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强烈的活跃的想象是伟大智慧不可缺少的属性。”小学生思维活跃,富于想象,但是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不是天生的,想象力的形成依赖于社会生活实践,依赖于教师的启发诱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多看、多听、多想,让他们的头脑里储存各种各样的表象,并且努力创造出想象的空间。
一、 激发情感唤起想象
情感与想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有位老师问:“冬天雪在干什么?”一个孩子回答:“雪在和大地说悄悄话。”试想,假如这个孩子不是那么热爱雪,不是那么热切的盼望下雪,他脑海中可能产生这样奇妙而充满诗意的想象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十分重要。例如学习古诗《枫桥夜泊》,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我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想象:这时,诗人正斜躺在船上,他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配合感情描述:在寒意浓浓的秋夜里,诗人往高处看,看到了残月、寒霜,往低处看,看到了江枫、渔火,乌鸦的叫声和寒山寺的钟声划破了夜空,江面显得更宁静了。面对这样的清冷、幽静的环境,诗人心里可能想些什么?课件画面补充了学生的视觉表象,教师的配合描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诗的意境在他们的脑中呈现。
二、 填补空白发散想象
“空白”指的是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艺术地利用些“空白”,发散学生的想象,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利用标点补空白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成分,标点的多样性、丰富性为文章增添了许多内涵,而省略号的使用往往产生“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的感觉。老师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把静止的省略号变成延续的生活内容。
例如:《掌声》一文中写演讲以后,小英变得开朗、自信了,“她不再忧郁,开始和同学们一起交谈、游戏,甚至走进了学校的舞蹈房......”我引导学生发散想象,小英可能有哪些变化?同学们有的说小英参加竞选当上了班干部,有的说小英成了学校的小舞蹈家......学生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合理地补充了课文的空白。
2.紧扣疑点悟空白
主动质疑问难,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是创造想象动机形成的表现。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一文开始的,而有的疑点刚好和文中高度概括留下的空白语言相关。教学时应抓住这些疑点引导学生思考、想象,探究课文内容的空白。
例如学习《花瓣飘香》一课第二自然段时,有同学举手质疑:“小女孩摘了一片花瓣后為什么要飞快地穿过田野,跑远了?”
我就把这个问题又抛给了大家:“小女孩为什么要飞快地跑走?心里可能会想些什么?”学生通过想象读议,纷纷发表意见:“她可能会想,我要早点回家,把这片花瓣送给妈妈,让她高兴;妈妈一个人生病在家,起床后看不到我会着急,我得跑快一点......”通过想象,同学们把小女孩的心里揣摩透了,与文中人物产生了共鸣。在想象中学生的思维相互碰撞、相互启发,在文中没有出现的心里空白处创新,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利用表演填空白
小学生活泼好动、好表演,这是他们的共性,如果利用表演进行教学,就可以促使孩子的思维发展,激发孩子们的创作意识。《卧薪尝胆》讲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课文第二自然段讲勾践战败求和,吴王轻率允和。有同学不理解:“越王为什么请求做吴王的奴仆呢?吴王为什么不听谋臣的劝告,灭了越国?”我讲述了当时的时代背景,请同学们自选角色,演一演“求和”、“允和”的片断。没有剧本,对白和动作由学生们自己设计,不经排练,但学生通过创造想象,把吴王的骄傲表现的淋漓尽致。
学生的表演,使语文教学成为学生主动参与的自主学习过程,这个过程推动了创新思维的发展。
4.抓住结尾填空白
教材中一些故事性强的文章言虽尽而意未尽,给学生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这个空白,如果让学生通过想象去填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发散他们的想象潜能,培养不受制约的思考习惯,同时进一步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
例如,《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这篇课文告诉我们,要判断一种事物美不美,不能只注意外表,应该用辩证的眼光去看。文章结尾写小骆驼明白了自己的驼峰、脚掌、眼毛在沙漠中的用处,从内心深处产生自豪感。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从沙漠旅行回来后,小骆驼又到河边照镜子,恰巧又遇到了小红马,你能接下去把故事说完吗?”学生兴致极高,有的想象小骆驼向小红马介绍自己身上的各个部分的作用;有的想象小骆驼带小红马到沙漠中走一趟,帮助小红马闯过一道道难关,小红马感到非常惭愧......
这样续编故事,学生思维非常活跃,他们的设想无论对错,都体现了一种探索精神、一种创新精神。
三、 异想天开发展想象
语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特别是异想天开的创造想象,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人们对美好愿望的追求,往往成为创造发明的强大动力,语文课本中一些科学小品文就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例如,学习了《蝙蝠与雷达》一文,出示填空:
(1)从______身上得到了启示,发明了______,用于______。
(2)我从______身上得到启示,想发明______,可应用于______。
这是一道永远也做不完的练习。从课文《蝙蝠与雷达》的仿生发明,联想扩展到生活中的多种仿生发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写出众多不同答案,这既是语言和想象力的训练,又是运用知识和发展创造力的训练。
我们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储存在头脑中的知识重新加工、组合,创建一些新形象,写一些有关科幻的作文,让学生在想象中产生大量新奇大胆的创造成果,从中获得自我意识和自信心的满足。
总之,加强对学生想象能力的训练,其切入口和形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也是灵活多变的,我们只要能够自觉地注意这个问题,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对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必将产生很好的效果。
一、 激发情感唤起想象
情感与想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有位老师问:“冬天雪在干什么?”一个孩子回答:“雪在和大地说悄悄话。”试想,假如这个孩子不是那么热爱雪,不是那么热切的盼望下雪,他脑海中可能产生这样奇妙而充满诗意的想象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十分重要。例如学习古诗《枫桥夜泊》,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我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想象:这时,诗人正斜躺在船上,他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配合感情描述:在寒意浓浓的秋夜里,诗人往高处看,看到了残月、寒霜,往低处看,看到了江枫、渔火,乌鸦的叫声和寒山寺的钟声划破了夜空,江面显得更宁静了。面对这样的清冷、幽静的环境,诗人心里可能想些什么?课件画面补充了学生的视觉表象,教师的配合描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诗的意境在他们的脑中呈现。
二、 填补空白发散想象
“空白”指的是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艺术地利用些“空白”,发散学生的想象,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利用标点补空白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成分,标点的多样性、丰富性为文章增添了许多内涵,而省略号的使用往往产生“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的感觉。老师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把静止的省略号变成延续的生活内容。
例如:《掌声》一文中写演讲以后,小英变得开朗、自信了,“她不再忧郁,开始和同学们一起交谈、游戏,甚至走进了学校的舞蹈房......”我引导学生发散想象,小英可能有哪些变化?同学们有的说小英参加竞选当上了班干部,有的说小英成了学校的小舞蹈家......学生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合理地补充了课文的空白。
2.紧扣疑点悟空白
主动质疑问难,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是创造想象动机形成的表现。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一文开始的,而有的疑点刚好和文中高度概括留下的空白语言相关。教学时应抓住这些疑点引导学生思考、想象,探究课文内容的空白。
例如学习《花瓣飘香》一课第二自然段时,有同学举手质疑:“小女孩摘了一片花瓣后為什么要飞快地穿过田野,跑远了?”
我就把这个问题又抛给了大家:“小女孩为什么要飞快地跑走?心里可能会想些什么?”学生通过想象读议,纷纷发表意见:“她可能会想,我要早点回家,把这片花瓣送给妈妈,让她高兴;妈妈一个人生病在家,起床后看不到我会着急,我得跑快一点......”通过想象,同学们把小女孩的心里揣摩透了,与文中人物产生了共鸣。在想象中学生的思维相互碰撞、相互启发,在文中没有出现的心里空白处创新,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利用表演填空白
小学生活泼好动、好表演,这是他们的共性,如果利用表演进行教学,就可以促使孩子的思维发展,激发孩子们的创作意识。《卧薪尝胆》讲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课文第二自然段讲勾践战败求和,吴王轻率允和。有同学不理解:“越王为什么请求做吴王的奴仆呢?吴王为什么不听谋臣的劝告,灭了越国?”我讲述了当时的时代背景,请同学们自选角色,演一演“求和”、“允和”的片断。没有剧本,对白和动作由学生们自己设计,不经排练,但学生通过创造想象,把吴王的骄傲表现的淋漓尽致。
学生的表演,使语文教学成为学生主动参与的自主学习过程,这个过程推动了创新思维的发展。
4.抓住结尾填空白
教材中一些故事性强的文章言虽尽而意未尽,给学生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这个空白,如果让学生通过想象去填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发散他们的想象潜能,培养不受制约的思考习惯,同时进一步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
例如,《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这篇课文告诉我们,要判断一种事物美不美,不能只注意外表,应该用辩证的眼光去看。文章结尾写小骆驼明白了自己的驼峰、脚掌、眼毛在沙漠中的用处,从内心深处产生自豪感。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从沙漠旅行回来后,小骆驼又到河边照镜子,恰巧又遇到了小红马,你能接下去把故事说完吗?”学生兴致极高,有的想象小骆驼向小红马介绍自己身上的各个部分的作用;有的想象小骆驼带小红马到沙漠中走一趟,帮助小红马闯过一道道难关,小红马感到非常惭愧......
这样续编故事,学生思维非常活跃,他们的设想无论对错,都体现了一种探索精神、一种创新精神。
三、 异想天开发展想象
语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特别是异想天开的创造想象,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人们对美好愿望的追求,往往成为创造发明的强大动力,语文课本中一些科学小品文就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例如,学习了《蝙蝠与雷达》一文,出示填空:
(1)从______身上得到了启示,发明了______,用于______。
(2)我从______身上得到启示,想发明______,可应用于______。
这是一道永远也做不完的练习。从课文《蝙蝠与雷达》的仿生发明,联想扩展到生活中的多种仿生发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写出众多不同答案,这既是语言和想象力的训练,又是运用知识和发展创造力的训练。
我们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储存在头脑中的知识重新加工、组合,创建一些新形象,写一些有关科幻的作文,让学生在想象中产生大量新奇大胆的创造成果,从中获得自我意识和自信心的满足。
总之,加强对学生想象能力的训练,其切入口和形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也是灵活多变的,我们只要能够自觉地注意这个问题,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对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必将产生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