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许多作文基础较差的学生而言,60分的考场作文是他们的一块心病,也是令他们对语文产生畏惧与担忧的根源。主题浅薄模糊,内容空洞干瘪,语言直白无味是他们作文中的三大弊病,而阅读量的不足和素材的贫乏则是造成以上弊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课堂缘起]
这天,又是一节阅读课,我给学生发了一些往年高考的优秀作文,希望他们能够通过阅读,从中取得一些“真经”。看完之后,学生发表的意见竟出乎我意料的一致:“这些作文中运用的材料我都知道,但是让我自己写的时候,我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就算想到了也不知怎么用。”我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干脆就挑了几篇进行讨论研究。在阅读了《赤兔之死》、《刺秦》、《宝钗的哭诉》等高考优秀作文之后,我和学生共同总结如下:这些优秀作文中的素材并非凭空臆造,它们大多来源于我们的课文,来源于一些经典名著,或来源于我们耳熟能详的史实,只是它们早已散落在记忆的角角落落,被我们暂时地遗忘或尘封,所以,我们需要一点火星,让记忆之火重燃,让尘封的历史片断重现眼前。
[课堂设计]
为了寻找点燃灵感的火星,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步骤:
1 以话题为触发点,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联想能力与发散性思维能力,每个人都在头脑中搜索与话题有关的素材,每人至少讲一句。
2 以上一个步骤为基础,在所搜索到的素材中进行纵深与理性的分析判断,然后对材料进行归纳与挑选。
3 进行片断再训练并完成一篇完整的习作。要求在运用素材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所知所学,扬长避短,融入自己的个性思想,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课堂训练一] 搜索经典中的“思念”——
学生:思念是余光中笔下那张破旧的船票,我在这头,故乡在那头。
学生:思念是地坛中史铁生对母亲无声的叹悔。
学生:思念是女词人“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沉吟。
学生:思念就在东坡先生幽梦还乡相顾无言的千行泪中。
学生:思念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无奈,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悲哀。
学生:思念带着摩诘先生每逢佳节“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心境。
[课堂训练二] 搜索经典中的“感动”——
学生:感动是朱自清眼中父亲爬过月台的身影。
学生:感动是刘兰芝“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的坚贞。
学生:感动是虞姬挥剑热血洒的坚毅,是孟姜女恸哭长城倒的震撼。
学生:感动是岳飞“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豪情与信念。
学生:感动是杜子美“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的遥想与牵念。
[教师小结]
果然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小小一个话题打开了记忆大门的重锁,思想驰骋在“经典”广袤的土地上,令同学们浮想联翩,灵机闪现。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围绕以上这两个小话题,我们都联想起了把一些经典著作、诗歌及历史史实作为素材,但这些素材却都缺乏一定的深度,如果将它们组合,也不过是单纯的堆积材料而已。我们可否先勒住思想奔跑的缰绳,好好地驻足留意一番,对我们所搜索出来的经典碎片做一些理性的、纵深的分析呢?同时,我们还应当充分注意到,我们所想的必须是别人没想到的,或别人没想过的。我们不做人云亦云的人形鹦鹉,我们要做富有个性的自己。
随之,一个新的话题抛了出来——经典中的“火”。
[课堂训练三] 纵深分析经典中的“火”——
学生:秦始皇焚书坑儒,一把火烧尽了人民几百年的精神财富,目的是为了雄霸中原,专制独断于天下,这是一把自私、愚昧、偏隘之火。
项羽打败秦军后,又以一把火烧毁了阿房宫,以为自己是彻底毁灭了敌人的根基,哪知阿房宫本无罪,它是千万名能工巧匠几十年心血与智慧的结晶,所以这把火亦属愚昧、鲁莽、无知之火。
学生:邱少云大火焚身,苦不堪言,惟将嘴唇咬破,惟将十指深扎土中,依旧稳如磐石。你是否可以想像,大火由衣服烧到皮肤,由皮肤烧到原本鲜活跳动的经脉、血肉,直至烧到骨髓,这是怎样一种痛不欲生、生不如死的体验?这样的苦痛非钢铁般的意志不能坚持,非群山般厚重的信念不能支撑,非海洋般深邃的灵魂不能承载,非天空般高远的品格不能抒写!
学生:林冲风雪中于山神庙中求一线生机,逆来顺受,忍辱偷生,哪知仇家斩草还要连根拔,一把火一直追烧到草料场,欲置林冲于死地。但天不遂恶人愿,林冲不但没被烧死,相反的,这把火点燃了他内心潜在的愤怒的火苗、复仇的火苗、反抗的火苗。正是这把火重塑了林冲的性格,也正是这把火将他带到了梁山水泊,成为一百单八将中的一个传奇。
[课堂总结]
一、运用联想延展阅读面的宽度
“腹有诗书气自华!”发挥我们的联想能力,将存储在我们头脑中的典型、丰富的文化信息展示出来,既为写作文章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多样化素材,又展示了我们宽广的阅读面与丰富的文化积淀,这正是考场作文受到青睐的有力保证之一。
二、运用辩证法展示对素材理解的深度
“理性阐发可以使文章染上浓烈的思辩色彩”,适当地运用一些辩证法于文章当中,可以展现作者对素材理解的深度,从而展示出你思想的独特之处。如矛盾论、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外因与内因的关系、量变与质变的关系等等,都是我们可以用来挖掘文章深度的极好工具。
三、扬长避短,发挥个性,写出特色作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或特长,在考场作文中,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发挥优势,张扬个性,或反弹琵琶,对古人的说法提出质疑,为经典中的人物翻案辩说,或结合自己的理解,补充完善他人的认识与看法,或联系实际,挖掘出崭新的含义,将自己独特的认识,鲜明的观点与爱憎都融入其中,写出独具特色的创新作文来。
目前,考查考生阅读的宽度与思想的深度,考查文章内容的思辩性与灵动性已成为了高考作文的发展趋势,也是评判一篇考场作文得分高低的关键因素之一。实践告诉我们:如果我们的生活不够丰富,如果我们的素材肤浅而单薄,那么请将目光转向我们的经典著作吧,因为,精彩源于经典!
[教学感悟]
一、注重作文思维方式和能力的训练
本节课试图以多样化的话题为引子,结合学生学过的课文内容,读过的经典名著及所掌握的历史知识,通过回忆与联想、分析与归纳,去开启他们厚重的写作思维的大门。
1 建立发散性思维与求同存异的思维品质。学生在话题的启发下,回忆联想之机开始运作,或沿着时间、跨越空间,回溯历史的天空与大地,或寻求逻辑、探索心理,追求不同素材、不同人物身上的异同点,真可谓 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思维的火花向着四面八方喷洒.照亮了一方夜空。
2 建立不懈探索和创新性思维品质。为了完整的反映整个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性,必须多视角、多侧面、多因素、多角度地进行思考,然后经过分析、综合,做出最终的抉择。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求学生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本节课专门针对培养学生探索性思维进行了训练,要求学生运用辩证法对有关素材进行客观、理性、纵深的分析,从而使文章充满思辩的色彩。“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是高考作文创新性的一种体现,而另辟蹊径,选择一个恰当的角度作独到的思考则是文章具有个性化的重要条件之一。本节课要求学生扣紧话题,抓住一个最能体现自己非凡见解的突破口,深入挖掘,“推演”出新的思想闪光点,然后再对学生所得出的结论进行总结与反馈,真正做到让学生有理可依,有法可循,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与写作习惯
经典著作中的内容或史实本身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很强的故事性及可读性,从这些经典中搜集素材并加以运用,无疑为平时“不知道写什么”的学生的作文增添了人文色彩与历史的厚重感,并使其文章富有灵性与新意。同时,他们逐渐会对这些经典产生兴趣,会去阅读,去留意,去积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看到自己的知识面宽了,写的文章也像样了,如此再去引导他们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写作习惯也就显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通过这堂课,我深刻地体会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要学生明白写作的意义,要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与情感表述的习惯。一味地注重理论的灌输是收不到好的效果的。要做到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解学生之所困,激发兴趣,培养习惯,训练思维,指出方法,这才是作文教学的关键所在。
三、发现不足之处,努力探索作文教学新历程
常言道:“文章是改出来的!”教师一厢情愿地教,一厢情愿地改,学生无动于衷地写,自然结不出丰硕的果实。本节课没有充分重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没能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对自己的想法或其他同学的观点进行分析与评价。另外,尽管素材有了,想法也有了,但是如何将这些素材进行合理组合,如何将自己的想法很好地表达出来,以及组合和表达的效果是不是好却是学生遇到的另一个大难题。因此,课堂上没有让学生对自己的文章语言进行锤炼,结构进行重组,没有让学生对自己及同伴的作文进行修改和评价等,皆是本节课的不足之处,从而导致一部分学生的思想仍处于“麻木”状态,写出来的文章也还是苍白单薄,缺乏感染力与震撼力。
[课堂缘起]
这天,又是一节阅读课,我给学生发了一些往年高考的优秀作文,希望他们能够通过阅读,从中取得一些“真经”。看完之后,学生发表的意见竟出乎我意料的一致:“这些作文中运用的材料我都知道,但是让我自己写的时候,我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就算想到了也不知怎么用。”我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干脆就挑了几篇进行讨论研究。在阅读了《赤兔之死》、《刺秦》、《宝钗的哭诉》等高考优秀作文之后,我和学生共同总结如下:这些优秀作文中的素材并非凭空臆造,它们大多来源于我们的课文,来源于一些经典名著,或来源于我们耳熟能详的史实,只是它们早已散落在记忆的角角落落,被我们暂时地遗忘或尘封,所以,我们需要一点火星,让记忆之火重燃,让尘封的历史片断重现眼前。
[课堂设计]
为了寻找点燃灵感的火星,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步骤:
1 以话题为触发点,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联想能力与发散性思维能力,每个人都在头脑中搜索与话题有关的素材,每人至少讲一句。
2 以上一个步骤为基础,在所搜索到的素材中进行纵深与理性的分析判断,然后对材料进行归纳与挑选。
3 进行片断再训练并完成一篇完整的习作。要求在运用素材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所知所学,扬长避短,融入自己的个性思想,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课堂训练一] 搜索经典中的“思念”——
学生:思念是余光中笔下那张破旧的船票,我在这头,故乡在那头。
学生:思念是地坛中史铁生对母亲无声的叹悔。
学生:思念是女词人“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沉吟。
学生:思念就在东坡先生幽梦还乡相顾无言的千行泪中。
学生:思念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无奈,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悲哀。
学生:思念带着摩诘先生每逢佳节“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心境。
[课堂训练二] 搜索经典中的“感动”——
学生:感动是朱自清眼中父亲爬过月台的身影。
学生:感动是刘兰芝“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的坚贞。
学生:感动是虞姬挥剑热血洒的坚毅,是孟姜女恸哭长城倒的震撼。
学生:感动是岳飞“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豪情与信念。
学生:感动是杜子美“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的遥想与牵念。
[教师小结]
果然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小小一个话题打开了记忆大门的重锁,思想驰骋在“经典”广袤的土地上,令同学们浮想联翩,灵机闪现。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围绕以上这两个小话题,我们都联想起了把一些经典著作、诗歌及历史史实作为素材,但这些素材却都缺乏一定的深度,如果将它们组合,也不过是单纯的堆积材料而已。我们可否先勒住思想奔跑的缰绳,好好地驻足留意一番,对我们所搜索出来的经典碎片做一些理性的、纵深的分析呢?同时,我们还应当充分注意到,我们所想的必须是别人没想到的,或别人没想过的。我们不做人云亦云的人形鹦鹉,我们要做富有个性的自己。
随之,一个新的话题抛了出来——经典中的“火”。
[课堂训练三] 纵深分析经典中的“火”——
学生:秦始皇焚书坑儒,一把火烧尽了人民几百年的精神财富,目的是为了雄霸中原,专制独断于天下,这是一把自私、愚昧、偏隘之火。
项羽打败秦军后,又以一把火烧毁了阿房宫,以为自己是彻底毁灭了敌人的根基,哪知阿房宫本无罪,它是千万名能工巧匠几十年心血与智慧的结晶,所以这把火亦属愚昧、鲁莽、无知之火。
学生:邱少云大火焚身,苦不堪言,惟将嘴唇咬破,惟将十指深扎土中,依旧稳如磐石。你是否可以想像,大火由衣服烧到皮肤,由皮肤烧到原本鲜活跳动的经脉、血肉,直至烧到骨髓,这是怎样一种痛不欲生、生不如死的体验?这样的苦痛非钢铁般的意志不能坚持,非群山般厚重的信念不能支撑,非海洋般深邃的灵魂不能承载,非天空般高远的品格不能抒写!
学生:林冲风雪中于山神庙中求一线生机,逆来顺受,忍辱偷生,哪知仇家斩草还要连根拔,一把火一直追烧到草料场,欲置林冲于死地。但天不遂恶人愿,林冲不但没被烧死,相反的,这把火点燃了他内心潜在的愤怒的火苗、复仇的火苗、反抗的火苗。正是这把火重塑了林冲的性格,也正是这把火将他带到了梁山水泊,成为一百单八将中的一个传奇。
[课堂总结]
一、运用联想延展阅读面的宽度
“腹有诗书气自华!”发挥我们的联想能力,将存储在我们头脑中的典型、丰富的文化信息展示出来,既为写作文章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多样化素材,又展示了我们宽广的阅读面与丰富的文化积淀,这正是考场作文受到青睐的有力保证之一。
二、运用辩证法展示对素材理解的深度
“理性阐发可以使文章染上浓烈的思辩色彩”,适当地运用一些辩证法于文章当中,可以展现作者对素材理解的深度,从而展示出你思想的独特之处。如矛盾论、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外因与内因的关系、量变与质变的关系等等,都是我们可以用来挖掘文章深度的极好工具。
三、扬长避短,发挥个性,写出特色作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或特长,在考场作文中,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发挥优势,张扬个性,或反弹琵琶,对古人的说法提出质疑,为经典中的人物翻案辩说,或结合自己的理解,补充完善他人的认识与看法,或联系实际,挖掘出崭新的含义,将自己独特的认识,鲜明的观点与爱憎都融入其中,写出独具特色的创新作文来。
目前,考查考生阅读的宽度与思想的深度,考查文章内容的思辩性与灵动性已成为了高考作文的发展趋势,也是评判一篇考场作文得分高低的关键因素之一。实践告诉我们:如果我们的生活不够丰富,如果我们的素材肤浅而单薄,那么请将目光转向我们的经典著作吧,因为,精彩源于经典!
[教学感悟]
一、注重作文思维方式和能力的训练
本节课试图以多样化的话题为引子,结合学生学过的课文内容,读过的经典名著及所掌握的历史知识,通过回忆与联想、分析与归纳,去开启他们厚重的写作思维的大门。
1 建立发散性思维与求同存异的思维品质。学生在话题的启发下,回忆联想之机开始运作,或沿着时间、跨越空间,回溯历史的天空与大地,或寻求逻辑、探索心理,追求不同素材、不同人物身上的异同点,真可谓 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思维的火花向着四面八方喷洒.照亮了一方夜空。
2 建立不懈探索和创新性思维品质。为了完整的反映整个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性,必须多视角、多侧面、多因素、多角度地进行思考,然后经过分析、综合,做出最终的抉择。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求学生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本节课专门针对培养学生探索性思维进行了训练,要求学生运用辩证法对有关素材进行客观、理性、纵深的分析,从而使文章充满思辩的色彩。“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是高考作文创新性的一种体现,而另辟蹊径,选择一个恰当的角度作独到的思考则是文章具有个性化的重要条件之一。本节课要求学生扣紧话题,抓住一个最能体现自己非凡见解的突破口,深入挖掘,“推演”出新的思想闪光点,然后再对学生所得出的结论进行总结与反馈,真正做到让学生有理可依,有法可循,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与写作习惯
经典著作中的内容或史实本身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很强的故事性及可读性,从这些经典中搜集素材并加以运用,无疑为平时“不知道写什么”的学生的作文增添了人文色彩与历史的厚重感,并使其文章富有灵性与新意。同时,他们逐渐会对这些经典产生兴趣,会去阅读,去留意,去积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看到自己的知识面宽了,写的文章也像样了,如此再去引导他们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写作习惯也就显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通过这堂课,我深刻地体会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要学生明白写作的意义,要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与情感表述的习惯。一味地注重理论的灌输是收不到好的效果的。要做到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解学生之所困,激发兴趣,培养习惯,训练思维,指出方法,这才是作文教学的关键所在。
三、发现不足之处,努力探索作文教学新历程
常言道:“文章是改出来的!”教师一厢情愿地教,一厢情愿地改,学生无动于衷地写,自然结不出丰硕的果实。本节课没有充分重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没能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对自己的想法或其他同学的观点进行分析与评价。另外,尽管素材有了,想法也有了,但是如何将这些素材进行合理组合,如何将自己的想法很好地表达出来,以及组合和表达的效果是不是好却是学生遇到的另一个大难题。因此,课堂上没有让学生对自己的文章语言进行锤炼,结构进行重组,没有让学生对自己及同伴的作文进行修改和评价等,皆是本节课的不足之处,从而导致一部分学生的思想仍处于“麻木”状态,写出来的文章也还是苍白单薄,缺乏感染力与震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