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与实施,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方式也经历了理念与教学行为的革命,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但在文言文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把课堂教学的主要精力放在对文言文的讲解释义上,而忽视了学生对文言文的诵读。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由此可见,把诵读作为突破口,才能使文言文教学取得实效。下面,就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初中文言文诵读教学的策略。
一、轻松诵读,培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兴趣,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才能得以调动,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采取各种方法让学生较为轻松地诵读文言文,在诵读中产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正如英国教育家洛克所说:“教师的重大作用和技巧就在尽力使一切事情变容易,尤其是在学习文字方面,最不应该使儿童感到窘迫。”为此,对要诵读的文言文,可先让学生整体感受、理清思路,达到学生轻松诵读,从而培养学生文言学习兴趣之目的。
例如,在《卖油翁》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从整体上感受文章思路,笔者先范读课文,然后通过学生小组间的互助合作,理清思路。由于课文浅显易懂,通过合作小组内自主探索、交流和对话,学生能够较准确地复述整个故事。然后再让学生自由诵读,学生自然会感觉在诵读中没有什么障碍,学得很轻松,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
二、规范诵读,教给方法
叶圣陶老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新课标规定:“要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所以,文言文的诵读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诵读的方法。对于一篇新的文言文,要给学生提出要求和规范,让学生在朗读中动口、动手和动脑。例如,在《陌上桑》的教学中,笔者首先对学生提出要求:在诵读中要注意语气语调,并体味诗作的优美语言和情感意蕴。当然,老师也要引导学生提问质疑,指导学生探究思考,促成学生感悟创新,有所发现。正如一句话所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例如,在《桃花源记》一课的诵读中,有一句“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如果不能准确断句,不但朗读拗口,甚至可能出现对文意的错误理解。因此,在诵读中,要不仅要对学生提出规范和要求,还要教给学生以诵读的方法。
笔者在文言文教学中,积极进行大胆尝试,努力创造出更好的教学方式,始终把诵读作为教学方法的首选。例如,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教学中,笔者将“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文义”作为教学重点,反“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作为教学难点。教学中,辅以教师的引导、启发,让学生通过本文的诵读,学会积累一点文言文学习的方法。
三、反复诵读,培养语感
人们常说:“熟读百遍,其义自见。”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地提出诵读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尤其对于文言文,反复诵读非常重要。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但文字是抽象的,情感是抽象的,诵读则可化抽象为形象。在反复诵读中,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意思的领悟,而且能够积累语言材料从而扩大知识面,提高阅读能力和说话能力,还培养了学生较强的语感。
例如,在《陋室铭》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就采用了反复诵读的教学策略。首先,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时,指名两位同学对课文进行诵读,结果一个读得悲凉凄楚,一个读得激昂慷慨,都不符合课文的本味。其次,经过师生互动、学生间合作探究,弄清楚课文意思,再让学生自由诵读。最后,在学生怀着对刘禹锡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崇敬的基础上,再次诵读课文,学生读得声情并茂酣畅淋漓。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施教之功,贵在得法”。总之,在初中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在诵读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教给学生以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只有以诵读为教学的突破口,才能锻炼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从而最终走出文言文教学的困境。
一、轻松诵读,培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兴趣,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才能得以调动,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采取各种方法让学生较为轻松地诵读文言文,在诵读中产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正如英国教育家洛克所说:“教师的重大作用和技巧就在尽力使一切事情变容易,尤其是在学习文字方面,最不应该使儿童感到窘迫。”为此,对要诵读的文言文,可先让学生整体感受、理清思路,达到学生轻松诵读,从而培养学生文言学习兴趣之目的。
例如,在《卖油翁》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从整体上感受文章思路,笔者先范读课文,然后通过学生小组间的互助合作,理清思路。由于课文浅显易懂,通过合作小组内自主探索、交流和对话,学生能够较准确地复述整个故事。然后再让学生自由诵读,学生自然会感觉在诵读中没有什么障碍,学得很轻松,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
二、规范诵读,教给方法
叶圣陶老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新课标规定:“要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所以,文言文的诵读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诵读的方法。对于一篇新的文言文,要给学生提出要求和规范,让学生在朗读中动口、动手和动脑。例如,在《陌上桑》的教学中,笔者首先对学生提出要求:在诵读中要注意语气语调,并体味诗作的优美语言和情感意蕴。当然,老师也要引导学生提问质疑,指导学生探究思考,促成学生感悟创新,有所发现。正如一句话所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例如,在《桃花源记》一课的诵读中,有一句“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如果不能准确断句,不但朗读拗口,甚至可能出现对文意的错误理解。因此,在诵读中,要不仅要对学生提出规范和要求,还要教给学生以诵读的方法。
笔者在文言文教学中,积极进行大胆尝试,努力创造出更好的教学方式,始终把诵读作为教学方法的首选。例如,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教学中,笔者将“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文义”作为教学重点,反“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作为教学难点。教学中,辅以教师的引导、启发,让学生通过本文的诵读,学会积累一点文言文学习的方法。
三、反复诵读,培养语感
人们常说:“熟读百遍,其义自见。”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地提出诵读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尤其对于文言文,反复诵读非常重要。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但文字是抽象的,情感是抽象的,诵读则可化抽象为形象。在反复诵读中,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意思的领悟,而且能够积累语言材料从而扩大知识面,提高阅读能力和说话能力,还培养了学生较强的语感。
例如,在《陋室铭》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就采用了反复诵读的教学策略。首先,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时,指名两位同学对课文进行诵读,结果一个读得悲凉凄楚,一个读得激昂慷慨,都不符合课文的本味。其次,经过师生互动、学生间合作探究,弄清楚课文意思,再让学生自由诵读。最后,在学生怀着对刘禹锡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崇敬的基础上,再次诵读课文,学生读得声情并茂酣畅淋漓。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施教之功,贵在得法”。总之,在初中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在诵读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教给学生以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只有以诵读为教学的突破口,才能锻炼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从而最终走出文言文教学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