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突破口,走出教学困境

来源 :语文周刊·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c1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与实施,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方式也经历了理念与教学行为的革命,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但在文言文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把课堂教学的主要精力放在对文言文的讲解释义上,而忽视了学生对文言文的诵读。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由此可见,把诵读作为突破口,才能使文言文教学取得实效。下面,就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初中文言文诵读教学的策略。
  一、轻松诵读,培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兴趣,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才能得以调动,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采取各种方法让学生较为轻松地诵读文言文,在诵读中产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正如英国教育家洛克所说:“教师的重大作用和技巧就在尽力使一切事情变容易,尤其是在学习文字方面,最不应该使儿童感到窘迫。”为此,对要诵读的文言文,可先让学生整体感受、理清思路,达到学生轻松诵读,从而培养学生文言学习兴趣之目的。
  例如,在《卖油翁》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从整体上感受文章思路,笔者先范读课文,然后通过学生小组间的互助合作,理清思路。由于课文浅显易懂,通过合作小组内自主探索、交流和对话,学生能够较准确地复述整个故事。然后再让学生自由诵读,学生自然会感觉在诵读中没有什么障碍,学得很轻松,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
  二、规范诵读,教给方法
  叶圣陶老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新课标规定:“要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所以,文言文的诵读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诵读的方法。对于一篇新的文言文,要给学生提出要求和规范,让学生在朗读中动口、动手和动脑。例如,在《陌上桑》的教学中,笔者首先对学生提出要求:在诵读中要注意语气语调,并体味诗作的优美语言和情感意蕴。当然,老师也要引导学生提问质疑,指导学生探究思考,促成学生感悟创新,有所发现。正如一句话所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例如,在《桃花源记》一课的诵读中,有一句“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如果不能准确断句,不但朗读拗口,甚至可能出现对文意的错误理解。因此,在诵读中,要不仅要对学生提出规范和要求,还要教给学生以诵读的方法。
  笔者在文言文教学中,积极进行大胆尝试,努力创造出更好的教学方式,始终把诵读作为教学方法的首选。例如,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教学中,笔者将“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文义”作为教学重点,反“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作为教学难点。教学中,辅以教师的引导、启发,让学生通过本文的诵读,学会积累一点文言文学习的方法。
  三、反复诵读,培养语感
  人们常说:“熟读百遍,其义自见。”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地提出诵读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尤其对于文言文,反复诵读非常重要。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但文字是抽象的,情感是抽象的,诵读则可化抽象为形象。在反复诵读中,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意思的领悟,而且能够积累语言材料从而扩大知识面,提高阅读能力和说话能力,还培养了学生较强的语感。
  例如,在《陋室铭》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就采用了反复诵读的教学策略。首先,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时,指名两位同学对课文进行诵读,结果一个读得悲凉凄楚,一个读得激昂慷慨,都不符合课文的本味。其次,经过师生互动、学生间合作探究,弄清楚课文意思,再让学生自由诵读。最后,在学生怀着对刘禹锡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崇敬的基础上,再次诵读课文,学生读得声情并茂酣畅淋漓。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施教之功,贵在得法”。总之,在初中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在诵读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教给学生以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只有以诵读为教学的突破口,才能锻炼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从而最终走出文言文教学的困境。
其他文献
一  郭璞《游仙诗》有鲜明的述志写怀、咏叹抒情特色,借“游仙”寄托现实感受和理想追求,突破了游仙之趣,是抒情诗在晋代的特殊表现形式,在空洞的玄言诗盛行的时潮下,以其情志抒写独放异彩。它是晋代难得的抒情咏怀诗,是晋诗中的珍品,在我国抒情咏怀诗的发展史上有特殊的地位和价值。  《游仙诗》第五:  逸翮思拂霄,迅足羡远游。清源无增澜,安得运吞舟?圭璋虽特达,明月难暗投。潜颖怨青阳,陵苕哀素秋。悲来恻丹心
期刊
选入语文教材的课文时有变化,我想这绝不会是任意而为之,而一定是有编订者的良苦用心。历史的选择总是残酷而无情的,随着岁月的流逝,上一世纪的文艺家们,有的已逐渐被历史所遗忘,而有的却从历史的长河里跳了出来,以自己的卓越贡献和成就证明他的价值,并且越来越发出艺术的金闪闪的光亮。夏衍就是属于后者,而夏衍曾经说过“在我的作品里如果说价值,《包身工》当属最大”。  《包身工》又重新出现在了语文课本中,不可否认
期刊
诗歌鉴赏题从语言、技巧、意象三个方面来考查学生,然而学生最怕关于表达技巧考查。本人根据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浅析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一、表达技巧的内涵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
期刊
在高三复习过程中,有很多时候,教师和学生的精力都花在了做题上,但却事倍功半。所以,把握好这一环节很重要。  一、精心选题  不能随便找一套题就给学生做,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去选择,给学生印题前要看好题的内容和难度适合不适合,最好是自己先做了再确定用不用,有没有做和讲的必要。  二、有选择地讲  不能所有的选题都讲,没有重点,流于过程,既费时间又没有效果。较简单的题完全可以不讲,目的就是督促学生自学
期刊
李白的《蜀道难》,该如何进行问题设计,我有一点体会。  从“难”字入手,展开讨论、分析。“难”字是本诗的诗眼,把它分析、理解透彻,就抓住了本诗的关键,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作者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表现“蜀道之难”的?作者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突出“蜀道之难”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主旋律似的句子,在文章中出现三次,有何作用?三个问题,紧扣“难”字生发开来。  第一问:  “蜀道难,难于上
期刊
网络媒体的出现,为作文教学提供了新的舞台,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下面,笔者就利用网络媒介开辟作文教学新路径谈谈自己的管窥之见。  一、激趣: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造成作文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不浓,不喜欢作文课,不喜欢写作文。“作文难,作文繁,见了作文就犯困,见了作文就头疼。”成了学生的一句口头禅。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作文教学的手段有限,形式单一。日久
期刊
一、江苏高考题  从近三年江苏卷的命题特点来看,话题作文已经衰微,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了,给定材料的命题作文依然是主流,新材料作文虽有上升趋势,但因其开放性而不被人看好,只在全国卷等部分地区使用。从江苏卷的命题习惯以及多方反馈的信息,2010年的江苏卷作文依然采取命题作文的形式。  从命题内容来看,所有作文题都指向了新课程规定的人文话题三个向度,即“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纵观江苏
期刊
游过长城的人,在一起谈论长城。有的说“长城真雄伟”,有的说“长城真古老”,有的说“长城真奇妙”。这些看法都是人们游长城后的感受。对同一事物,不同人有不同感受,这是因为人们的兴趣不同,阅历不同,认识能力不同。在作文中,如果能把自己最真切的那一点感受写出来,这样的作文就有了个性,就显得真实、深刻。  那么,我们怎样去获得真切的感受呢?  一、感受人的真情  与人交往,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中总能感受到某种思
期刊
众所周知,文章的生命贵在真情。作为语文老师就要意识到并做到,还学生以真诚,还作文以真实,让真情成为作文永恒的魅力。那么,学生怎样才能写出真挚情感?怎样才能写出真挚情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想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写作要饱含丰富的情感  俗话说:“言为心声,文贵情真。”唯有情真、情深,作者才能思路通畅,文如泉涌,读者才能为之动容,受到感染,引起共鸣。真情是文章的生命源泉,没有真情,这泉就会
期刊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载体。学习文言文,不仅可以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而且可以从中吸收有生命力的语言,感受流动着的思想,借鉴古人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技巧。然而,在文言文教学中,有些老师过分强调字、词、句的认读,力求字字落实、句句解说,将千古名篇拆成了一堆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久而久之,学生觉得文言文僵化、无趣、呆板、枯燥。要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最有效的途径是把读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