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育成败得失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只有具备高度的专业素养、对职业的虔诚信仰,以及拥有对生命的澎湃激情,才能最终有对教育品质提升的保证。培训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培训是否有真正的效果,主要来自接受者——教师的态度和观念,因此,要想让培训真正落地生根、产生实效,需要消除“消极型”的教师“参训”。
[关键词] 参训教师;“被动型”;“功利型”;“疑惑型”
只有优秀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也才能产生出优质的学校。因此,一所学校的生命力是否强大,往往由教师的思想境界和教育水准所决定。如何组建专业发展共同体,营造教师专业成长的生态环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应该说,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近年来,国家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做出了积极的努力:运用信息化管理技术,制造网络教学体系,为教师提供便利的学习方式;选派专家、学者深入基层,通过搞教研、办讲座的形式,给教师传经送宝,答疑解惑……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可以说是殚精竭虑,不惜一切代價。
大多数“参训”教师能够抓住机遇,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以虚心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参加培训,提升自我。但也不否认,也有许多消极型的老师,“参训”的主动性、目的性不强,被动参与,敷衍塞责;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把严肃的培训当成了儿戏,把外出学习当成了一次旅行,让培训的意义失之殆尽。培训是否有真正的效果,主要来自接受者教师的态度和理念。因此,要想让培训真正落地生根、产生实效,亟需排除几种“消极型”的“教师参训”。
一、“被动型”的“教师参训”亟待消除
学习有主动和被动之分,有“我要学”和“要我学”之别。两种截然不同的学习态度必然会产生两种不同的学习效果,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把“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式的主动学习,是教师寄予学生的殷切期望。但是,纵观全局,我们的教师是否也都是这样做的呢?尤其是在“参训”的时候,是否都是怀着一颗虚怀若谷的心主动学习的呢?并不尽然。应该说,有很多教师是带着消极的心态,被动地参加培训的。
置身于教育培训的现场,我们总会发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台上的学者声嘶力竭,津津有味地宣讲,台下的老师叽叽喳喳,混乱一片,各自为政。几多老师聆听?几多老师思考?多少老师在谈笑风生,多少教师在昏昏欲睡,还有多少教师在玩弄手机,多少教师在木然等待……有的参训教师甚至不带培训教材、笔记本和笔,既不认真听讲,又不善于记录,让“不动笔墨不听课”的古训大打折扣;有的参训教师投机取巧,签到以后悄悄“逃遁”;有的参训教师半途而返,逃之夭夭……
这些消极参训现象绝非个例,在当前各种教师培训现场普遍存在。在呼唤高素质教师队伍的今天,培训作为提高教师思想素养和业务素质的主要途径,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国家和教育职能部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用心良苦,但效果却如此不尽人意。作为教师培训的组织者,看到这种现象内心一定很失落、很无奈,必然为教师的学习态度以及对专业化成长的淡漠而忧虑;作为授课教师看到这种情形也一定会忧心忡忡,激情大减,为老师们的低迷态度、非共振的心态而焦灼。
教师抱着这种消极的态度,被动地参加培训,效果既不能持久,也不能真正学到知识,应该是亟待消除的一种消极现象。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要有主动性,认为人脑并不是被动地接受和储存外界输入的信息,而是凭借已有的经验,主动地建构对信息的理解。教师有幸成为一名参训者,机会难得,宜当珍惜,不要当成一种负担和包袱被动地学习,而应带着一颗志趣、探寻的心促成自己主动完成研修任务。主动学习其实就是知学、好学、乐学的过程,知学是基础,乐学是核心。乐学产生志趣,志趣促成乐学,它与个人的理想和目标紧密相连。参训教师只有明确的理想追求,强烈的目标设置,才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志趣,才能专心致志听讲,聚精会神学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当然,要排除消极型的教师参训,还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精密化运作:一是加强教师输出方的科学化运作。教师输出方无疑就是学校。有的学校对教师的培训认识不足,同样存在应付心理,面对一些突如其来的、芜杂无序的培训项目,无奈之下,乱点秋香,随便抓差找几个人去敷衍,根本不考虑教师是否对口味,是否有该方面的迫切需求,目的只有一个:达到分派的人员数额就行。因而,造成一些被动参训的教师应付从事,有的如听天书,啥也不懂;有的滥竽充数,得过且过。因此,学校在对待教师培训上一定要有科学化的运作,从对教师负责的高度全盘考虑问题,要真正了解组织方之宗旨,本着各有所需的目的,精准地选派参训教师,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要加强信息输出方——授课者的科学化操作。许多参训教师之所以被动学习,消极怠听,也与一些授课者大有关联。不能否认有的授课学者同样心存应付心理,抱着“完成任务,讲足课时”的敷衍态度授课,授课内容陈词滥调,艰涩难懂,东抄西凑,过度引用,没有新鲜的观点;授课形式单一,只顾照本宣讲,不注意互动,不注意激情渲染,不激发参训教师的兴奋点、兴趣点。我们认为,一名优秀的学者不仅要担负起“传道、受业、解惑”的重任,还要把调动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当成当务之急,只有这样,才能将自己的知识和观点顺利地传播到参训老师的心里。
二、“功利型”的“教师参训”亟待消除
功利化、工具化的教育,根深蒂固,名缰利锁,是我们在短时期内难以根除的一大诟病。“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司马迁语)在功利化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师深谙其苦,不堪重负,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并为之摇旗呐喊,期盼改良。但往往是我们深受其苦,却又不得逃脱,并渐渐融入其中,乐此不疲,追逐名之浮华,利之浮躁。本来是严肃的教育培训,许多教师却不把它当成精神成长、专业提升的平台,而当成了取其名,求其利的工具。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另一大悲哀。
我们不难发现,现在的教师一旦聚集在一起,探讨教学内容,研究教学方法的少了,探讨职位升迁、职称评聘的多了,似乎一切都为了荣誉和利益的猎取,一损俱损,一荣俱荣,职位提升上的趾高气扬,职称评聘过关的洋洋自得,大有鹤立鸡群之雄姿,高人一等之风范。培训会场简直就成了名利显摆场,叽叽喳喳,窃窃私语,发声的大多是如此这般的“功利语”。
[关键词] 参训教师;“被动型”;“功利型”;“疑惑型”
只有优秀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也才能产生出优质的学校。因此,一所学校的生命力是否强大,往往由教师的思想境界和教育水准所决定。如何组建专业发展共同体,营造教师专业成长的生态环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应该说,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近年来,国家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做出了积极的努力:运用信息化管理技术,制造网络教学体系,为教师提供便利的学习方式;选派专家、学者深入基层,通过搞教研、办讲座的形式,给教师传经送宝,答疑解惑……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可以说是殚精竭虑,不惜一切代價。
大多数“参训”教师能够抓住机遇,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以虚心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参加培训,提升自我。但也不否认,也有许多消极型的老师,“参训”的主动性、目的性不强,被动参与,敷衍塞责;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把严肃的培训当成了儿戏,把外出学习当成了一次旅行,让培训的意义失之殆尽。培训是否有真正的效果,主要来自接受者教师的态度和理念。因此,要想让培训真正落地生根、产生实效,亟需排除几种“消极型”的“教师参训”。
一、“被动型”的“教师参训”亟待消除
学习有主动和被动之分,有“我要学”和“要我学”之别。两种截然不同的学习态度必然会产生两种不同的学习效果,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把“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式的主动学习,是教师寄予学生的殷切期望。但是,纵观全局,我们的教师是否也都是这样做的呢?尤其是在“参训”的时候,是否都是怀着一颗虚怀若谷的心主动学习的呢?并不尽然。应该说,有很多教师是带着消极的心态,被动地参加培训的。
置身于教育培训的现场,我们总会发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台上的学者声嘶力竭,津津有味地宣讲,台下的老师叽叽喳喳,混乱一片,各自为政。几多老师聆听?几多老师思考?多少老师在谈笑风生,多少教师在昏昏欲睡,还有多少教师在玩弄手机,多少教师在木然等待……有的参训教师甚至不带培训教材、笔记本和笔,既不认真听讲,又不善于记录,让“不动笔墨不听课”的古训大打折扣;有的参训教师投机取巧,签到以后悄悄“逃遁”;有的参训教师半途而返,逃之夭夭……
这些消极参训现象绝非个例,在当前各种教师培训现场普遍存在。在呼唤高素质教师队伍的今天,培训作为提高教师思想素养和业务素质的主要途径,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国家和教育职能部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用心良苦,但效果却如此不尽人意。作为教师培训的组织者,看到这种现象内心一定很失落、很无奈,必然为教师的学习态度以及对专业化成长的淡漠而忧虑;作为授课教师看到这种情形也一定会忧心忡忡,激情大减,为老师们的低迷态度、非共振的心态而焦灼。
教师抱着这种消极的态度,被动地参加培训,效果既不能持久,也不能真正学到知识,应该是亟待消除的一种消极现象。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要有主动性,认为人脑并不是被动地接受和储存外界输入的信息,而是凭借已有的经验,主动地建构对信息的理解。教师有幸成为一名参训者,机会难得,宜当珍惜,不要当成一种负担和包袱被动地学习,而应带着一颗志趣、探寻的心促成自己主动完成研修任务。主动学习其实就是知学、好学、乐学的过程,知学是基础,乐学是核心。乐学产生志趣,志趣促成乐学,它与个人的理想和目标紧密相连。参训教师只有明确的理想追求,强烈的目标设置,才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志趣,才能专心致志听讲,聚精会神学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当然,要排除消极型的教师参训,还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精密化运作:一是加强教师输出方的科学化运作。教师输出方无疑就是学校。有的学校对教师的培训认识不足,同样存在应付心理,面对一些突如其来的、芜杂无序的培训项目,无奈之下,乱点秋香,随便抓差找几个人去敷衍,根本不考虑教师是否对口味,是否有该方面的迫切需求,目的只有一个:达到分派的人员数额就行。因而,造成一些被动参训的教师应付从事,有的如听天书,啥也不懂;有的滥竽充数,得过且过。因此,学校在对待教师培训上一定要有科学化的运作,从对教师负责的高度全盘考虑问题,要真正了解组织方之宗旨,本着各有所需的目的,精准地选派参训教师,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要加强信息输出方——授课者的科学化操作。许多参训教师之所以被动学习,消极怠听,也与一些授课者大有关联。不能否认有的授课学者同样心存应付心理,抱着“完成任务,讲足课时”的敷衍态度授课,授课内容陈词滥调,艰涩难懂,东抄西凑,过度引用,没有新鲜的观点;授课形式单一,只顾照本宣讲,不注意互动,不注意激情渲染,不激发参训教师的兴奋点、兴趣点。我们认为,一名优秀的学者不仅要担负起“传道、受业、解惑”的重任,还要把调动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当成当务之急,只有这样,才能将自己的知识和观点顺利地传播到参训老师的心里。
二、“功利型”的“教师参训”亟待消除
功利化、工具化的教育,根深蒂固,名缰利锁,是我们在短时期内难以根除的一大诟病。“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司马迁语)在功利化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师深谙其苦,不堪重负,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并为之摇旗呐喊,期盼改良。但往往是我们深受其苦,却又不得逃脱,并渐渐融入其中,乐此不疲,追逐名之浮华,利之浮躁。本来是严肃的教育培训,许多教师却不把它当成精神成长、专业提升的平台,而当成了取其名,求其利的工具。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另一大悲哀。
我们不难发现,现在的教师一旦聚集在一起,探讨教学内容,研究教学方法的少了,探讨职位升迁、职称评聘的多了,似乎一切都为了荣誉和利益的猎取,一损俱损,一荣俱荣,职位提升上的趾高气扬,职称评聘过关的洋洋自得,大有鹤立鸡群之雄姿,高人一等之风范。培训会场简直就成了名利显摆场,叽叽喳喳,窃窃私语,发声的大多是如此这般的“功利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