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临床治疗髋臼前后柱骨折併股骨头脱位,施行重建钢板内固定失效后,二期改行髋臼重建术达到髋关节功能完全恢复的临床体会与经验教训。方法:经一期钢板内固定髋臼后柱,术后不能稳定关节,造成髋关节再次脱位、钢板松动移位的不良后果。改行左侧髋臼前柱内固定,髋臼打磨、后柱自体骨加骨水泥重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手术方式达成治疗目的,经追踪随访一年患者行走、生活能力完全恢复。讨论:髋臼前后柱骨折併股骨头脱位在临床治疗上比较困难,仅行单纯后柱固定并不能解决问题,在手术方案的准备中应有行髋臼重建的技术与手段,该病例的手术方法可以为骨科医师提供另一种有效的手段,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 髋臼骨折 内固定 髋臼重建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患者女性,67岁。2012年3月自行跌伤致左侧髋部剧烈疼痛、肿胀、不能活动及行走1天。来院查体及X线、CT检查发现左侧髋臼前、后柱骨折併髋关节后脱位,后柱骨折呈粉碎性,髋臼骨折按AO分型属B3型,后壁与坐骨连续性中断。左侧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标准为0分。其损伤程度较为严重。
1.2 方法1
入院后行皮肤牵引2天,试行手法复位失败,患者疼 痛明显。完善术前准备,手术取koher-Langenbeck切口,显露出髋臼后壁及完整后柱,(其前柱未发生移位,未行前后路联合切口)探查发现髋臼后壁完全断裂,呈多块粉碎,股骨头后上脱位。行牵引复位,将碎骨块拼接到原位,以弧形重建钢板跨接髋臼后上缘与坐骨支,钢板紧压于移位骨块上。基本恢复其后柱形态,活动关节稳定,冲洗切口逐层缝合。术后维持皮肤牵引,至术后第4天床旁换药活动患髋时发生再次脱位,患者左髋疼痛剧烈,复查X片示左髋脱位,钢板螺钉松动移位,髋臼前柱产生移位,手术失败。
1.3 方法2
二次术前准备完善后,改为右侧半卧位,先取左髂腹股沟入路,保护好股神经、动脉、静脉鞘管,将左侧髋臼前柱移位耻骨上支复位,以重建弧形钢板固定,起到稳定前柱的作用。冲洗缝合此切口后,再次沿koher-Langenbeck切口显露髋臼后柱,切口向股骨大转子下延长,取出原固定钢板,将脱位股骨头牵向后下方,因创伤后股骨头软骨面已有塌陷,反复脱位后塌陷变深并出现后缘的骨质缺损,为避免二次手术后继发股骨头缺血坏死,按全髋关节置换术方式将股骨头锯除,清除髋臼内软组织,后壁碎骨取出,打磨髋臼,填入骨水泥,安放髋臼底座及臼杯,在髋臼后壁缺损处填入骨水泥,取其股骨头颈上较大块松质骨,嵌入缺损处塑形成较为完整后壁形状,形成髋臼后壁及后柱之自体松质骨重建。安装骨水泥型股骨柄及人工股骨头,牵拉复位后检查各体位无脱位及失稳,冲洗切口放置引流管,逐层修补缝合。术后三天撤除引流管,床旁主动及被动性功能训练,术后21天下地扶拐行走。
2 结果
术后髋部伤口出现继发性感染,取分泌物培养为革兰氏阴性菌,加强抗感染、引流、换药处理后,伤口愈合,术后30天顺利出院。经术后三月、六月、十二月追踪随访并进行Harris评分,术后三个月67分,六个月79分,十二个月91分(满分100分),评分等级优良。能够生活自理,行走活动无明显受限。经髋臼后柱重建手术后疗效显著。
3 讨论
髋臼后壁大面积缺损,后柱无有效支撑,股骨头不能获得髋臼有效包裹,第一次手术按常规髋臼后壁骨折处理,虽术中复位固定无失稳,但其粉碎性后壁骨块连续性差,对负重应力、关节内外侧肌群收缩力的对抗性差,术中只是静力性稳定,术后关节活动即失去有效支撑,手术方式过于简单,导致第一次手术失败。通过对髋臼前后柱之前后路联合切口,先稳定前柱,再用自体松质骨加骨水泥重建髋臼后柱,达到后柱坚强,后壁形态恢复,并配合骨水泥型人工髋臼形成完整髋臼外形,可以修复脱位病因。而该病例其股骨头反复脱位,头面软骨破坏塌陷,结合其年龄,选择置换其坏死几率很高之股骨头,也是一种正确手术选择,可以有效避免第三次手术,减少患者痛苦及经济负担。髋臼后柱重建是此例手术成功之关键。
参考文献
[1]《骨科手术图谱》唐英翰主编—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
[2]《骨科手术学》(上、下册)/邱贵兴,戴尅戎主编——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
【关键词】 髋臼骨折 内固定 髋臼重建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患者女性,67岁。2012年3月自行跌伤致左侧髋部剧烈疼痛、肿胀、不能活动及行走1天。来院查体及X线、CT检查发现左侧髋臼前、后柱骨折併髋关节后脱位,后柱骨折呈粉碎性,髋臼骨折按AO分型属B3型,后壁与坐骨连续性中断。左侧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标准为0分。其损伤程度较为严重。
1.2 方法1
入院后行皮肤牵引2天,试行手法复位失败,患者疼 痛明显。完善术前准备,手术取koher-Langenbeck切口,显露出髋臼后壁及完整后柱,(其前柱未发生移位,未行前后路联合切口)探查发现髋臼后壁完全断裂,呈多块粉碎,股骨头后上脱位。行牵引复位,将碎骨块拼接到原位,以弧形重建钢板跨接髋臼后上缘与坐骨支,钢板紧压于移位骨块上。基本恢复其后柱形态,活动关节稳定,冲洗切口逐层缝合。术后维持皮肤牵引,至术后第4天床旁换药活动患髋时发生再次脱位,患者左髋疼痛剧烈,复查X片示左髋脱位,钢板螺钉松动移位,髋臼前柱产生移位,手术失败。
1.3 方法2
二次术前准备完善后,改为右侧半卧位,先取左髂腹股沟入路,保护好股神经、动脉、静脉鞘管,将左侧髋臼前柱移位耻骨上支复位,以重建弧形钢板固定,起到稳定前柱的作用。冲洗缝合此切口后,再次沿koher-Langenbeck切口显露髋臼后柱,切口向股骨大转子下延长,取出原固定钢板,将脱位股骨头牵向后下方,因创伤后股骨头软骨面已有塌陷,反复脱位后塌陷变深并出现后缘的骨质缺损,为避免二次手术后继发股骨头缺血坏死,按全髋关节置换术方式将股骨头锯除,清除髋臼内软组织,后壁碎骨取出,打磨髋臼,填入骨水泥,安放髋臼底座及臼杯,在髋臼后壁缺损处填入骨水泥,取其股骨头颈上较大块松质骨,嵌入缺损处塑形成较为完整后壁形状,形成髋臼后壁及后柱之自体松质骨重建。安装骨水泥型股骨柄及人工股骨头,牵拉复位后检查各体位无脱位及失稳,冲洗切口放置引流管,逐层修补缝合。术后三天撤除引流管,床旁主动及被动性功能训练,术后21天下地扶拐行走。
2 结果
术后髋部伤口出现继发性感染,取分泌物培养为革兰氏阴性菌,加强抗感染、引流、换药处理后,伤口愈合,术后30天顺利出院。经术后三月、六月、十二月追踪随访并进行Harris评分,术后三个月67分,六个月79分,十二个月91分(满分100分),评分等级优良。能够生活自理,行走活动无明显受限。经髋臼后柱重建手术后疗效显著。
3 讨论
髋臼后壁大面积缺损,后柱无有效支撑,股骨头不能获得髋臼有效包裹,第一次手术按常规髋臼后壁骨折处理,虽术中复位固定无失稳,但其粉碎性后壁骨块连续性差,对负重应力、关节内外侧肌群收缩力的对抗性差,术中只是静力性稳定,术后关节活动即失去有效支撑,手术方式过于简单,导致第一次手术失败。通过对髋臼前后柱之前后路联合切口,先稳定前柱,再用自体松质骨加骨水泥重建髋臼后柱,达到后柱坚强,后壁形态恢复,并配合骨水泥型人工髋臼形成完整髋臼外形,可以修复脱位病因。而该病例其股骨头反复脱位,头面软骨破坏塌陷,结合其年龄,选择置换其坏死几率很高之股骨头,也是一种正确手术选择,可以有效避免第三次手术,减少患者痛苦及经济负担。髋臼后柱重建是此例手术成功之关键。
参考文献
[1]《骨科手术图谱》唐英翰主编—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
[2]《骨科手术学》(上、下册)/邱贵兴,戴尅戎主编——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