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ckxing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学研究表明:单调机械地重复,大脑皮质的兴奋点容易受到抑制。因此那种题型单调、内容枯燥的数学课,不会使学生的注意力长时间地集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只能是一句空话。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恰当的数学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这样学生不但会集中注意力,还会积极思考,其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s到培养。因此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创设情境,有目的地进行数学教学的探究。
  一、在似是而非的问题上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出看似正确实则错误的问题情境,制造悬念,引发学生对问题的好奇,从而产生兴趣,在学生急于想明白其中的道理时,其求知欲望是可想而知的。这样,学生由于在知识方面产生不和谐,就会通过进一步收集信息,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解答这类问题,明白不能以直观感觉代替逻辑推理。如下面的两个问题。
  1.判断命题2≥1的真假(1978年某省数学竞赛试题)
  问题提出之后,许多同学认为命题2≥1是假命题,理由是2只能大于1,而不能等于1。当你告诉他们2≥1是真命题时,感到很奇怪,其主要原因是对“≥”的含义理解得不正确,实际上2≥1可以表达为2不小于1。实际与知识经验相矛盾,悬念由此而生,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习兴趣也被激发出来。
  2.比较0.99……和1的大小
  提出此问题后,许多同学对“无限”认识不足,虽然也会机械地用将无限循环的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把0.99……化成1,但在比较大小时用认为0.99……到底等于多少,教师可引导学生用方程来解。
  设0.99……=x
  则两边同乘以10后,9.99……=10x
  即9+x=10x
  解之:x=1
  学生由于受负迁移的影响,判断明显失误,计算的结果,令人大吃一惊。
  通过变换问题情境,学生从仅凭单一的直观感觉走向严谨的理性思维,思维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二、在模拟实际问题上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根据现实生活中的素材,设计出模拟性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应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发挥聪明才智,灵活运用书本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发挥出自己的创新才能。
  如:某班级用50元钱买两种笔记本,其单价分别为1.9元和2.9元,问买这两种笔记本各几本正好将钱花完?
  分析:按常规解决,这个问题可用不定方程求解,但求解过程比较烦琐,通过进一步观察可知,两种笔记本的单价的尾数相同,欲使花的钱数为整数,共买的个数必须是10的倍数,即可能是10、20、30……因为两种笔记本共花50元,所以共买的个数只能是20。(想想为什么?)这样便可将问题转化为列二元一方议程组或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
  练习:有10筐橘子,其中混有一筐次品的,正品每个都是50克重,而次品每个都是45克重。一天,客户要把橘子运走,为了不耽误时间,怎样用一台电子秤(精确到1克)只称一次就把次品找出来?
  三、在知识交汇点上设计问题情境
  在思维上会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由于知识点的交汇,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可能会有新的突破,创新意识也会得到提高。
  如: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中线把这个三角形的周长分为12和21两部分,求这个三角形底边的长。
  本题在三角形与方程不等式的交汇点上创设问题情境,其背景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结构,渗透了数与形结合的思想,即可通过列方程来求出底边长,但在题目给出的数据中,哪部分是12,哪部分是21,没有确定,还需进行讨论,求出值后,还应符合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并涉及不等式的知识,故设计思维角度广阔。
  四、在各学科的联系中创设问题情境
  如解三角形的教学中:早在1671年,两个法国天文学家就测出了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大约为385400km,他们是怎样测出两者之间距离的呢?在数学发展历史上,受到天文测量、航海测量和地理测量等方面实践活动的推动,解三角形的理论得到不断发展,并被用于解决许多测量问题,这些问题仅运用初中锐角知识是解不出的。而运用之后要学的关于三角形的两大定理就可以解决这些测量问题。学生在对宇宙怀有的神秘的向往中体会到数学的神奇与无穷的魅力,更加激发了对新知识探求的欲望。在教学中适当地涉及各学科之间的联系,突出数学学科的基础性与它无穷的力量,渗透学数学的必要性的教育,激发学生对数学这一门学科的喜爱。
  五、在新旧知识的矛盾处创设情境
  新旧知识的矛盾,学生的直观表象与客观事实之间的矛盾,生活经验与科学知识之间的矛盾,都可以引起学生对新事物的疑问。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是让学生先处在一种矛盾状态,以矛盾拨动学生的心弦,再通过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对比、讨论、归纳,不仅能使学生进一步地理解新的知识,而且对学生情感、态度、意志等方面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例如:在讲授“有理数乘法”时,先复习小学学过的正有理数的乘法:3 3 3 3=3×4,3×4就是4个3相加,接着提出问题:3×(-4)是什么意思呢?总不能说是负4个3相加吧?那又该如何理解呢?于是产生疑问,教师利用矛盾冲突,激发学生思考,逐步诱导。前面已学过可用正负数表示两个相反意义的量,在学有理数加法时是在数轴上进行的,如向东走7米再向西走4米,两次一共向东走3米,即7 (-4)=3,那么,有理数的乘法能否在数轴上进行呢?这样,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动机与欲望。
  总之,创设问题情境,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使数学更加贴近于生活,让它真正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使数学在学生眼里变得亲切一些、熟悉一些。学生学习的数学应该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具有活力和灵性。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加强知识与实际的联系,课堂上学生通过活动获取知识,突出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学习方法,训练思维。情境化课堂教学,能以情境为导线,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情境的过程中学到数学知识,培养和发展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情境的创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在使用开发新教材的过程中应结合本班学生实际,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创设出更好的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他们更积极、更主动地参与对知识的发生、发展的探究中去,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新课改精神。
其他文献
概述了铲运机工作机构主要工作参数及各构件相关尺寸的确定,介绍了一些计算分析的方法。 The main working parameters of scraper working mechanism and the related dimen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是当前最常见的甲状腺疾病之一。目前尚缺乏针对性的治疗药物,常规抗甲状腺药物无法解决甲状腺细胞过度增殖和甲亢复发问题。林兰教授从医50余载,对甲亢的治疗
新课程倡导的快乐学习,旨在摒弃传统教学中灌输知识、束缚思维的教学,让学生在宽松怡悦的氛围中,展开思维的翅膀,遨游知识的海洋,去快乐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为此,教师在课
在略读课文教学中,许多语文教师进入了误区,表现如下:(一)将略读课文作为“自由文本”摆在课外,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或轻描淡写、放任自流,课堂上,让学生随便读几遍,老师不指导,不总结、反思,如“蜻蜓点水”,轻轻带过。(二)略读文本难以取舍,非常谨慎。略读文本在内容或语言点来看,文质兼美,深受学生喜欢。但如果对略读进行精细的讲解,又有浪费课时之嫌。(三)略读和混读,无主次,无差异,可谓“齐头并进”。这些
摘 要: 数学是一种文化,一种语言。近年来,“数学写作”日益成为数学课程改革的热点话题。当前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而数学是一门重要学科。数学教育工作者正以新课改为契机,努力探索研究,一改数学枯燥乏味、让人厌烦的局面,把其转变成为学生心目中的一种“美丽”科学。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培养写作能力 提高学习智慧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不满足只给结果的学习活动,而是渴望自己自
11月28日至30日,省纪委在成都召开了第二次全省纪检工作研讨会。各市地州纪委负责同志,省纪检学会常务理事,部分企业、县纪委的负责同志,以及部份论文作者共七十人参加了会
在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在努力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美在和谐,在教学中,我们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能技巧,力求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得到发展。  一、重视对话,创设朗读与感悟的和谐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是沟通读与悟的桥梁。语文教师要善于借助一系列的对话来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重视学生情感的融入,在读、悟的过程中理解文本,进入情境,与主人公之间进行
摘 要: “读写结合”是语文能力训练的必由之路,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原因,语文教学没能走出读写两张皮的窘境, 如何使 “读写结合”的理念转化为语文教学的基本手段,并有效地应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呢?本文力图从寻找读写结合的联结点角度入手分六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读写结合 联结点    叶圣陶先生指出:“读与写甚有关系,读之得法,所知广博,眼光提高,
期刊
摘 要: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不再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给学生创造环境,鼓励学生“观察”、“操作”、“发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合作交流,学生能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个性品质,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  关键词: 数学课堂教学 新课程 新理念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不再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给学生创造环境,鼓励学生“观察”、“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