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国家地质公园是重要的地质资源和旅游资源,本文在回顾近几年地质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景泰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同时针对石林公园科技旅游的发展方向尝试性进行可行性的论证。
关键词:国家地质公园;科技旅游;开发模式
中图分类号:F592.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2-0153-04
1.地质公园研究进展与发展现状
地质旅游在我国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地质公园”计划的推动,国土资源部于2001年3月16日准批成立了第一批国家地质公园11个,截止到2006年,我国共建立世界地质公园18处,国家地质公园138处。
1.1 地质公园的概念
地质公园是由一系列具有特殊科学意义,稀有性和美学价值的地质遗迹所组成,它的存在不只具有地质意义,还可能具有考古、生态学、历史或文化价值。世界地质公园的建立有双重目的,一是要保护环境,二是要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1]。
按照“国家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的定义,地质公园规划方案包含了保护利用地质遗迹和地质景观内容:①面积不小于10km2,具有优美景观、特殊生态或地形,具有国家代表性,未经过人类开采、聚居或建设;②为长期保护自然原野景观、原生动植物群、特殊生态系统设置的保护区;③应由国家最高权利机构采取措施,限制工商业及聚居开发,禁止伐木、采矿、设厂、农耕、放牧及狩猎等行为,以有效地维护自然及生态平衡;④保持现有自然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准许游人进入,可作为现代及未来的科研、教育、游览与启智场所[2]。
国土资源部对地质公园的定义是:“地质公园是以具有特殊的科学意义,稀有的自然属性,优雅的美学观赏价值,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分布范围的地质遗迹景观为主体;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并具有生态、历史和文化价值;以地质遗迹保护,支持当地经济、文化教育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为人们提供具有较高科学品味的观光游览、度假休闲、保健疗养、科学教育、文化娱乐的场所,同时也是地质遗迹景观和生态环境的重点保护区,地质研究与普及的基地”[3]。
1.2 地质旅游资源的研究
旅游资源是旅游目的地籍以吸引旅游者的最重要因素,也是确保旅游开发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地质公园的建立为开发新的旅游资源提供了基础,而这种新的旅游资源的开发也促进了地质公园的发展。
对于地质旅游资源的定义,不同的学者做出了不同的定义。《中国旅游地质资源图说明书》定义为:具有旅游价值的地质遗迹和与地质体直接有关的人类活动遗迹。冯天驷指出:由地质作用形成的自然旅游资源都可称为地质旅游资源,一部分与地质形体有直接关系的旅游资源也可称为人文地质旅游资源[4]。郭威、丁华将地质旅游资源定义为那些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实施旅游行为的,能被旅游业利用,具有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生态效应的地质遗迹和地质体、地质作用直接有关的人类活动遗迹[5]。
关于“地质旅游资源”与“旅游地质资源”,在现有的大多数学术著作中无明确的界定,甚至有些是相混淆的。杨世瑜指出旅游地质资源是指具有旅游价值,可供人类游览、观赏、休闲、疗养、考察、探险的各种地质景观、地质遗迹、地质现象及地质环境,是一种独特的和宝贵的地质资源,它泛指可作为旅游活动或发展旅游产业的一切地质资源;而地质旅游资源则是旅游地质资源中供专项地质旅游的那部分资源[6]。
1.3 地质公园科技旅游开发
地质科技旅游是指开发旅游地质资源(即那些具有旅游价值的地质遗迹和与地质体直接有关的人类活动遗迹)利用地质遗迹进行旅游活动,大力宣传与之有关的地质科学知识,尤其是地质遗迹的形成,演化和发展规律,以提高人们的地学知识和保护地质环境的意识[7](66)。
金利霞等人提出我国地质公园科技旅游的开发模式主要有三种:①生态科普与地质科技旅游并重模式;②以地质科技旅游为主,辅以生态及其他旅游项目的混合模式;③以生态科普为主,地质科技旅游和其他旅游项目为辅的混合模式[7](68-69)。
1.4 地质公园走科技旅游开发道路的意义
目前我国对地质公园的旅游开发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资源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的还比较少,虽然在概念研究中提到了地质公园的科研教育功能,在产品设计和开发模式中也体现了地质公园的科技效用,但事实上我国地质公园的旅游资源开发还处于初步阶段,实践经验远远落后于理论研究,其开发项目也主要集中于观光旅游、生态旅游、度假旅游、漂流、民俗旅游等大众化的旅游产品,对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的科技方面还没有充分利用。
地质公园与其他性质的自然园(区)不同,进行科技旅游的开发有以下好处:①保护地质自然遗产及原有景观特色,维护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②以地质遗迹景观为中心来规划景点、景区,可突出自然科学情趣、山野风韵观光等多种功能,形成独特风格和地域特色的科学公园;③建立地质公园博物馆和解说教育系统等科普旅游设施,可揭示地质科学奥秘;④深度开发独特的科研价值,将地质公园变为一处野外科普教育基地,寓教于乐,使游客在游览公园时能获得地学科普知识,这对游人特别是青少年游客有很大的吸引力。
2.实证研究
2.1 选择景泰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的依据
景泰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位于黄河上游的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东南部中泉乡龙湾村,北距景泰县城70公里,南离甘肃省省会兰州136公里,面积34平方公里,其中石林面积16平方公里。景泰黄河石林在揭示黄河上游干旱石林地貌的发展演化规律、地质环境演变规律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在甘肃地区,地质遗迹资源整体开发滞后,与资源优势极不相称,本文旨在通过对景泰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的实证研究为甘肃省地区地质公园的地质旅游资源开发起示范作用。
2.2 景泰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开发现状
黄河石林景区内狭谷皆以沟命名,从东南至西北,共有八沟之多。正在开发的饮马沟大峡谷内有“雄狮当关”、“猎鹰回首”、“大象吸水”、“千帆进发”、“西天取经”、“月下情侣”、“屈原问天”等众多景点。景区内除石林外,尚有龙湾绿洲、滩坝戈壁、黄河曲流、河心洲及沙滩等景点[8]。石林与黄河山环水转,动静结合,有峰林映水之妙,是景区的主体资源。
景区将黄河、石林、沙漠、戈壁、绿洲、农庄等多种资源巧妙结合在一起,推出七大主体旅游项目:体验风情畜力车、黄河漂流羊皮筏子、龙湾古水车、人间仙境盘龙洞、“农家乐”西部乡俗游、风情万种的篝火晚会、宗教圣地清凉寺,其次坝滩的滑沙、捡黄河奇石、沙滩排球以及石林猎奇探险等也是景区内别有情趣的娱乐项目。
2.3 景泰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存在的问题
在甘肃省内国家级和省级地质公园共有15个,其中国家级地质公园共有4个,分别是2001年12月授予的以雅丹地貌和黑色戈壁滩为地质特征的甘肃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以恐龙足印化石为主要地质遗迹的甘肃刘家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2004年3月授予的由桔黄色砂砾岩构成的石柱、石笋为特征的景泰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以丹霞地貌为特征的平凉崆峒山国家地质公园[9]。但由于开发力度不够,长期以来游客对其了解甚少,例如堪称世界之最的敦煌雅丹地质公园、刘家峡恐龙足印化石平时很少有人问津,大多数游客对崆峒山的了解往往也只限于它的道教文化和自然风景。
近年来景泰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开发方兴未艾,羊皮筏子漂流、沙滩浴、做客农家等旅游项目深受游客欢迎。但是基本上仍停留在一般风景区的开发项目上,未能充分体现地质公园的独有特色。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第一 没有正确认识到地质公园的内涵及价值
公园的开发项目主要集中于观光旅游、休闲度假、黄河漂流、民俗风情旅游等大众化的旅游产品,而对地质公园特殊的地质旅游资源没有充分利用,深入挖掘。虽然挂着国家地质公园的牌子,但宣传推介仍停留在传统风景区方面和影视基地方面,对相应的地质科学内容重视程度不够,不能充分挖掘地质旅游资源,降低了地质公园的科学品味和内涵。同时,过分的开发和不充分的保护造成景区环境压力过大,产生负面影响。
第二 地质公园旅游规划开发忽略地质专业人才的重要作用
景区的管理和服务机构及导游人员普遍缺乏系统的地理学知识的学习,导致景区内资源管理和保护得不到地质专业知识的支撑;旅游标识不能突出地质景观旅游资源,地质科技旅游特色不突出;在景区讲解过程中,只停留在对石林的形状和传说讲解的表面性上,缺乏对地质地貌的成因、演变和保护的科学解释,地质教育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地质公园内缺少地质科学内容宣传介绍,造成地质公园名不副实。
第三 景区缺乏高科技手段支持,科技开发资金投入不够
就我国数量庞大的国家地质公园而言,应用GIS的国家地质公园还是凤毛麟角,只有吉林长白山、广东丹霞山、四川九寨沟等少数几个国家地质公园建立了地理信息系统[10],与美国等国的国家地质公园GIS的建设和管理相比,石林景区的GIS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利用地质科学成果进行旅游规划、景区景点的策划和制定等方面,现代技术支持还不够。
3.景泰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科技旅游开发
3.1 景泰黄河石林地质概况
3.1.1 地质构造:
石林景区是一处主要由新构造运动控制,雨洪冲蚀、重力崩塌和风蚀共同作用形成的地质地貌景观,它的形成演化过程清晰地记录了青藏高原抬升以来这一地区古地理环境的变迁。石林发育于2.5亿年前的北山运动时期。距今65~23百万年,强烈的燕山运动使甘肃大部分地区褶皱上升,米家山、松山升起,奠定了本区地形、地貌的格局。
景区核心景观——古石林群形成于210万年前的积砂砾岩层,由于新构造运动,雨洪侵蚀及重力崩塌,形成许多高80~200米的峭壁、岩柱组成的峰林和峰丛。
石林及周边地区分布着距今约5亿年的古奥陶系变质岩系,盆地中有沉积形成的下更新统灰黄色、灰紫色砾岩、局部夹粉红色砂岩的五泉山组砾岩;沟谷中有多级跌水陡坎和水流携带泥沙在石林表面形成的泥幔;黄河在此形成Ⅰ、Ⅱ级阶地、河心滩;还有风蚀作用形成的新月形沙丘。
3.1.2 石林地貌
景泰黄河石林是中国垂直节理发育最完整的沙砾石林地貌群,景区内石林与峡谷、断崖并存,由于地壳运动、风化、雨蚀等地质作用,形成了以黄色砂砾岩为主,造型千姿百态的石林地貌奇观。以河湖砂砾岩为主的集雅丹、丹霞、峰林为一体的地貌奇观成为公园的主体。
在沟谷的不同位置分布着石林不同时期的形态:在沟谷最上游及沟岸两侧分布着石林地貌的最初形态——冲蚀凹槽和石芽;在沟谷的中部有石林发育早期的峰丛地貌;沟谷下游两侧有成熟期的形态为圆柱状、圆锥状、笋状、蘑菇状、城堡状等的峰林地貌;还有主要分布于饮马沟、豹子沟上游的石林发育较晚期的地貌形态——孤峰及晚期的地貌形态——残丘和崩塌。在各个沟谷内还分布着圆形、长条形、纺锤形等不同形状的风蚀穴和风蚀壁龛;在盘龙沟下游有风蚀作用改造岩壁上的泥幔形成的状如窗棂的特殊地貌——窗棂地貌及风蚀作用沿层理改造峰林形成的后期地貌形态——摇摆石。
3.2 科技旅游产品设计
为了保护、开发和利用好这些丰富的地质旅游资源,就需要将科技赋予旅游开发之中,充分挖掘地质景观的地理科技内涵,提高景区资源品味,设计出能满足旅游者新的消费理念的科技旅游产品,实施科技旅游发展战略。
3.2.1 市场定位
景泰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的科技旅游市场类型可以划分为狭义市场和广义市场,狭义市场指地质及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科考市场,而广义市场强调科普、观光和健身等功能的大众市场。从该地质公园的开发现状来看,其市场定位既要面向专业化市场(学生教学旅游、专家学者科考旅游、一般科技工作者科考旅游),又要面向大众化市场(普通旅游者科普教育旅游、普通旅游者观光、探奇),而后者更是公园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3.2.2 开发新型产品、实施精品带动战略
第一 开展以广大旅游者为对象的地质科普旅游活动,扩大地质遗迹知识的普及,使公园成为传播知识、开展科普的基地。在游览景区过程中增添科学内容,如对该地区的地质运动,气候变化等知识的讲解。讲解词中应减少神话和传说比重,还应通俗易懂,如可将“节理”讲解为“裂隙”,使游客不会感到讲解的枯燥乏味,失去游览的兴趣。景区还可以在特定时间内组织由地质专家带领的徒步旅游,寓科普教育于游览,寓知识传播于休闲。
第二 开展以中、小学为主体的教学旅游。通过参观石林博物馆,让学生了解地学知识,认识地质地貌现象,普及地质科学知识;在观景廊观看雄伟的石林全景;在水车园了解水车原理;介绍黄河相关知识,了解黄河水污染严重的现状,增强学生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良好意识。
第三 公园还可与大学和科研单位合作,开展以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和专业人员为主的科考旅游活动,共同开展地质科学研究,通过共同研究提高公园的科技含量,甚至可以成为某些重大地学问题的研究基地或中心,进行地质考察,野外研究,甚至还可以组织专题研讨会。公园还可与专家合作出版相关地质书籍、照片、光盘甚至是一些标本和模型,把科普宣传从野外延续到室内甚至是游客离开公园之后。
3.3 解说教育系统
解说教育系统是指运用各种媒体和表达方式,使特定信息传播并到达信息接受者中间,帮助信息接受者了解相关事物的性质和特点并达到服务与教育的基本功能[11]。
由于地质公园与一般风景区相比,以科研价值和科普旅游为主导,属高层次高品味的旅游地,所以地质公园的解说教育系统一般分为景区教育解说系统、景区道路布局指示、景区服务设施说明三部分。
3.3.1 景区教育解说系统
景区教育解说系统是地质公园科技旅游的重点,是地质公园教育功能发挥的必要基础。如在石林风景区内特殊地质作用形成的形状奇特的石笋、石柱、石峰等旁边应重点树立环保性解说牌示对其地质地貌演变过程、特点、成因进行科学的解释说明;在必要时还可以配有地学专业知识培训合格的导游人员图文音并茂的讲解,还可以给游客发放可携式电子解说工具。景区内还可以专门出版有关石林地质地貌的书籍、平剖面地质图、制作各种相关画册、照片集、明信片、DVD等,以及三维动态模拟技术的各种高科技视听产品。
3.3.2 景区道路布局指示
景区道路布局直接影响游客游玩时的顺序和方便程度,在考察了黄河石林风景区内的道路布局后,认为该景区内的道路布局比较合理。但在旅游旺季景区内游人增加时应考虑到景区容量,要适时限制景点的游客数,还应根据不同的地域分化出不同的保护等级和不同的旅游线路。景区内应该对不同的旅游线路有明确详细的牌示(包括路段距离,难易度,趣味性和科普性的比重),方便旅游者在选择时作出判断。
其次,由于石林特殊的地质情况,鉴于地形、水和土壤的化学成分、肥力、山坡稳定以及地下水、黄河水的流动模式等是地质作用的主要决定因素,要对景区时时监控,在第一时间发现地质地貌的变动,并在易侵蚀地段,拐弯处设置各种方向指示牌,危险地段设置忠告警示牌,并在生态脆弱地段设置提示牌,避免对石林地质景观的践踏和破坏。
3.3.3 景区服务设施说明
景区服务设施说明主要是在游客服务中心。由于一般游客进入景区前都会先在游客服务中心逗留,可以在此放置一些印刷物,游客在此逗留时可以翻阅了解景区线路,精华景点的位置等。中心还可以设立大屏幕放映景区地质遗迹形成过程,如地壳运动,构造运动等,游客在此可以事先了解石林的相关地质遗迹的知识,还可以摆放一些地质遗迹的陈列,遗址的再现等,提高旅游质量。
4.结语
景泰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在甘肃省地质公园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但随着旅游交通的发达和出省旅游的方便,使得公园面对的竞争越来越大,如何能在原先良好发展的基础上长久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将地质公园的旅游做出特色,依靠先进的科技和开发力量,充分利用黄河石林独特的地质旅游资源,实施科技旅游,满足游客从地质公园中获取地学知识的愿望,提升景区整体形象,打造独特的国家地质公园科技旅游品牌。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厅科研项目《黄河沿岸甘肃段旅游空间结构优化与开发模式研究》(编号0601-02);西北师范大学科技创新项目(编号NWNU-KJCXGU-03-20)。
参考文献:
[1]陈安泽.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的若干问题[J].资源•产业,2003,5(1):58-64.
[2]李玉辉.地质公园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6.
[3]李晓琴,赵旭阳,覃建雄.地质公园的建设与发展[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19(5):96-99.
[4]冯天驷.中国地质旅游资源[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
[5]郭威,丁华.论地质旅游资源[J].西安工程学院学报,2001,23(3):60-63.
[6]杨世瑜.地质社会化与地质科技人才培养[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2(1):99-102.
[7]金利霞,方立刚,范建红.我国地质公园地质科技旅游开发研究——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国家公园科技旅游开发之借鉴[J].热带地理,2007,(1): 66-70,85.
[8]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网[EB/OL].http://www.chinahhsl.com.
[9]窦贤.畅游甘肃地质公园[J].西部大开发,2007,(3):52-56.
[10]辜寄蓉,范晓.美国国家公园的地理信息系统(GIS)[J].四川地质学报,2003,(1):41-44.
[11]吴必虎,金华,张丽.旅游解说系统的规划与管理[J].旅游学刊,1999,(1):44-46.
[12]罗芬,钟永德,付红军.SMRM模式在环境解说中的应用初探[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16(5): 38-39.
[13]谢洪忠,刘洪江.美国国家公园地质旅游特色及借鉴意义[J].中国岩溶,2003,22(1):73-76.
[14]孙振鲁,郝杨杨.从欧洲地质公园建设看我国地质遗迹的开发与保护[J].台声新视角,2005,(4):84-85.
[15]高亚峰.地质公园的建设及其保护与开发[J].西部资源,2007,(1):16-17.
[16]吴国玺,刘学功.嵖岈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产品设计的基本思路[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26-27,63.
[17]黄金火,林明太.大金湖世界地质公园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J].福建地理,2005,(3):44-47.
[18]罗春科.地质公园旅游景观形成、分类及其综合评价[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3):75-78.
[19]后立胜.国家地质公园的发展及其阶段性[J].当代经济管理,2005,(1):63-65,58.
[20]杨小荟,牛平山,温学友等.国家地质公园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以秦皇岛柳江国家地质公园为例[J].地质与资源,2005,(2):157-160.
[21]李国栋.湖北南漳水镜湖省级地质公园地质旅游文化价值,2007,(1):83-85.
[22]程驰.基于地质遗迹的地质公园开发与保护—以香港世界地质公园为例[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7,(8):126-127.
[23]向飞,童壁.旅游地学的成效分析—以湖北通山隐水洞地质公园为例[J].科技咨询,2007,(22):205-206.
[24]余菡,陈锦凤,刘新.石林世界地质公园旅游资源评价与旅游产品规划设计[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5,(6):102-106.
[25]郑丽,马木兰,何丽红.梭布垭奥陶纪地质公园旅游开发研究[J].上海地质,2007,(4):61-63.
[26]李雪珺,郑春霞.漳州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开发研究[J].企业家天地,2007,(4):198-199.
[27]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石培基(1961-),男,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博导。研究方向:经济地理、城市与区域发展。
马泓芸(1983-),女,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06级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旅游规划与开发。
[收稿日期]2007-04-19(责任编辑:罗哲)
关键词:国家地质公园;科技旅游;开发模式
中图分类号:F592.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2-0153-04
1.地质公园研究进展与发展现状
地质旅游在我国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地质公园”计划的推动,国土资源部于2001年3月16日准批成立了第一批国家地质公园11个,截止到2006年,我国共建立世界地质公园18处,国家地质公园138处。
1.1 地质公园的概念
地质公园是由一系列具有特殊科学意义,稀有性和美学价值的地质遗迹所组成,它的存在不只具有地质意义,还可能具有考古、生态学、历史或文化价值。世界地质公园的建立有双重目的,一是要保护环境,二是要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1]。
按照“国家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的定义,地质公园规划方案包含了保护利用地质遗迹和地质景观内容:①面积不小于10km2,具有优美景观、特殊生态或地形,具有国家代表性,未经过人类开采、聚居或建设;②为长期保护自然原野景观、原生动植物群、特殊生态系统设置的保护区;③应由国家最高权利机构采取措施,限制工商业及聚居开发,禁止伐木、采矿、设厂、农耕、放牧及狩猎等行为,以有效地维护自然及生态平衡;④保持现有自然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准许游人进入,可作为现代及未来的科研、教育、游览与启智场所[2]。
国土资源部对地质公园的定义是:“地质公园是以具有特殊的科学意义,稀有的自然属性,优雅的美学观赏价值,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分布范围的地质遗迹景观为主体;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并具有生态、历史和文化价值;以地质遗迹保护,支持当地经济、文化教育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为人们提供具有较高科学品味的观光游览、度假休闲、保健疗养、科学教育、文化娱乐的场所,同时也是地质遗迹景观和生态环境的重点保护区,地质研究与普及的基地”[3]。
1.2 地质旅游资源的研究
旅游资源是旅游目的地籍以吸引旅游者的最重要因素,也是确保旅游开发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地质公园的建立为开发新的旅游资源提供了基础,而这种新的旅游资源的开发也促进了地质公园的发展。
对于地质旅游资源的定义,不同的学者做出了不同的定义。《中国旅游地质资源图说明书》定义为:具有旅游价值的地质遗迹和与地质体直接有关的人类活动遗迹。冯天驷指出:由地质作用形成的自然旅游资源都可称为地质旅游资源,一部分与地质形体有直接关系的旅游资源也可称为人文地质旅游资源[4]。郭威、丁华将地质旅游资源定义为那些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实施旅游行为的,能被旅游业利用,具有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生态效应的地质遗迹和地质体、地质作用直接有关的人类活动遗迹[5]。
关于“地质旅游资源”与“旅游地质资源”,在现有的大多数学术著作中无明确的界定,甚至有些是相混淆的。杨世瑜指出旅游地质资源是指具有旅游价值,可供人类游览、观赏、休闲、疗养、考察、探险的各种地质景观、地质遗迹、地质现象及地质环境,是一种独特的和宝贵的地质资源,它泛指可作为旅游活动或发展旅游产业的一切地质资源;而地质旅游资源则是旅游地质资源中供专项地质旅游的那部分资源[6]。
1.3 地质公园科技旅游开发
地质科技旅游是指开发旅游地质资源(即那些具有旅游价值的地质遗迹和与地质体直接有关的人类活动遗迹)利用地质遗迹进行旅游活动,大力宣传与之有关的地质科学知识,尤其是地质遗迹的形成,演化和发展规律,以提高人们的地学知识和保护地质环境的意识[7](66)。
金利霞等人提出我国地质公园科技旅游的开发模式主要有三种:①生态科普与地质科技旅游并重模式;②以地质科技旅游为主,辅以生态及其他旅游项目的混合模式;③以生态科普为主,地质科技旅游和其他旅游项目为辅的混合模式[7](68-69)。
1.4 地质公园走科技旅游开发道路的意义
目前我国对地质公园的旅游开发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资源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的还比较少,虽然在概念研究中提到了地质公园的科研教育功能,在产品设计和开发模式中也体现了地质公园的科技效用,但事实上我国地质公园的旅游资源开发还处于初步阶段,实践经验远远落后于理论研究,其开发项目也主要集中于观光旅游、生态旅游、度假旅游、漂流、民俗旅游等大众化的旅游产品,对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的科技方面还没有充分利用。
地质公园与其他性质的自然园(区)不同,进行科技旅游的开发有以下好处:①保护地质自然遗产及原有景观特色,维护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②以地质遗迹景观为中心来规划景点、景区,可突出自然科学情趣、山野风韵观光等多种功能,形成独特风格和地域特色的科学公园;③建立地质公园博物馆和解说教育系统等科普旅游设施,可揭示地质科学奥秘;④深度开发独特的科研价值,将地质公园变为一处野外科普教育基地,寓教于乐,使游客在游览公园时能获得地学科普知识,这对游人特别是青少年游客有很大的吸引力。
2.实证研究
2.1 选择景泰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的依据
景泰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位于黄河上游的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东南部中泉乡龙湾村,北距景泰县城70公里,南离甘肃省省会兰州136公里,面积34平方公里,其中石林面积16平方公里。景泰黄河石林在揭示黄河上游干旱石林地貌的发展演化规律、地质环境演变规律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在甘肃地区,地质遗迹资源整体开发滞后,与资源优势极不相称,本文旨在通过对景泰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的实证研究为甘肃省地区地质公园的地质旅游资源开发起示范作用。
2.2 景泰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开发现状
黄河石林景区内狭谷皆以沟命名,从东南至西北,共有八沟之多。正在开发的饮马沟大峡谷内有“雄狮当关”、“猎鹰回首”、“大象吸水”、“千帆进发”、“西天取经”、“月下情侣”、“屈原问天”等众多景点。景区内除石林外,尚有龙湾绿洲、滩坝戈壁、黄河曲流、河心洲及沙滩等景点[8]。石林与黄河山环水转,动静结合,有峰林映水之妙,是景区的主体资源。
景区将黄河、石林、沙漠、戈壁、绿洲、农庄等多种资源巧妙结合在一起,推出七大主体旅游项目:体验风情畜力车、黄河漂流羊皮筏子、龙湾古水车、人间仙境盘龙洞、“农家乐”西部乡俗游、风情万种的篝火晚会、宗教圣地清凉寺,其次坝滩的滑沙、捡黄河奇石、沙滩排球以及石林猎奇探险等也是景区内别有情趣的娱乐项目。
2.3 景泰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存在的问题
在甘肃省内国家级和省级地质公园共有15个,其中国家级地质公园共有4个,分别是2001年12月授予的以雅丹地貌和黑色戈壁滩为地质特征的甘肃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以恐龙足印化石为主要地质遗迹的甘肃刘家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2004年3月授予的由桔黄色砂砾岩构成的石柱、石笋为特征的景泰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以丹霞地貌为特征的平凉崆峒山国家地质公园[9]。但由于开发力度不够,长期以来游客对其了解甚少,例如堪称世界之最的敦煌雅丹地质公园、刘家峡恐龙足印化石平时很少有人问津,大多数游客对崆峒山的了解往往也只限于它的道教文化和自然风景。
近年来景泰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开发方兴未艾,羊皮筏子漂流、沙滩浴、做客农家等旅游项目深受游客欢迎。但是基本上仍停留在一般风景区的开发项目上,未能充分体现地质公园的独有特色。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第一 没有正确认识到地质公园的内涵及价值
公园的开发项目主要集中于观光旅游、休闲度假、黄河漂流、民俗风情旅游等大众化的旅游产品,而对地质公园特殊的地质旅游资源没有充分利用,深入挖掘。虽然挂着国家地质公园的牌子,但宣传推介仍停留在传统风景区方面和影视基地方面,对相应的地质科学内容重视程度不够,不能充分挖掘地质旅游资源,降低了地质公园的科学品味和内涵。同时,过分的开发和不充分的保护造成景区环境压力过大,产生负面影响。
第二 地质公园旅游规划开发忽略地质专业人才的重要作用
景区的管理和服务机构及导游人员普遍缺乏系统的地理学知识的学习,导致景区内资源管理和保护得不到地质专业知识的支撑;旅游标识不能突出地质景观旅游资源,地质科技旅游特色不突出;在景区讲解过程中,只停留在对石林的形状和传说讲解的表面性上,缺乏对地质地貌的成因、演变和保护的科学解释,地质教育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地质公园内缺少地质科学内容宣传介绍,造成地质公园名不副实。
第三 景区缺乏高科技手段支持,科技开发资金投入不够
就我国数量庞大的国家地质公园而言,应用GIS的国家地质公园还是凤毛麟角,只有吉林长白山、广东丹霞山、四川九寨沟等少数几个国家地质公园建立了地理信息系统[10],与美国等国的国家地质公园GIS的建设和管理相比,石林景区的GIS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利用地质科学成果进行旅游规划、景区景点的策划和制定等方面,现代技术支持还不够。
3.景泰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科技旅游开发
3.1 景泰黄河石林地质概况
3.1.1 地质构造:
石林景区是一处主要由新构造运动控制,雨洪冲蚀、重力崩塌和风蚀共同作用形成的地质地貌景观,它的形成演化过程清晰地记录了青藏高原抬升以来这一地区古地理环境的变迁。石林发育于2.5亿年前的北山运动时期。距今65~23百万年,强烈的燕山运动使甘肃大部分地区褶皱上升,米家山、松山升起,奠定了本区地形、地貌的格局。
景区核心景观——古石林群形成于210万年前的积砂砾岩层,由于新构造运动,雨洪侵蚀及重力崩塌,形成许多高80~200米的峭壁、岩柱组成的峰林和峰丛。
石林及周边地区分布着距今约5亿年的古奥陶系变质岩系,盆地中有沉积形成的下更新统灰黄色、灰紫色砾岩、局部夹粉红色砂岩的五泉山组砾岩;沟谷中有多级跌水陡坎和水流携带泥沙在石林表面形成的泥幔;黄河在此形成Ⅰ、Ⅱ级阶地、河心滩;还有风蚀作用形成的新月形沙丘。
3.1.2 石林地貌
景泰黄河石林是中国垂直节理发育最完整的沙砾石林地貌群,景区内石林与峡谷、断崖并存,由于地壳运动、风化、雨蚀等地质作用,形成了以黄色砂砾岩为主,造型千姿百态的石林地貌奇观。以河湖砂砾岩为主的集雅丹、丹霞、峰林为一体的地貌奇观成为公园的主体。
在沟谷的不同位置分布着石林不同时期的形态:在沟谷最上游及沟岸两侧分布着石林地貌的最初形态——冲蚀凹槽和石芽;在沟谷的中部有石林发育早期的峰丛地貌;沟谷下游两侧有成熟期的形态为圆柱状、圆锥状、笋状、蘑菇状、城堡状等的峰林地貌;还有主要分布于饮马沟、豹子沟上游的石林发育较晚期的地貌形态——孤峰及晚期的地貌形态——残丘和崩塌。在各个沟谷内还分布着圆形、长条形、纺锤形等不同形状的风蚀穴和风蚀壁龛;在盘龙沟下游有风蚀作用改造岩壁上的泥幔形成的状如窗棂的特殊地貌——窗棂地貌及风蚀作用沿层理改造峰林形成的后期地貌形态——摇摆石。
3.2 科技旅游产品设计
为了保护、开发和利用好这些丰富的地质旅游资源,就需要将科技赋予旅游开发之中,充分挖掘地质景观的地理科技内涵,提高景区资源品味,设计出能满足旅游者新的消费理念的科技旅游产品,实施科技旅游发展战略。
3.2.1 市场定位
景泰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的科技旅游市场类型可以划分为狭义市场和广义市场,狭义市场指地质及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科考市场,而广义市场强调科普、观光和健身等功能的大众市场。从该地质公园的开发现状来看,其市场定位既要面向专业化市场(学生教学旅游、专家学者科考旅游、一般科技工作者科考旅游),又要面向大众化市场(普通旅游者科普教育旅游、普通旅游者观光、探奇),而后者更是公园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3.2.2 开发新型产品、实施精品带动战略
第一 开展以广大旅游者为对象的地质科普旅游活动,扩大地质遗迹知识的普及,使公园成为传播知识、开展科普的基地。在游览景区过程中增添科学内容,如对该地区的地质运动,气候变化等知识的讲解。讲解词中应减少神话和传说比重,还应通俗易懂,如可将“节理”讲解为“裂隙”,使游客不会感到讲解的枯燥乏味,失去游览的兴趣。景区还可以在特定时间内组织由地质专家带领的徒步旅游,寓科普教育于游览,寓知识传播于休闲。
第二 开展以中、小学为主体的教学旅游。通过参观石林博物馆,让学生了解地学知识,认识地质地貌现象,普及地质科学知识;在观景廊观看雄伟的石林全景;在水车园了解水车原理;介绍黄河相关知识,了解黄河水污染严重的现状,增强学生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良好意识。
第三 公园还可与大学和科研单位合作,开展以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和专业人员为主的科考旅游活动,共同开展地质科学研究,通过共同研究提高公园的科技含量,甚至可以成为某些重大地学问题的研究基地或中心,进行地质考察,野外研究,甚至还可以组织专题研讨会。公园还可与专家合作出版相关地质书籍、照片、光盘甚至是一些标本和模型,把科普宣传从野外延续到室内甚至是游客离开公园之后。
3.3 解说教育系统
解说教育系统是指运用各种媒体和表达方式,使特定信息传播并到达信息接受者中间,帮助信息接受者了解相关事物的性质和特点并达到服务与教育的基本功能[11]。
由于地质公园与一般风景区相比,以科研价值和科普旅游为主导,属高层次高品味的旅游地,所以地质公园的解说教育系统一般分为景区教育解说系统、景区道路布局指示、景区服务设施说明三部分。
3.3.1 景区教育解说系统
景区教育解说系统是地质公园科技旅游的重点,是地质公园教育功能发挥的必要基础。如在石林风景区内特殊地质作用形成的形状奇特的石笋、石柱、石峰等旁边应重点树立环保性解说牌示对其地质地貌演变过程、特点、成因进行科学的解释说明;在必要时还可以配有地学专业知识培训合格的导游人员图文音并茂的讲解,还可以给游客发放可携式电子解说工具。景区内还可以专门出版有关石林地质地貌的书籍、平剖面地质图、制作各种相关画册、照片集、明信片、DVD等,以及三维动态模拟技术的各种高科技视听产品。
3.3.2 景区道路布局指示
景区道路布局直接影响游客游玩时的顺序和方便程度,在考察了黄河石林风景区内的道路布局后,认为该景区内的道路布局比较合理。但在旅游旺季景区内游人增加时应考虑到景区容量,要适时限制景点的游客数,还应根据不同的地域分化出不同的保护等级和不同的旅游线路。景区内应该对不同的旅游线路有明确详细的牌示(包括路段距离,难易度,趣味性和科普性的比重),方便旅游者在选择时作出判断。
其次,由于石林特殊的地质情况,鉴于地形、水和土壤的化学成分、肥力、山坡稳定以及地下水、黄河水的流动模式等是地质作用的主要决定因素,要对景区时时监控,在第一时间发现地质地貌的变动,并在易侵蚀地段,拐弯处设置各种方向指示牌,危险地段设置忠告警示牌,并在生态脆弱地段设置提示牌,避免对石林地质景观的践踏和破坏。
3.3.3 景区服务设施说明
景区服务设施说明主要是在游客服务中心。由于一般游客进入景区前都会先在游客服务中心逗留,可以在此放置一些印刷物,游客在此逗留时可以翻阅了解景区线路,精华景点的位置等。中心还可以设立大屏幕放映景区地质遗迹形成过程,如地壳运动,构造运动等,游客在此可以事先了解石林的相关地质遗迹的知识,还可以摆放一些地质遗迹的陈列,遗址的再现等,提高旅游质量。
4.结语
景泰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在甘肃省地质公园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但随着旅游交通的发达和出省旅游的方便,使得公园面对的竞争越来越大,如何能在原先良好发展的基础上长久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将地质公园的旅游做出特色,依靠先进的科技和开发力量,充分利用黄河石林独特的地质旅游资源,实施科技旅游,满足游客从地质公园中获取地学知识的愿望,提升景区整体形象,打造独特的国家地质公园科技旅游品牌。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厅科研项目《黄河沿岸甘肃段旅游空间结构优化与开发模式研究》(编号0601-02);西北师范大学科技创新项目(编号NWNU-KJCXGU-03-20)。
参考文献:
[1]陈安泽.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的若干问题[J].资源•产业,2003,5(1):58-64.
[2]李玉辉.地质公园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6.
[3]李晓琴,赵旭阳,覃建雄.地质公园的建设与发展[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19(5):96-99.
[4]冯天驷.中国地质旅游资源[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
[5]郭威,丁华.论地质旅游资源[J].西安工程学院学报,2001,23(3):60-63.
[6]杨世瑜.地质社会化与地质科技人才培养[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2(1):99-102.
[7]金利霞,方立刚,范建红.我国地质公园地质科技旅游开发研究——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国家公园科技旅游开发之借鉴[J].热带地理,2007,(1): 66-70,85.
[8]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网[EB/OL].http://www.chinahhsl.com.
[9]窦贤.畅游甘肃地质公园[J].西部大开发,2007,(3):52-56.
[10]辜寄蓉,范晓.美国国家公园的地理信息系统(GIS)[J].四川地质学报,2003,(1):41-44.
[11]吴必虎,金华,张丽.旅游解说系统的规划与管理[J].旅游学刊,1999,(1):44-46.
[12]罗芬,钟永德,付红军.SMRM模式在环境解说中的应用初探[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16(5): 38-39.
[13]谢洪忠,刘洪江.美国国家公园地质旅游特色及借鉴意义[J].中国岩溶,2003,22(1):73-76.
[14]孙振鲁,郝杨杨.从欧洲地质公园建设看我国地质遗迹的开发与保护[J].台声新视角,2005,(4):84-85.
[15]高亚峰.地质公园的建设及其保护与开发[J].西部资源,2007,(1):16-17.
[16]吴国玺,刘学功.嵖岈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产品设计的基本思路[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26-27,63.
[17]黄金火,林明太.大金湖世界地质公园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J].福建地理,2005,(3):44-47.
[18]罗春科.地质公园旅游景观形成、分类及其综合评价[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3):75-78.
[19]后立胜.国家地质公园的发展及其阶段性[J].当代经济管理,2005,(1):63-65,58.
[20]杨小荟,牛平山,温学友等.国家地质公园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以秦皇岛柳江国家地质公园为例[J].地质与资源,2005,(2):157-160.
[21]李国栋.湖北南漳水镜湖省级地质公园地质旅游文化价值,2007,(1):83-85.
[22]程驰.基于地质遗迹的地质公园开发与保护—以香港世界地质公园为例[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7,(8):126-127.
[23]向飞,童壁.旅游地学的成效分析—以湖北通山隐水洞地质公园为例[J].科技咨询,2007,(22):205-206.
[24]余菡,陈锦凤,刘新.石林世界地质公园旅游资源评价与旅游产品规划设计[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5,(6):102-106.
[25]郑丽,马木兰,何丽红.梭布垭奥陶纪地质公园旅游开发研究[J].上海地质,2007,(4):61-63.
[26]李雪珺,郑春霞.漳州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开发研究[J].企业家天地,2007,(4):198-199.
[27]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石培基(1961-),男,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博导。研究方向:经济地理、城市与区域发展。
马泓芸(1983-),女,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06级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旅游规划与开发。
[收稿日期]2007-04-19(责任编辑:罗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