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注释商补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dawei88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具有很强的权威性,被国内很多高校选用为古代汉语教材,在古代汉语教学界享有崇高声誉,影响广泛。经过几次修订和校订重排,这部教材日臻完善。然而,校订重排本第一册中仍存在疏误和一定的欠妥之处,下面笔者就略抒浅见。
  一、注释有误
  1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齐桓公伐楚》)(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1999,下同)
  王力《古代汉语》注(以下简称“注”):马牛牝牡相诱也不相及(依孔颖达说)。唯,句首语气词。风,放,指牝牡相诱。这是譬喻两国相距甚远,一向互不相干。
  谨按:马牛本来就不是同种动物,当然“相诱”无从谈起。依照这样解释的话就有点望文生义了。“风马牛”就是在风中奔跑的马牛。根据张岱《夜航船》有所记载:“风马牛。马喜逆风而跑,牛喜顺风而奔,故北风则牛南而马北,南风则牛北而马南,故曰‘风马牛不相及也’。”“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是说“你居住在北海,我居住在南海”相距甚远,互不干涉之意。用“风马牛”来作比,恰如其分。
  2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齐桓公伐楚》)
  注:我来索取它。是,代词,指包茅,“徵”的宾语。徵,索取。
  谨按:天子与诸侯本就是上下级关系,不必“索取”。因此“徵”不应训为“索取”义。此处的“是”,的确为代词,是动词“徵”的前置宾语,但它代指的是“包茅不入的事”,而并非代指“包茅”。“徵”当训为“责问”义。“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不交纳,天子祭祀的用品得不到供应,竟然没有用来缩酒的东西,我今天就是来责问这件事的。”这样解释才能显示出齐国义正辞严的气势与风范,如果训为“索取”,未免有损齐国的形象。
  3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晋灵公不君》)
  注:舍,住一宿。
  谨按:此处“舍”释为“住一宿”显然欠妥。《说文·舌部》:市居曰舍。“舍”的本义为宾客所住的房舍。客舍可用来止息,故“舍”引申出“休息,止息”义,这里的“舍”就取“休息”义。逻辑上也应是“宣子在首山打猎,在翳桑休息时看见灵辄因挨饿而病倒”。《诗经·小雅》:“尔之安行,亦不遑舍。”《论语》:“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礼记·月令》:“耕者少舍。”以上皆为“舍”作“休息,止息”义的例证。
  4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冯谖客孟尝君》)
  注:存,存在,这里指生活。
  谨按:“存”释为“存在,这里指生活”明显不符合语境。《说文解字》:“存,恤问也,从子在省”。本义“慰问”,引申为“养”,所以本文中“自存”应解释为“自养”,也就是“(冯谖)自己不能养活自己”。汉代东方朔《非有先生论》:“以与贫民无产业者,开内藏,振贫穷,存耆老,恤孤独,薄赋敛,省刑罚。”唐朝吴兢《贞观政要·君道》:“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斃。”这两例就是“存”作“养”义之证。
  二、词性标注有误
  1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齐桓公伐楚》)
  注:以,率领。
  谨按:直接将“以”训为“率领”,视其为动词,如此解释缺乏严密性。这里的“以”实际上应该理解为介词,凭借,译为“率领”。有例可证。《左传·僖公五年》:“宫之奇以其族行。”《史记·晋世家》:“里克、邳郑欲内重耳,以三公子之徒作乱。”“以族”“以三公子”,都隐含“凭借着……”之义。
  2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晋灵公不君》)
  注:社稷就巩固了。之,介词。
  谨按:这个句子“……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句式。“则社稷之固”整体作为谓语,“君能有终”作主语。但“则社稷之固”是主谓结构,因此这里的“之”是置于主谓间的结构助词,起到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典型的例证不胜枚举。《隆中对》:“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孤之有孔明”、“吾妻之美我者”作整个句子的主语,“犹鱼之有水也”“私我也”作整个句子的谓语。“孤有孔明”“吾妻美我”“鱼有水”单独拿出来又都是主谓句,所以句中的“之”取消了句子的独立性。
  3于是使祁午为中军尉,羊舌赤左之。(《楚归晋知罃》)
  注:于是,略等于现代的“于是”。
  谨按:此处解释颇为模糊,应详细说明其词性和词义。依笔者愚见,“于是”,是连词,在这里表承接或表因果都能说得通。由于祈奚说“赤可以担任”,因此就派祈午做中军尉,羊舌赤做副职。在古代汉语中没有双音节复合词“于是”,则可将“于”理解为介词,在这里相当于“在”。“是”,代词,可译为“这时”或“这种情况下”。古汉语中此类用法很多,略举几例以辅证。《国语·周语上》:“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史记·郑世家》:“郑入滑,滑听命。已而,反与卫。于是郑伐滑。”《晏子春秋·内篇杂上十一》:“公笑曰:‘可乎?’晏子曰:‘可’。于是令刖跪倍资无征,时朝无事也。”《鸿门宴》:“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
  4诚有百姓者。(《齐桓晋文之事》)
  注:的确有象百姓所说的情况。
  谨按:按其注释逐字理解,是将“者”释为代词“所说的情况”。笔者认为,这里的“者”仅仅是放在陈述句句末,表示语气停顿或陈述结束,不必译出。其作用等同于《庖丁解牛》“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中的“者”,没有实义。又如《石钟山记》:“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一句中“者”亦无实义。
  三、注释有欠完备
  1无庸,将自及。(《郑伯克段于鄢》)
  注:及,赶上。
  谨按:及,赶上,后面常跟麻烦事。杜预注:“言无用除之,祸将自及。”“及”隐含了所及的对象,这对象就是灾难。《左传·桓公十八年》:“周公弗从,故及。”杜预注:“及于难也。”又《文公十六年》:“君无道,吾官近,惧及焉。”杜预注:“祸及己。”再如《史记·项羽本纪》:“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则及祸。”陆游《临安春雨初霁》:“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及祸”与“清明才可到家”都是令人不愉快的麻烦事。所以,注释中应将“及”所处的语境详细解释。   2姜氏何厭之有?(《郑伯克段于鄢》)
  注:姜氏有什么满足?厭,满足。之,代词,复指提前的宾语“何厭”。
  谨按:应该将通假现象、特殊句式解释清楚。厭,通“饜”,满足。何厭之有,实为“有何厭”。“何……之有?”是古代汉语中表示反问的一种固定句式。这种句式在《左传》中就出现五十多次。《左传·哀公十七年》:“我姬姓也,何戎之有焉?”《左传·昭公四年》:“民歌有心,何上之有?”
  3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郑伯克段于鄢》)
  注:既而,不久。鄙,边邑。
  谨按:既而,时间副词,由副词“既”和连词“而”组合为固定结构,常用来表示一件事过去不久又发生另一件事,译作“不久”。在古汉语中,词类活用现象应详解。鄙,原义是“边邑”,在此活用为动词,译作“作为……的边邑”。
  4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郑伯克段于鄢》)
  注:阙,挖。
  谨按:“阙”,之所以有“挖”义,原来是因为这是一种假借现象。郭锡良《古代汉语》释:“阙:通‘掘’,挖。”这一解释更为确切,有异文可以辅证。《后汉书·周举传》注引此句正作“若掘地及泉”。
  5不义不暱,厚将崩。(《郑伯克段于鄢》)
  注:暱,通,黏。这里指能团结人。
  谨按:暱,应同“昵”,亲近,王力《古代汉语》原本(1962年版)就注:“暱,亲近”,依此解释更好。《说文解字》:或从尼作昵。《左传·襄公二年》:“若背之,是弃力与言,其谁暱我?”孔颖达疏:“他人其谁肯亲我乎?”陆德明释文:“暱,本又作‘昵’。”另有异文也可佐证。《周礼·考工记·弓人》:“凡昵之类不能方。”郑玄注:“郑司农云:‘谓胶善戾。’故书昵或作樴。杜子春云:‘樴读为不义不昵之昵。’”由此可见,杜子春所见《左传》,该句正作“昵”;而“暱”“昵”属异体字,义为“亲近”。
  6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齐桓公伐楚》)
  注:女(rǔ),你,后来写作“汝”。
  谨按:“……后作……”是古今字的表达方式。“女(rǔ)”与“汝”是通假,而不是古今字。
  7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齐晋鞌之战》)
  注:箭射进我的手,一直穿到肘。
  谨按:依此解,“及”为“达到、到”之义。而郭锡良《古代汉语》释:“箭就射进了我的手和胳膊肘。”谨按郭说,“及”则是连词“和”的意思。笔者认为后者更合理,求之于异文就可证明。《史记·齐太公世家》叙此事云:“其御曰:‘我始入,再伤,不敢言矣。’”“再伤”就是两次受伤,中了两次箭。因此,“及”在此处应该作“和”解。
  8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礼记·大同》)
  注:有志焉,指有志于此。孔子这句话是说:大道实行的时代和三代英明之主当政的时代,我都没有赶上,可是我心里向往。
  谨按:依照王力《古代汉语》注释,此处的“志”理解为“志向,向往”。但笔者认为,这里的“志”是“记载”之义。《孔子家语》引作“而有记焉”。郑玄注:“志谓识古文。”孔颖达疏:“孔子自序虽不及见前代,而有志记之书披览可知。”由此可证,“志”谓“记载”。
  四、句式标注欠完备
  1凤兮!凤兮!何德之衰?(《论语·微子》)
  注:为什么德行这样衰微呢?
  谨按:注解只作翻译,而未说明句式。古汉语中“何……之……”是常见句式,借用反问语气来表示感叹语气。《陋室铭》:“何陋之有?”《墨子》:“宋何罪之有?”《郑伯克段于鄢》:“姜氏何厌之有?”都是这种句式的典型例证。
  2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季氏》)
  注:为,语气词。
  谨按:应完整地解释,“何以……为”是古代汉语中的常用特殊句式,译为“哪里用得着……呢”。有例可证。《项羽本纪》:“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何以……为”中的“何”字,有时可换作“奚”“恶”等,构成“奚以……为”“恶以……为”等形式,意义不变。如《逍遥游》:“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本文系安徽师范大学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培育计划项目成果,项目编号:PYJH2013019)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241000)
其他文献
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写作思维、写作能力二者的关联理论,探索出一种与学生认知规律相符合的写作教学方法,从审题到谋篇布局全过程促进学生心智发展,真正解决高中阶段作文教学的难题。法国学者帕斯卡尔在其著作《思想录》里面讲到:“人是一根苇草,在自然界里面极度脆弱,可是这根苇草却是有思想的。”这句话用以说明思维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同样,在高中写作过程中,思维的作用同样不容小视,按照《文心雕龙》的说法,
古典诗词语言凝练、情感真挚、意蕴深远,在提高语言素养,陶冶高尚情操,培养审美情趣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可是在古诗词教学中,不少教师还是采用以讲解为主,强调翻译背诵的教学方法:知识无体系,能力无层级,过程方法被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被生硬移植。如何走出古诗词教学的尴尬状态,下面笔者谈谈改进古诗词教学的一些见解与做法。  一、提高认识,构建体系  不少学生认为学习古诗词就是为了应付高考名句默写题的,只要会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思想观念的转变,如今的中职体育课程已经不再只是学生用来强身健体和健康成长的重要过程了,更多的已经成为促进中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力求中学生
中职数学课程,在中职课程体系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过去,我们往往只重视中职的专业课教学,对于基础课教学常常'一带而过'。但是随着中职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改革,
在留守儿童学习的过程中,影响其课外阅读内驱力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归结为内因和外因两大类。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应当加强对留守儿童课外阅读的指导,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
高中语文教学渗透心理教育是指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立足教材,结合语文学科特点,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特别是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调动和激活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品质进行随机辅导开发,同时结合语文教材内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和增强课堂学习活动中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投入水平与效果,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心理辅导活动。在高中阶段,帮助学生正确认识
新课程改革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于是,教师纷纷倡导和实践“将课堂还给学生”,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为“教师导,学生讲”的新型教学模式。为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主要源于兴趣引领,只有学生感兴趣了才会体验到数学学习的快乐。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既要借助数学老师的榜样力量,还要发掘数学的内在力量,更要发挥情
要切实提高办学兴校的领导能力,必须强化机遇意识,科学定位培育优势,彰显特色,以人为本,人才强校,注重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推进制度创新.
经典文学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历代传承下来的永恒的、神圣的具有独特价值追求的内容。可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往往浮躁,难以沉淀,更不会专心致志完成一本经典作品的欣赏,而是一味追求考试成绩。大量的习题训练和补课、兴趣班等占据了学生的时间,对经典文学较少涉猎,或者品读不深。那么,如何才能做好高中经典文学教学呢?  一、经典文学教学的问题及成因  1经典意识的缺乏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于事物的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