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题记:知名学者余秋雨评价白燕升:“一个真正的内行,一个够资格的剧评家。无论是演员还是观众,都从他那里听到了一种很专业的声音,看到了一种很诚恳的眼光。”。
在白燕升出专辑的时候,同样是著名主持人的白岩松为新专辑写了这样一段序:“我想,我是羡慕燕升兄的,当内心的情感需要表达的时候,他拥有着比我们更丰富的武器,一方面是戏曲,连接着千百年间,中国人心中那些百转千回的情感;另一方面是歌声,借助着现代的技术与旋律,更直接地表达着“爱”这一个字,就这样行走在今古之间,这既是燕升的情感所在,也是他的生活方式,同时,更是他和我们的不同之处。燕升的独特和不可替代性,也正在于此。在燕升这里,爱并不是哲学,也并不是玄妙,而是和纯真靠得更近的一种执著。”
当这样一位传奇般的人物在转型后首度接受《醒狮国学》杂志专访时,向我们畅谈艺术与人生,陡然发现,没有人比白燕升更有资质地“穿越”舞台与讲台上,他多渠道,全方位地传播中华文化的正能量,借助解读名家的成功秘笈为我们传授戏曲中所饱含的传统与经典。
记者:您穿越在各种角色中,台前幕后,把生命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演绎的如此生动与完美,个人感觉您自身就是一出戏,婉转曲折又荡气回肠,请为读者分享一下您是如何做到的?
白燕升:我没你说得那么好。人生只有两种选择:你想做的和你必须做的。很庆幸,无论角色如何变化,无论何种方式,我想做的和必须做的是一件事:传播传统艺术的正能量。我想说一句话:在别人眼里,你永远没有自己想象得那么重要。一个好主持人一定是自己首先舒服的主持人,不是你有责任感、使命感,观众才喜欢你。电视节目本来就是个渠道,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传达真善美。我很认同这样的说法: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国家,你的言谈举止就决定了这个国家如何行事,如果你是光明的,中国就不会黑暗;如果你都无动于衷,中国也将漠然无情。同理:有什么样的演员就有什么样的观众,有什么样的电视节目就有什么样的受众。所以说适当地跟戏曲跟世俗保持距离才能做到更加清晰,更加客观、更加理性地去评判、去分析人和事。我几乎没有去过戏馆、戏楼,无数的邀请我都婉拒了,那不是我的工作,你很少看到我在戏曲堂会场所出现,我在本能地拒绝一些东西,也许在那样的机会中,我会赢得很多利益,但我在精神上有洁癖。
多年来,我坚守梨园寂寞挣扎,是盼着有一天戏剧风云漫卷,只可惜,有些东西谁也改变不了,于是选择离开。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是要跟谁对抗,顺势而为吧,包括我自己的转型,我觉得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气场,人活着,就是寻找同类。当你找到同类的时候,就舒服了。古人讲,物以类聚,同气相求。
我希望自己有一天修炼成水,能够放到任何容器里,无形是我崇尚的个性。
记者:由您发起并倾情主持、献唱的大型公益主题巡回演唱会——《燕歌行》,通过多种形式对传统戏曲文化进行展示和弘扬,在全国产生的巨大的影响,请您谈谈发起《燕歌行》的初衷。
白燕升:首先我喜欢音乐,戏曲音乐是其中的一部分。2012年我推出了演唱大碟《白老汇》,共四张专辑、六个剧种,有扬剧、锡剧、豫剧、京剧、黄梅戏和河北梆子。我学得都是经典的唱段,戏曲一张,原创的歌曲一张,都是以爱为主题的,还有一张翻唱专辑,我翻唱了好几首邓丽君的歌,还有一张MTV,投入很大,这个跟职业没有太大关系,我喜欢。这是我主持电视生涯22年的一个自我的采访。
我在全国的公益个唱巡演《燕歌行》是一种延续,它不是司空见惯的无主题明星拼盘,它以弘扬戏曲文化为核心,以致敬传统文化为指归,引导观众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这也是《燕歌行》每到一地,总能引起当地及全国媒体的关注,赢得良好口碑的关键所在。目前《燕歌行》已在北京、天津、深圳、河北、河南、山西等地成功举办了八场大型公益演唱会。
《燕歌行》凝聚了我对戏曲、对家乡、对传统、对文化、以及对亲朋好友、电视观众的无限深情。《燕歌行》不是简单的迎合大众,而是从文化的高度对大众的视听情趣做一次向上的引领与提升。每一场《燕歌行》演唱会,都会充分结合当地的戏曲传统、城市特色而对节目与主持词进行调整,以实现演唱会与地方文化、当地观众的完美融合,更好展示和传播当地的文化特色与优长。
记者:《燕歌行》的宣传语为:燕咏中华 歌行天下,您对《燕歌行》的未来有哪些规划?
白燕升:未来的《燕歌行》,将继续强化、凸显自己的品牌特色,同时,加大、加快与地方的合作演出。一方面,希望《燕歌行》能够走到更多更远的地方,传播中华传统的戏曲文化,惠及不同地方的群众百姓;另一方面,也通过与城市、企业、景区的不同形式合作,挖掘地方文化资源,传播当地的形象资源,为当地的发展推波助澜。
记者:《燕歌行》幕后有哪些温暖的故事,请白老师为我们分享一下。
白燕升:要说幕后温暖的故事嘛,首先是裴艳玲老师,我的偶像,戏剧大家,当年曹禺先生称赞为“国宝”,我曾说过:如果说梅兰芳把女人演透了,那么裴艳玲就是把男人演透了。这就仿佛女人的柔只有男人最懂,而男人的刚也只有女人最爱。就是这样的一位大家,《燕歌行》她几乎场场必到,我每每想起,都感动感恩。
我们一老一少,似乎真有灵犀有默契。2008年6月4日晚上, 裴艳玲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上演了她的新编京剧《响九霄》。凭借此戏,2009年5月18日,她荣登中国戏剧“梅花大奖”宝座。这个奖项早在我意料中,颁奖第二天,我给她发去短信:“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很快接到回信:“吾本无心种绿柳,意外猛见柳成荫。
裴艳玲的性格就像个谜,有人说她古怪,有人说她清高,就算是这样,充其量也只是她个性中的一面,在我看来裴艳玲老师就像山一样。裴艳玲身上有一种征服人的强大力量, 能征服人的艺术就会有生命力,著名作家蒋子龙曾说过:“对裴艳玲来说,形式本身只是路,而不是墙。”对于5 岁登台,10多岁挑班,在艺术上已臻炉火纯青,自成一家的裴艳玲,我喜欢她的理由恐怕还在于:她上台很自信,下台很自卑;在戏曲舞台上是公认的名角儿,在生活舞台上却不会演戏。 记者:您过说:“江湖不在外面,它在每个人的心中”,请您具体分享一下您对此的心得感悟。
白燕升:记得著名作家毕淑敏去大学讲座,互动环节,学生提问: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毕淑敏回答:人活着是没有意义的。台下哗然。接着毕淑敏又说:但你必须为自己赋予一个意义,并为之努力奋斗。台下掌声。
以前,我听到更多的是“意义”,我们总是为了这个“意义”苦苦求索,现在我不再无端地被“意义”笼罩着,而是要“有意思”,当一个“有意思”的人做“有意思”的事,本身就有意义。原来是为“有意义”活着,现在是为“有意思”活着。正如我喜欢温度,不喜欢热度,我喜欢在冷门品种里加温,胜过在热门品种里沸腾。
说到这儿,我又想到了灵魂最为深刻的身残志坚的作家史铁生,他1985年发表过一篇小说《命若琴弦》
一个盲童从他师父口中晓得有一道可以治愈双眼的药方,令他重见天日。不过,他必须要弹断一千根弦,才可以从琴匣里取出药方,否则无效。师父死后,那盲童踏遍穷山恶水,唱尽千古苍凉,把一根又一根的弦弹断。有志者事竟成,半个世纪过去了,盲乐师终于弹断千根弦,从琴匣取出药方,立即到镇上药铺去买药,店员一看,赫然发觉是一张白纸。盲人琴师受到致命打击,临终之际,突然领悟到师父的良苦用心。因为,如果没有弹断一千根弦的动力和过程,他暗无天光的人生不会支撑到今天。于是,琴师又一次把那张白纸塞进琴匣,用同样的谎言告知他新收的小徒弟,告诉他如果弹断一千根弦,就可凭那张药方重见天日……
这篇小说告诉我们:人生的尽头最终或许就是一张虚无的白纸,但弹断一千根琴弦的过程却很重要。这才是最好的慎独,江湖就在琴师自己的心里。
记者:在荧屏上,听您说到过“手中的话筒应该是一个桥梁,搭在那久久被人们淡忘的历史长河上,让人们享受古朴的风光”,很想知道您22年的从业经历和今年的转型,都有哪些人生感悟?
白燕升: 我从来不以一个人职务的高低,财富的多寡,来判断他是否成功,也不以收视率的高低,来判断节目的好坏。但是现在的电视界,太“伪收视率”和“唯收视率”了。“伪”和“唯”扰乱了电视生态,甚至扰乱了人心。
杨澜说过一句话我非常认同,你给观众垃圾,观众就期待垃圾。拥有话语权的新闻工作者,应该用你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引导观众,而不是一味迎合,这非常重要。我们的心一斜,嘴一歪,马上就会在受众中产生负能量。中国的电视随着竞争的加剧,在技术层面上,得到有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从人文和人性的角度,有什么成就,值得怀疑。现在媒体节目是最繁盛的时候,也是最畸形的时候。
娱乐也应该有更高一点的追求吧?京剧,在上个世纪也被当成娱乐,被称为“玩意儿”,但那时的有些艺人非常尊重自己和职业,比如梅兰芳,他是戏子的生涯,但有君子的人格。所以,他把娱乐变成了艺术。卓别林,也把逗人一笑的喜剧变成了经典。我觉得之所以娱乐无极限,都是欲望浮躁功利物化的社会生态使然,有多少人还喜欢和享受艺术本身?相当多的艺术从业者把目光投向艺术之外的名和利。
我觉得,人活着还是要有些精神的。我已年过不惑,不会为了五斗米折腰,生活必需品都有了,这些不是我人生的第一要义。我的转身,并不像朋友们期待和祝福的那样华彩,靓丽。我把这次转身看成是我的经历,确实刻骨铭心,因为要放弃原来的掌声、荣誉和伸手可及的东西,接纳现在的不习惯,往坏处讲,是一种折磨,往好处讲,是一种修炼。
其实人生就是悟道的过程,正如《西游记》。先悟能,去掉八戒的贪欲懒惰;后悟空,去掉猴王的执我嗔念;再悟净,去掉沙僧的愚痴染污,最终修成正果。某种意义说,每个人都是取经人,当你战胜了一切内忧外患后,你才发现,真经就在你心里,而佛不过就是你自己。
记者:多年来您心系国粹的传承,也在高校里讲授《艺术与人生》的课程,您讲课中曾提到:“人们从历史文化中汲取的爱来调和自己的审美“,请您为读者解读一下如何在传统中学会爱?
白燕升:尽管白先勇的昆曲《牡丹亭》,陈凯歌导演的电影巨作《梅兰芳》让戏曲重新燃起时代的些许热度,但许多年轻人在成长的二三十年里,对戏曲几乎从未触碰,这是否会影响中国新生代的审美教育呢?这是否会是一种遗憾和缺失吗?如果戏曲可以提升修养,那么,给思维方式已然成型的年轻人做一个传统艺术的普及,该从哪里下手呢?
我没有高调宣扬什么,而是讲述扣人心弦的戏里戏外,平实地描述着爱与坚守。梨园往事在我的讲座里,就是活生生的,值得赞美的人性和值得借鉴的处世法则。
我从“戏曲”切入,讲到“艺术与审美”“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我从“爱”入手,讲到“相由心生,明心见性”;讲到“刹那永恒,功不唐捐”;我从“责任”开端,讲到“继承与发展”,“理想与现实”及“艺术家的孤独”, ……
也许,这个时代,缺少的不是多姿,而是纯粹;文艺也无需担忧不饱和,相反更需要一点正确审美的再次勾兑。我希望人们用爱来调和审美,在传统中学会爱。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张宣纸,我们经历的人和事,都是滴落在宣纸上的点儿,无数个点儿晕染开去,有的成了草,有的成了花,有的成了树,无论是什么,所有的经历才成就了属于自己的一部传奇。
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不只是地位﹑财富﹑学历、个人魅力﹑特长,也包含读书﹑健身﹑与智者交朋友﹑业余爱好等等,除此之外,爱更是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
我想说,从长远看,每个人都是在为自己做事,都为自己活。
不要说为谁活,不要说为了爱别人,更没必要把爱说得那么神圣和崇高,就是为了爱自己,也要爱家人﹑爱老师﹑爱同学﹑爱朋友﹑爱陌生人﹑爱万事万物。
白燕升简介:
知名电视人
香港卫视副台长
曾荣获“金话筒”奖和中国电视主持人“30年风云人物”奖
2012年底推出了全新演唱大碟《“白”老汇》,2013年推出新专辑《缘起》,著有《冷门里,有戏》、 《那些角儿 》等作品。
在北京、天津、深圳、河北、河南、山西等地成功举办了“燕歌行”大型公益演唱会。
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在电视舞台上的代言人,近几年,白燕升带着《传统与创新》《艺术与人生》为主题的讲座,走进了80多所高校、机关、部队、城市大讲堂,被誉为“传播中华瑰宝的杰出使者”“充满人文关怀和书卷气息的主持人”。
在白燕升出专辑的时候,同样是著名主持人的白岩松为新专辑写了这样一段序:“我想,我是羡慕燕升兄的,当内心的情感需要表达的时候,他拥有着比我们更丰富的武器,一方面是戏曲,连接着千百年间,中国人心中那些百转千回的情感;另一方面是歌声,借助着现代的技术与旋律,更直接地表达着“爱”这一个字,就这样行走在今古之间,这既是燕升的情感所在,也是他的生活方式,同时,更是他和我们的不同之处。燕升的独特和不可替代性,也正在于此。在燕升这里,爱并不是哲学,也并不是玄妙,而是和纯真靠得更近的一种执著。”
当这样一位传奇般的人物在转型后首度接受《醒狮国学》杂志专访时,向我们畅谈艺术与人生,陡然发现,没有人比白燕升更有资质地“穿越”舞台与讲台上,他多渠道,全方位地传播中华文化的正能量,借助解读名家的成功秘笈为我们传授戏曲中所饱含的传统与经典。
记者:您穿越在各种角色中,台前幕后,把生命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演绎的如此生动与完美,个人感觉您自身就是一出戏,婉转曲折又荡气回肠,请为读者分享一下您是如何做到的?
白燕升:我没你说得那么好。人生只有两种选择:你想做的和你必须做的。很庆幸,无论角色如何变化,无论何种方式,我想做的和必须做的是一件事:传播传统艺术的正能量。我想说一句话:在别人眼里,你永远没有自己想象得那么重要。一个好主持人一定是自己首先舒服的主持人,不是你有责任感、使命感,观众才喜欢你。电视节目本来就是个渠道,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传达真善美。我很认同这样的说法: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国家,你的言谈举止就决定了这个国家如何行事,如果你是光明的,中国就不会黑暗;如果你都无动于衷,中国也将漠然无情。同理:有什么样的演员就有什么样的观众,有什么样的电视节目就有什么样的受众。所以说适当地跟戏曲跟世俗保持距离才能做到更加清晰,更加客观、更加理性地去评判、去分析人和事。我几乎没有去过戏馆、戏楼,无数的邀请我都婉拒了,那不是我的工作,你很少看到我在戏曲堂会场所出现,我在本能地拒绝一些东西,也许在那样的机会中,我会赢得很多利益,但我在精神上有洁癖。
多年来,我坚守梨园寂寞挣扎,是盼着有一天戏剧风云漫卷,只可惜,有些东西谁也改变不了,于是选择离开。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是要跟谁对抗,顺势而为吧,包括我自己的转型,我觉得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气场,人活着,就是寻找同类。当你找到同类的时候,就舒服了。古人讲,物以类聚,同气相求。
我希望自己有一天修炼成水,能够放到任何容器里,无形是我崇尚的个性。
记者:由您发起并倾情主持、献唱的大型公益主题巡回演唱会——《燕歌行》,通过多种形式对传统戏曲文化进行展示和弘扬,在全国产生的巨大的影响,请您谈谈发起《燕歌行》的初衷。
白燕升:首先我喜欢音乐,戏曲音乐是其中的一部分。2012年我推出了演唱大碟《白老汇》,共四张专辑、六个剧种,有扬剧、锡剧、豫剧、京剧、黄梅戏和河北梆子。我学得都是经典的唱段,戏曲一张,原创的歌曲一张,都是以爱为主题的,还有一张翻唱专辑,我翻唱了好几首邓丽君的歌,还有一张MTV,投入很大,这个跟职业没有太大关系,我喜欢。这是我主持电视生涯22年的一个自我的采访。
我在全国的公益个唱巡演《燕歌行》是一种延续,它不是司空见惯的无主题明星拼盘,它以弘扬戏曲文化为核心,以致敬传统文化为指归,引导观众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这也是《燕歌行》每到一地,总能引起当地及全国媒体的关注,赢得良好口碑的关键所在。目前《燕歌行》已在北京、天津、深圳、河北、河南、山西等地成功举办了八场大型公益演唱会。
《燕歌行》凝聚了我对戏曲、对家乡、对传统、对文化、以及对亲朋好友、电视观众的无限深情。《燕歌行》不是简单的迎合大众,而是从文化的高度对大众的视听情趣做一次向上的引领与提升。每一场《燕歌行》演唱会,都会充分结合当地的戏曲传统、城市特色而对节目与主持词进行调整,以实现演唱会与地方文化、当地观众的完美融合,更好展示和传播当地的文化特色与优长。
记者:《燕歌行》的宣传语为:燕咏中华 歌行天下,您对《燕歌行》的未来有哪些规划?
白燕升:未来的《燕歌行》,将继续强化、凸显自己的品牌特色,同时,加大、加快与地方的合作演出。一方面,希望《燕歌行》能够走到更多更远的地方,传播中华传统的戏曲文化,惠及不同地方的群众百姓;另一方面,也通过与城市、企业、景区的不同形式合作,挖掘地方文化资源,传播当地的形象资源,为当地的发展推波助澜。
记者:《燕歌行》幕后有哪些温暖的故事,请白老师为我们分享一下。
白燕升:要说幕后温暖的故事嘛,首先是裴艳玲老师,我的偶像,戏剧大家,当年曹禺先生称赞为“国宝”,我曾说过:如果说梅兰芳把女人演透了,那么裴艳玲就是把男人演透了。这就仿佛女人的柔只有男人最懂,而男人的刚也只有女人最爱。就是这样的一位大家,《燕歌行》她几乎场场必到,我每每想起,都感动感恩。
我们一老一少,似乎真有灵犀有默契。2008年6月4日晚上, 裴艳玲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上演了她的新编京剧《响九霄》。凭借此戏,2009年5月18日,她荣登中国戏剧“梅花大奖”宝座。这个奖项早在我意料中,颁奖第二天,我给她发去短信:“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很快接到回信:“吾本无心种绿柳,意外猛见柳成荫。
裴艳玲的性格就像个谜,有人说她古怪,有人说她清高,就算是这样,充其量也只是她个性中的一面,在我看来裴艳玲老师就像山一样。裴艳玲身上有一种征服人的强大力量, 能征服人的艺术就会有生命力,著名作家蒋子龙曾说过:“对裴艳玲来说,形式本身只是路,而不是墙。”对于5 岁登台,10多岁挑班,在艺术上已臻炉火纯青,自成一家的裴艳玲,我喜欢她的理由恐怕还在于:她上台很自信,下台很自卑;在戏曲舞台上是公认的名角儿,在生活舞台上却不会演戏。 记者:您过说:“江湖不在外面,它在每个人的心中”,请您具体分享一下您对此的心得感悟。
白燕升:记得著名作家毕淑敏去大学讲座,互动环节,学生提问: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毕淑敏回答:人活着是没有意义的。台下哗然。接着毕淑敏又说:但你必须为自己赋予一个意义,并为之努力奋斗。台下掌声。
以前,我听到更多的是“意义”,我们总是为了这个“意义”苦苦求索,现在我不再无端地被“意义”笼罩着,而是要“有意思”,当一个“有意思”的人做“有意思”的事,本身就有意义。原来是为“有意义”活着,现在是为“有意思”活着。正如我喜欢温度,不喜欢热度,我喜欢在冷门品种里加温,胜过在热门品种里沸腾。
说到这儿,我又想到了灵魂最为深刻的身残志坚的作家史铁生,他1985年发表过一篇小说《命若琴弦》
一个盲童从他师父口中晓得有一道可以治愈双眼的药方,令他重见天日。不过,他必须要弹断一千根弦,才可以从琴匣里取出药方,否则无效。师父死后,那盲童踏遍穷山恶水,唱尽千古苍凉,把一根又一根的弦弹断。有志者事竟成,半个世纪过去了,盲乐师终于弹断千根弦,从琴匣取出药方,立即到镇上药铺去买药,店员一看,赫然发觉是一张白纸。盲人琴师受到致命打击,临终之际,突然领悟到师父的良苦用心。因为,如果没有弹断一千根弦的动力和过程,他暗无天光的人生不会支撑到今天。于是,琴师又一次把那张白纸塞进琴匣,用同样的谎言告知他新收的小徒弟,告诉他如果弹断一千根弦,就可凭那张药方重见天日……
这篇小说告诉我们:人生的尽头最终或许就是一张虚无的白纸,但弹断一千根琴弦的过程却很重要。这才是最好的慎独,江湖就在琴师自己的心里。
记者:在荧屏上,听您说到过“手中的话筒应该是一个桥梁,搭在那久久被人们淡忘的历史长河上,让人们享受古朴的风光”,很想知道您22年的从业经历和今年的转型,都有哪些人生感悟?
白燕升: 我从来不以一个人职务的高低,财富的多寡,来判断他是否成功,也不以收视率的高低,来判断节目的好坏。但是现在的电视界,太“伪收视率”和“唯收视率”了。“伪”和“唯”扰乱了电视生态,甚至扰乱了人心。
杨澜说过一句话我非常认同,你给观众垃圾,观众就期待垃圾。拥有话语权的新闻工作者,应该用你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引导观众,而不是一味迎合,这非常重要。我们的心一斜,嘴一歪,马上就会在受众中产生负能量。中国的电视随着竞争的加剧,在技术层面上,得到有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从人文和人性的角度,有什么成就,值得怀疑。现在媒体节目是最繁盛的时候,也是最畸形的时候。
娱乐也应该有更高一点的追求吧?京剧,在上个世纪也被当成娱乐,被称为“玩意儿”,但那时的有些艺人非常尊重自己和职业,比如梅兰芳,他是戏子的生涯,但有君子的人格。所以,他把娱乐变成了艺术。卓别林,也把逗人一笑的喜剧变成了经典。我觉得之所以娱乐无极限,都是欲望浮躁功利物化的社会生态使然,有多少人还喜欢和享受艺术本身?相当多的艺术从业者把目光投向艺术之外的名和利。
我觉得,人活着还是要有些精神的。我已年过不惑,不会为了五斗米折腰,生活必需品都有了,这些不是我人生的第一要义。我的转身,并不像朋友们期待和祝福的那样华彩,靓丽。我把这次转身看成是我的经历,确实刻骨铭心,因为要放弃原来的掌声、荣誉和伸手可及的东西,接纳现在的不习惯,往坏处讲,是一种折磨,往好处讲,是一种修炼。
其实人生就是悟道的过程,正如《西游记》。先悟能,去掉八戒的贪欲懒惰;后悟空,去掉猴王的执我嗔念;再悟净,去掉沙僧的愚痴染污,最终修成正果。某种意义说,每个人都是取经人,当你战胜了一切内忧外患后,你才发现,真经就在你心里,而佛不过就是你自己。
记者:多年来您心系国粹的传承,也在高校里讲授《艺术与人生》的课程,您讲课中曾提到:“人们从历史文化中汲取的爱来调和自己的审美“,请您为读者解读一下如何在传统中学会爱?
白燕升:尽管白先勇的昆曲《牡丹亭》,陈凯歌导演的电影巨作《梅兰芳》让戏曲重新燃起时代的些许热度,但许多年轻人在成长的二三十年里,对戏曲几乎从未触碰,这是否会影响中国新生代的审美教育呢?这是否会是一种遗憾和缺失吗?如果戏曲可以提升修养,那么,给思维方式已然成型的年轻人做一个传统艺术的普及,该从哪里下手呢?
我没有高调宣扬什么,而是讲述扣人心弦的戏里戏外,平实地描述着爱与坚守。梨园往事在我的讲座里,就是活生生的,值得赞美的人性和值得借鉴的处世法则。
我从“戏曲”切入,讲到“艺术与审美”“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我从“爱”入手,讲到“相由心生,明心见性”;讲到“刹那永恒,功不唐捐”;我从“责任”开端,讲到“继承与发展”,“理想与现实”及“艺术家的孤独”, ……
也许,这个时代,缺少的不是多姿,而是纯粹;文艺也无需担忧不饱和,相反更需要一点正确审美的再次勾兑。我希望人们用爱来调和审美,在传统中学会爱。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张宣纸,我们经历的人和事,都是滴落在宣纸上的点儿,无数个点儿晕染开去,有的成了草,有的成了花,有的成了树,无论是什么,所有的经历才成就了属于自己的一部传奇。
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不只是地位﹑财富﹑学历、个人魅力﹑特长,也包含读书﹑健身﹑与智者交朋友﹑业余爱好等等,除此之外,爱更是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
我想说,从长远看,每个人都是在为自己做事,都为自己活。
不要说为谁活,不要说为了爱别人,更没必要把爱说得那么神圣和崇高,就是为了爱自己,也要爱家人﹑爱老师﹑爱同学﹑爱朋友﹑爱陌生人﹑爱万事万物。
白燕升简介:
知名电视人
香港卫视副台长
曾荣获“金话筒”奖和中国电视主持人“30年风云人物”奖
2012年底推出了全新演唱大碟《“白”老汇》,2013年推出新专辑《缘起》,著有《冷门里,有戏》、 《那些角儿 》等作品。
在北京、天津、深圳、河北、河南、山西等地成功举办了“燕歌行”大型公益演唱会。
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在电视舞台上的代言人,近几年,白燕升带着《传统与创新》《艺术与人生》为主题的讲座,走进了80多所高校、机关、部队、城市大讲堂,被誉为“传播中华瑰宝的杰出使者”“充满人文关怀和书卷气息的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