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求道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dwfh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国学”成了一个热词,似乎全社会都在谈国学、学国学、讲国学。可是,国学到底是什么,它从何而来又到往何处,它对于我们的社会又有怎样的意义?
  一、国学的兴起
  近年来国学兴起的标志,大概要数中国人民大学于2001年9月树立起孔子像,并于2005年建立国学院。北京大学随后亦有此举。随后几年时间里,武汉大学设立了国学博士点,清华大学的国学研究院也重建起来。趁着这股潮流,众多民国时期创刊的国学杂志也纷纷复刊。
  国学在当代的复兴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在高校复兴,但步履艰难,而这一阶段的复兴大多也流于形式,诸如上面所讲到的立孔子像、建国学院、复国学刊。
  第二,在社会上兴起诸如“百家讲坛”之类的节目及书刊,但这些普遍都具有较强的商业气息,并非真正的精神引领。
  第三,国家领导人在治国上引入国学元素。从早期的“求同存异”到 “一国两制”,再到现在的“和谐社会”和“以人为本”;我们国家的治国重点也经历了由“同”到“异”,再到“和”与“人”等几个阶段。这都说明我们的传统文化元素在一步步复归。其实所谓“中国特色”就是受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而形成的一些意识,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敬重先贤,问道先贤;其二,敬重自然,而非争天斗地大动干戈。
  因此,国学热在本质上就是中国现代化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重建在于创新。文化是经济的核心,经济成就应及时地转化为文化成就和文明成就。文化素质,特别是人文精神和修养,是国民素质的核心,是社会文明水平的标志和基石。需知一切传统的继承都有创新,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所以当前不断高涨的国学热,既是传统的回归,也是中国传统知识体系和文化特质的重建,是中国现代化社会转型必不可缺的一部分。
  当然,我们必须要遏止经济繁荣和文化低俗的反向发展。
  当前我国社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工业化、城镇化、法制化三个方面,因此对文化的发展也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明白:首先,文化的核心是全社会的文明标志,是文化精品的涌现,是与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文明成就;其次,民族复兴的核心是文化复兴,文化繁荣而成果累累,又必须以社会文明总体水平的提升为根基,不然就会出现种种庸俗浅薄的败弊现象;最后,社会转型要把文化转型提到前面来,经济和文明的协调发展是治国之道的根本目标,这才是中国梦。
  然而,我们也必须对国学热出现的原因进行反思。
  首先,社会对于国学有需求。诸如社会贫富不均、官员贪污腐败、学术剽窃抄袭等等社会现象,让人们希望复归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淳朴时代。
  其次,严峻的环保问题。人与自然矛盾重重,使人们对于古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时代充满向往。
  最后,道德滑坡问题。这其实就是人文精神和道德价值的衰变。社会行为中出现严重的见利忘义和唯利是图的趋向,金钱至上导致错误的道德功利化表现,人们在社会中极度缺乏安全感。
  道德实际上是一种自我约束,是自己内心的一种操守。唐明翼先生曾指出:“国学热实际上是中国人自发的文化自救和道德自救。”这种自下而上、上下互动的全民热潮,这种对于人文精神衰落的亡羊补牢,大概可以作为对于“钱学森之问”的回答吧。
  二、国学发展的艰难历程
  “国学”一词最先出现在戊戌变法时期,由日本传入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和式汉语”。国学这个概念的本义是相对于西学而言,指一个国家固有的学术文化,但其所指所含因时而变。日本当时力求“脱亚入欧”,但他在一边加速西化的同时,却是在努力提倡国粹、保护国学,即以国学为道、西学为术。而当时中国的保守派们对于国学的理解却还只停留在儒学与封建伦理纲常,于是自然而然脱离社会进步的潮流。1903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游学生与国学》一文,文中说到:“国学与爱国心相通倚也。”又说到:“真爱国者必使吾国之历史、之现状、之特质日出于吾心目中,然后其爱乃发育自然。”
  1910年,章太炎先生首先使用“国故”一词指代我国的传统文化。随后,1922年胡适在《国学季刊》发表《发刊宣言》一文指出:“我们所谓‘用历史的眼光来扩大国学研究的范圍’,只是要我们大家认清‘国学’是‘国故学’,而‘国故学’包括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历史是多方面的:单记朝代兴亡,固不是历史;单有一宗一派,也不成历史。过去种种,上自思想学术之大,下至一个字,一只山歌之细,都是历史,都属于国学研究的范围。”
  所以,当代的我们应该开创概念突破与结构创新的国学新局面。此时,国学是应对西学挑战而发起的文化建设,是更加科学化的民族学术体系的构建。其本质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我们不妨也来给国学也建构一个金字塔——塔基是章太炎、胡适等先后提出的国故学概念,以及季羡林所讲的“大国学”概念,即中国人自己的传统学问;塔身是代表中国人民族文化特质的人文学科,可分为哲、史、文、艺四大部类;塔尖则是儒学,是实际包含儒释道三位一体的人伦纲常之学和形而上学,体现的是中国人对于“道”的追求。
  三、儒学是国学的主流
  对于儒家与儒学,大家一定了解的比较多,在此就不再多作论述。需要指出的是,儒家学说有两个核心:
  第一,以仁人之心入世、用世、经世。这也就是教导我们要有社会担当,要“为生民虑久远”。宋儒认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儒家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也同样强调了事功的意义,用世者需“仁以为己任”。
  第二,以学求道,博学通识。儒家讲求学而知之而非生而知之,学问就是问学,是积累经验,再把经验提升到理论的高度,向知识系统化发展。一知半解、浅尝辄止都不是学问。学问的最佳境界是博通融贯、左右逢源,突破“器识”的局限,要有形而上的“道”的思维。
  清代大儒顾亭林先生有言:“博学于文,行己有耻”。这就是我们现在应该提倡的知识观和道德观。孔子倡导“学”一定要“博”,非博则不能“通”。因此“博闻强记”、“博学综贯”的“通儒”,才是国学家最主要的特征,也是我国几千年来以“通识”为教育之本的根源。而知耻则是我们的道德底线。我们要竭力修养自身,争取做到品节详明,德行坚定,事理通达,心气和平。
  编辑/徐展
其他文献
◎中南禅茶  终南山自古产茶。《神农本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民间相传神农氏正是在秦岭终南山发现茶之功用的。传说神农有特异功能,能看见药草在体内运行的情况。一日,神农吃茶后,发现茶水在体内运行,所到之处肠胃被清理的干干净净。于是,茶便被尊为药草之首,瑞草之魁。  “自古高僧爱斗茶”。西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由于教义和僧侣活动的需要,茶很快就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禅茶是
期刊
人贵有自知之明,自知贵在知己之非。尺有短长人有善恶,观照当下人心,利己自私者眾多。自然环境的恶化、社会人心的浮躁、重利轻义的物化,处处印证人类处于转型的裂变之中,而一切善念的转化都源自知非之心。不惑之年,人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越来越明白己非。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能内观己非,是弃恶从善的开始。凡利于众生的即善,凡利于自己的即恶,我们几十年的人生似乎都活在自己的圆圈之中,从未想过太多自己利益之外的空气、
期刊
一说起道,人们都认为很高深,但在庄子眼里,道也可以在瓦砾中,甚至在屎溺中。其实,道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道,是自然的,天性的,规律而变化的,因为存在着时空与个人之间的差别,可以说,任何对《道德经》的注解讲说,都已经或多或少地偏离了老子原来的本义,就如老子所说的道,也已偏离道本身一样。所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  佛门常说:般若无知,无所不知。般若是梵语音译,指无上的大智慧。就老子本身而言,他
期刊
新朝末期,天下大乱,各路义军为争夺天下展开了厮杀。这一年,更始帝刘玄派柱天将军李宝率军攻打舞阴县,有一个李姓大户占据着城池,绿林军久攻不下。李宝见来硬的不行,便派人晓以利害,展开了思想攻势。李氏的首领对绿林军极不信任,回答说:“我听说宛城赵家唯一的孙子名叫赵熹,他为人讲信用,闻名南阳。如果他能够前来,我们就开门出降。”  刘玄听说此事,急忙命人征召赵熹。在他的想象中,赵熹一定是个头发花白,在当地德
期刊
自试香方以来,偏爱文人香,也就更偏好弥漫着大夫清致的宋代香。除了看重文人生活的朴素清雅有情趣,也感于文人香的选材严谨,配伍精妙,更符合“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初衷。  香事及宋,已从宗教祭祀皇家贡物走向了日常生活。从宋代史书到小说的描述都可看到香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已十分密切,香不仅用于宗教供奉,也成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更与斗茶、插花、挂画并为怡情养性的四般闲事。宋人评香,以清为
期刊
“直”在孔子以至儒家思想体系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而过去研究孔子思想的人,对这一范畴似乎没能给予足够的重视,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解读一下孔子“直论”的内涵及其人格意义。  ◎“直”的内涵  “直”的基本含义是正直,其反义词是“枉”。枉即邪,即扭曲、不正。孔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不解其意,子夏解释说:“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舜举
期刊
醒獅国学导师寄语
期刊
题记:知名学者余秋雨评价白燕升:“一个真正的内行,一个够资格的剧评家。无论是演员还是观众,都从他那里听到了一种很专业的声音,看到了一种很诚恳的眼光。”。  在白燕升出专辑的时候,同样是著名主持人的白岩松为新专辑写了这样一段序:“我想,我是羡慕燕升兄的,当内心的情感需要表达的时候,他拥有着比我们更丰富的武器,一方面是戏曲,连接着千百年间,中国人心中那些百转千回的情感;另一方面是歌声,借助着现代的技术
期刊
编辑您好:现在网上有很多“应用国学”的讲座,我也想参加这样的学习班给自己充充电,但是很多人都在跟我说国学、传统文化这种东西都是陶冶性情、加深底蕴的,见效慢,是这样么?另外,国学跟应用国学有什么区别呢?请您解释一下,谢谢。  访客/郎商  编辑回复:国学和应用国学的区别在于:国学的范围很大,应用国学则是根据不同的需求将国学经典中的各种理论细化,联系实际进行讲解。学习国学,除了阅读常识性的经典还可以根
期刊
胡适与周作人的交谊,始于“五四运动”,终于“七七事变”。在此期间,两人诗文往还,留下许多诗篇,“诗生活”可谓鲜活生动,至今读来还意趣盎然。1917年初,在家乡绍兴教书的周作人,首先从其兄鲁迅寄来的《新青年》杂志上读到胡适《文学改良刍议》等文,对其中“今日当以白话文为正宗”的主张大为赞许。4月间,周作人到北京大学任职,又从文科学长陈独秀处得知留美青年胡适的若干详情。9月,胡适应聘进北大,在一偶然场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