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再别康桥》的古典诗歌特质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cj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于1928年重游久别的母校——英国剑桥大学时,怀念逝去的美好岁月,在乘船归国的途中挥笔写下的杰作。此诗既是徐志摩本人的代表作,也是“新月诗派”的经典作品之一。 这首具有“新月诗派”“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特色的诗歌,笔者以为它虽披着现代诗(或者叫“新诗”)的外衣,骨子里仍然具备古典诗歌特质。
  一、 意象选择
  诗人精心地选取了一些古典诗歌的意象,特别是离别类的意象,熔铸成了柔美、绚烂又充满惆怅伤感的意境,渲染了一种微波轻漾似的离愁别绪。说起离别,我們的耳畔可能不自觉地会响起李叔同作词的经典歌曲《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其中的“芳草”“柳”“夕阳”等离别类意象,在《再别康桥》中均有展现。
  先说“草”这个意象,《再别康桥》中有“草”的意象的句子是“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水草活泼可爱、自在逍遥,青草葱茏茂盛、充满生机,虽蕴含离愁而不沉重,不失灵动飘逸,写出了对康桥的无比眷念。这其实与古人借咏草惜别的诗句一脉相承,如白居易诗《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又如刘长卿诗《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云:“江春不肯留归客,草色青青送马蹄。”芳草绵绵,浓密繁茂,一望无垠,可以喻指离愁的深广与无处不在。
  再说“柳”这个意象,“柳”与“留”谐音,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柳”就成了表示离别的最为典型的意象之一。如王之涣诗:“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又如郑谷诗:“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不胜枚举。《再别康桥》中的“金柳”,在“夕阳”的笼罩之下,以“新娘”喻之,既写出了柳树的明艳光彩、妩媚动人、婀娜多姿,又弥漫着淡淡的离别的感伤情调,这是徐志摩对古典意象运用的传承与创新之处。
  再看“云彩”这个意象,在古典诗歌中它可以象征离别和漂泊。《再别康桥》中的“我轻轻的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与李白诗《送友人》中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意境可以说极为相似。李诗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道尽款曲,西天的云彩在夕阳的照射下绚烂夺目,它随风飘浮,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再别康桥》中的云彩,也是如此绚烂而飘逸、自由而灵动,离愁中蕴含着珍贵又美好的不尽回忆。
  还有“流水”这个意象,以流水喻离愁,在古典诗歌中也屡见不鲜,如李白《金陵酒肆留别》中的“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又如欧阳修的《踏莎行》中的“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等,水向远方流去,正像离人的远去;水的蜿蜒流淌,正如离愁的绵延不绝。《再别康桥》中的“流水”意象或明或暗地贯穿在第2节诗至第6节诗中,明写如“波光里的艳影”“康河的柔波”“清泉”;暗写如“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等。流水可以喻指逝去的美好的留学岁月,也可以指离愁如流水一般缓缓流淌,延绵不绝,唯美而又伤感。
  最后来看“笙箫”这个意象。用“笙箫”在古典诗歌中渲染离恨也很常见。如宋代何梦桂词《小重山》:“吹断笙箫春梦寒。倚楼思往事,泪偷弹。别时容易见时难。”又如宋代张孝祥词《雨中花慢》:“梦回人远,红云一片,天际笙箫。”《再别康桥》中的“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更是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化无形为有形,巧妙地用“笙箫”这个意象把离愁烘托得淋漓尽致,营造了一个如梦似幻的空灵又惆怅的境界,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绝佳效果。总之,徐志摩巧妙地使用了许多古典诗歌的离别类意象,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诗歌优美典雅而又深沉蕴藉。
  二、 意境营造
  《再别康桥》共分七节,每一节诗都构成了一幅优美动人的画面,古典诗歌也讲究以上这种“一句一景”的意境营造方式,如杜甫的《绝句四首(其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是典型的“一句一景”:一开始是近景,黄鹂啼柳图;然后是远景,白鹭上天图。随着视角的变换、场景的切换,又出现了“西岭积雪图”和“岸边泊船图”,由此引发了诗人的乡愁。四幅画面背后隐含着诗人的复杂的情感心理变化。再如吴均的《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沈德潜说此诗“四句写景,自成一格”,意谓这首小诗不是一般地由景及人或由景及情,而是将所有的笔墨都集中在写景上,不落窠臼。《再别康桥》正是继承了这种“一句一景”的写作,只不过徐志摩是把古人的一句诗扩展为一节诗:第1节和第7节诗,可以命名为“挥手作别云彩图”;第2节诗为“河畔金柳倒影图”;第3节诗为“青草水底招摇图”;第4节诗为“榆阴浮藻清潭图”;第5节诗为“撑篙漫溯寻梦图”;第6节诗为“夜晚夏虫沉默图”。西天的云彩、夕阳中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阴下的潭水、一叶扁舟、斑斓的星辉,还有诗人的身影都能一一映入读者眼帘,色调搭配清新明丽,并且远近交错、俯仰结合,动静相衬、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构成了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匀称柔和的如童话般浪漫唯美的诗意境界。徐志摩继承古典诗歌“一句一景”的技法,营造出的这种意境正是诗人情感的外化。这苦心营造的一帧帧画面,如同镜头的不断切换,带领我们去感受诗人从编织梦境到寻找梦境,再到梦境破灭的心路历程,也让我们心头萦绕着那种淡淡的离愁。
  三、 章法结构
  《再别康桥》体现了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古人写诗讲究章法,把诗文的布局分为起、承、转、合四个部分。元代范德玑的《诗格》云:“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清代学者刘熙载在《艺概》中对此加以总结:“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合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兼顾起合也。”也就是说,“起承转合”四者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所谓“起”,就是开头,可以“比兴”起,可以写景起,“起”必须总领全篇,统摄全局。所谓“承”,就是紧承开头,更进一步地申述和展开,并且为后文做好铺垫。所谓“转”,就是在“承”的基础上,要么递进,要么转折,转入新的一层意思,要体现变化。所谓“合”,就是揭示或升华主题,深化主旨。好的“合”应使首尾圆合,收束有力,耐人寻味,有意犹未尽的涵泳之妙。笔者以为《再别康桥》7节诗中,第1节诗是“起”,抒发了对康桥难分难舍的离情,为全诗定了惆怅伤感的调子;第2节至第5节是“承”,进一步抒发了对康桥的无比欢喜和眷念之情,到了第5节,感情逐渐到了高潮,诗人完全沉浸在自己编织的美丽梦幻之中;第6节诗是“转”。第5节诗最后一句是“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第6节诗第一句就是“但我不能放歌”,衔接非常紧密。这是由梦境跌落到现实,是一个巨大的转折,似鸟高飞转而俯冲,如舟前行忽而转弯,但转得自然而不突兀。第7节诗是“合”,虽然对康桥的情感深厚,但是该走还是得走,逝去的美好岁月毕竟回不来了,所以说“不带走一片云彩”,与第1节诗的“作别西天的云彩”相呼应,显得豁达、飘逸和洒脱。全诗的“起承转合”层次分明,章法严谨,符合古典诗歌的结构布局要求。
  四、 审美情趣
  《再别康桥》也符合儒家诗教的“中和之美”。《论语·八佾》云:“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就是说《关雎》一诗,表现的哀乐之情都不过分,注重情感的节制。这也体现了儒家的“中庸之道”,讲究不偏不倚,平和中正。《再别康桥》写的是愁,正是一种微波轻漾似的离愁别绪,不是痛彻心扉的哀怨,不是呼天抢地的凄凉,不是断肠销魂的悲怆,是淡淡的伤感和惆怅。故而诗人是“轻轻地来”“轻轻地走”“悄悄地来”“悄悄地走”。有眷恋,但不是沉湎其中不能自拔,有惜别,但不是肝肠寸断颓废萎靡。如同轻烟薄雾般的离愁,会随着诗人的回国、岁月的流逝,渐渐淡去。徐志摩懂得感情的节制,做到了“哀而不伤”,这正体现了儒家诗教的“中和之美”。
  总之,《再别康桥》虽然是一首现代诗,但是由于徐志摩采用了丰富多彩的古典诗歌的意象,并且继承了古典诗歌“一句一景”的营造意境的技法,还严格遵照了古典诗歌讲求的“起承转合”的章法要求,全诗也体现了儒家诗教的“中和之美”,所以它在骨子里是具有古典诗歌的特质的。也正是因为这种古典诗歌的特质,《再别康桥》更能体现“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更具有诗的韵味,因此能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现代诗经典之作。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初中阶段学生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要能根据表达需要,借助语感和语文常识,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笔者结合课标要求和作文教学中的困难,以及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实战情况,提出“循环作文教学”模式。此模式是按一定标准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
[摘 要:新时代中,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大学生党员数量也逐年扩大,保障党员发展质量,是我国从严治党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严格把好“入口关”“程序关”“培训关”“考察关”“责任关”“监督关”,构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保障体系。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保障]  近年来,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大学生党员数量逐年增加,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2019年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截至2019年12月3
部编版语文教材构建了从教读到自读再到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名著阅读就是“三位一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部编版教材强调名著阅读重要地位,可是名著阅读的效果却不理想。本文以《镜花缘》为例探究如何利用形成性评价来提升名著阅读的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是提升个体思维品质的简单有效的手段之一,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毋庸
所谓思维,是人们在认知过程中的一种精神活动。常见的思维能力有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在语文学习中运用好各种思维能力,会不断提高语文素养。本文主要对前两个思维能力进行阐述。  一、运用形象思维可以提高描写和语言表达能力  1.形象思维的内涵和外延  所谓形象思维主要是用直观形象解决问题的思维,其特点是具体、形象、完整和跳跃。常见的语文形象思维有想象、联想、再造想象。这三个是特殊形式
[摘 要: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应该着重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读写结合就是一种有效形式,通过读写结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可以在锻炼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达到一举多得的教育目的,这也是未来教学的主要发展方向。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是指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又以写作来推动学生进行阅读,从而达到提高其综合素养的目的。在
信息化教学是指以教学为中心,以信息化为手段,教师关注信息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顺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强调信息化教学对学生学习起到的关键作用即学生可以利用信息化教学查阅资料、搜索信息和交流等。  一、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的现状  1.对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认识度不高  如今,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上依旧选择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讲授,学生接收,即使学校为教师配备了多媒体等信息化设备,很多教师依然选择板
读了《语文教学通讯》2014年第4期A刊王泽清老师的文章《文体真的那么重要吗——兼说作文教学应该强化什么》,不禁有些话要说。该文中,王老师认为文体不那么重要的原因主要有二:  其一,文体分类存在争议,有些文章难以界定;  其二,强化文体就会限制部分同学的写作个性。  其实,文体分类存在争议并不能成为不强化学生文体意识的理由。确实,对“文体”的界定存在不同意见。尤其具体到某一篇作品,有时真的可能难以
近年,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断层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许多教师也采取了各种措施应对断层问题,如有的初中教师在教授文言文时也有顾及到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的需要,讲一些词法、句法等方面的知识;有的初中教师在教学中也会讲解一些必需的汉语语法知识,如词的分类、单句的成分、短语的结构等,让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必备的语法知识,为文言文的学习打下基础。但是,因为这些知识点“不作为考试内容”,导致学生缺少学习积极性,不注
[摘 要:在幼儿园启蒙教育工作中,促进孩子全面发展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意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而不應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故此,幼儿园应兼顾幼儿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与艺术等五个领域的发展,可通过开展开放式户外活动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然而开放式户外活动实施过程中却存在一些问题,如何通
摘 要:初中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关键时期,其中语文写作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助于学生使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且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许多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会使用情景教学方法,利用情景教学方法拓展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寫作情感,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情景教学 初中语文 写作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