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读整本的书能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知识面,增加阅读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要教学生读整本的书,首先要推荐好看的书,吸引学生,而依托教材来推荐书目具有非常好的操作性;用多种激励手段,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并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这样一来,就如同为学生学语文插上了飞翔的双翼。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整本的书;课外阅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这样表述:“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而且对学生的阅读量有明确的规定,从5万到40万,再到100万字。可能有的教师会头痛:这么庞大的阅读量怎样才能达标呢?其实只要做到“教学生读整本的书”,这个目标就很容易达成。
读整本书的意义
读整本的书,不仅能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静下心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感受文字的魅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毅力,与作者认真对话,学习作者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叶圣陶先生就曾说过:“试问,养成读书的习惯,不教他们读整本的书,习惯怎么养成?”叶老重视读整本书是因为读整本书能够养成读书习惯。
w现在很多老师把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当成难题,最根本的原因是很多老师自己不读书,自己没看过什么书,当然也不知道哪些书适合推荐给学生看。低年级的绘本还好,篇幅较短,内容较少,老師还可以临时抱一下佛脚,但遇到高年级的长篇整本书,很多老师自己连书本内容都云里雾里,又何谈用何种方法教学生呢?正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欲让学生爱上阅读,老师首先要先爱上阅读,然后才能用各种方法教学生读整本的书。
依托教材,选好阅读书目
叶老提出“学校里课程的设置,通常根据三种价值:一种是实用价值,一种是训练价值,还有一种是文化价值。”教师在选择整本书的阅读书目时也可以从“增进学生知识、锻炼学生阅读能力、开启智慧,启迪心灵,传承文明”这三个角度进行选择。只有读好书,读最有价值的书,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最大的效益。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学会选择书籍。有相当一部分的家长、老师喜欢给孩子买和推荐各种作文书,他们认为这些书对孩子的语文学习很有帮助。针对这种状况,我依托教材,采用“一篇带一本”“一篇带多篇”的方式,向学生、家长推荐各年级优秀的阅读书目,帮助他们选择好的书籍,以保证阅读的质量,让那些好书成为孩子成长路上最好的心灵导师。
笔者这学期教六年级,人教版课标本实验教科书的“课外书屋”栏目有向学生推荐与本单元有联系的整本书,如第十一册的蒙格玛丽的《绿山墙的安妮》、沈石溪的《狼王梦》、十二册里的《红岩》等,我会组织学生阅读。我还经常联系课文内容进行延伸阅读,如学习六年级上册“初识鲁迅”单元时,就推荐学生读《故乡》和《狂人日记》;学习六年级下册的“外国名篇名著”单元时,就读《安徒生童话》《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名著,这些是与课文内容联系的整本书,属于“一篇带一本”的延伸阅读。也可以选取《金银岛》《百万英镑》《基督山伯爵》中任何一本来阅读,这属于“一篇带多篇”的延伸阅读。我教三、四年级的时候,学了《巨人的花园》就和孩子们一起阅读《快乐王子》《格林童话》;学了《争吵》就向孩子们推荐《爱的教育》;学了《蟋蟀的住宅》就和孩子们一起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教完《寓言两则》就给学生推荐《中国寓言故事》《伊索寓言》。低年级的学生课外阅读以绘本为主,我也经常会根据教材,和学生一起阅读相关的绘本……
教材是学生们最熟悉的书本,依托教材来推荐课外读物会让学生在心理上非常认同,而且老师的可操作性也较强,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方法。当然,还有许多优秀的书籍适合小朋友们阅读,但与教材联系不够紧,如《夏洛的网》《吹小号的天鹅》《亲爱的汉修先生》等,但只要是能够增长学生知识,培养阅读能力,开启智慧、启迪心灵、传承文明的书籍,都可以推荐给学生。
激发兴趣,养成阅读习惯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的学习才会变得更加积极主动。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积极性,我在教室开设“阅读大比拼”专栏,每一个月对学生阅读的情况进行排行,对于那些能坚持阅读、阅读量大的孩子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发给“阅读之星”“我们班的小书迷”“阅读大王”等表扬信,并让他们谈读课外书的收获,展示他们的课外阅读笔记,为孩子们的课外阅读树立榜样。
在刚开始吸引学生阅读、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时,首选故事情节生动的小说。每周,我会用一节课来专门上阅读课,主要课型有阅读推荐课、阅读交流分享课、阅读总结课等。因为小说有完整的情节、典型的人物,因此设计讨论话题比较容易,学生也会很感兴趣,而一旦走进整本书的“套路”,他们会更加被吸引,通过课堂讨论也会让学生发现更多阅读时被忽略的情节和细节,这样一节阅读讨论课会让他们更有兴趣读下去。在阅读推荐《夏日历险》时,我先把故事发生的起因,主人公和猴子们之间发生的惊险迭出、引人入胜的故事讲述给孩子们听,使他们对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主人公同喜同悲,这样一来,他们就能带着疑问,兴趣盎然地去阅读整本书。
除了对学生不遗余力的引导,还可以让家长也加入到阅读的行列,我在开家长会时,专门向家长们阐述阅读之于语文的重要性,取得家长们的支持,并开展“亲子阅读”“亲子共读一本书”的活动。如此一来,学生在校在家,耳目之所及,皆离不开阅读,想不爱上阅读都难。每每听到家长向我反映,说孩子太迷书了,恨不得吃饭都捧着书等情况时,我都倍感欣慰,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能让学生爱上阅读,是我最大的成就。
教给方法,打开知识大门
要让学生会读整本书,还要教给他们读书方法,让他们掌握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还在低年级和学生读绘本时,我就引导学生读封面、猜内容、认作者、读扉页……读完后,再聊一聊自己的收获,结合作品联系生活实际,你在书中发现了什么?试着把故事加长或从阅读中学习了哪些新字词等。而到了小学高年级,要读懂一本书,除了会查看目录、前言,了解作者,结合评论等读书方法外,还要掌握一些重要的读书方法,力求把书读通、读懂、读快、读活。
中高年级学生已完全能够自己阅读了。在教学实践中,我着重引导学生学会精读和略读,告诉他们:在阅读整本书时,略读是最常用的一种阅读方法。首先,可以根据不同的书有重点地选择一些重要的章节精读,其他的可以略读。精读的时候要边读边想,在文章重要或自己感触很深的地方圈点勾画。以略读为主,精读为辅,二者有机结合,久而久之,学生就能获得较多的知识和信息,真正做到读有所得。其次,我还引导学生做阅读摘录和背诵,以积累更丰富的语言。不少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常常走马观花,只看故事情节,很少关注语言表达和积累。对此,我设计了一种《阅读记录卡》,要求学生读书时,对精彩片段、好词好句进行圈点,做好批注,完成阅读笔记,让学生能更好地把握好主要内容,对阅读有自己的感受。
阅读是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是人生不断进取的法宝。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至关重要。长期坚持阅读,爱读书的学生阅读量更大,他们尝到读书的乐趣,也越读越爱读,那些酷爱阅读的学生一学期阅读量竟高达上百本,为他们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生读整本的书,会让学生的语文学习事半功倍,长此以往,原来不喜欢阅读的学生也会开始捧卷阅读,班级读书的氛围越来越浓厚,学生的语文素养也逐渐提高,可谓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董菊初.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概论[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8.10.
[2]刘国正.叶圣陶语文教育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8.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大鹏新区葵涌中心小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整本的书;课外阅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这样表述:“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而且对学生的阅读量有明确的规定,从5万到40万,再到100万字。可能有的教师会头痛:这么庞大的阅读量怎样才能达标呢?其实只要做到“教学生读整本的书”,这个目标就很容易达成。
读整本书的意义
读整本的书,不仅能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静下心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感受文字的魅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毅力,与作者认真对话,学习作者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叶圣陶先生就曾说过:“试问,养成读书的习惯,不教他们读整本的书,习惯怎么养成?”叶老重视读整本书是因为读整本书能够养成读书习惯。
w现在很多老师把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当成难题,最根本的原因是很多老师自己不读书,自己没看过什么书,当然也不知道哪些书适合推荐给学生看。低年级的绘本还好,篇幅较短,内容较少,老師还可以临时抱一下佛脚,但遇到高年级的长篇整本书,很多老师自己连书本内容都云里雾里,又何谈用何种方法教学生呢?正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欲让学生爱上阅读,老师首先要先爱上阅读,然后才能用各种方法教学生读整本的书。
依托教材,选好阅读书目
叶老提出“学校里课程的设置,通常根据三种价值:一种是实用价值,一种是训练价值,还有一种是文化价值。”教师在选择整本书的阅读书目时也可以从“增进学生知识、锻炼学生阅读能力、开启智慧,启迪心灵,传承文明”这三个角度进行选择。只有读好书,读最有价值的书,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最大的效益。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学会选择书籍。有相当一部分的家长、老师喜欢给孩子买和推荐各种作文书,他们认为这些书对孩子的语文学习很有帮助。针对这种状况,我依托教材,采用“一篇带一本”“一篇带多篇”的方式,向学生、家长推荐各年级优秀的阅读书目,帮助他们选择好的书籍,以保证阅读的质量,让那些好书成为孩子成长路上最好的心灵导师。
笔者这学期教六年级,人教版课标本实验教科书的“课外书屋”栏目有向学生推荐与本单元有联系的整本书,如第十一册的蒙格玛丽的《绿山墙的安妮》、沈石溪的《狼王梦》、十二册里的《红岩》等,我会组织学生阅读。我还经常联系课文内容进行延伸阅读,如学习六年级上册“初识鲁迅”单元时,就推荐学生读《故乡》和《狂人日记》;学习六年级下册的“外国名篇名著”单元时,就读《安徒生童话》《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名著,这些是与课文内容联系的整本书,属于“一篇带一本”的延伸阅读。也可以选取《金银岛》《百万英镑》《基督山伯爵》中任何一本来阅读,这属于“一篇带多篇”的延伸阅读。我教三、四年级的时候,学了《巨人的花园》就和孩子们一起阅读《快乐王子》《格林童话》;学了《争吵》就向孩子们推荐《爱的教育》;学了《蟋蟀的住宅》就和孩子们一起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教完《寓言两则》就给学生推荐《中国寓言故事》《伊索寓言》。低年级的学生课外阅读以绘本为主,我也经常会根据教材,和学生一起阅读相关的绘本……
教材是学生们最熟悉的书本,依托教材来推荐课外读物会让学生在心理上非常认同,而且老师的可操作性也较强,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方法。当然,还有许多优秀的书籍适合小朋友们阅读,但与教材联系不够紧,如《夏洛的网》《吹小号的天鹅》《亲爱的汉修先生》等,但只要是能够增长学生知识,培养阅读能力,开启智慧、启迪心灵、传承文明的书籍,都可以推荐给学生。
激发兴趣,养成阅读习惯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的学习才会变得更加积极主动。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积极性,我在教室开设“阅读大比拼”专栏,每一个月对学生阅读的情况进行排行,对于那些能坚持阅读、阅读量大的孩子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发给“阅读之星”“我们班的小书迷”“阅读大王”等表扬信,并让他们谈读课外书的收获,展示他们的课外阅读笔记,为孩子们的课外阅读树立榜样。
在刚开始吸引学生阅读、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时,首选故事情节生动的小说。每周,我会用一节课来专门上阅读课,主要课型有阅读推荐课、阅读交流分享课、阅读总结课等。因为小说有完整的情节、典型的人物,因此设计讨论话题比较容易,学生也会很感兴趣,而一旦走进整本书的“套路”,他们会更加被吸引,通过课堂讨论也会让学生发现更多阅读时被忽略的情节和细节,这样一节阅读讨论课会让他们更有兴趣读下去。在阅读推荐《夏日历险》时,我先把故事发生的起因,主人公和猴子们之间发生的惊险迭出、引人入胜的故事讲述给孩子们听,使他们对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主人公同喜同悲,这样一来,他们就能带着疑问,兴趣盎然地去阅读整本书。
除了对学生不遗余力的引导,还可以让家长也加入到阅读的行列,我在开家长会时,专门向家长们阐述阅读之于语文的重要性,取得家长们的支持,并开展“亲子阅读”“亲子共读一本书”的活动。如此一来,学生在校在家,耳目之所及,皆离不开阅读,想不爱上阅读都难。每每听到家长向我反映,说孩子太迷书了,恨不得吃饭都捧着书等情况时,我都倍感欣慰,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能让学生爱上阅读,是我最大的成就。
教给方法,打开知识大门
要让学生会读整本书,还要教给他们读书方法,让他们掌握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还在低年级和学生读绘本时,我就引导学生读封面、猜内容、认作者、读扉页……读完后,再聊一聊自己的收获,结合作品联系生活实际,你在书中发现了什么?试着把故事加长或从阅读中学习了哪些新字词等。而到了小学高年级,要读懂一本书,除了会查看目录、前言,了解作者,结合评论等读书方法外,还要掌握一些重要的读书方法,力求把书读通、读懂、读快、读活。
中高年级学生已完全能够自己阅读了。在教学实践中,我着重引导学生学会精读和略读,告诉他们:在阅读整本书时,略读是最常用的一种阅读方法。首先,可以根据不同的书有重点地选择一些重要的章节精读,其他的可以略读。精读的时候要边读边想,在文章重要或自己感触很深的地方圈点勾画。以略读为主,精读为辅,二者有机结合,久而久之,学生就能获得较多的知识和信息,真正做到读有所得。其次,我还引导学生做阅读摘录和背诵,以积累更丰富的语言。不少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常常走马观花,只看故事情节,很少关注语言表达和积累。对此,我设计了一种《阅读记录卡》,要求学生读书时,对精彩片段、好词好句进行圈点,做好批注,完成阅读笔记,让学生能更好地把握好主要内容,对阅读有自己的感受。
阅读是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是人生不断进取的法宝。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至关重要。长期坚持阅读,爱读书的学生阅读量更大,他们尝到读书的乐趣,也越读越爱读,那些酷爱阅读的学生一学期阅读量竟高达上百本,为他们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生读整本的书,会让学生的语文学习事半功倍,长此以往,原来不喜欢阅读的学生也会开始捧卷阅读,班级读书的氛围越来越浓厚,学生的语文素养也逐渐提高,可谓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董菊初.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概论[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8.10.
[2]刘国正.叶圣陶语文教育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8.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大鹏新区葵涌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