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认识周长”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长方形与正方形”中第一课时的内容。周长是小学几何概念中重要的基本概念,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建构周长的概念有一定的难度。作为一个几何知识的起始概念,笔者在教学前,查阅了大量资料,其中还有数学名家的教学设计,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笔者认为学生对周长概念没有充分的体验和感知,是很难真正理解其内涵的。为此,笔者在教学时考虑到要重视学习过程,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数学素养,建立周长的起始概念。
课堂实践
建立周长概念 一堂成功的数学课离不开一个精彩的开课,笔者创设熊大熊二在草坪上跑步的情景,熊大从起点出发,最后又回到起点,而熊二从起点出发,没沿草坪的边线跑,而且没有回到起点两幅情境图,强化理解草坪“一周”的概念。“开课巧妙对比导入”,利用学生喜欢的动画人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对比图,直观形象的帮助学生理解“边线”“一周”,初步认识“草坪的周长”。
活动1:摸一摸,感知周长。在教学这个环节时,笔者先让学生摸一摸,感受数学书封面的一周,再画一画,抽象出数学书封面的图形,然后说一说: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通过摸、画、说的过程,学生的思维经历由直观形象到空间想象,知识的建构是在感知“草坪周长”的基础上迁移过来的,其实这就是从认识到理解的过程。
活动2:指一指,揭示周长。在学生认识、理解的基础上,笔者拿出了一些形状(学生每组一份):树叶、三角形、五角星、圆片、长方形、正方形、月亮形等。请学生找出这些图形边线,接着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进一步明确“一周的边线”在哪里,怎么找,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这“一周的边线”是连起来的(封闭的),并顺势引导学生归纳:封闭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这样,学生在“指一指”中,对周长的概念就有了大致的了解。
活动3:描一描,理解周长。在揭示周长的概念之后,请学生翻到教材78页,完成课堂活动“描一描”(有封闭的,也有开放的),让学生描出这些图形的周长。描好后,进行交流展示汇报。比如,笔者质疑一名学生的图片:“这个图形怎么不描呢?”“这个图形边线没有连起来”笔者顺势追问:“把这个图形“封闭”起来呢?”孩子激情进一步迸发,马上指出它的周长,并归纳:这些图形是被线围起来的,像这样的图形叫它封闭图形。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此环节实现由图到形的过度,让学生充分动手和表达。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品析,主动交流,自我纠正,有效促进学生对“封闭”“一周”等关键要素的“再创造”与“再思考”,参与了对周长概念的自我调适、补充与完善过程,促进了学生对周长概念的准确建构,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测量周长,深化学生对周长意义的理解 笔者问:“同学们,我们认识了周长,有没有办法测量图形的周长呢?”提出要求:利用纸袋中的学具(直尺、卷尺、软线),测量扇形、长方形、正方形、一元硬币的周长。笔者给每个小组准备一个学具袋,小组合作,选择喜欢的图形和合适的工具,测量图形的周长。
在这个环节,笔者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活动,其中有规则(长、正方形)和不规则(扇形)图形周长的测量,整个活动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发挥小组集体智慧,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较大的探索空间。
课后反思
本案例有两个片段设计比较精彩:一是开课“巧妙对比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二是活动新颖、有层次,开放度高,为学生创造了较大的探索空间。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较为突出:
注重过程,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概念 本节课,首先为学生提供具体情境,通过摸、画、指、描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接着学生在交流中体验,使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从而建立周长的概念,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巧设活动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周长概念揭示后,笔者有意安排了对长方形、正方形、一元硬币、扇形等图形周长的操作测量。这里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测量、计算方法。第一层次的活动,通过量一量,围一围,得出长、正方形纸的周长。第二层次是探究不规则图形的周长,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随着活动深入,学生领悟到周长的测量,除了量、围以外,还可以用滚的方法来测量,在此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和优化思想。
重视学生主体,给足自主探究的时间与空间 在测量图形周长方法的探究环节中,教师创设的有测量规则和不规则的图形周长的情境,让学生从产生认知冲突,引发任务驱动,引导学生自主地、充分地通过讨论、动手实践、交流展示方法、对比结果等,经历测量过程,探索测量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把未知转化成已知,从而积累丰富的活動经验,至此核心知识的建构也就水到渠成。
结束语
数学教师只有找准课堂教学的着力点,准确把握数学核心知识,并围绕核心知识进行教学,对教材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注重学生参与体验的过程,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环境中完成知识形成过程,这样的课堂才更加灵动、睿智。
课堂实践
建立周长概念 一堂成功的数学课离不开一个精彩的开课,笔者创设熊大熊二在草坪上跑步的情景,熊大从起点出发,最后又回到起点,而熊二从起点出发,没沿草坪的边线跑,而且没有回到起点两幅情境图,强化理解草坪“一周”的概念。“开课巧妙对比导入”,利用学生喜欢的动画人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对比图,直观形象的帮助学生理解“边线”“一周”,初步认识“草坪的周长”。
活动1:摸一摸,感知周长。在教学这个环节时,笔者先让学生摸一摸,感受数学书封面的一周,再画一画,抽象出数学书封面的图形,然后说一说: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通过摸、画、说的过程,学生的思维经历由直观形象到空间想象,知识的建构是在感知“草坪周长”的基础上迁移过来的,其实这就是从认识到理解的过程。
活动2:指一指,揭示周长。在学生认识、理解的基础上,笔者拿出了一些形状(学生每组一份):树叶、三角形、五角星、圆片、长方形、正方形、月亮形等。请学生找出这些图形边线,接着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进一步明确“一周的边线”在哪里,怎么找,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这“一周的边线”是连起来的(封闭的),并顺势引导学生归纳:封闭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这样,学生在“指一指”中,对周长的概念就有了大致的了解。
活动3:描一描,理解周长。在揭示周长的概念之后,请学生翻到教材78页,完成课堂活动“描一描”(有封闭的,也有开放的),让学生描出这些图形的周长。描好后,进行交流展示汇报。比如,笔者质疑一名学生的图片:“这个图形怎么不描呢?”“这个图形边线没有连起来”笔者顺势追问:“把这个图形“封闭”起来呢?”孩子激情进一步迸发,马上指出它的周长,并归纳:这些图形是被线围起来的,像这样的图形叫它封闭图形。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此环节实现由图到形的过度,让学生充分动手和表达。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品析,主动交流,自我纠正,有效促进学生对“封闭”“一周”等关键要素的“再创造”与“再思考”,参与了对周长概念的自我调适、补充与完善过程,促进了学生对周长概念的准确建构,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测量周长,深化学生对周长意义的理解 笔者问:“同学们,我们认识了周长,有没有办法测量图形的周长呢?”提出要求:利用纸袋中的学具(直尺、卷尺、软线),测量扇形、长方形、正方形、一元硬币的周长。笔者给每个小组准备一个学具袋,小组合作,选择喜欢的图形和合适的工具,测量图形的周长。
在这个环节,笔者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活动,其中有规则(长、正方形)和不规则(扇形)图形周长的测量,整个活动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发挥小组集体智慧,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较大的探索空间。
课后反思
本案例有两个片段设计比较精彩:一是开课“巧妙对比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二是活动新颖、有层次,开放度高,为学生创造了较大的探索空间。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较为突出:
注重过程,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概念 本节课,首先为学生提供具体情境,通过摸、画、指、描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接着学生在交流中体验,使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从而建立周长的概念,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巧设活动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周长概念揭示后,笔者有意安排了对长方形、正方形、一元硬币、扇形等图形周长的操作测量。这里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测量、计算方法。第一层次的活动,通过量一量,围一围,得出长、正方形纸的周长。第二层次是探究不规则图形的周长,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随着活动深入,学生领悟到周长的测量,除了量、围以外,还可以用滚的方法来测量,在此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和优化思想。
重视学生主体,给足自主探究的时间与空间 在测量图形周长方法的探究环节中,教师创设的有测量规则和不规则的图形周长的情境,让学生从产生认知冲突,引发任务驱动,引导学生自主地、充分地通过讨论、动手实践、交流展示方法、对比结果等,经历测量过程,探索测量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把未知转化成已知,从而积累丰富的活動经验,至此核心知识的建构也就水到渠成。
结束语
数学教师只有找准课堂教学的着力点,准确把握数学核心知识,并围绕核心知识进行教学,对教材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注重学生参与体验的过程,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环境中完成知识形成过程,这样的课堂才更加灵动、睿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