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师如果在平凡的工作中,在学生身上倾注满腔慈母般的爱心、无微不至的细心、平等交往的诚心、倾听沟通的耐心和工作的信心,就为做好教学工作储备了较为充足的能量。
关键词: 爱心 耐心 兴趣 主动
我通过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深刻体会到,要想提高成绩,关键在于提高学困生的成绩,为此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爱心
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只有全心全意地爱学生,才能取得学生的依赖。爱得越深,教育的效果越好。正确对待每一个学生,一视同仁地热爱他们,对学困生尤其要偏爱、厚爱。仔细研究他们的心理特点,激发他们的兴趣,挖掘他们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特长,以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我与学生亲密而有分寸,师生之间有乐同享,有难同帮,有忧同诉。班上有些同学的衣服开线、纽扣掉了,我便主动为他们缝好。他们从内心感谢我,觉得我可亲可敬。对我的建议,他们可以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这样一个宽松和谐、相对自由的教育教学气氛,有利于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可以最大限度地培养和激发学生在成长道路上的主动性,从而发展个性、健全人格、提高创造力。同学们人人都认为自己“能行”,班上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我时常告诉每个学生,只要做到“自信”和“尽力”,就会成功。
二、耐心
我们要实现一个目标,就要不断努力,不断奋斗,何况我们面对的只是一群十来岁的孩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困生的不良品德不是一时一刻形成的,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也非一朝一夕之功,特别是后进生,需要一个长期的、逐步提高的过程,不仅要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而且要持之以恒,特别要注意经常巩固已学过的旧知识。教师要有耐心去教育、诱导后进生。粗暴的体罚会伤害学生的人格和自尊。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尊心,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热情关注,而对侮辱其人格、挫伤其自尊心的行为尤为敏感,不论来自何处,都表现出十分反感甚至仇恨。那些惯于使用体罚手段的为师者,恰恰忽略了这一点,用“戒尺”代替教育,自以为此法甚是管用,殊不知已走向教育的反面,违反教育法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在学生心目中,老师的形象是高大的。学生年龄越小,越感到老师高大,因而对老师越敬佩、尊重和熱爱。正因如此,教师不能滥用“师威”,体罚学生,否则不仅不能树立你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反而会使你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
三、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兴趣,就能产生积极的学习热情。而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愉快、轻松、积极、主动地学习。
事业的成功和兴趣是密不可分的。学生如果对自己所从事的学习连一点兴趣都没有,那他怎么可能取得优秀成绩呢?人都有一定的天赋,而天赋又多是潜在的,兴趣常常是开发天赋的基点。试想,如果牛顿不是对树上掉下的苹果感兴趣,他能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吗?如果法布尔不是从小对昆虫感兴趣,他能成为伟大的昆虫学家吗?许许多多伟大的发明创造,许许多多伟大科学家的成就,往往是始于对某一事物、某一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经过刻苦钻研才能取得。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数不胜数。
然而现在呢?又有多少人尊重孩子的兴趣呢?许多家长都盯着孩子的课业,每门得多少分,很少有人关心他们的业余爱好,甚至武断地加以阻止。殊不知这恰恰掐灭了智慧的幼芽,堵死了通往成功这条路的大门。所以,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千万不要压抑孩子的天性。
四、主动
主动,即主动参与。有位心理学家说过:学习者不就是信息的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学生获得知识也应该这样,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地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自我探索、自我构建。教学的创新,学习的创新,应体现于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去发现或“再创造”。
坚定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情操、执著的进取精神、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无私的献身精神,一直是我工作的指针,因为我牢记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教导:“教师的全部工作是为人师表。”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在学生的心目中,往往是做人的楷模和榜样。
关键词: 爱心 耐心 兴趣 主动
我通过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深刻体会到,要想提高成绩,关键在于提高学困生的成绩,为此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爱心
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只有全心全意地爱学生,才能取得学生的依赖。爱得越深,教育的效果越好。正确对待每一个学生,一视同仁地热爱他们,对学困生尤其要偏爱、厚爱。仔细研究他们的心理特点,激发他们的兴趣,挖掘他们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特长,以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我与学生亲密而有分寸,师生之间有乐同享,有难同帮,有忧同诉。班上有些同学的衣服开线、纽扣掉了,我便主动为他们缝好。他们从内心感谢我,觉得我可亲可敬。对我的建议,他们可以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这样一个宽松和谐、相对自由的教育教学气氛,有利于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可以最大限度地培养和激发学生在成长道路上的主动性,从而发展个性、健全人格、提高创造力。同学们人人都认为自己“能行”,班上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我时常告诉每个学生,只要做到“自信”和“尽力”,就会成功。
二、耐心
我们要实现一个目标,就要不断努力,不断奋斗,何况我们面对的只是一群十来岁的孩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困生的不良品德不是一时一刻形成的,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也非一朝一夕之功,特别是后进生,需要一个长期的、逐步提高的过程,不仅要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而且要持之以恒,特别要注意经常巩固已学过的旧知识。教师要有耐心去教育、诱导后进生。粗暴的体罚会伤害学生的人格和自尊。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尊心,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热情关注,而对侮辱其人格、挫伤其自尊心的行为尤为敏感,不论来自何处,都表现出十分反感甚至仇恨。那些惯于使用体罚手段的为师者,恰恰忽略了这一点,用“戒尺”代替教育,自以为此法甚是管用,殊不知已走向教育的反面,违反教育法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在学生心目中,老师的形象是高大的。学生年龄越小,越感到老师高大,因而对老师越敬佩、尊重和熱爱。正因如此,教师不能滥用“师威”,体罚学生,否则不仅不能树立你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反而会使你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
三、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兴趣,就能产生积极的学习热情。而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愉快、轻松、积极、主动地学习。
事业的成功和兴趣是密不可分的。学生如果对自己所从事的学习连一点兴趣都没有,那他怎么可能取得优秀成绩呢?人都有一定的天赋,而天赋又多是潜在的,兴趣常常是开发天赋的基点。试想,如果牛顿不是对树上掉下的苹果感兴趣,他能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吗?如果法布尔不是从小对昆虫感兴趣,他能成为伟大的昆虫学家吗?许许多多伟大的发明创造,许许多多伟大科学家的成就,往往是始于对某一事物、某一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经过刻苦钻研才能取得。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数不胜数。
然而现在呢?又有多少人尊重孩子的兴趣呢?许多家长都盯着孩子的课业,每门得多少分,很少有人关心他们的业余爱好,甚至武断地加以阻止。殊不知这恰恰掐灭了智慧的幼芽,堵死了通往成功这条路的大门。所以,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千万不要压抑孩子的天性。
四、主动
主动,即主动参与。有位心理学家说过:学习者不就是信息的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学生获得知识也应该这样,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地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自我探索、自我构建。教学的创新,学习的创新,应体现于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去发现或“再创造”。
坚定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情操、执著的进取精神、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无私的献身精神,一直是我工作的指针,因为我牢记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教导:“教师的全部工作是为人师表。”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在学生的心目中,往往是做人的楷模和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