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改提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有人认为教师可以“翻身得解放”,学生似乎可以“放任自流”,忽视了教师在教学中应有的主导地位和作用,这有悖新课改精神。笔者根据自己的多年教学实践,通过倡“三导”来促进学生的写作,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引导指导开导提高
新课程标准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强调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没有忽视教师的作用,教师应该在新课改中有所作为,也就是说在写作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发挥出教师的引领指导作用,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教师“下水“ 引导学生
叶老说:语文老师教学作文,要是老师“跟学生作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老师与学生同题互动创设,共同体验,对师生双方都是学的过程、悟的过程,是教学相长的过程。老师“下水”,与学生作相同的题目,获得共同的写作体验,创造互动互补,百花齐放的写作局面,教师的指导不会模式化,概念化,教条化,而是同一题目或同一题材下恰到好处的共同探讨。师生成了学习的伙伴,获得异彩纷呈的写作享受,这样不但不会抑制、固化学生的思维,更能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使文字符号成为蓬勃旺盛生命力的人生足迹。
据问卷调查,学生认为作文难,难在无话写,无事写,写不好。教师“下水”示范,使学生直观地看到“平淡无奇”的生活怎样经过心灵的酿造变成了“丰富多彩”,从而创设出一种极好的写作情境。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促使学生感受和体验生活,描绘生活,从写作实践中总结经验,提高写作水平。
下面是我的一篇“下水作文”
(附:《桃花赋》全文)
桃花赋
桃花,即便在群芳吐艳,山花烂熳的春天里,也艳得出类拔萃。故古人常用“人面桃花”来形容美艳的花季少女。用“桃红柳绿”比喻茂盛繁华的景象。可见,桃花在人们眼里,已成了美丽、繁荣的象征。而我更喜欢它那种争春而不傲物,美丽却不自负,入世随俗,率性热情的禀性。
它们或幽居于僻静的山涧,涧户寂静,自开自落,落红随水,幽然远去;或兀立于绵长的江堤,临风照水,凝眸含笑,风情万种,或杂生于密密实实的灌木丛林,万绿丛中别样红艳,分外妖娆。但我个人认为,最美的还应是雨雾笼罩中的桃花,蒙着轻纱,隔着雨帘,囊着雾水,朦胧而诗意。远看,它又似是一团团,一片片飘落于林间的若隐若现的紫色的雾,让人遐思……
桃花虽然不象梅花临寒斗雪,但它以自己不可取代的独绝的姿容和独具的魅力,引领着百花,装点出一派绚烂的春色,这何尝不是一种境界?
真正近距离地对视一株红桃,是在杨梅山山顶。当我登上山顶,放眼望去,满山尽是绿浪般起伏的杨梅林,只有这一树红花孤独绽放,它不寂寞吗?不禁怨起种花人,该不能只种这第一株桃花。再仔细瞧它,它依旧是一幅笑靥灿灿、灼灼其华的光彩照人的模样。山风拂过,它款款摆舞。白云飘过,它多情地牵扯住它的影子,热情地挽留,看着蜂蝶绕着它飞舞,孩子们围着它嬉闹,它似乎笑得更美了……
这娇俏的桃花,是朴素的乡村里一抹最华丽的点缀。是少女脸上漾起妩媚的笑靥。“人面桃花相映红”让诗人心摇神驰,情思难禁,遂成千古佳话。“花飞花谢飞满天”即便落红委地,也缤纷绚丽。还能有比这一生都在追求完善的花吗?
于是我想:来年春天,在家门前种上一株桃树!望那桃花,春天好像来到自家门口,望望那桃花,心中就会涌起一股春天般的暖意。
来生如果做花,愿做桃花。
贴近生活 指导学生
写作要言之有物,有话可谈。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进行考察。
为此,我带领学生走进自然生活,即兴写作。如指导学生写家乡的风景名胜---仙屿公园。
视觉:远望……仙屿公园像是鳌头一岛,闹市中的一盏绿灯笼。
近瞧……树林阴翳,古木参天。
嗅觉:野花幽静,腐叶混合着泥土的清香沁人心脾。
触觉:轻风轻抚脸颊,无比惬意。
听觉:树叶儿沙沙作响,鸟儿啼鸣。
内心感悟:宛如人间仙境,仿佛走进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
有了这种深入实地的切身体验,学生写出来许多情景交融、文情并茂、感悟独特的好文章,以下是一个同学的习作。
柳城,一个不大的县城,在密集的现代化建筑群里,孤单地耸立着一座小绿岛,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仙屿。
走进仙屿大门,会看到男女老少三三两两漫步园内,徜徉林间小径或静坐在亭里看书、下棋,即使人很多,也没有嘈杂喧闹的感觉。
踏上通往山顶的台阶,迎面袭来一股腐叶混合着泥土的清香,沁人心脾,让人顿觉神清气爽。山上的树林繁茂葱郁,参天古树在岛中交织出一张张绿网,阳光透过叶缝投下斑驳的树影,使小径显得格外幽静阴凉。若是在温暖的春日或炎热的夏季,坐在树荫底下,让轻风吹抚脸庞,听树叶儿沙沙作响,你能体会到回归大自然的无比惬意。
仙屿公园虽处喧闹的市区,却能远世而独立,超然而脱俗,仿佛是人世间的一片“世外桃源”。
这篇习作不仅调动各种感官,把公园古木阴翳,幽静阴凉的特点真切形象地再现在读者眼前,且通过实地观察、感受,发现了闹市中的一片“世外桃源”与周围环境和谐自然的美。文章不论写景还是立意均令人耳目一新,又让读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启迪思考开导学生
写好作文,兴趣是织布机,观察是丝缕,思考发现就是织梭。为什么学生总不会写文章,重要是因为他们不曾把思想的石子投进生活的湖水。激不起浪花,没有欣赏浪花的眼光,怎么能发现浪花的美丽呢?
比如,有一次我带学生到桃园游玩,途见一株枝繁花艳亭亭玉立的桃花,俨然是桃园的花王,有人忍不住想摘一枝,我谆谆告诫,美的事物不要轻易破坏它。但从后面下来的另一批同学还是把它折了。我就此事让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同学说,这么美的桃花应留着大家欣赏,不能占为已有;有的同学说,每个人都要有惜花之心,爱护大自然的一草一木,这些见解均有人云亦云的味道。我启发,为什么被折的偏偏是桃园中最美的桃花?同学们齐答:因为它太美了。为什么它太美就要遭摧折?同学们低头陷入沉思……经过一番引导,一个同学在习作《探访春的足音,走进桃园世界》写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美的事物在遭损害时,往往首当其中,究其原因却仅仅由于它的美。富于智慧的见解,使文章的立意变得独到而深刻。
又比如:我在指导学生写《孔乙已结局大家谈》一文,开始同学们思路受到课文的束缚,一致趋向孔乙已必死无疑,思维走进死胡同。我启发同学们思考:你们想想,像孔乙己那样残疾人生活中有没有?他们会怎么生存?这下闷葫芦打开了。有的同学说,他会被黑帮利用,去做职业乞丐成为摇钱树;有的同学认为他会被罪犯家属收买,当做替罪羊投入监狱,他在狱中仍不改他酸腐的本性,动辄“之乎者也”。也有同学认为他会有一个幸福的结局,他流落到一个“桃花源”式愚昧未开化的荒岛,成为那儿唯一的私塾先生,备受尊重,并与那里的一个寡妇结婚生子,快乐一生。
学生思维一旦与生活碰撞,就会撞出智慧的火花,把生活中的“原型”移情到孔乙己的结局便变得丰富神奇,且富有幽默和讽刺的色彩,又深刻地折射出社会生活的人情世态,文章的构思立意自然也变得“巧”而“新”。
总之,在写作上我们要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用生活、实践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有意识地启发他们的观察自然社会,启发他们积极思考发现,达到巧妙写作的目的,写出新意,学生的写作能力就会扎实有效地得到提高。写作这块耕地就会结出丰硕的果实。通过多年的教学实现,我所教的学生通过教师的“三导”,涌现出一批佳作,下面是李玲习作。
大树下
初二(2)班李玲
漫步在那条曲折的小路上,我的心在跳动,我的血液在沸腾。于是,我飞快地跑去寻找我的“老朋友”。
跑着,跑着。我停住了脚步,焦急地望望四周,又向前走了一些,这才清楚地看见那截伸入土里的粗犷树桩。
我一切都明白了——大树献出了矫健的“身躯”,无怨无悔,平静的倒在伐木工人的锯下,而根也平静地躺在土里。你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为你而感到骄傲。啊!老朋友!母爱的见证人!谢谢你精心珍藏了那份珍贵的记忆”。
月夜下,妈妈坐在树底下,我偎依在她温暖的怀里,聆听着动听的故事。我幼小的心被牵动了,被妈妈带入了多姿多彩的童话里,让我认识了善良的小矮人、勇敢的艾丽莎、狡猾的狐狸……渐渐进入了梦乡。
一天天,妈妈陪伴着我成长,大树看出了她的快乐。妈妈精心呵护着我,她是我的启蒙老师,她让我初识了善良、勇敢、狡猾……
后来,我进入了小学,踏上了学习之路。那时,我体弱多病,学习困难,成绩不好。妈妈看着看着也心痛了,清晰地记得有一次,我被老师留校。放学后,我不敢回家,于是在那棵大树下倾诉我的不安与伤心,想到自己正如丑小鸭一样可怜,我不禁痛哭流泪。夜暮降临,月亮升起,四处很静,只有我的哭泣,后来,终于盼来了妈妈。她紧紧地把我抱在怀里。默默无语,接着一颗颗泪落在我的脸颊上,妈妈满怀地责备自己。微风吹过,枝条轻轻的抚摸我们的脸,似乎在安慰。最后,你把我背回了家。
第二天,妈妈立即到学校,与老师交谈了长长的一段时间。从此,那老师格外关心我,精心地辅导我。当领到第一份“96分”的试卷时,妈妈再次紧紧把我搂在怀里,依旧流泪了,但那是不同的泪。
在大树下,有太多,太多的往事,而每一次回忆,都会感受到那无私的、浓浓的母爱,而今天,我要把大树连同那份记忆带走,并存进我的脑海里。
我想对妈妈说:“妈妈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你正如那棵大树,把青春献给儿女,把爱注入我的心里,而不同的是,你的爱如涓涓细流,永不流尽。是你爱的力量,给了我的动力,给了我生活的信心,给了我战胜困难的勇气,把我推进前方,推进成功的道路。
你的爱藏在那棵大树下,也永远,永远地藏在我心里。
关键词:引导指导开导提高
新课程标准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强调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没有忽视教师的作用,教师应该在新课改中有所作为,也就是说在写作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发挥出教师的引领指导作用,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教师“下水“ 引导学生
叶老说:语文老师教学作文,要是老师“跟学生作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老师与学生同题互动创设,共同体验,对师生双方都是学的过程、悟的过程,是教学相长的过程。老师“下水”,与学生作相同的题目,获得共同的写作体验,创造互动互补,百花齐放的写作局面,教师的指导不会模式化,概念化,教条化,而是同一题目或同一题材下恰到好处的共同探讨。师生成了学习的伙伴,获得异彩纷呈的写作享受,这样不但不会抑制、固化学生的思维,更能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使文字符号成为蓬勃旺盛生命力的人生足迹。
据问卷调查,学生认为作文难,难在无话写,无事写,写不好。教师“下水”示范,使学生直观地看到“平淡无奇”的生活怎样经过心灵的酿造变成了“丰富多彩”,从而创设出一种极好的写作情境。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促使学生感受和体验生活,描绘生活,从写作实践中总结经验,提高写作水平。
下面是我的一篇“下水作文”
(附:《桃花赋》全文)
桃花赋
桃花,即便在群芳吐艳,山花烂熳的春天里,也艳得出类拔萃。故古人常用“人面桃花”来形容美艳的花季少女。用“桃红柳绿”比喻茂盛繁华的景象。可见,桃花在人们眼里,已成了美丽、繁荣的象征。而我更喜欢它那种争春而不傲物,美丽却不自负,入世随俗,率性热情的禀性。
它们或幽居于僻静的山涧,涧户寂静,自开自落,落红随水,幽然远去;或兀立于绵长的江堤,临风照水,凝眸含笑,风情万种,或杂生于密密实实的灌木丛林,万绿丛中别样红艳,分外妖娆。但我个人认为,最美的还应是雨雾笼罩中的桃花,蒙着轻纱,隔着雨帘,囊着雾水,朦胧而诗意。远看,它又似是一团团,一片片飘落于林间的若隐若现的紫色的雾,让人遐思……
桃花虽然不象梅花临寒斗雪,但它以自己不可取代的独绝的姿容和独具的魅力,引领着百花,装点出一派绚烂的春色,这何尝不是一种境界?
真正近距离地对视一株红桃,是在杨梅山山顶。当我登上山顶,放眼望去,满山尽是绿浪般起伏的杨梅林,只有这一树红花孤独绽放,它不寂寞吗?不禁怨起种花人,该不能只种这第一株桃花。再仔细瞧它,它依旧是一幅笑靥灿灿、灼灼其华的光彩照人的模样。山风拂过,它款款摆舞。白云飘过,它多情地牵扯住它的影子,热情地挽留,看着蜂蝶绕着它飞舞,孩子们围着它嬉闹,它似乎笑得更美了……
这娇俏的桃花,是朴素的乡村里一抹最华丽的点缀。是少女脸上漾起妩媚的笑靥。“人面桃花相映红”让诗人心摇神驰,情思难禁,遂成千古佳话。“花飞花谢飞满天”即便落红委地,也缤纷绚丽。还能有比这一生都在追求完善的花吗?
于是我想:来年春天,在家门前种上一株桃树!望那桃花,春天好像来到自家门口,望望那桃花,心中就会涌起一股春天般的暖意。
来生如果做花,愿做桃花。
贴近生活 指导学生
写作要言之有物,有话可谈。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进行考察。
为此,我带领学生走进自然生活,即兴写作。如指导学生写家乡的风景名胜---仙屿公园。
视觉:远望……仙屿公园像是鳌头一岛,闹市中的一盏绿灯笼。
近瞧……树林阴翳,古木参天。
嗅觉:野花幽静,腐叶混合着泥土的清香沁人心脾。
触觉:轻风轻抚脸颊,无比惬意。
听觉:树叶儿沙沙作响,鸟儿啼鸣。
内心感悟:宛如人间仙境,仿佛走进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
有了这种深入实地的切身体验,学生写出来许多情景交融、文情并茂、感悟独特的好文章,以下是一个同学的习作。
柳城,一个不大的县城,在密集的现代化建筑群里,孤单地耸立着一座小绿岛,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仙屿。
走进仙屿大门,会看到男女老少三三两两漫步园内,徜徉林间小径或静坐在亭里看书、下棋,即使人很多,也没有嘈杂喧闹的感觉。
踏上通往山顶的台阶,迎面袭来一股腐叶混合着泥土的清香,沁人心脾,让人顿觉神清气爽。山上的树林繁茂葱郁,参天古树在岛中交织出一张张绿网,阳光透过叶缝投下斑驳的树影,使小径显得格外幽静阴凉。若是在温暖的春日或炎热的夏季,坐在树荫底下,让轻风吹抚脸庞,听树叶儿沙沙作响,你能体会到回归大自然的无比惬意。
仙屿公园虽处喧闹的市区,却能远世而独立,超然而脱俗,仿佛是人世间的一片“世外桃源”。
这篇习作不仅调动各种感官,把公园古木阴翳,幽静阴凉的特点真切形象地再现在读者眼前,且通过实地观察、感受,发现了闹市中的一片“世外桃源”与周围环境和谐自然的美。文章不论写景还是立意均令人耳目一新,又让读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启迪思考开导学生
写好作文,兴趣是织布机,观察是丝缕,思考发现就是织梭。为什么学生总不会写文章,重要是因为他们不曾把思想的石子投进生活的湖水。激不起浪花,没有欣赏浪花的眼光,怎么能发现浪花的美丽呢?
比如,有一次我带学生到桃园游玩,途见一株枝繁花艳亭亭玉立的桃花,俨然是桃园的花王,有人忍不住想摘一枝,我谆谆告诫,美的事物不要轻易破坏它。但从后面下来的另一批同学还是把它折了。我就此事让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同学说,这么美的桃花应留着大家欣赏,不能占为已有;有的同学说,每个人都要有惜花之心,爱护大自然的一草一木,这些见解均有人云亦云的味道。我启发,为什么被折的偏偏是桃园中最美的桃花?同学们齐答:因为它太美了。为什么它太美就要遭摧折?同学们低头陷入沉思……经过一番引导,一个同学在习作《探访春的足音,走进桃园世界》写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美的事物在遭损害时,往往首当其中,究其原因却仅仅由于它的美。富于智慧的见解,使文章的立意变得独到而深刻。
又比如:我在指导学生写《孔乙已结局大家谈》一文,开始同学们思路受到课文的束缚,一致趋向孔乙已必死无疑,思维走进死胡同。我启发同学们思考:你们想想,像孔乙己那样残疾人生活中有没有?他们会怎么生存?这下闷葫芦打开了。有的同学说,他会被黑帮利用,去做职业乞丐成为摇钱树;有的同学认为他会被罪犯家属收买,当做替罪羊投入监狱,他在狱中仍不改他酸腐的本性,动辄“之乎者也”。也有同学认为他会有一个幸福的结局,他流落到一个“桃花源”式愚昧未开化的荒岛,成为那儿唯一的私塾先生,备受尊重,并与那里的一个寡妇结婚生子,快乐一生。
学生思维一旦与生活碰撞,就会撞出智慧的火花,把生活中的“原型”移情到孔乙己的结局便变得丰富神奇,且富有幽默和讽刺的色彩,又深刻地折射出社会生活的人情世态,文章的构思立意自然也变得“巧”而“新”。
总之,在写作上我们要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用生活、实践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有意识地启发他们的观察自然社会,启发他们积极思考发现,达到巧妙写作的目的,写出新意,学生的写作能力就会扎实有效地得到提高。写作这块耕地就会结出丰硕的果实。通过多年的教学实现,我所教的学生通过教师的“三导”,涌现出一批佳作,下面是李玲习作。
大树下
初二(2)班李玲
漫步在那条曲折的小路上,我的心在跳动,我的血液在沸腾。于是,我飞快地跑去寻找我的“老朋友”。
跑着,跑着。我停住了脚步,焦急地望望四周,又向前走了一些,这才清楚地看见那截伸入土里的粗犷树桩。
我一切都明白了——大树献出了矫健的“身躯”,无怨无悔,平静的倒在伐木工人的锯下,而根也平静地躺在土里。你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为你而感到骄傲。啊!老朋友!母爱的见证人!谢谢你精心珍藏了那份珍贵的记忆”。
月夜下,妈妈坐在树底下,我偎依在她温暖的怀里,聆听着动听的故事。我幼小的心被牵动了,被妈妈带入了多姿多彩的童话里,让我认识了善良的小矮人、勇敢的艾丽莎、狡猾的狐狸……渐渐进入了梦乡。
一天天,妈妈陪伴着我成长,大树看出了她的快乐。妈妈精心呵护着我,她是我的启蒙老师,她让我初识了善良、勇敢、狡猾……
后来,我进入了小学,踏上了学习之路。那时,我体弱多病,学习困难,成绩不好。妈妈看着看着也心痛了,清晰地记得有一次,我被老师留校。放学后,我不敢回家,于是在那棵大树下倾诉我的不安与伤心,想到自己正如丑小鸭一样可怜,我不禁痛哭流泪。夜暮降临,月亮升起,四处很静,只有我的哭泣,后来,终于盼来了妈妈。她紧紧地把我抱在怀里。默默无语,接着一颗颗泪落在我的脸颊上,妈妈满怀地责备自己。微风吹过,枝条轻轻的抚摸我们的脸,似乎在安慰。最后,你把我背回了家。
第二天,妈妈立即到学校,与老师交谈了长长的一段时间。从此,那老师格外关心我,精心地辅导我。当领到第一份“96分”的试卷时,妈妈再次紧紧把我搂在怀里,依旧流泪了,但那是不同的泪。
在大树下,有太多,太多的往事,而每一次回忆,都会感受到那无私的、浓浓的母爱,而今天,我要把大树连同那份记忆带走,并存进我的脑海里。
我想对妈妈说:“妈妈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你正如那棵大树,把青春献给儿女,把爱注入我的心里,而不同的是,你的爱如涓涓细流,永不流尽。是你爱的力量,给了我的动力,给了我生活的信心,给了我战胜困难的勇气,把我推进前方,推进成功的道路。
你的爱藏在那棵大树下,也永远,永远地藏在我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