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企业管理必须根植于一定的文化基础之上,才能具有生命力。中国传统文化所阐释的先义后利、以人为本、诚实信用和自强不息等人文思想都对当前加强现代企业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企业管理;传统文化;现代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2-0011-02
现代企业制度作为一项社会管理制度,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打上文化的烙印,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地区长期历史积淀下来的民族文化必然会反映到企业管理的方式上,换句话说,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必须与特定区域的文化相适应,把特定的文化因素融合到企业管理制度之中,这样建立起来的现代企业制度才能具有凝聚力和生命力。当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企业体制改革的核心任务,现代企业制度成为国企改革理论中的核心概念。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中国确立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1993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确立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在国有企业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既要体现经济因素的规律性,又要体现文化因素的地域性,只有把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融汇吸收进来,才能克服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的阻力,为企业发展开辟道路。
一、“先义后利”——追求道德和利益的统一
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伦理文化。在儒家思想中,“仁”是核心,义则是规范人道德、行为的当然准则,在处理“利”与“义”的关系时,要“先义后利”。孔子的这种义利观避免了社会成员之间在利益不一致的情况下,因利益关系而发生冲突。儒家思想虽然本质上是伦理道德思想,但也并不排斥“利”,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1]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爱财并不是可耻的事,即使是君子也有获得利益的权利,但利益的取得不能损害义,要生财有道,从而达到道德修养与利益追求的和谐统一。企业作为经济组织,追求利益无可厚非,没有正常的利润实现,企业就不能发展,也无法生存。企业既是经济组织,同时也是社会组织,它在实现利润、追求发展的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社会道义责任,企业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必须在社会道义的大前提下来实现,不能损害社会的公共利益。对于企业“义”的规范,处于高层次的是经营者提高道德修养、自我约束,自觉在经营行为中遵守社会道德,重义轻利,以道德的力量约束那种纯粹的、自利的市场经济行为。而“义”的最低限度表现为法律的规范,以国家的强制力来调整企业的经营行为,禁止企业为获得自身利益而损害公众的整体利益,制止“不义”行为的产生,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建设法治社会的今天,尤其具有现实的意义。企业的经营行为首先不能违法,然后才有可能上升到道德层面。因此,追求道德与利益的统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是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对企业的客观要求。
二、“以人为本”——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
“仁”是儒家思想的最高目标。孔子把“仁”的基本含义都定义为“爱人”,他强调仁爱之道要尊重别人,推己及人,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企业管理本质上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管理方式,要求在组织设计上以员工为中心,重视员工个人价值实现的需要;鼓励员工创新发展。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人,无论怎样先进的管理方法最终都必须落实到具体的人上。当前,我国企业管理中忽视员工作为“人”的本性需求,把员工单纯作为一种资源来管理,员工在企业中被动地按照工作程序工作,个人价值实现与企业发展不能保持一致,难以调动工作积极性,也无法产生对企业的归属感。现代企业管理要求把员工不再视为“经济人”,而看作是有社会需求、精神需求、自我价值实现的“社会人”。要求企业管理者正确认识员工个人价值实现的心理需要,尊重员工的人格和自尊心,通过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制定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为员工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氛围。重视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智力优势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的经营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人才状况,企业之间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之间的竞争。要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发现人才,发挥人才的技术优势,帮助人才实现自身价值则是现代企业管理首要解决的问题。所以说,以人为本的文化传统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以人为本的理念所激发出的员工的巨大创造力和凝聚力,无疑将给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竞争优势。
三、“诚实守信”——恪守经营准则
“诚信”是儒家伦理思想中的重要道德规范,是指言行一致,言出必践,待人处事信守承诺。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2]意思是说,人如果没有诚信,就不可能在世上立足。他甚至把“诚信”与“军队”“粮食”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问题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汉代董仲舒则把“仁义礼智信”并列为“五常”,他认为诚信对于治理国家具有重要意义,他说:“伐丧无义,叛盟无信。无信无义,故大恶之。” [3]意思是说,不守诚信是最大的恶事。诚信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优良传统,从古至今,凡是成功的商人莫不把诚信作为首要的信条,宁可自身经济利益受损,也绝不让诚信的形象受到半点损失。历史上著名的晋商、徽商能成为商界的一代传奇,除了其本身敏锐的商业嗅觉,其始终不渝地坚持诚信理念更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英国管理者罗杰·福兰克说:“世界上最容易损害一个经理威信的,莫过于被人发现在进行欺骗。”诚信是企业立足的根本,也是维护规范有序的经济秩序的内在要求。首先,良好的企业信用有利于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使市场经济在公平、公正和平等交易的基础上有序开展。第二,现代信用体系的逐步完善,企业良好的信誉有利于保持客户群,减少融资成本,提高信贷资质,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投资力度,扩大资源配置空间,更好地组织自己的经济活动,促进经济发展。第三,企业员工内部之间诚信关系的建立,有利于企业形成凝聚力和战斗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企业的核心领导者首先要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这样才能赢得员工的信任,就像“日本著名企业家士光敏夫所说:对于员工,为了真正做到相互信赖,首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可以信赖的’,不要一味要求对方信赖自己。给了下属承诺,就必须不折不扣地去实行”[4]。可见诚信虽然属于道德范畴,而实际的经济活动中,诚信却转化为企业的无形资产,实践证明,拥有诚信就拥有市场,就有具有了成功的资本。
四、“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
自强不息的精神从根本上讲就是儒家文化精神,也是千百年来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优良传统的历史积淀 。孔子认为,自强不息精神表现为有志有德之人所拥有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5]强调人要有担当道义、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同时,自强不息还表现为勇于创新的精神。“变而通之以尽利。”[6] 这种创新变革的思想,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都成为社会要求变革的思想武器。在企业竞争全球化、经济发展一体化的今天,市场经济实际上是科技经济,风险经济。科技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支撑企业做大做强的关键因素,企业掌握了最尖端的科技就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但同时,也要看到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新产品的研发同样面临着巨大的风险,科技创新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以及存在失败的可能性,都会对企业的经营造成很大的影响。应对这样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需要企业管理者,特别是处于核心的决策者在创新能力和承担风险能力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素质,把企业的长远规划和近期发展综合考虑,既不能墨守成规、不思进取;也不能急功近利,铤而走险,要在科学决策的基础上,有敢于冒险和敢于承担风险的观念和气魄。另一方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要把自强不息创新精神融入到企业文化层面,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在机遇与风险面前敢于挑战,勇于创新。通过规范的和人性化的制度管理,把企业发展和员工人生价值的实现有机统一起来,从而调动所有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现代企业管理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理念,任何一种管理方式都必须根植与特定的文化传统中,只有把文化传统中优秀的因素与先进的管理方式紧密地紧合起来,这样的管理制度才具有生命力和凝聚力。中国拥有悠久的传统文化,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优秀的人文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把这些先进的传统思想融合到现代企业管理的建设中,必将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企业管理;传统文化;现代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2-0011-02
现代企业制度作为一项社会管理制度,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打上文化的烙印,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地区长期历史积淀下来的民族文化必然会反映到企业管理的方式上,换句话说,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必须与特定区域的文化相适应,把特定的文化因素融合到企业管理制度之中,这样建立起来的现代企业制度才能具有凝聚力和生命力。当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企业体制改革的核心任务,现代企业制度成为国企改革理论中的核心概念。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中国确立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1993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确立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在国有企业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既要体现经济因素的规律性,又要体现文化因素的地域性,只有把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融汇吸收进来,才能克服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的阻力,为企业发展开辟道路。
一、“先义后利”——追求道德和利益的统一
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伦理文化。在儒家思想中,“仁”是核心,义则是规范人道德、行为的当然准则,在处理“利”与“义”的关系时,要“先义后利”。孔子的这种义利观避免了社会成员之间在利益不一致的情况下,因利益关系而发生冲突。儒家思想虽然本质上是伦理道德思想,但也并不排斥“利”,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1]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爱财并不是可耻的事,即使是君子也有获得利益的权利,但利益的取得不能损害义,要生财有道,从而达到道德修养与利益追求的和谐统一。企业作为经济组织,追求利益无可厚非,没有正常的利润实现,企业就不能发展,也无法生存。企业既是经济组织,同时也是社会组织,它在实现利润、追求发展的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社会道义责任,企业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必须在社会道义的大前提下来实现,不能损害社会的公共利益。对于企业“义”的规范,处于高层次的是经营者提高道德修养、自我约束,自觉在经营行为中遵守社会道德,重义轻利,以道德的力量约束那种纯粹的、自利的市场经济行为。而“义”的最低限度表现为法律的规范,以国家的强制力来调整企业的经营行为,禁止企业为获得自身利益而损害公众的整体利益,制止“不义”行为的产生,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建设法治社会的今天,尤其具有现实的意义。企业的经营行为首先不能违法,然后才有可能上升到道德层面。因此,追求道德与利益的统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是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对企业的客观要求。
二、“以人为本”——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
“仁”是儒家思想的最高目标。孔子把“仁”的基本含义都定义为“爱人”,他强调仁爱之道要尊重别人,推己及人,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企业管理本质上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管理方式,要求在组织设计上以员工为中心,重视员工个人价值实现的需要;鼓励员工创新发展。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人,无论怎样先进的管理方法最终都必须落实到具体的人上。当前,我国企业管理中忽视员工作为“人”的本性需求,把员工单纯作为一种资源来管理,员工在企业中被动地按照工作程序工作,个人价值实现与企业发展不能保持一致,难以调动工作积极性,也无法产生对企业的归属感。现代企业管理要求把员工不再视为“经济人”,而看作是有社会需求、精神需求、自我价值实现的“社会人”。要求企业管理者正确认识员工个人价值实现的心理需要,尊重员工的人格和自尊心,通过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制定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为员工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氛围。重视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智力优势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的经营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人才状况,企业之间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之间的竞争。要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发现人才,发挥人才的技术优势,帮助人才实现自身价值则是现代企业管理首要解决的问题。所以说,以人为本的文化传统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以人为本的理念所激发出的员工的巨大创造力和凝聚力,无疑将给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竞争优势。
三、“诚实守信”——恪守经营准则
“诚信”是儒家伦理思想中的重要道德规范,是指言行一致,言出必践,待人处事信守承诺。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2]意思是说,人如果没有诚信,就不可能在世上立足。他甚至把“诚信”与“军队”“粮食”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问题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汉代董仲舒则把“仁义礼智信”并列为“五常”,他认为诚信对于治理国家具有重要意义,他说:“伐丧无义,叛盟无信。无信无义,故大恶之。” [3]意思是说,不守诚信是最大的恶事。诚信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优良传统,从古至今,凡是成功的商人莫不把诚信作为首要的信条,宁可自身经济利益受损,也绝不让诚信的形象受到半点损失。历史上著名的晋商、徽商能成为商界的一代传奇,除了其本身敏锐的商业嗅觉,其始终不渝地坚持诚信理念更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英国管理者罗杰·福兰克说:“世界上最容易损害一个经理威信的,莫过于被人发现在进行欺骗。”诚信是企业立足的根本,也是维护规范有序的经济秩序的内在要求。首先,良好的企业信用有利于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使市场经济在公平、公正和平等交易的基础上有序开展。第二,现代信用体系的逐步完善,企业良好的信誉有利于保持客户群,减少融资成本,提高信贷资质,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投资力度,扩大资源配置空间,更好地组织自己的经济活动,促进经济发展。第三,企业员工内部之间诚信关系的建立,有利于企业形成凝聚力和战斗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企业的核心领导者首先要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这样才能赢得员工的信任,就像“日本著名企业家士光敏夫所说:对于员工,为了真正做到相互信赖,首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可以信赖的’,不要一味要求对方信赖自己。给了下属承诺,就必须不折不扣地去实行”[4]。可见诚信虽然属于道德范畴,而实际的经济活动中,诚信却转化为企业的无形资产,实践证明,拥有诚信就拥有市场,就有具有了成功的资本。
四、“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
自强不息的精神从根本上讲就是儒家文化精神,也是千百年来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优良传统的历史积淀 。孔子认为,自强不息精神表现为有志有德之人所拥有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5]强调人要有担当道义、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同时,自强不息还表现为勇于创新的精神。“变而通之以尽利。”[6] 这种创新变革的思想,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都成为社会要求变革的思想武器。在企业竞争全球化、经济发展一体化的今天,市场经济实际上是科技经济,风险经济。科技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支撑企业做大做强的关键因素,企业掌握了最尖端的科技就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但同时,也要看到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新产品的研发同样面临着巨大的风险,科技创新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以及存在失败的可能性,都会对企业的经营造成很大的影响。应对这样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需要企业管理者,特别是处于核心的决策者在创新能力和承担风险能力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素质,把企业的长远规划和近期发展综合考虑,既不能墨守成规、不思进取;也不能急功近利,铤而走险,要在科学决策的基础上,有敢于冒险和敢于承担风险的观念和气魄。另一方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要把自强不息创新精神融入到企业文化层面,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在机遇与风险面前敢于挑战,勇于创新。通过规范的和人性化的制度管理,把企业发展和员工人生价值的实现有机统一起来,从而调动所有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现代企业管理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理念,任何一种管理方式都必须根植与特定的文化传统中,只有把文化传统中优秀的因素与先进的管理方式紧密地紧合起来,这样的管理制度才具有生命力和凝聚力。中国拥有悠久的传统文化,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优秀的人文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把这些先进的传统思想融合到现代企业管理的建设中,必将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