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2-0075-02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可见,思维和语言是辩证统一的,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二者并行,才能相得益彰。我根据多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经验,灵活运用“七巧法”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一、巧解题眼法
“题眼”就是题目中语用价值最大的字词。对于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可利用“题眼”进行思维和语言的训练。如教学《飞夺泸定桥》一课可引导学生找出“题眼”。当确定“题眼”是“飞夺”二字后,请学生质疑和理解“飞夺”二字,如“为什么要‘飞夺’?怎样‘飞夺’?谁向谁‘飞夺’?‘飞夺’的结果怎样?……”学习课文时,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边读边思,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探讨了问题,理解了课文。最后再重温“题眼”,让学生试说“飞夺”之意以回歸课题。经跃跃欲试的学生们交流总结:“‘夺’字说明泸定桥被国民党反动派占领着,被红军战士夺取;‘飞’字不但说明红军战士们走路快,而且说明夺取泸定桥的速度快。同时也说明夺桥之艰难,国民党反动派凭着筑好的工事和天险,以为红军插翅也难飞过桥去,而红军战士却在很短的时间内夺取了泸定桥,真像是长了翅膀飞过了泸定桥,‘飞夺’充分颂扬了红军战士英勇善战的英雄气概……”这首尾呼应的两次悟题,实现了语言与思维同训练、同发展。
二、巧记汉字法
在识字教学中,我常用编写儿歌、字谜、汉字故事等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巧妙解析一些汉字,让汉字“活”起来,既增添了识字乐趣,又能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当然,记忆汉字不能违背造字法。如教学《咏柳》一诗中的“碧”字时:“你们看看‘碧’字有什么好办法一次记住这个字呢?”一句话激起了学生心湖的涟漪:“我把‘碧’字我想象成是唐代的两位大诗人王维和李白两人坐在一块大石头上用诗赞美碧绿的柳树;‘碧’字正像是一位帅气的王子和一位漂亮的白雪公主一起坐在大石头上欣赏一块碧绿的美玉……”同学们说得很好,但我要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在‘碧’字中的‘王字旁儿’其实是‘斜玉旁儿’,‘王’和‘玉’曾互为异体字,左边‘王字旁’的字多同玉石有关,‘碧’本意是指青绿色的玉石。‘王’字在形声字中多做声旁,组成汪、狂、旺等字。”这样,“碧”字活灵活现的展现在孩子的面前,孩子们很轻松地掌握了这个字的结构及词义,思维尽在言语中。
三、巧释词句法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展开想象来理解一些重点词句或意义深刻的语句,展开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如教学《荷花》一课,有的同学不理解‘挨挨挤挤’的词义。当时,我不急于说出词意,也未让学生查工具书,而是利用学生的生活经历来理解,“请你回想一下什么时候在哪看到过什么是‘挨挨挤挤’的,请说一说。”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晚上,广场上的人非常多,挨挨挤挤的;春节前,超市里的人很多,挨挨挤挤的;放学回家时,公交车上人也很多,挨挨挤挤的;秋天,果园里果树上的果子挨挨挤挤的……”当学生明白了‘挨挨挤挤’说明人或东西很多时,抛出:“荷叶‘挨挨挤挤’又说明了什么?”经过循循善诱学生总结出了“挨挨挤挤”写出了荷叶多,长得很茂盛的特点。看来举例理解的效果优于机械记忆,真是有时无声胜有声。最后让学生列举“AABB”式的词语丰富积累。
四、巧填空白法
教学中,我常引导学生从文中的标点符号、插图、关键性的词语、提示性语句、概述性的语句、结尾句等处入手挖掘“空白”,并进行带有个性色彩的填补“空白”,通过知识的迁移,实现“语言”和“思维”的同构共生。例如《赤壁之战》一文中,“黄盖说计策已经有了,向周瑜说了一遍”这句话,黄盖到底向周瑜说了什么计策,可以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学完后也可以让学生写一写,来训练语言和拓展思维。
五、巧设交际法
口语交际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条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口语交际情景性的特点,采用多种手段为学生创设模拟语境,激发学生的交际欲望,使学生向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的方向发展,在训练学生的思维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比如教学《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口语交际课时,提前分小组布置学生搜集整理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传统美食、传统工艺、传统服装等方面材料,进行“传统文化新闻发布会”,学生要把自己整理的内容有效地介绍给同学们,并评出“最佳记者团”以激励学生的进步,使学生在活动中思维和语言均得以发展。
六、巧练习作法
习作既是语言的训练,更是思维的训练。《新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儿童的心理发展正处于想象力培养的黄金时期,采用适当的手段进行经常性的训练,给孩子提供想象契机,在观察和阅读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的经验展开想象,敞开奇妙的心灵世界,让学生在创造中感受表达的快乐。在习作教学中,利用多元化途径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从写比喻句、拟人句等带有想象色彩的语句开始,唤起他们的想象,逐步发展到看图写话,再到编写童话故事、寓言故事,以及写想象习作等的顺序进行梯级训练,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进而发展学生的思维。
七、巧办活动法
语文也是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定期举办一些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给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创造学生展示的机会,在陶冶情操的同时,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语言。如玩词语接龙,对歇后语、对联,设计广告词、解说词,制作贺卡,办手抄报,开展主题辩论会、故事交流会,即兴演讲比赛、主持人比赛等系列活动,使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在寓教于乐中得以发展。
总之,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而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又离不开思维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既重视发展儿童语言,也重视思维训练,努力把语言与思维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使思维和语言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可见,思维和语言是辩证统一的,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二者并行,才能相得益彰。我根据多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经验,灵活运用“七巧法”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一、巧解题眼法
“题眼”就是题目中语用价值最大的字词。对于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可利用“题眼”进行思维和语言的训练。如教学《飞夺泸定桥》一课可引导学生找出“题眼”。当确定“题眼”是“飞夺”二字后,请学生质疑和理解“飞夺”二字,如“为什么要‘飞夺’?怎样‘飞夺’?谁向谁‘飞夺’?‘飞夺’的结果怎样?……”学习课文时,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边读边思,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探讨了问题,理解了课文。最后再重温“题眼”,让学生试说“飞夺”之意以回歸课题。经跃跃欲试的学生们交流总结:“‘夺’字说明泸定桥被国民党反动派占领着,被红军战士夺取;‘飞’字不但说明红军战士们走路快,而且说明夺取泸定桥的速度快。同时也说明夺桥之艰难,国民党反动派凭着筑好的工事和天险,以为红军插翅也难飞过桥去,而红军战士却在很短的时间内夺取了泸定桥,真像是长了翅膀飞过了泸定桥,‘飞夺’充分颂扬了红军战士英勇善战的英雄气概……”这首尾呼应的两次悟题,实现了语言与思维同训练、同发展。
二、巧记汉字法
在识字教学中,我常用编写儿歌、字谜、汉字故事等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巧妙解析一些汉字,让汉字“活”起来,既增添了识字乐趣,又能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当然,记忆汉字不能违背造字法。如教学《咏柳》一诗中的“碧”字时:“你们看看‘碧’字有什么好办法一次记住这个字呢?”一句话激起了学生心湖的涟漪:“我把‘碧’字我想象成是唐代的两位大诗人王维和李白两人坐在一块大石头上用诗赞美碧绿的柳树;‘碧’字正像是一位帅气的王子和一位漂亮的白雪公主一起坐在大石头上欣赏一块碧绿的美玉……”同学们说得很好,但我要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在‘碧’字中的‘王字旁儿’其实是‘斜玉旁儿’,‘王’和‘玉’曾互为异体字,左边‘王字旁’的字多同玉石有关,‘碧’本意是指青绿色的玉石。‘王’字在形声字中多做声旁,组成汪、狂、旺等字。”这样,“碧”字活灵活现的展现在孩子的面前,孩子们很轻松地掌握了这个字的结构及词义,思维尽在言语中。
三、巧释词句法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展开想象来理解一些重点词句或意义深刻的语句,展开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如教学《荷花》一课,有的同学不理解‘挨挨挤挤’的词义。当时,我不急于说出词意,也未让学生查工具书,而是利用学生的生活经历来理解,“请你回想一下什么时候在哪看到过什么是‘挨挨挤挤’的,请说一说。”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晚上,广场上的人非常多,挨挨挤挤的;春节前,超市里的人很多,挨挨挤挤的;放学回家时,公交车上人也很多,挨挨挤挤的;秋天,果园里果树上的果子挨挨挤挤的……”当学生明白了‘挨挨挤挤’说明人或东西很多时,抛出:“荷叶‘挨挨挤挤’又说明了什么?”经过循循善诱学生总结出了“挨挨挤挤”写出了荷叶多,长得很茂盛的特点。看来举例理解的效果优于机械记忆,真是有时无声胜有声。最后让学生列举“AABB”式的词语丰富积累。
四、巧填空白法
教学中,我常引导学生从文中的标点符号、插图、关键性的词语、提示性语句、概述性的语句、结尾句等处入手挖掘“空白”,并进行带有个性色彩的填补“空白”,通过知识的迁移,实现“语言”和“思维”的同构共生。例如《赤壁之战》一文中,“黄盖说计策已经有了,向周瑜说了一遍”这句话,黄盖到底向周瑜说了什么计策,可以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学完后也可以让学生写一写,来训练语言和拓展思维。
五、巧设交际法
口语交际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条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口语交际情景性的特点,采用多种手段为学生创设模拟语境,激发学生的交际欲望,使学生向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的方向发展,在训练学生的思维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比如教学《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口语交际课时,提前分小组布置学生搜集整理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传统美食、传统工艺、传统服装等方面材料,进行“传统文化新闻发布会”,学生要把自己整理的内容有效地介绍给同学们,并评出“最佳记者团”以激励学生的进步,使学生在活动中思维和语言均得以发展。
六、巧练习作法
习作既是语言的训练,更是思维的训练。《新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儿童的心理发展正处于想象力培养的黄金时期,采用适当的手段进行经常性的训练,给孩子提供想象契机,在观察和阅读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的经验展开想象,敞开奇妙的心灵世界,让学生在创造中感受表达的快乐。在习作教学中,利用多元化途径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从写比喻句、拟人句等带有想象色彩的语句开始,唤起他们的想象,逐步发展到看图写话,再到编写童话故事、寓言故事,以及写想象习作等的顺序进行梯级训练,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进而发展学生的思维。
七、巧办活动法
语文也是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定期举办一些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给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创造学生展示的机会,在陶冶情操的同时,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语言。如玩词语接龙,对歇后语、对联,设计广告词、解说词,制作贺卡,办手抄报,开展主题辩论会、故事交流会,即兴演讲比赛、主持人比赛等系列活动,使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在寓教于乐中得以发展。
总之,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而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又离不开思维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既重视发展儿童语言,也重视思维训练,努力把语言与思维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使思维和语言互相促进,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