
(3)泛在学习理论
随时随地无障碍的学习,就是泛在学习。让学习者随时借助移动终端设备创造教育学习环境,实现以学习者为核心的自主学习,这就是泛在学习设立的目标。从广义的角度看,学习具有自发性特征,无法将学习局限在早已固定好的限制环境中,学习者需要不断积极的获取知识,通过提供自己的技能或知识水平来提供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从狭义的角度看,由于互联网技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所谓泛在学习,是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实现随时随地进行内容学习的目的。这种先进的学习模式,有助于为学习者创造更优良的学习环境,让学习趋向于现实,有效的进行知识学习构建。泛在学习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交互性、共享性、及时性。因此给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提供可能性,有助于终身学习与教育目标的实现。由于无线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泛在学习将会得到广泛的使用,不断完善泛在学习新理论,推动移动学习的进步与发展。
(4)认知灵活性理论
美国著名心理学教授Spiro提出灵活性认知理论,这个理论指出学习是终身的任务,只有深层次理解知识的内涵,才能灵活地问题解决。知识本身具有复杂性特征,因而将知识分为非良构领域与良构领域两种,而所谓非良构领域知识,是在问题解决时建立在良构领域知识的基础之上进行剖析,如概念相同而运用到不同的实例之中会存在差异化的内涵;所谓良构领域知识,是指知识具有不同的结构层次,但容易学习与掌握。移动学习的展开充分体现积极主动学习的特征,学习者之间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便是由移动终端提供。传统课堂教学由于教师与学生暂时会分离而无法随时指导学习,当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尤其是遇到一些非良构领域知识,可通过累计原有的经验知识自主理解知识,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实现信息的有效提前或前移,最终实现主动建构知识结构的目标。
总之,在东西方对移动学习的研究中,国外虽走在前列,但是我国目前的网络化的高度发展和智能化手机的广泛应用,移动学习已经逐渐深入到学生日常学习当中,而且也在不断地充实着英语学习的方法途径。移动学习的优越性特点的凸显,如何更好地利用移动学习提高学学者的学习效率,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教育工作者的研究重心。
参考文献:
[1]徐涛.中欧成人移动学习项目的比较分析及策略思考[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02):53-55.
[2]刘豫钧,鬲淑芳.移动学习——国内外之综述[J].现代教育技术,2004(03):12-16.
[3]余胜泉,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方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关键词】移动学习 学习效率 泛在性 非正式性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2-0244-02
自从上一世纪末至本世纪初,我国逐步进入网络时代。此时,在欧洲北美各经济发达国家已经悄然开启了有关移动学习的热门实验项目。最早于1994年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首先发起。此研究项目,主要是通过无线网络覆盖整个校园来完成,此项目开启了移动学习的研究大门。 2000年,戴斯蒙德基更博士在其著作《学习的未来:从数字化学习到移动学习》中,首次详细的介绍了移动学习。移动学习能够摆脱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可以根据需求灵活定制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甚至利用互联网学习可以进行交流学习,互补有无。IPHONE智能手机进入中国市场不到五年间,智能手机瞬间覆盖了中国市场。而这种大屏高分辨度,高速的3G网络大覆盖率的高度智能化的手机已经为满足学生快速便捷了解知识提供了条件。
1.国外研究现状
“欧盟IST”资助计划于2001年開始正式研究移动学习理念。英美德等西方发达国家的Telenor Mobil、Nokia等企业都积极投身于这个项目的研究工作,其中Tove Kristiansen在他的研究报告中关于移动学习得出如下定义:在学习中运用移动终端科学技术,有助于使社会生活更具移动化,由于社会对弹性学习的需求越来越大,继而推动移动终端技术的进步。斯坦福尼亚大学的SLL实验室于2011年成功研制出一个移动学习模式,在移动学习中将学习外语作为主要内容,这个实验是建立在个性化、安全、可信的学习环境中反复进行学习与复习。在移动学习平台上,移动学习最受欢迎的内容就是外语。
研究移动学习主要方向是开发移动学习软件系统,设计学习平台。以美国为例,其研究移动学习的主要方向是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在国外影响力最大的研究移动学习的项目有三个:①芬兰的赫尔辛基大学自主研发的Uni Wap移动项目,研发的特点是将WAP技术引入高等教学教学中,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一个移动学习的氛围,通过手机可实现资源学习与教学访问,实现无障碍化学习;②美国斯坦福大学自主研发的“移动终端语言学习”项目。专门成立实验室,在学校范围内通过连接无线网络让学生在校园内能通过移动终端学习语言。这次研发设计出很多适合学习外语的项目板块,富有个性化特征。斯坦福大学通过研究总结出内容学习的要求,通过板块互动性的设计,充分考虑学习者身处环境,有助于为未来移动学习的研究提供更深入的研究价值参照;③南非的比勒陀利亚大学资助研发“移动短信技术学习”项目。这一项目主要将移动终端引入大学的日常教学与教务管理工作中,通过移动短信功能分发学习资料或通知活动安排。在完成项目研究之后,针对开展移动终端项目学习提出留点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上述三个大学开展研发项目的内容载体都是移动电话,所以可看出国外在研究手机功能工作上已取得一定的进展。但这些仅仅局限于技术上的突破,当前关于移动教学与学习的模式设计仍旧存在不足。
2.国内研究现状
2000年,Desmond·Keegan教授才将移动终端学习的理念引入中国。北京大学于2002年开始启动中国第一个校园局域网项目的建设,由此中国校园无线网络工程拉开了序幕。北京大学2003年8月率先完成了校内无线局域网的建设,在校园中学生只要在电脑中插入无线网卡并安装程序就能实现随时随地无障碍的上网,在校园图书馆可随时查阅相关资料。英特尔于2004年9月和中国科研教育计算机网络公司联合推出“无线中国大学计划”。无线中国大学研讨会议于2005年9月在北京召开,会议上校园无线网络发展计划得到参会者的普遍关注。诺基亚于2007年5月开始全面支持“行学一族”计划,真正实现在想学习的时候就能学习的目标,随时随地的学习外语。让学习者的梦想在手中实现,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丰富体验。由多名IT精英组成的学习资讯移动互联网站于2007年5月正式上线,网站主要从事研发移动应用、服务培训、咨询技术、为开发应用移动终端提供详细的服务方案。但国内研究移动学习相对落后,真正由教育结构带头从事项目研究的团队为数不多,未能形成由高校科研团队带头的合作研究队伍。
中国刚开始研究移动学习,目前关于移动学习的著作较少。Jyri Salomaa与黄荣怀等人于2008年6月出版《理论、现状、发展-移动学习》一书,这是中国首部移动学习专著,这本书尤其适合喜欢研究移动学习的人员阅读,书中大量的介绍多项移动学习项目产品,有助于为从事移动学习项目开发的人员提供有效的借鉴。王建华教授等人于2009年9月出版《移动学习实践和理论》一书,这本书将引导研发人员积极探索移动学习并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华东师范大学著名教育技术博士于2011年5月出版《在终身学习观念下建设移动学习资源》一书,作者顾小清在书中指出移动学习的内容具有小而精的特点,通过移动终端的学习更符合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的目标,适合工作者随时随地充实自我的目的。由建设微型终端资源学习的目标出发,深入分析与研发适合成人随时学习的移动学习理论和实践成果。韩立龙教授于2011年10月出版《移动终端学习》一书,书中阐述网络学习主要立足于技术层面上进行剖析。由中国广播电视大学的李青于2014年6月出版的《让学习无处不在-移动学习》一书,书中主要讲述利用互联网技术来实现移动学习的目标及评价学习效果。当前中国在设计移动终端学习项目方面的专著仍处于空白。
移动学习的载体是移动终端,从开始创造移动学习时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通过移动终端进行,学习者的兴趣将会大大提高,能有效的改善学习效果,这说明充分的研究与应用移动学习技术具有积极的意义。而研究人员也认为并不是只要通过移动终端就能很好的展开学习计划,这项技术能使学习者与学习活动更适应。当然,当前利用移动终端进行学习,仅仅只能作为辅助学习的一种工具,无法完全的取代原有校园教学工作。 3.研究的理论基础
移动学习翻译为英语,即Mobile?鄄Learning。当前的定义仍无定论,但是不同学者给出的定义本质上不存在差别。如今社会广泛认同的定义是由Alexander Dye等人提出的,他们认为所谓移动学习,就是以移动设备为载体,任一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进行学习,而学习使用的移动设备必须能有效的将学习内容呈现,实现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双向无障碍交流。因此,对于移动学习定义可分为三类:分别是①以技术为中心,Paul Harris是提出以技术为核心的重要代表人物,他认为移动学习是结合 E-learning与移动互联网技术,为学习者提供一种随时可供学习的环境体验,移动学习能使学习者实现受教育的目的,通过PDA或移动电话来实现;②以认识为中心,Holger Nosekahel 是雷根斯堡大学著名教授,他们认为移动学习就是为学习者提供学习内容与数字化信息,让学习者在无时空限制的地方可以实现学习的目的,移动学习的服务提供部门都从属于移动学习范围;③学习情况和技术相结合,移动学习在中国大学教育技术委员会的眼中,就是以当前成熟的互联网技术为手段,通过多媒体技术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无障碍交流与教学互动,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是最为常见的学习工具,有助于科技信息与教学资源的随时互动化交流。
移动学习是由数字化技术与移动终端技术联合开发出来的,这种学习使学习更自主,通過连接GPRS或无线网络,学习者可随时随地的享受学习体验。文章中认为虽然移动学习优势显著,但仍旧未能取代原有的校园科班教学,仅仅只能作为校园教学的一种学习形式的补充。所以,笔者认为这是建立在终身学习理论的意义上开发出的移动学习,学习者按照自己的需求利用随身携带的移动设备,例如平板电脑或手机,随时随地的自主学习,这是一种学习辅助形式。随着这种学习模式的形成,人们传统的学习观念得以改变,有助于学习者学习途径的扩大。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乃至世界开始掀起一股改革教学模式的热潮,在设计教学模式时建构主义理论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之上学习者通过不同认识活动,例如信息的分析、解释、吸收和感知,将新的知识融入到原有知识结构之中,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协商,完成最终构建学习理论的目的。
在现实社会中进行移动学习,由于学习者为了将问题解决而创造出的针对学习需求解决的想法,这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重视的情景化学习是相同的。学习者通过移动终端,在有学习需求时通过手机或电脑开展学习,这一新型的学习模式有助于推动学习者更自主更积极的开展学习计划,将原有传统的课堂被动式学习模式转化,更加体现出学习者为主导的学习主导地位。
(2)非正式学习理论
学习模式主要为非正式学习与正式学习。正式学习,是指传统课堂任务教学活动。在学习活动中非正式学习正好相反,这是包括了一切人与人之间的事物交流,包括在会议讨论中查阅书籍。在任一时间或地点,在不知不觉之中都有可能发展非正式学习。而在个体学习活动中75%以上都是非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的发生不仅仅局限于传统课堂学习,在任一真实的社会环境中都有可能发生,开展的方式更多样化,通过社会实践可将收获的非正式学习的知识或技能加以落实。
移动学习其实就是一种非正式学习模式,学习内容可随时随地的开展,给学习者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加快实现获取知识、自主积极学习的目的。实施移动学习的理论指导基础是非正式学习理论。
(3)泛在学习理论
随时随地无障碍的学习,就是泛在学习。让学习者随时借助移动终端设备创造教育学习环境,实现以学习者为核心的自主学习,这就是泛在学习设立的目标。从广义的角度看,学习具有自发性特征,无法将学习局限在早已固定好的限制环境中,学习者需要不断积极的获取知识,通过提供自己的技能或知识水平来提供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从狭义的角度看,由于互联网技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所谓泛在学习,是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实现随时随地进行内容学习的目的。这种先进的学习模式,有助于为学习者创造更优良的学习环境,让学习趋向于现实,有效的进行知识学习构建。泛在学习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交互性、共享性、及时性。因此给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提供可能性,有助于终身学习与教育目标的实现。由于无线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泛在学习将会得到广泛的使用,不断完善泛在学习新理论,推动移动学习的进步与发展。
(4)认知灵活性理论
美国著名心理学教授Spiro提出灵活性认知理论,这个理论指出学习是终身的任务,只有深层次理解知识的内涵,才能灵活地问题解决。知识本身具有复杂性特征,因而将知识分为非良构领域与良构领域两种,而所谓非良构领域知识,是在问题解决时建立在良构领域知识的基础之上进行剖析,如概念相同而运用到不同的实例之中会存在差异化的内涵;所谓良构领域知识,是指知识具有不同的结构层次,但容易学习与掌握。移动学习的展开充分体现积极主动学习的特征,学习者之间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便是由移动终端提供。传统课堂教学由于教师与学生暂时会分离而无法随时指导学习,当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尤其是遇到一些非良构领域知识,可通过累计原有的经验知识自主理解知识,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实现信息的有效提前或前移,最终实现主动建构知识结构的目标。
总之,在东西方对移动学习的研究中,国外虽走在前列,但是我国目前的网络化的高度发展和智能化手机的广泛应用,移动学习已经逐渐深入到学生日常学习当中,而且也在不断地充实着英语学习的方法途径。移动学习的优越性特点的凸显,如何更好地利用移动学习提高学学者的学习效率,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教育工作者的研究重心。
参考文献:
[1]徐涛.中欧成人移动学习项目的比较分析及策略思考[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02):53-55.
[2]刘豫钧,鬲淑芳.移动学习——国内外之综述[J].现代教育技术,2004(03):12-16.
[3]余胜泉,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方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