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论》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解释和应用。”生活是思维的源泉。所以,数学教师应多从生活中“找”数学素材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身临其境”地学数学,学生不会有一种突兀的陌生感,反之具备了一种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
一、联系生活实际
1.联系生活实际的意义
(1)由于小学生年龄、知识水平的限制和对生产知识了解较少,在这个阶段,理论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学生看到的、接触到的和亲身经历到的生活内容想联系,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重要方面。
(2)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能力,除了与他们的年龄有关以外,还与他们的生活经验有关。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对儿童生活经验的利用。
(3)联系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实际,可以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学生对与他们生活有关的现象,尤其是对于他们感到的新奇的事物兴趣特别浓厚。有些我们十分熟悉,甚至天天接触的事物,人们并不一定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也正因为我们对于它们既熟悉又生疏,因而听起来也就兴趣盎然、十分注意。
(4)在讲课中充分利用学生熟知的生活经验,可以把教材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这样,学生听起来不但亲切易懂,而且能更好的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例如:有位教师教自己的小女儿学算术,她已经学会了百位数以内的加法。她教她学十以内的减法,问她:“8减4是几?”她不会答,教她数指头,她也算不出。后来,她妈妈急了,问她“8个苹果吃了4个还剩下几个?”她马上就答出:“还剩下4个”。又问她“10个苹果吃了3个还剩下几个?”她也能马上答出:“7个”。然后又告诉她,8减4就好比8个苹果吃了4个,她马上就懂了。这位教师深深地领悟到:8减4对成年人来说是显而易答的问题,但对儿童来说,就形成了抽象的东西;而8个苹果吃了4个,这就是具体的、形象的了。由于密切联系了她自己的生活实际,因而也就变成了容易的了。
(5)利用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形象来说明课本中的基本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记忆。通过联系实际的讲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就会进一步加深,运用起来也会更加灵活,同时也使学生感到所学的内容不是不可捉摸的,而是普遍存在的、与我们生活之中的;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乐意发现的,从而加深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
2.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
(1)在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最好是联系学生亲身经历过的事物,如有的教师教儿童10以内的数时,让儿童述说自己看过的具有某个数字的实物。例如“2”,让儿童说出他曾看到过什么东西,如人有两条腿,自行车有两个轮子,鸟有两只翅膀等等;“4”就联系桌子的四条腿,狗的四条腿……通过这些联想,不仅丰富了儿童的生活常识,而且了解了数的意义,认识到每个数都能通用于一般的实物(即抽象性)。
(2)在教学中,应力求将问题从生活实际中提出,概念从生活实际中引入,这样由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学生对教材的领会就会顺利。
(3)在教学中,只要有可能,就应该叫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找一找它的存在,并举出例子来。这样做往往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并加深他们对课文的领会。
3.联系生活实际应该注意的问题
(1)联系的实例小学生越熟悉越好,有为农村教师总结自己的教训时谈到,教课初期,他非常奇怪为什么举了那么多例子,学生课后还提出不少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后来他才知道所举的例子常常是学生所不熟悉的。后来,他深入学生,了解了学生们的常识范围、学习基础以后,就在备课时根据学生实际去考虑问题。再举例时,就以学生熟悉的东西为例,这样学生一听就懂了。
(2)注意对小学生原有知识的鉴别和修正。有的小学儿童把生活经验中的“鸟儿走了”这一个减少的概念,与应用题所问的“共飞走了几只鸟”这个加法概念混淆了起来。以后经过用实物演示指出“一共多少”是这个应用题的主要问题,才使儿童抛弃了旧的联想,形成了新概念。因此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应特注意对他们原有知识的鉴别和修正。
(3)联系小学生生活实际,要尽可能和小学生的实际行动想结合。只有做到理论与实际想联系,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目的。
二、运用生活情境
1.以“生活情境”的导入,引出数学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要尽量地去创设一些生活情境,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
2.以“生活经验”的借助,思考数学问题。一切科学知识都来自生活,受生活的启迪。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将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去学会思考数学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情境中体验数学问题,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
一、联系生活实际
1.联系生活实际的意义
(1)由于小学生年龄、知识水平的限制和对生产知识了解较少,在这个阶段,理论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学生看到的、接触到的和亲身经历到的生活内容想联系,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重要方面。
(2)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能力,除了与他们的年龄有关以外,还与他们的生活经验有关。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对儿童生活经验的利用。
(3)联系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实际,可以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学生对与他们生活有关的现象,尤其是对于他们感到的新奇的事物兴趣特别浓厚。有些我们十分熟悉,甚至天天接触的事物,人们并不一定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也正因为我们对于它们既熟悉又生疏,因而听起来也就兴趣盎然、十分注意。
(4)在讲课中充分利用学生熟知的生活经验,可以把教材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这样,学生听起来不但亲切易懂,而且能更好的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例如:有位教师教自己的小女儿学算术,她已经学会了百位数以内的加法。她教她学十以内的减法,问她:“8减4是几?”她不会答,教她数指头,她也算不出。后来,她妈妈急了,问她“8个苹果吃了4个还剩下几个?”她马上就答出:“还剩下4个”。又问她“10个苹果吃了3个还剩下几个?”她也能马上答出:“7个”。然后又告诉她,8减4就好比8个苹果吃了4个,她马上就懂了。这位教师深深地领悟到:8减4对成年人来说是显而易答的问题,但对儿童来说,就形成了抽象的东西;而8个苹果吃了4个,这就是具体的、形象的了。由于密切联系了她自己的生活实际,因而也就变成了容易的了。
(5)利用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形象来说明课本中的基本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记忆。通过联系实际的讲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就会进一步加深,运用起来也会更加灵活,同时也使学生感到所学的内容不是不可捉摸的,而是普遍存在的、与我们生活之中的;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乐意发现的,从而加深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
2.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
(1)在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最好是联系学生亲身经历过的事物,如有的教师教儿童10以内的数时,让儿童述说自己看过的具有某个数字的实物。例如“2”,让儿童说出他曾看到过什么东西,如人有两条腿,自行车有两个轮子,鸟有两只翅膀等等;“4”就联系桌子的四条腿,狗的四条腿……通过这些联想,不仅丰富了儿童的生活常识,而且了解了数的意义,认识到每个数都能通用于一般的实物(即抽象性)。
(2)在教学中,应力求将问题从生活实际中提出,概念从生活实际中引入,这样由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学生对教材的领会就会顺利。
(3)在教学中,只要有可能,就应该叫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找一找它的存在,并举出例子来。这样做往往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并加深他们对课文的领会。
3.联系生活实际应该注意的问题
(1)联系的实例小学生越熟悉越好,有为农村教师总结自己的教训时谈到,教课初期,他非常奇怪为什么举了那么多例子,学生课后还提出不少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后来他才知道所举的例子常常是学生所不熟悉的。后来,他深入学生,了解了学生们的常识范围、学习基础以后,就在备课时根据学生实际去考虑问题。再举例时,就以学生熟悉的东西为例,这样学生一听就懂了。
(2)注意对小学生原有知识的鉴别和修正。有的小学儿童把生活经验中的“鸟儿走了”这一个减少的概念,与应用题所问的“共飞走了几只鸟”这个加法概念混淆了起来。以后经过用实物演示指出“一共多少”是这个应用题的主要问题,才使儿童抛弃了旧的联想,形成了新概念。因此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应特注意对他们原有知识的鉴别和修正。
(3)联系小学生生活实际,要尽可能和小学生的实际行动想结合。只有做到理论与实际想联系,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目的。
二、运用生活情境
1.以“生活情境”的导入,引出数学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要尽量地去创设一些生活情境,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
2.以“生活经验”的借助,思考数学问题。一切科学知识都来自生活,受生活的启迪。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将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去学会思考数学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情境中体验数学问题,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