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是生活在监狱里的一名服刑人员,在地震发生后,他不顾个人以后的生存,倾其所有捐款50万,这笔捐款的含金量远远超过了捐款本身
郭冬带着副金边眼镜,穿着整齐,文文静静。他从清园监狱综合教学楼会议室的门外走进来时,仿佛还带些犹豫。仅仅是那么几秒后,郭冬就沉静了下来。踏入会议室的那一刻,早已准备好的摄像机、照相机都对准了他。
郭冬是清园监狱的一名服刑人员,在会议室门外,会议室里面时都是。清园监狱隶属于北京监狱局清河分局,算得上建国以来建造时间最长的监狱之一。就是在今天,这么一名服刑人员要通过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向地震灾区人民捐赠50万人民币。“以后还要捐”,郭冬想了想,继续说,“十所学校,这是我毕生心愿。”
倾其所有捐款50 万
初次听说郭冬要捐50万,郭冬的张指导员一再让其三思。
在监狱里,服刑人员每月只有8元钱的收入,基本用来买买牙膏、香皂等生活用品。可以说,这点收入在而今CPI
高涨的年代,肯定是捉襟见肘的。一开始,指导员找郭冬谈话,觉得能捐50万的郭冬,一定身家千百万,“没有一千万,也应当有五百万”。可后来指导员发现不对劲了。郭冬的母亲,一个在河南农村教了一辈子书的老党员告诉记者,那50万元是郭冬所有的积蓄。
大家开始觉得不理解,指导员也开始频繁地找郭冬谈心。许多犯罪都是由于贪婪金钱所致,身无分文的郭冬,出狱后是否又会回归入狱前的老路?
几次交谈下来,郭冬捐赠50万的想法依旧没变。这期间,郭冬又先后四次上交申请,以表明他捐赠50万的事,绝非儿戏的决心。
郭冬甚至让教导员联系他的老母亲以及姐姐,让教导员相信,不仅仅他自己想捐,这件事情,家里其他人其实也很支持。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郭冬给他女儿打电话,告诉女儿要认真读书。女儿在电话里和爸爸说,“爸,那边的小孩都和我一般大,太可怜了,我把我的压岁钱寄给你,你帮我捐给灾区好不好?”
郭冬说听到女儿这么说,心里就觉安慰,他和女儿说让她直接在学校里捐。和记者提及这件事时,郭冬眼里噙着泪花。后来女儿给郭冬打电话,告诉爸爸,她已经捐了两千块,因为还要上学,没敢再多捐。
那些天,郭冬的老母亲掏出积蓄,也捐了一万。这位年纪80多岁的老人,每个月都会来看望郭冬,上次来的时候,正碰上郭冬要给灾区捐赠6000元人民币。老人家严厉批评郭冬太过吝啬,要让郭冬多捐。
被现实割裂的理想激情
郭冬就是在这样一个管教严厉的家庭里长大。1987年,郭冬高中毕业,顺利进入县电视台工作。两年后,因为表现优异,县电视台推荐郭冬去北京广播学院学习。
那是个机遇,当然,也让穷得叮当响的郭冬家愁上眉头。郭冬甚至想过放弃,好在郭冬的二姐找亲戚、朋友借了一百块钱,才终于给他凑齐了去北京的路费。
郭冬还记得,当他走到驻马店市的一家食品店买东西时,不小心碰坏小店老板的一个打火机,老板蛮横地向他索要40块钱,真是把人急疯了。那时从郭冬的家坐火车到北京,票价也才36块,仅仅碰坏一个打火机,怎么就能问他要40块钱。话虽如此,郭冬还是乖乖地把40块钱交了出去。
这么多年来,那张去北京的火车票郭冬还一直珍藏着。“它是我踏入北京,当然也是踏入生生旅程的第一步的见证”。郭冬珍藏的,或许也包括对那只打火机的记忆。
到北京后,郭冬一边读书,一边打工。工作任务很简单,广播学院边上,一家私营企业需要蜂窝煤。郭冬自告奋勇,做好煤后蹬着三轮车给这家企业送去,如此往复一轮,报酬两块钱。
四个月后,郭冬凑齐了他人生里的第一个150块。事后这么多年,郭冬回忆起这些钱,感触颇深,“我的成长历程便是如此,比常人要辛酸许多”。
那一天,郭冬把一百块钱寄给二姐,让她先把账还了,不要让亲戚朋友天天记挂着他们家欠别人钱。剩下的50块钱,郭冬也悉数寄给了母亲。
到92年时,郭冬不仅顺利毕业,还通过打小工挣到了几千块钱。这一年,大学毕业的郭冬在北京某电视台找到了一份还算不错的工作。
重操旧业的郭冬,凭着大学里打小工的经历,没多久就接触上了一个做食品批发生意的私企老板。老板和郭冬说,“小伙子,我发现你挺能吃苦”。就是这句话,以及之后郭冬与老板的几次长谈,将郭冬带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
郭冬和这个私企老板说,他是个从全国最穷的农村里出来的人,要走的路只能靠自己,也必须靠自己。他只能比别人更吃苦些,还好,自己也不怕吃苦。
老板就鼓励郭冬,也邀请郭冬去他的食品批发公司上班。老板告诉郭冬,他那儿尽管工作繁杂许多,但用心干,肯定能挣到大钱。
郭冬便辞掉了电视台的工作,用那个年代的话说,“下海去了”。那是一个遍地都是黄金的年代,果真如郭冬的老板所言,只要用心干,挣到钱不是难事。仅仅是两年以后,郭冬就完成了他的“创业资金积累”,加之也有一定的社会经验,他开始琢磨着要自己单干。
这一年,郭冬的食品经销公司开业,到1997年时,郭冬的公司已经经营得小有规模,还成立了一个酒店管理公司。
这一切“蒸蒸日上”却在2005年发生的一件事情上,急转直下。这一年,由于郭冬的用人不当,公司蒙受巨额损失,郭冬也锒铛入狱。
服刑人员的人格光辉
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清河分局积极组织服刑人员收看电视。没隔几天,郭冬在报纸上看到灾区“红白中心小学”的报道,报道上有张合影,记录着第一排、第二排、第三排总共三个女生存活下来的故事。郭冬非常有感触,因为他的女儿和小学里的这些女孩一般年纪。“钱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生命才最宝贵”,事隔近一月,郭冬依旧念叨着这句话。
其实,早在郭冬的公司初创不久,效益渐好时,郭冬的母亲就和郭冬说,“富了,要不忘本,要力所能及地做些事情”。那段时间,郭冬全家曾经凑过钱,在老家修路、修桥。当地政府为此还特地到北京找过郭冬,以示感激。
当地政府希望郭冬能给村里建所希望小学,这样家里那些上不起学的孩童就不再流离失所。郭冬说,其实这也是她老母亲的心愿,他当然非常乐意。可是在答应下来不久,郭冬就锒铛入狱,计划没赶上变化。
入狱后,郭冬一度万念俱灰,也没怎么和家里人继续联系。汶川地震发生后,郭冬要捐一所小学的念头才急剧强烈起来。
6月19日,北京市监狱局清河分局清园监狱综合教学楼,“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接收服刑人员援建灾区春蕾小学仪式”举行,郭冬的念头得以实现。
“我出狱后,还年轻,有强壮的身体,靠自己肯定再打造出一番事业。我也非常有信心。加上我在做的这些,也是我的老母亲的心愿,我一定要去完成。”
郭冬将“春蕾小学”的名字命名为“清河春蕾小学”。“走出清河的人,将远离犯罪。”这是清河分局清园监狱综合楼大厅里立下的一条座右铭,郭冬一字一字将之说出来,除了回顾,也表明自己悔过自新的信心,“一个人犯罪,会给家人带来很大的痛苦,甚至家破人亡。我的母亲每个月都要来看我,二百多里的路,我心痛得要死。以后,我出去后,再不要母亲为我如此操心。”
据悉,清河分局对服刑人员捐款本着“自愿、鼓励、不奖励”的原则,也即是说,郭冬的捐款,对他自身而言,可能并无什么好处。截止5月23日,清河分局数千名服刑人员累计向灾区捐款18万余元。
而郭冬以及清河分局数千名服刑人员参与的捐赠活动,是由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以及搜狐网公益频道共同发起的“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灾区娃娃救助活动,该活动已筹集19所抗震春蕾学校,资助382名儿童,总计募集资金千余万。
郭冬带着副金边眼镜,穿着整齐,文文静静。他从清园监狱综合教学楼会议室的门外走进来时,仿佛还带些犹豫。仅仅是那么几秒后,郭冬就沉静了下来。踏入会议室的那一刻,早已准备好的摄像机、照相机都对准了他。
郭冬是清园监狱的一名服刑人员,在会议室门外,会议室里面时都是。清园监狱隶属于北京监狱局清河分局,算得上建国以来建造时间最长的监狱之一。就是在今天,这么一名服刑人员要通过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向地震灾区人民捐赠50万人民币。“以后还要捐”,郭冬想了想,继续说,“十所学校,这是我毕生心愿。”
倾其所有捐款50 万
初次听说郭冬要捐50万,郭冬的张指导员一再让其三思。
在监狱里,服刑人员每月只有8元钱的收入,基本用来买买牙膏、香皂等生活用品。可以说,这点收入在而今CPI
高涨的年代,肯定是捉襟见肘的。一开始,指导员找郭冬谈话,觉得能捐50万的郭冬,一定身家千百万,“没有一千万,也应当有五百万”。可后来指导员发现不对劲了。郭冬的母亲,一个在河南农村教了一辈子书的老党员告诉记者,那50万元是郭冬所有的积蓄。
大家开始觉得不理解,指导员也开始频繁地找郭冬谈心。许多犯罪都是由于贪婪金钱所致,身无分文的郭冬,出狱后是否又会回归入狱前的老路?
几次交谈下来,郭冬捐赠50万的想法依旧没变。这期间,郭冬又先后四次上交申请,以表明他捐赠50万的事,绝非儿戏的决心。
郭冬甚至让教导员联系他的老母亲以及姐姐,让教导员相信,不仅仅他自己想捐,这件事情,家里其他人其实也很支持。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郭冬给他女儿打电话,告诉女儿要认真读书。女儿在电话里和爸爸说,“爸,那边的小孩都和我一般大,太可怜了,我把我的压岁钱寄给你,你帮我捐给灾区好不好?”
郭冬说听到女儿这么说,心里就觉安慰,他和女儿说让她直接在学校里捐。和记者提及这件事时,郭冬眼里噙着泪花。后来女儿给郭冬打电话,告诉爸爸,她已经捐了两千块,因为还要上学,没敢再多捐。
那些天,郭冬的老母亲掏出积蓄,也捐了一万。这位年纪80多岁的老人,每个月都会来看望郭冬,上次来的时候,正碰上郭冬要给灾区捐赠6000元人民币。老人家严厉批评郭冬太过吝啬,要让郭冬多捐。
被现实割裂的理想激情
郭冬就是在这样一个管教严厉的家庭里长大。1987年,郭冬高中毕业,顺利进入县电视台工作。两年后,因为表现优异,县电视台推荐郭冬去北京广播学院学习。
那是个机遇,当然,也让穷得叮当响的郭冬家愁上眉头。郭冬甚至想过放弃,好在郭冬的二姐找亲戚、朋友借了一百块钱,才终于给他凑齐了去北京的路费。
郭冬还记得,当他走到驻马店市的一家食品店买东西时,不小心碰坏小店老板的一个打火机,老板蛮横地向他索要40块钱,真是把人急疯了。那时从郭冬的家坐火车到北京,票价也才36块,仅仅碰坏一个打火机,怎么就能问他要40块钱。话虽如此,郭冬还是乖乖地把40块钱交了出去。
这么多年来,那张去北京的火车票郭冬还一直珍藏着。“它是我踏入北京,当然也是踏入生生旅程的第一步的见证”。郭冬珍藏的,或许也包括对那只打火机的记忆。
到北京后,郭冬一边读书,一边打工。工作任务很简单,广播学院边上,一家私营企业需要蜂窝煤。郭冬自告奋勇,做好煤后蹬着三轮车给这家企业送去,如此往复一轮,报酬两块钱。
四个月后,郭冬凑齐了他人生里的第一个150块。事后这么多年,郭冬回忆起这些钱,感触颇深,“我的成长历程便是如此,比常人要辛酸许多”。
那一天,郭冬把一百块钱寄给二姐,让她先把账还了,不要让亲戚朋友天天记挂着他们家欠别人钱。剩下的50块钱,郭冬也悉数寄给了母亲。
到92年时,郭冬不仅顺利毕业,还通过打小工挣到了几千块钱。这一年,大学毕业的郭冬在北京某电视台找到了一份还算不错的工作。
重操旧业的郭冬,凭着大学里打小工的经历,没多久就接触上了一个做食品批发生意的私企老板。老板和郭冬说,“小伙子,我发现你挺能吃苦”。就是这句话,以及之后郭冬与老板的几次长谈,将郭冬带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
郭冬和这个私企老板说,他是个从全国最穷的农村里出来的人,要走的路只能靠自己,也必须靠自己。他只能比别人更吃苦些,还好,自己也不怕吃苦。
老板就鼓励郭冬,也邀请郭冬去他的食品批发公司上班。老板告诉郭冬,他那儿尽管工作繁杂许多,但用心干,肯定能挣到大钱。
郭冬便辞掉了电视台的工作,用那个年代的话说,“下海去了”。那是一个遍地都是黄金的年代,果真如郭冬的老板所言,只要用心干,挣到钱不是难事。仅仅是两年以后,郭冬就完成了他的“创业资金积累”,加之也有一定的社会经验,他开始琢磨着要自己单干。
这一年,郭冬的食品经销公司开业,到1997年时,郭冬的公司已经经营得小有规模,还成立了一个酒店管理公司。
这一切“蒸蒸日上”却在2005年发生的一件事情上,急转直下。这一年,由于郭冬的用人不当,公司蒙受巨额损失,郭冬也锒铛入狱。
服刑人员的人格光辉
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清河分局积极组织服刑人员收看电视。没隔几天,郭冬在报纸上看到灾区“红白中心小学”的报道,报道上有张合影,记录着第一排、第二排、第三排总共三个女生存活下来的故事。郭冬非常有感触,因为他的女儿和小学里的这些女孩一般年纪。“钱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生命才最宝贵”,事隔近一月,郭冬依旧念叨着这句话。
其实,早在郭冬的公司初创不久,效益渐好时,郭冬的母亲就和郭冬说,“富了,要不忘本,要力所能及地做些事情”。那段时间,郭冬全家曾经凑过钱,在老家修路、修桥。当地政府为此还特地到北京找过郭冬,以示感激。
当地政府希望郭冬能给村里建所希望小学,这样家里那些上不起学的孩童就不再流离失所。郭冬说,其实这也是她老母亲的心愿,他当然非常乐意。可是在答应下来不久,郭冬就锒铛入狱,计划没赶上变化。
入狱后,郭冬一度万念俱灰,也没怎么和家里人继续联系。汶川地震发生后,郭冬要捐一所小学的念头才急剧强烈起来。
6月19日,北京市监狱局清河分局清园监狱综合教学楼,“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接收服刑人员援建灾区春蕾小学仪式”举行,郭冬的念头得以实现。
“我出狱后,还年轻,有强壮的身体,靠自己肯定再打造出一番事业。我也非常有信心。加上我在做的这些,也是我的老母亲的心愿,我一定要去完成。”
郭冬将“春蕾小学”的名字命名为“清河春蕾小学”。“走出清河的人,将远离犯罪。”这是清河分局清园监狱综合楼大厅里立下的一条座右铭,郭冬一字一字将之说出来,除了回顾,也表明自己悔过自新的信心,“一个人犯罪,会给家人带来很大的痛苦,甚至家破人亡。我的母亲每个月都要来看我,二百多里的路,我心痛得要死。以后,我出去后,再不要母亲为我如此操心。”
据悉,清河分局对服刑人员捐款本着“自愿、鼓励、不奖励”的原则,也即是说,郭冬的捐款,对他自身而言,可能并无什么好处。截止5月23日,清河分局数千名服刑人员累计向灾区捐款18万余元。
而郭冬以及清河分局数千名服刑人员参与的捐赠活动,是由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以及搜狐网公益频道共同发起的“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灾区娃娃救助活动,该活动已筹集19所抗震春蕾学校,资助382名儿童,总计募集资金千余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