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好逑”的“好”应该怎么读?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xiaoj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句《诗经》中的名句出自《诗经》的首篇《关雎》。《关雎》曾多次编入中学教材,汤显祖《牡丹亭,闺塾》也选人了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其中有闺塾先生陈最良吟诵并讲解《关睢》前四句的情节。对“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的“好”,在教材中,有的注为“hào”,有的没加注。各类练习册和教学辅导用书有的说念“hǎo”。有的说念“hào”,让人莫衷一是。时下的电视剧也经常引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句。剧中人物有的将“好”读着“hǎo”,有的读着“hào”,读法也很不统一。“君子好逑”的“好”到底该怎样读,有必要进行一番辨证。
  在《诗经》原文中,“雎鸠”是鸟名,“关关”是象声词,像鸟叫之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句是起兴,用栖息在河中的陆地上的睢鸠发出的“关关”叫声引起所吟之词:“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是叠韵联绵词,美好之义,“逑叶旨配偶,也可理解为伴侣。这句是说,美好的女子是君子的好伴侣。“好”是形容词,显然,应该读“hǎo”。时下电视剧中引用这句时读“hào”是错误的。
  但是在汤显祖《牡丹亭·闺塾》中,情形就完全不一样了。先是闺塾先生陈最良把《毛诗》潜玩一遍,“念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接着便解释道:“好者,好也;逑者,求也。”陈最良用的是音训法,即以音解义。陈最良接着解释“窈窕淑女”“是悠闲女子”,“君子好逑”就是“有那等君子,好好的来求他”。从这里可以看出,陈最良认为“君子好逑”的“好”是形容词,但读音应该读“hào”,不然。他就不会说“好者,好也”了。他认为“逑”就是“求”,“追求”之义,这与《诗经》的本意相差甚远。陈最良为什么要信口开河地解释《诗经》呢?并不是他不懂《诗经》,而是因为他“极承老妇人管待”,受命于杜丽娘的父母,必须用封建礼教来训导和约束杜丽娘,至于讲解得正确与否,他并不在意,也无人去追究。当春香追问时,他便恼羞成怒,来了句斯文扫地的“多嘴”。接下来的两段台词便可以作为佐证。一是杜丽娘不满陈最良的“依注解书”,便委婉地说:“这经文诺多!”陈最良便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没多些,只‘无邪’两字,付与儿家。”杜丽娘的“这经文诺多”并不是说《诗经》多,而是埋怨陈最良解说得太多,而陈最良“依注解书”,用“无邪”两字来概括《诗经》,以此告诫杜丽娘不要往男女爱情方面去解释,他时刻不忘使命,为了完成使命,可以曲解《诗经》。二是杜丽娘要给陈最良夫妇“绣对鞋儿上寿”,并“请个样儿”,陈最良说:“依《孟子》上样儿,做个不知足而为屦罢了。”杜丽娘要的是实实在在的鞋样,陈最良时刻都是直奔主题,不忘用儒家经典来约束她,酸腐中有执著,人物形象十分鲜明。由此看来,作者是有意用陈最良读错字的细节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因此,作为陈最良的台词,应该读“hào”。而在《诗经》中和人们引用时,都应该读“hǎo”。
  
  [作者通联:湖北松滋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诗经三首》中收录了《静女》篇,该诗歌脍炙人口,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为角度,描写了一次不成功的约会。  全诗共三章,“教学参考书”提示:第一章重在写场景,交代事件,描写现实;第二章第三章重在写心理,回忆过去的场景。  按照这样的理解,这次约会应该是青年男女主人公的第三次约会。主人公(第一人称我)带来了青年女子(静女)赠给他的两种礼物:“彤管”和“荑”(茅草芽)。在恋人
“抄检大观园”是一出悲剧,也是一出闹剧,它的发生是贾府内部主子之间、主子和奴才之间、奴才和奴才之间矛盾斗争激化的产物,是各种偶然因素和必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腐朽没落的贾府走向衰败的一个显著标志。作为一个封建大家庭,它自有一套维持正常运转的管理体系,当家庭内非常的变故发生时,这套体系也便受到冲击,失去其应有的作用。“抄检大观园”的发生发展过程,就正好印证了这一点。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这套管理体系
庄子《逍遥游》中的宋荣子“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毁之而不加沮”,很容易令人想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话来。在世俗的世界里,这应该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是很多人难以达到的境界。“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他对功名、利禄、成败等等从未汲汲追求,这样的“方外”高人活得多么了无挂碍、优游自在,可庄子却认为他“犹有未树也”。也就是说,以庄子“逍遥游”的标准来比量,宋荣子还是未能超然物外,自立于逍遥无为的最高境
[评议论文] 倪文锦 《新课程标准语文科高考大纲简析》,原载《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第5期  [原文提要] 语文高考的性质是什么?  语文高考应该考什么内容?这一直以来是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在认真比较2007年语文考试大纲和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作者就语文高考的性质、语文高考的能力要求、语文高考的考试内容做了细致的分析,指出了人们认识上的一些误区,并对语文高考大纲的改进提出了一些有益的
诗人余光中以一首《乡愁》登陆,蜚声华夏,“乡愁诗人”不胫而走。纵观他的全部诗作,可发现一个始终贯穿于他不同时期诗作的情结——“乡愁”。剖开此情结,我们就会看到如诗人所说的情结内涵:“我慢慢意识到,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具体地说,余诗“乡愁情结”的内涵,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对故土亲人往事的回忆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童年、少年时代
读过《中学语文》2005年第10期“教学大参考”上倪修山先生《是懦夫的屈服,不是智者的和解》一文,很有想法。倪文试图从海子“幸福的闪电”的一瞬中参透海子,并进而由这“幸福的闪电”的一瞬对海子进行宣判,加给海子如下错误:“海子居然把自己的死考虑得这样简单”;“《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表现的是想与这个世界彻底地和解的智者,而留给我们的印象是一个屈从于这个世界的懦夫”;“海子的思想和行为是自私的和不负责的
古人云“语不惊人死不休”,而一篇文章中要作惊人之语,“见他人之未见”固然可行,但难之又难;最常见的则是“见他人之所见”却能“语他人之未语”——通过独特精妙、耐人寻味的遣词造句,容纳更多的有效甚至非常重要的信息,让读者不时有“?……!”,即“生疑——思考——共鸣”的思路历程,让读者感受到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所忽略的或未能深刻领悟的美或哲理。  因此,品味语言的基本思路就是:从文中寻找“非常态”(与通常的
文言文因与学生所处时代相距较远,文言文在生活中使用的频率也较低,学生对其比较陌生,甚至畏怯。如何在“言”与“文”有机融合的前提下,走进文本,明确文言文的文体是十分重要的。  在理论界,散文一般分为三大常规类型: 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  叙事散文善于通过某些生活片段,某些生活场景以及人物最突出的个性特征的“散点式”刻画,来表现人物的形神风貌,揭示事件的审美意义,从而抒发作者特定的感受和情思
在作文课堂教学中,常常有这样的现象:一、教师把写作知识作为作文教学的主要内容,课堂上给学生大量讲解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联想、想象等表现手法,写作课成了写作知识讲解课;二、教师在写作教学中习惯于展示名家名篇,通过大量的阅读片段示例来教授学生写作方法与技巧,写作课成了经典示范课。不可否认,这两种安排的初衷是好的,教师期望用写作知识和方法的引领,写作经典片段的示范让学生提升写作能力,但事实上教学效果却
先有语文,然后才有语文课程;语文课程源于语文的客观存在而不是相反。因此,要明确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究竟是教育学生熟练掌握什么对象的课程,就必须认清先于语文课程的语文究竟是什么。  语文不是来去无踪的天外之物,而是芸芸众生习见常闻的现实存在;语文不是像“上帝”、“神仙”、“魔鬼”那样的虚概念,而是像“自然”、“社会”、“心理”这样的实概念。因此,语文不可能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不可知物。可是,迄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