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英语戏剧史上,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通常被称作继莎士比亚和肖伯纳之后的第三代英语剧作家代表,在美国文学史上,他又被公认为美国戏剧之父。奥尼尔一生致力于悲剧创作,是一位著名的悲剧大师,他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总的倾向是悲观的。“我们本身就是悲剧,是已经写成和尚未写成的悲剧中最令人震惊的悲剧”,这种思想植根于他个人的坎坷生活,尤其是他的童年和青年时代。奥尼尔自己的一生就是颇具悲剧色彩的。他出生在纽约市一家旅馆里,父亲是当时美国著名的演员,常在美国作巡回演出,童年时代的奥尼尔经常随行,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1906年他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但是一年后就被校方开除。之后就开始了很长时间的、对他的创作也有着重大影响的漂泊生涯,他从事过多种职业,在最底层生活过,也饱尝过生活的艰辛。1909年到洪都拉斯淘金,结果染上了疟疾被迫回国,帮助管理父亲的剧团,后来他不满足于这种生活,又离家到过南非、中美洲等地,当过水手、做过记者,还演过戏。这一段时间是他人生中很灰暗的时期,他酗酒过度,又染上了肺结核,精神沮丧得险些自杀。在养病期间他阅读了易卜生和斯特林堡等大师的剧作,开始进行严肃的思考,决定进行戏剧创作。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是奥尼尔创作的鼎盛时期,他最受称道的作品有《天边外》、《琼斯皇》、《安娜·克里斯蒂》、《毛猿》等。
《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是奥尼尔作家生涯的最后一部作品,在他死后才上映。在这部剧作中奥尼尔戏剧性再现了自己生命中的绝望和悲痛。这部根据奥尼尔自己的家庭经历写成的剧本可谓字字句句都是血泪。剧中的父亲蒂龙曾经是一位演员,因成功地饰演了基督山伯爵而跻身于富豪之列,但却为人吝啬,在家中独断专行。母亲玛丽由于丈夫的演员职业遭受社会偏见,与朋友和家庭断绝交往,多数时间独自一人呆在廉价的旅馆里虚度光阴,无处倾诉自己的心声,长期的精神郁闷,加上庸医曾经用吗啡为她治疗病痛,使她逐步染上了吸毒的恶习。她的长子杰米无固定职业,整日游手好闲、酗酒赌博逛妓院,放荡落魄,成了百老汇的艺术游民。小儿子埃德蒙身体却体弱多病,身染顽疾肺结核,对前途悲观失望,沉湎于不切实际的想象之中。剧本分三幕,从象征着希望的早晨到希望开始动摇的中午,最后进入了象征着绝望的黑夜。整整一天这一家人都在互相指责,都对彼此怀着不满和愤恨,但是这种恨又交织着内心深处的爱,所以格外令人心碎。剧中每个人都有自己这么做的理由,但是不幸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剧中人和作者本人都在为这个问题困扰,都没有找到答案。到了午夜,家庭悲剧似乎演完了,可是这却只是无数痛苦的日子中的一天而已。萨特的那句“他人即地狱”在这里变成了“家人即地狱”。
奥尼尔写的悲剧大都是家庭悲剧,家庭的悲剧和战争及其他灾难造成的悲剧一样是毁灭性的。奥尼尔把自己的家庭悲剧写到他的最后一部剧本里,由此可见那种记忆是多么深刻,那种痛苦的经验一直延续到他死的那一天,甚至延续到他的下一代。奥尼尔的剧本里很少写到善与恶的对立和冲突,他要探讨的并不是恶如何成为一种摧残性的力量对善造成伤害,而是探讨人类渺小的身躯如何必须去承受巨大的痛苦。可以说,他在他最后一部剧作中表达了对人的同情和理解,也是以这种方式释放了自己从童年和青年以来的痛苦经验,同时达成了对他自己家人的谅解。他有一个酗酒成性的哥哥,对他的人生观的形成曾经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他有一个吝啬得接近于葛朗台的父亲,还有一个吸毒的母亲,在那个时代,女人吸毒是被认为很可怕的,只有妓女才会接触毒品这类东西。我们可以猜想,奥尼尔心中的那个伤口其实一直就没有愈合,而这部作品好像是一次揭开伤疤,又好像是一次真正的伤口处理,只有进行伤口清理,才有可能真正结痂愈合。奥尼尔到底有没有愈合,我们不得而知。但是确实可见的是,他理解了他的家人。每个人都有着无法克服的,说是心理障碍也好,说是一种病也好。但是他们都尽了最大的努力来克服:在那个充满了隐忧的早晨,每个人都装作充满希望的样子,但是人显然是太软弱了,和那种击倒人的力量相比是太软弱了。那种击倒人的力量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所带来的那种痛苦的情绪。有时候,人并不是被外界力量直接击倒的,就像癌症,很多时候,打败我们的是我们的绝望,我们的痛苦的心情,而非那种直接的肉体痛苦。奥尼尔和爱伦·坡一样,爱伦·坡看到的是人的恐惧心理使人走向毁灭,而奥尼尔写的是人的痛苦使人无法自拔。剧中的玛丽就是奥尼尔的母亲的翻版,她为什么吸毒7就像她的两个儿子为什么酗酒一样,是因为太痛苦了。这种痛苦超出了人类心灵所能承受的范围,逃避似乎是人类所能做的唯一的选择。
令人心碎的是,这种逃避并不是因为缺乏勇气而逃避,因为事实上我们看到每个人都在尽最大的努力,都在试图战胜那种病,但是最后还是被击倒了。有一个细节,他们的父亲蒂龙先生很小气很吝啬,甚至在埃德蒙被诊断的确是得了肺结核,唯一治愈的希望就是到好一点的疗养院去养病后,狄龙居然还在哭穷,希望医生介绍一些便宜的疗养院,结果医生给他们推荐了一个类似于慈善机构那样的地方,等于是把儿子送进了收容所等死。晚上,当儿子回家后,因为没关前厅的一盏小灯,父子间又爆发了激烈的争吵,到后来蒂龙忽然想起儿子有病快要死了,才感觉很羞愧,于是剧中写到,蒂龙忽然变得很宽容很慷慨起来,说没关系,点吧,点着吧,甚至还主动打开了好几盏灯,把家里弄得灯火通明。这期间父子俩做了一番长谈,埃德蒙也从父亲的叙述中受了感动,他对父亲似乎有了新的认识,感情也从怨恨鄙视到了理解宽容,他知道每个人都有治不好的病,他母亲的毒瘾治不好了,而他父亲的对金钱的过分悭吝也治不好,父亲只能被束缚在他的那种思维和行为模式里。在开着好几盏灯的长谈里,一瞬间我们好像会产生一种幻觉,抱有一种幻想,好像一切都是还有希望的,人类也可以战胜他们的疾病,就像蒂龙也能战胜他的吝啬。但是接下来我们看到蒂龙最终还是没能克服自己的悭吝,他终于对房间里点那多么灯感到心疼了,于是他又一盏一盏关掉了那些灯,这灯光象征性地打开,又象征性地被掐灭,暗示了人的根深蒂固的顽固,人的那些可怕的天性根本很难改变,人的疾病无法治愈。人想要克服那些负面的东西是那么艰难,这对人的意志力来说实在是太过分的挑战。
因此,奥尼尔与人们达成了和解,可是他却无法与上帝达成和解。因为,人类确实是那么努力地去战胜那些击倒人的力量,去克服痛苦和恐惧,而这种力量又远远超出了人的力量,为什么上帝不伸出援手呢?这是奥尼尔最终也没能找到答案的问题。人类很软弱,为什么上帝不给人以精神力量来抵御痛苦呢?就像奥尼尔的母亲,她是那么虔诚的天主教徒,为什么上帝就不曾给她力量呢?不是谁都是圣经中约伯那样的先知,奥尼尔也不是像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样的先知型的作家,能真的从苦难中更加坚定信仰。我们做不了先知,做不了圣人,无法从痛苦中超越,只能以一种慢性自杀的方式去缓解生命中的痛苦,要么借酒浇愁,要么借毒品来麻醉。早在《天边外》中,奥尼尔就表现出对于上帝的强烈质疑,他借罗伯特之口说:“如果真有一个上帝,我要从我的心眼里诅咒他。”而在这部作品里,上帝也是缺席的。人只好孤独地、痛苦地走向通往死亡的漫漫长路。
《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是奥尼尔作家生涯的最后一部作品,在他死后才上映。在这部剧作中奥尼尔戏剧性再现了自己生命中的绝望和悲痛。这部根据奥尼尔自己的家庭经历写成的剧本可谓字字句句都是血泪。剧中的父亲蒂龙曾经是一位演员,因成功地饰演了基督山伯爵而跻身于富豪之列,但却为人吝啬,在家中独断专行。母亲玛丽由于丈夫的演员职业遭受社会偏见,与朋友和家庭断绝交往,多数时间独自一人呆在廉价的旅馆里虚度光阴,无处倾诉自己的心声,长期的精神郁闷,加上庸医曾经用吗啡为她治疗病痛,使她逐步染上了吸毒的恶习。她的长子杰米无固定职业,整日游手好闲、酗酒赌博逛妓院,放荡落魄,成了百老汇的艺术游民。小儿子埃德蒙身体却体弱多病,身染顽疾肺结核,对前途悲观失望,沉湎于不切实际的想象之中。剧本分三幕,从象征着希望的早晨到希望开始动摇的中午,最后进入了象征着绝望的黑夜。整整一天这一家人都在互相指责,都对彼此怀着不满和愤恨,但是这种恨又交织着内心深处的爱,所以格外令人心碎。剧中每个人都有自己这么做的理由,但是不幸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剧中人和作者本人都在为这个问题困扰,都没有找到答案。到了午夜,家庭悲剧似乎演完了,可是这却只是无数痛苦的日子中的一天而已。萨特的那句“他人即地狱”在这里变成了“家人即地狱”。
奥尼尔写的悲剧大都是家庭悲剧,家庭的悲剧和战争及其他灾难造成的悲剧一样是毁灭性的。奥尼尔把自己的家庭悲剧写到他的最后一部剧本里,由此可见那种记忆是多么深刻,那种痛苦的经验一直延续到他死的那一天,甚至延续到他的下一代。奥尼尔的剧本里很少写到善与恶的对立和冲突,他要探讨的并不是恶如何成为一种摧残性的力量对善造成伤害,而是探讨人类渺小的身躯如何必须去承受巨大的痛苦。可以说,他在他最后一部剧作中表达了对人的同情和理解,也是以这种方式释放了自己从童年和青年以来的痛苦经验,同时达成了对他自己家人的谅解。他有一个酗酒成性的哥哥,对他的人生观的形成曾经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他有一个吝啬得接近于葛朗台的父亲,还有一个吸毒的母亲,在那个时代,女人吸毒是被认为很可怕的,只有妓女才会接触毒品这类东西。我们可以猜想,奥尼尔心中的那个伤口其实一直就没有愈合,而这部作品好像是一次揭开伤疤,又好像是一次真正的伤口处理,只有进行伤口清理,才有可能真正结痂愈合。奥尼尔到底有没有愈合,我们不得而知。但是确实可见的是,他理解了他的家人。每个人都有着无法克服的,说是心理障碍也好,说是一种病也好。但是他们都尽了最大的努力来克服:在那个充满了隐忧的早晨,每个人都装作充满希望的样子,但是人显然是太软弱了,和那种击倒人的力量相比是太软弱了。那种击倒人的力量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所带来的那种痛苦的情绪。有时候,人并不是被外界力量直接击倒的,就像癌症,很多时候,打败我们的是我们的绝望,我们的痛苦的心情,而非那种直接的肉体痛苦。奥尼尔和爱伦·坡一样,爱伦·坡看到的是人的恐惧心理使人走向毁灭,而奥尼尔写的是人的痛苦使人无法自拔。剧中的玛丽就是奥尼尔的母亲的翻版,她为什么吸毒7就像她的两个儿子为什么酗酒一样,是因为太痛苦了。这种痛苦超出了人类心灵所能承受的范围,逃避似乎是人类所能做的唯一的选择。
令人心碎的是,这种逃避并不是因为缺乏勇气而逃避,因为事实上我们看到每个人都在尽最大的努力,都在试图战胜那种病,但是最后还是被击倒了。有一个细节,他们的父亲蒂龙先生很小气很吝啬,甚至在埃德蒙被诊断的确是得了肺结核,唯一治愈的希望就是到好一点的疗养院去养病后,狄龙居然还在哭穷,希望医生介绍一些便宜的疗养院,结果医生给他们推荐了一个类似于慈善机构那样的地方,等于是把儿子送进了收容所等死。晚上,当儿子回家后,因为没关前厅的一盏小灯,父子间又爆发了激烈的争吵,到后来蒂龙忽然想起儿子有病快要死了,才感觉很羞愧,于是剧中写到,蒂龙忽然变得很宽容很慷慨起来,说没关系,点吧,点着吧,甚至还主动打开了好几盏灯,把家里弄得灯火通明。这期间父子俩做了一番长谈,埃德蒙也从父亲的叙述中受了感动,他对父亲似乎有了新的认识,感情也从怨恨鄙视到了理解宽容,他知道每个人都有治不好的病,他母亲的毒瘾治不好了,而他父亲的对金钱的过分悭吝也治不好,父亲只能被束缚在他的那种思维和行为模式里。在开着好几盏灯的长谈里,一瞬间我们好像会产生一种幻觉,抱有一种幻想,好像一切都是还有希望的,人类也可以战胜他们的疾病,就像蒂龙也能战胜他的吝啬。但是接下来我们看到蒂龙最终还是没能克服自己的悭吝,他终于对房间里点那多么灯感到心疼了,于是他又一盏一盏关掉了那些灯,这灯光象征性地打开,又象征性地被掐灭,暗示了人的根深蒂固的顽固,人的那些可怕的天性根本很难改变,人的疾病无法治愈。人想要克服那些负面的东西是那么艰难,这对人的意志力来说实在是太过分的挑战。
因此,奥尼尔与人们达成了和解,可是他却无法与上帝达成和解。因为,人类确实是那么努力地去战胜那些击倒人的力量,去克服痛苦和恐惧,而这种力量又远远超出了人的力量,为什么上帝不伸出援手呢?这是奥尼尔最终也没能找到答案的问题。人类很软弱,为什么上帝不给人以精神力量来抵御痛苦呢?就像奥尼尔的母亲,她是那么虔诚的天主教徒,为什么上帝就不曾给她力量呢?不是谁都是圣经中约伯那样的先知,奥尼尔也不是像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样的先知型的作家,能真的从苦难中更加坚定信仰。我们做不了先知,做不了圣人,无法从痛苦中超越,只能以一种慢性自杀的方式去缓解生命中的痛苦,要么借酒浇愁,要么借毒品来麻醉。早在《天边外》中,奥尼尔就表现出对于上帝的强烈质疑,他借罗伯特之口说:“如果真有一个上帝,我要从我的心眼里诅咒他。”而在这部作品里,上帝也是缺席的。人只好孤独地、痛苦地走向通往死亡的漫漫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