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2016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十九大报告中更是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报告中的“工匠精神”,它是一种职业精神,同时又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须具备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不断突破自我等优良品质。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国家培养高质量、优秀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中等职业教育是指我国位于高中阶段,以初中毕业生或初中同等学历人员为招生对象,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办学形式。中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部分,担负着为国家培养优秀的高质量的技术人才的任务,在中等职业教育领域培养“工匠精神”能够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高素质人才,这不仅顺应了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能够为“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实现提供有力保障。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未能升读理想的普通高中才选择入读中职学校,因此,他们今后将成为企业生产一线的主力军。然而,中职学生普遍缺乏自控能力,容易受到外界不良现象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培育中职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他们成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新时代人才,是中职教育的目的。
二、“工匠精神”的内涵
从本质上讲,“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
“工匠精神”的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
1.敬业
敬业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之一。敬业是从业者基于对职业的敬畏和热爱而产生的一种全身心投入的认认真真、尽职尽责的职业精神状态。中华民族历来就有“敬业乐群”的传统。早在西汉时期,戴圣就在《礼记·学记》中写道,“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梁启超也曾在《敬业与乐业》中写道,“我这题目,是把《礼记》里头‘敬业乐群’和《老子》里头‘安其居,乐其业’那两句话,断章取义造出来的。我所说的是否与《礼记》《老子》原意相合;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2.精益
精益是精益求精, 是指已经做得很好了,还要求做得更好。正如毛泽东曾在《纪念白求恩》一书里所说,“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精益就是精益求精,是从业者对每件产品、每道工序都凝神聚力、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职业品质。瑞士手表誉满天下靠的就是制表匠们对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块手表都精心打磨、专心雕琢,对质量的精益精神。
3.专注
专注是专心注意,集中全部精力去完成一件事。专注是内心笃定而着眼于细节的坚持、执着的精神,这是一切“大国工匠”所必须具备的精神特质。“工匠精神”是一种执着,高中时期课文《庖丁解牛》就是出自《庄子》中的一则寓言故事,说的是一位名叫庖丁厨师干宰牛这行当十九年来,潜心探究宰牛规律,宰牛的技术很熟练,刀子能在牛骨缝儿里灵活地移动,没有一点阻碍,还显得大有余地。古代工匠大多穷其一生只专注于做一件事,或几件内容相近的事情,他们“术业有专攻”,一旦选定行业,就一门心思扎根下去,心无旁骛。
4.创新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工匠精神”强调执着、坚持、专注甚至是痴迷,还包括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创新内蕴。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创新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各种创新。创新意味着必须把“匠心”融入生产的每个环节,既要对职业要敬畏、对质量要精准,又要富有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创新活力。
三、中職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工匠精神”的培育为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在职业技能方面,“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使学生计算机专业技能得到提升。培育“工匠精神”,为中职学校树立新的教学目标。以往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机械性大于能动性,学生越来越缺少对所学专业或所从事工作的职业热情。将“工匠精神”的培育作为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教学重点,着力开展并落实到实处,能够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
四、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现状问题
1.学生对“工匠精神”了解程度不高
笔者以2018级9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表1:学生对“工匠精神”了解程度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了解到学生对“工匠精神”了解程度不高,只有50%的学生认为“工匠精神”的内涵包括敬业、精益求精、专注、创新,仅有30%的学生认为“工匠精神”对他所学专业具有重要性。
2.计算机课程教学缺乏融入“工匠精神”
通过问卷调查(表1学生对“工匠精神”了解程度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了解到60%的学生认为计算机公共课程中没有学习过“工匠精神”,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工匠精神”的融入不够,学生感受不到“工匠精神”的内涵,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未能将企业文化中的“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教学。
五、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缺失原因
笔者通过访谈结果分析得到,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缺失原因有两个:
1.课程实训场地不足
课程实训场地不足,导致课程实训教学的时间难以保证,任课教师指导不充分,制约了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中职学校必须科学合理安排课程实训教学活动,保证实训场地和实训教学时间,让学生积极参与实训教学,在实训中掌握应用技能,培养学生专注精神。
2.计算机课程教学缺少渗透“工匠精神”
中职学校的教学是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的,但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求学生完成计算机课程中的操作和制作,没有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相关企业的用人要求对应地去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没有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没有在实训教学开展的各个环节中渗透“工匠精神”。
六、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有效路径
1.加强校内实训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是一门比较枯燥的课程,但这门课程又是中职学生的必修课,无论是学哪个专业的学生都必须要学习这一门课程,而且要参加全国的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全国的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题的训练需要学生的耐性和专注精神,读准题目才能理解题目的意思。对于大部分读题困难的中职学生来说,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鼓励学生坚持实训训练,培养学生的耐性和专注精神。
2.鼓励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专业技能强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办学模式。通过选择合适的企业作为合作对象,为学生提供校外实训基地。企业的核心文化及企业价值观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将影响学生精益精神的培育。能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习条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励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而这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才的培养正是我们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所以,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特点因材施教,在“做中教、教中学”。
七、结语
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继承就能达到预计的学习目标,还需要不断地体悟与努力,在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时,必须将其放到现实情景中进行锻造,才能培育中职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他们成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新时代人才。
责任编辑 何丽华
2016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十九大报告中更是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报告中的“工匠精神”,它是一种职业精神,同时又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须具备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不断突破自我等优良品质。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国家培养高质量、优秀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中等职业教育是指我国位于高中阶段,以初中毕业生或初中同等学历人员为招生对象,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办学形式。中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部分,担负着为国家培养优秀的高质量的技术人才的任务,在中等职业教育领域培养“工匠精神”能够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高素质人才,这不仅顺应了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能够为“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实现提供有力保障。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未能升读理想的普通高中才选择入读中职学校,因此,他们今后将成为企业生产一线的主力军。然而,中职学生普遍缺乏自控能力,容易受到外界不良现象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培育中职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他们成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新时代人才,是中职教育的目的。
二、“工匠精神”的内涵
从本质上讲,“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
“工匠精神”的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
1.敬业
敬业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之一。敬业是从业者基于对职业的敬畏和热爱而产生的一种全身心投入的认认真真、尽职尽责的职业精神状态。中华民族历来就有“敬业乐群”的传统。早在西汉时期,戴圣就在《礼记·学记》中写道,“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梁启超也曾在《敬业与乐业》中写道,“我这题目,是把《礼记》里头‘敬业乐群’和《老子》里头‘安其居,乐其业’那两句话,断章取义造出来的。我所说的是否与《礼记》《老子》原意相合;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2.精益
精益是精益求精, 是指已经做得很好了,还要求做得更好。正如毛泽东曾在《纪念白求恩》一书里所说,“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精益就是精益求精,是从业者对每件产品、每道工序都凝神聚力、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职业品质。瑞士手表誉满天下靠的就是制表匠们对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块手表都精心打磨、专心雕琢,对质量的精益精神。
3.专注
专注是专心注意,集中全部精力去完成一件事。专注是内心笃定而着眼于细节的坚持、执着的精神,这是一切“大国工匠”所必须具备的精神特质。“工匠精神”是一种执着,高中时期课文《庖丁解牛》就是出自《庄子》中的一则寓言故事,说的是一位名叫庖丁厨师干宰牛这行当十九年来,潜心探究宰牛规律,宰牛的技术很熟练,刀子能在牛骨缝儿里灵活地移动,没有一点阻碍,还显得大有余地。古代工匠大多穷其一生只专注于做一件事,或几件内容相近的事情,他们“术业有专攻”,一旦选定行业,就一门心思扎根下去,心无旁骛。
4.创新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工匠精神”强调执着、坚持、专注甚至是痴迷,还包括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创新内蕴。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创新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各种创新。创新意味着必须把“匠心”融入生产的每个环节,既要对职业要敬畏、对质量要精准,又要富有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创新活力。
三、中職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工匠精神”的培育为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在职业技能方面,“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使学生计算机专业技能得到提升。培育“工匠精神”,为中职学校树立新的教学目标。以往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机械性大于能动性,学生越来越缺少对所学专业或所从事工作的职业热情。将“工匠精神”的培育作为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教学重点,着力开展并落实到实处,能够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
四、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现状问题
1.学生对“工匠精神”了解程度不高
笔者以2018级9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表1:学生对“工匠精神”了解程度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了解到学生对“工匠精神”了解程度不高,只有50%的学生认为“工匠精神”的内涵包括敬业、精益求精、专注、创新,仅有30%的学生认为“工匠精神”对他所学专业具有重要性。
2.计算机课程教学缺乏融入“工匠精神”
通过问卷调查(表1学生对“工匠精神”了解程度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了解到60%的学生认为计算机公共课程中没有学习过“工匠精神”,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工匠精神”的融入不够,学生感受不到“工匠精神”的内涵,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未能将企业文化中的“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教学。
五、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缺失原因
笔者通过访谈结果分析得到,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缺失原因有两个:
1.课程实训场地不足
课程实训场地不足,导致课程实训教学的时间难以保证,任课教师指导不充分,制约了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中职学校必须科学合理安排课程实训教学活动,保证实训场地和实训教学时间,让学生积极参与实训教学,在实训中掌握应用技能,培养学生专注精神。
2.计算机课程教学缺少渗透“工匠精神”
中职学校的教学是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的,但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求学生完成计算机课程中的操作和制作,没有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相关企业的用人要求对应地去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没有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没有在实训教学开展的各个环节中渗透“工匠精神”。
六、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有效路径
1.加强校内实训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是一门比较枯燥的课程,但这门课程又是中职学生的必修课,无论是学哪个专业的学生都必须要学习这一门课程,而且要参加全国的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全国的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题的训练需要学生的耐性和专注精神,读准题目才能理解题目的意思。对于大部分读题困难的中职学生来说,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鼓励学生坚持实训训练,培养学生的耐性和专注精神。
2.鼓励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专业技能强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办学模式。通过选择合适的企业作为合作对象,为学生提供校外实训基地。企业的核心文化及企业价值观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将影响学生精益精神的培育。能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习条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励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而这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才的培养正是我们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所以,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特点因材施教,在“做中教、教中学”。
七、结语
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继承就能达到预计的学习目标,还需要不断地体悟与努力,在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时,必须将其放到现实情景中进行锻造,才能培育中职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他们成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新时代人才。
责任编辑 何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