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具体教学中,很多时候教师只重视对单一文章的细致解读而忽视了教材编排的整体性,使学生在学习中无法形成完整的框架体系。在很多学生甚至教师看来,语文教材的学习和考试似乎没有太大关联,所以大家往往会忽视对教材的学习利用,或是将教材的学习和高考考题强行对接,将对课本的解读和高考的各种题型直接挂钩。虽然这样可能在短时间里会使分数略有提高,但学生只能停留在学习语文的浅层面——只会“做题”而已,而对于阅读及写作则感到深深无力。
从2009年开始,我省进入新课改的全新阶段,所使用的人教版教材在整体设计上也有了质的变化,由以前的单一教材和读本的模式转变为必修教材、选修教材以及读本三大板块相结合的多重模式。在原有课时量不变的基础上,大家纷纷感到教学任务极为繁重,教材上不完,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仅流于表面,无法获得质的提高。笔者目前在高二年级,因此,试以高二语文教学为依托,通过对其他课改区模式的学习,结合我校的实际以及学生现有基础,尝试将这三套文本有机地整合利用,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写作能力。
一、对人教版教材阅读资源整合教学的认识
高二阶段学生需要学习的教材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四)》、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语文读本四》《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五)》、选修教材《演讲与辩论》《语文读本五》。
按照《湖北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湖北省《高考说明》以及湖北省高考语文试卷命题的相关要求,为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实现更大的教育价值,我们尝试将这些文本资源进行整合,可以依照文本的题材特征归类,划分为以下几个阅读板块:古诗词阅读、古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以及实用类文本阅读。依照学生的既有知识以及现阶段阅读能力,我们采取集中教学与分散自学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课堂上的高效教学和课外的自主阅读,构建学生的人文情感,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提升写作能力,为高三阶段学生写出高水平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整合教材文本资源的具体做法
1.对人教版必修与选修教材以及配套读本中的文本进行取、舍、调、补,以强化阅读教学的针对性为目标,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
人教版教材在编排上注重了整体性,但是在具体运用上我们可以灵活对待。这样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相关能力。
我们确定高二年级语文的教学重点是古诗词教学、文言文教学以及作文的结构与逻辑方面的教学。
必修四第一单元的三篇戏剧篇幅长,我们舍弃了《窦娥冤》的前两折以及《哈姆莱特》,但在课外导入“名著导读”中的《莎士比亚戏剧》,同时增补了《读本四》中的《长亭送别》以及《普罗米修斯》,指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戏剧的语言特色、人物的精神以及思想内涵和时代意义,让学生领悟到别样的情怀。在《雷雨》教学中我们导入梳理探究章节的《影视文化》,指导学生观看明星版话剧《雷雨》,引导学生从艺术的角度立体地读懂作品,解读人生。
因为近两年来湖北省高考在小阅读上选用的是论述类文本阅读,所以我们舍弃了必修五中的《谈中国诗》《作为生物的社会》《宇宙的未来》。
在古诗词鉴赏方面,我们依托《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古代诗歌发展概述》对学生进行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演变、流派和风格有一个系统的认知。再借助教材中的赏析指导教会学生掌握鉴赏古代诗词的方法。除了重点讲解必修四的宋词单元,还挑选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前三个单元中的多个篇目,结合湖北省高考中诗词鉴赏的考点,引导学生在读懂的基础上,探究考点旨要。在提升阶段,引导学生用优美灵动的语言来表述对诗词意境的感悟,进而感悟人生,提升生命的境界。
在文言文的阅读教学上,除了完成必修四的三篇文言文和必修五的四篇文言文外,我们还选择了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自主赏析部分的《庖丁解牛》《项羽之死》《阿房宫赋》以及《演讲与辩论》中的《齐桓晋文之事》等优秀篇目。从所选文章涉及的体裁、题材以及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积累等方面看,这些篇目似乎足够了,但是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拓展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我们在课外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先秦诸子散文》以及《唐宋八大家选读》的若干有代表性的篇目,夯实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上的基础。
在作文教学上,依托必修四“表达交流”章节的四个要点,即“学习横向展开议论”“纵向展开议论”“学习反驳”“学习辩证分析”,引入选修教材《演讲与辩论》中的“范例学习”章节,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重视并学习文章的章法布局、逻辑辨析以及语言表达的多重方式。
2.深挖教材阅读文本中的训练点,在大容量的阅读中实行精讲精练,以推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加速从阅读到写作的转换。
曾有学者做过实验,将两组阅读和写作能力相当的学生进行对比:一组在一个月内每天写一篇文章,而另一组则要求在一个月内,将阅读和写作两项活动交叉进行。结果在一个月后,第一组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没有太明显的进步,而第二组在阅读和写作能力上则有质的飞跃。因此,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在阅读教学中不断地强化写作知识,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关注文本的人文精神与时代气息,学生将不会再被如何写作文困扰。
在高二阶段,学生通过对大量诗词的学习,能系统掌握诗歌鉴赏的角度、方法,能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作者是如何在国运不兴、个体被放逐等种种不幸中获得对生命大道的深切体悟,这对学生而言也是一笔永久的财富。
其次,在对诗词意境的体悟和表述中,学生能透过凝练的诗句,从文学的角度去看待生活中的日常事物和场景,渐渐地能够用诗意的眼光来重新看待世界。写作文时,他们眼中就不再只有枯燥无味的论点论据,笔下也不再只有干涩停滞的无力表述或空洞虚华的文字堆砌,而是能够透出灵动的、文化的色彩。
其实,古诗词与古代散文只是外在形式的不同,其内涵和结构上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在对古代散文的解读中,学生同样也能获益匪浅。尤其是对先秦诸子散文的学习,更能让学生在汪洋恣肆、大气磅礴或如涓涓细流的文笔之中获得精神的洗礼和灵魂的顿悟。无论是2013年湖北卷高考作文“上善若水任方圆”还是前些年江西卷的“孟子三乐”,无不凸显出我们语文教学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以及对学生传统文化底蕴的考查和希冀。
再次,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我们必须重视《演讲与辩论》中的篇目,无论是那些时代巨人的演讲名篇还是著名的论辩故事,都能让学生在诵读与表演中极大地领略到语言的魅力,锻炼了更具技巧性的语言运用能力,同时还能让他们站在巨人的肩上,站在时代的高度去重新认知这个世界。为什么现阶段我们很难看到学生写出有力度、有见解的文章?这是我们必须深思的问题。
三、对人教版教材文本阅读资源优化整合的一些体会
1.优化文本教学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这一阶段养成良好的精神品质和较强的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以及表达能力,才能为高三年级的强化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
2.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发挥引导作用,同时更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优化整合教材文本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依据《湖北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结合学生实际能力,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不能强行拔高,更不能一味压低。要注意学生的反馈,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及时调整,以实现收益的最大化。
3.对文本的优化和挖掘,也是我们转换教学思路,实现新课改精神的一大实践。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我们必须认识到,学生和教师是借助教材的资源而不是浅层次地学习教材。人教版的新教材在编排上本身就分为几大模块,各有侧重,这也为我们实现教材的整合利用提供了可能性以及可行性。
从2009年开始,我省进入新课改的全新阶段,所使用的人教版教材在整体设计上也有了质的变化,由以前的单一教材和读本的模式转变为必修教材、选修教材以及读本三大板块相结合的多重模式。在原有课时量不变的基础上,大家纷纷感到教学任务极为繁重,教材上不完,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仅流于表面,无法获得质的提高。笔者目前在高二年级,因此,试以高二语文教学为依托,通过对其他课改区模式的学习,结合我校的实际以及学生现有基础,尝试将这三套文本有机地整合利用,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写作能力。
一、对人教版教材阅读资源整合教学的认识
高二阶段学生需要学习的教材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四)》、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语文读本四》《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五)》、选修教材《演讲与辩论》《语文读本五》。
按照《湖北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湖北省《高考说明》以及湖北省高考语文试卷命题的相关要求,为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实现更大的教育价值,我们尝试将这些文本资源进行整合,可以依照文本的题材特征归类,划分为以下几个阅读板块:古诗词阅读、古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以及实用类文本阅读。依照学生的既有知识以及现阶段阅读能力,我们采取集中教学与分散自学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课堂上的高效教学和课外的自主阅读,构建学生的人文情感,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提升写作能力,为高三阶段学生写出高水平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整合教材文本资源的具体做法
1.对人教版必修与选修教材以及配套读本中的文本进行取、舍、调、补,以强化阅读教学的针对性为目标,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
人教版教材在编排上注重了整体性,但是在具体运用上我们可以灵活对待。这样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相关能力。
我们确定高二年级语文的教学重点是古诗词教学、文言文教学以及作文的结构与逻辑方面的教学。
必修四第一单元的三篇戏剧篇幅长,我们舍弃了《窦娥冤》的前两折以及《哈姆莱特》,但在课外导入“名著导读”中的《莎士比亚戏剧》,同时增补了《读本四》中的《长亭送别》以及《普罗米修斯》,指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戏剧的语言特色、人物的精神以及思想内涵和时代意义,让学生领悟到别样的情怀。在《雷雨》教学中我们导入梳理探究章节的《影视文化》,指导学生观看明星版话剧《雷雨》,引导学生从艺术的角度立体地读懂作品,解读人生。
因为近两年来湖北省高考在小阅读上选用的是论述类文本阅读,所以我们舍弃了必修五中的《谈中国诗》《作为生物的社会》《宇宙的未来》。
在古诗词鉴赏方面,我们依托《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古代诗歌发展概述》对学生进行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演变、流派和风格有一个系统的认知。再借助教材中的赏析指导教会学生掌握鉴赏古代诗词的方法。除了重点讲解必修四的宋词单元,还挑选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前三个单元中的多个篇目,结合湖北省高考中诗词鉴赏的考点,引导学生在读懂的基础上,探究考点旨要。在提升阶段,引导学生用优美灵动的语言来表述对诗词意境的感悟,进而感悟人生,提升生命的境界。
在文言文的阅读教学上,除了完成必修四的三篇文言文和必修五的四篇文言文外,我们还选择了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自主赏析部分的《庖丁解牛》《项羽之死》《阿房宫赋》以及《演讲与辩论》中的《齐桓晋文之事》等优秀篇目。从所选文章涉及的体裁、题材以及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积累等方面看,这些篇目似乎足够了,但是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拓展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我们在课外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先秦诸子散文》以及《唐宋八大家选读》的若干有代表性的篇目,夯实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上的基础。
在作文教学上,依托必修四“表达交流”章节的四个要点,即“学习横向展开议论”“纵向展开议论”“学习反驳”“学习辩证分析”,引入选修教材《演讲与辩论》中的“范例学习”章节,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重视并学习文章的章法布局、逻辑辨析以及语言表达的多重方式。
2.深挖教材阅读文本中的训练点,在大容量的阅读中实行精讲精练,以推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加速从阅读到写作的转换。
曾有学者做过实验,将两组阅读和写作能力相当的学生进行对比:一组在一个月内每天写一篇文章,而另一组则要求在一个月内,将阅读和写作两项活动交叉进行。结果在一个月后,第一组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没有太明显的进步,而第二组在阅读和写作能力上则有质的飞跃。因此,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在阅读教学中不断地强化写作知识,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关注文本的人文精神与时代气息,学生将不会再被如何写作文困扰。
在高二阶段,学生通过对大量诗词的学习,能系统掌握诗歌鉴赏的角度、方法,能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作者是如何在国运不兴、个体被放逐等种种不幸中获得对生命大道的深切体悟,这对学生而言也是一笔永久的财富。
其次,在对诗词意境的体悟和表述中,学生能透过凝练的诗句,从文学的角度去看待生活中的日常事物和场景,渐渐地能够用诗意的眼光来重新看待世界。写作文时,他们眼中就不再只有枯燥无味的论点论据,笔下也不再只有干涩停滞的无力表述或空洞虚华的文字堆砌,而是能够透出灵动的、文化的色彩。
其实,古诗词与古代散文只是外在形式的不同,其内涵和结构上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在对古代散文的解读中,学生同样也能获益匪浅。尤其是对先秦诸子散文的学习,更能让学生在汪洋恣肆、大气磅礴或如涓涓细流的文笔之中获得精神的洗礼和灵魂的顿悟。无论是2013年湖北卷高考作文“上善若水任方圆”还是前些年江西卷的“孟子三乐”,无不凸显出我们语文教学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以及对学生传统文化底蕴的考查和希冀。
再次,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我们必须重视《演讲与辩论》中的篇目,无论是那些时代巨人的演讲名篇还是著名的论辩故事,都能让学生在诵读与表演中极大地领略到语言的魅力,锻炼了更具技巧性的语言运用能力,同时还能让他们站在巨人的肩上,站在时代的高度去重新认知这个世界。为什么现阶段我们很难看到学生写出有力度、有见解的文章?这是我们必须深思的问题。
三、对人教版教材文本阅读资源优化整合的一些体会
1.优化文本教学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这一阶段养成良好的精神品质和较强的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以及表达能力,才能为高三年级的强化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
2.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发挥引导作用,同时更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优化整合教材文本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依据《湖北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结合学生实际能力,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不能强行拔高,更不能一味压低。要注意学生的反馈,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及时调整,以实现收益的最大化。
3.对文本的优化和挖掘,也是我们转换教学思路,实现新课改精神的一大实践。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我们必须认识到,学生和教师是借助教材的资源而不是浅层次地学习教材。人教版的新教材在编排上本身就分为几大模块,各有侧重,这也为我们实现教材的整合利用提供了可能性以及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