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

来源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jk5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地理知识来源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践,学生要想有效地理解高中地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就要把地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通过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理解地理知识。在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作为地理课教学的切入点,通过构建和讲解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促进学生对地理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地理课堂教学中。
  一、应用生活常识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点
  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很多知识点都与生活常识息息相关,教师在教学中要以生活常识为切入点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熟悉身边的地理事物,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深入掌握。例如,在教学季风气候这个知识点时,先让学生熟读教材中有关季风气候的理论知识,并让学生根据教材中季风带的划分,找出自己的家乡属于哪个季风带。然后,让学生对身边的气候变化进行回忆与总结,并与学到的相关知识进行对比。这样,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季风气候的特点。在让学生进行对比的过程中,如果学生提出了疑问,或者不知道怎样去总结和归纳,可先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问,然后引导学生说出常见的当地的气候特点,进而让学生明白总结和归纳的方法。
  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认识身边的地理现象,进而通过对地理现象的认识深入理解地理知识,可以借助微课开展教学活动。微课是学生喜爱的教学形式,学生可以通过观看微课了解地理知识,了解地理现象,提高学习地理的效率。教师通过应用微课强化了学生对生活常识的认识,提高了结合生活常识学习地理知识的效率。
  二、重视生活化元素在地理课堂中的运用
  生活中处处存在与地理知识相关的生活化元素,在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师要有意识地把生活化元素与地理知识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以降低地理知识学习的难度。自然灾害带来的环境破坏受到了人们的重视,而有些自然灾害的发生和人類活动息息相关,如:山洪暴发是因为人类破坏了山体上的植被;黄河在有些地区经常发生洪灾,是因为上游的人们把黄河周边的树木砍掉了,而且在黄河周边过度放牧,导致大雨后水土流失,上游的土流到了黄河里,使黄河的河床越来越高,在大雨的袭击下,造成黄河部分河段经常决口,从而导致了洪涝灾害的发生;等等。把这样的生活元素融入地理课堂教学中,就能使学生很容易地理解地理知识。
  再如,在学习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时,仅靠老师的口头讲解,学生是很难理解这个知识点的。这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会有白天与黑夜?是夏日的白天长,还是冬日的白天长?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上述问题,教师可以把黑夜和白天的变化制作成微课,让学生通过观看微课,直观而形象地理解地球的公转与自转。学生深入理解了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就明白了白天与黑夜的交替出现,就明白了夏日白天长、冬日白天短的道理了。
  三、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实现生活化教学
  为了把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要求,创设相关的地理教学情境。学生通过教学情境,可以有效地把地理知识点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进行学习。例如,在学习水资源的相关内容时,一些学生对于我国水资源的现状认识不足,他们认为大海里有很多水,而且江河湖里也有很多水,我们的生活中怎么会缺水呢?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水的现象,并让他们讨论我国水资源的分布情况、部分地区水资源紧张的原因等。学生通过讨论就会明白,水是宝贵的,在生活中要节约用水,并且我国的水资源分布极其不合理,东南雨水多,而西北干旱严重,这是由于东南地区江河湖海多,可以为这些地区带来丰沛的雨水,而西北地区没有很多的江河湖海,导致这些地区长年不下雨,从而造成了干旱的产生。为了保证西北地区的用水,就需要把南方的水调剂到北方,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就是很好的例子,这个工程不但保证了沿途省份的用水,而且保证了北京和天津的用水安全。
  总之,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引入生活化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从而有效提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其他文献
与其他教学方式不同,专题教学以多种方法对学生所熟悉的历史进行整合,让学生在原有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刻的思考。当然,这一过程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整合教材内容,选择合理角度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依据教材设计教学。编者在设计教材内容时,根据时间顺序,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进行整合。教师在进行讲解时以专题形式进行教学,但是如果教师以其他角度进行授课,学生可能会获得不一样的感悟和收获。  
道德与法治教学如果脱离生活,就会显得抽象、枯燥,教师要将抽象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教师要改变教材至上、目标单一的教学现状,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建立与学生生活实践之间的联系,让课堂能真正回归生活。教师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去感知生活、探究生活,感受探究学习带来的乐趣。  一、课前准备,精研教材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备学生”,了解学生的现有
期刊
当前的高中政治学科教学中,许多学生表现出兴趣不高,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导致课堂气氛沉闷。高中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进行教学优化工作,寻找高效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现阶段高中政治学科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在新的教学理念影响下,高中政治学科教学也应紧随时代发展需求,关注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促进高中生的综合发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找到现阶段政治
课堂提问能启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展开自主学习,有助于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也要关注课堂提问,用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协作解决问题,有效建构思辨课堂,提升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一、直奔主题,引导补充阐述  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一些直奔主题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生先围绕问题说出自己的看法,然后师生一起深入探究。这样的提问能促使学生加深对某些知识的
期刊
道德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我国德育课程中基础的和主要的课程.为适应初中学生成长的需要,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合了道德、心理健
期刊
在高中階段,地理学科因为本身的抽象性以及学科本身的难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逐渐失去了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新型教学模式不断涌现,更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课堂感受,将教师的角色从主导者变为引导者,通过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笔者在本文将对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提问策略进行研究。  高中地理学科的逻辑性特点较为明显,
地理是一门涉及环境、资源、人口等多方面知识的学科,在该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能让学生学会欣赏、尊重和珍爱生命,增强抗挫折能力,提高生存技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一、实施体验教学方式,践行生命教育  高中地理教材中包含大量与生命教育有关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应围绕教材内容渗透生命教育,让学生在切身体验中感受生命意义与价值。如果教学条件允许,教师可鼓励学生参与到与生命有着紧密联系的体验活动当中,形
期刊
“致良知”是阳明心学的核心内容,其德育思想的精髓对师生的沟通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教师在和学生交流中,经常会产生误解和冲突。有些人认为,班主任的“善”能让学生心存畏惧。而笔者却认为,班主任的“柔”能让学生心服口服。因此,师生沟通方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致良知”。  一、王阳明致良知思想的基本内涵   1.良知的内涵。   良知是指人先天就具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能力,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良知即天
高中政治教学目的是促使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让学生全面发展,进行终身学习。但是值得思考的是,不少教师采用的还是直接灌输的教学方法,这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心理,无法激发学生积极性。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要使用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提升學生的学习效率。  一、要“疏导”,忌“强灌”  政治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而不是
期刊
《礼记·中庸》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江苏新高考的一次预演,江苏省2021年新高考适应性考试已经顺利落下帷幕,此次全流程模拟既让各方熟悉新高考的命题、考试、阅卷、录取等环节,也让一线教师更加明确教学方向。本文以适应性考试政治试题为例进行分析,并简谈教学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