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哲学研究》(月刊)是全国性的哲学专业理论刊物.它发表哲学各学科的原创性成果,对重要的哲学问题开展讨论,对各种现实问题进行哲学反思、探讨;反映国内外哲学动态,发表对哲学研究的方向、状况的评论,以及其他多种形式的文章.每月25日出版.每册大16开本128面,定价50元,全年600元.国内外公开发行,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2-201,国外代号:M15.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哲学研究》(月刊)是全国性的哲学专业理论刊物.它发表哲学各学科的原创性成果,对重要的哲学问题开展讨论,对各种现实问题进行哲学反思、探讨;反映国内外哲学动态,发表对哲学研究的方向、状况的评论,以及其他多种形式的文章.每月25日出版.每册大16开本128面,定价50元,全年600元.国内外公开发行,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2-201,国外代号:M15.
其他文献
张栻《论语解》是在与朱熹的切磋中反复修改而成,由此形成了癸巳初本与淳熙改本之别,四库馆臣无见于此而得出的朱张意气之争、朱子之辩未足为据等观点不合事实。朱、张《论语》之辩反映出二者为学之别:南轩尚固守谢、杨之矩步,囿于以理学解经;朱子则突破洛学,会通汉学,着手建立融理学与经学、汉学与宋学为一体的经学新典范。朱、张之辩启示我们,应以历时动态的眼光来理解学者的思想演变,对理学思想的同一性与差异性持有相应的认识,如朱张学术理念的差异即直接影响了理学思潮之消长演变,且于今日儒学之述作仍具参照意义。
向晨以儒家重生、海德格尔重死来区分和展示中西文化哲理差异。此切入点没有看到儒家的“生生之论”中透露着死亡的“气息”,而海德格尔的“向死而在”中同样蕴涵着“生生”之意。也就是说,双方都有一个将生死关联起来做整体考量的视角。但是,双方生死观上的结构相似性并不掩盖双方思想实情的差异。海德格尔的生死关联是以“个人”为中心展开的,在他这里,本真的死亡只能是个人的死亡。儒家不同,它是以“家”为中心实现的一种隔代的生死关联。借助并对话海德格尔的共在思想,我们将表明,他人之死,尤其是亲人之死,也可以是本真的、原初的死亡。
为了批判和反思经济决定论与教条主义对马克思思想的歪曲,“重建历史唯物主义”成为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重要思潮。其中,有一批马克思主义学者尝试用“生产范式”来理解马克思的理论范式。围绕“生产范式”的理论重构成为这一讨论的核心议题之一。马尔库什与哈贝马斯曾就生产范式展开过一场公开的学术争论。马尔库什认为,哈贝马斯将劳动/生产和交往理解为不可还原的两种范式是对马克思的误解。哈贝马斯则在正面回应中再次强调了生产范式与实践哲学的不相容关系。双方争论的分析框架恰恰揭示出生产范式的理论效力与边界,并为我们进一步理解马克
作为京都学派的创始人,西田几多郎的“场所”思想早在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发表之前就已经形成。而京都学派的其他著名人物如和辻哲郎、九鬼周造或田边元,都与海德格尔思想有所遭遇与碰撞。选取西田来与海德格尔思想进行比较,乃因其“场所”思想的内在理据,以及其“自觉”思想的概念含义,均与海德格尔思想的核心主张有着相通与比较之可能。西田场所论的核心,即场所自觉的思想,可与海德格尔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进行比较,海德格尔的作为“世界内存在”的此在之自我解释与西田“以超越自我者作为自我”的自觉构造之间存在着类似性,而海德格尔
最近流行的关于有争议实体存在的容易论证,其论证步骤中要用到存在概括,但存在概括要求在相应指称位置上的词项有真实的指称。然而,在通常的容易论证中,相应的词项有指称是被默认的。在本文中,通过强调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这个默认假设将被质疑。为回应这个质疑,容易论证的支持者要么就得事先论证更强的形而上学断定或其他非语义学断定,从而使容易论证不再是容易的,要么就只能简单地断定这个有理由被质疑的假设成立,从而使论证失去其看起来有或被相信有的力量。重要的是,容易论证的支持者不能以援引他们在论证中运用的使用条件来避免陷
将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之后”(metaphysica)汉译为“形而上学”,隐含着一种不易察觉而后果堪忧的错觉;它影响到汉语学界对中西哲学史的诠解及对“形而上学”这一学域之要津的判别。比勘中西“形而上”致思之主导趣尚,从中探求某种当有而可祈的“形而上学”形态,或是价值导向迷漾之当代重建“形而上学”的蹊径所在。“道”是中国传统形而上学最高而最具特色的范畴,它在当下和未来依然有其承载终极意趣上的价值导向的功能;矫正近代以来关于“道”的理解的种种歧误固是正本清源以接续先哲教化之要务,而将愈加丰赡的诸种人文价值贯洽
2021年,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重要时间节点.新时代新气象,新征程新使命.本社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更加密切联系中国实际,更好发挥哲学作为"思想中的时代"的鲜明特色,以现实问题带动理论研究,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三大体系",推动中国哲学事业大发展大繁荣.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事化"(Versachlichung) 作为社会交往关系中一种必要的对"人格"的错认,其积极目的指向"人格"的真正实现,但在复杂的现实境况中,"事化"作为必要的历史奠基却并不意味着主体性的必然建构."事化"对主体性建构进行积极奠基的同时也造成对个体人格的"物化",此间张力促使我们进一步追问"事化"之于主体性建构的现实担保问题.中国哲学具有本源性意义的"事",是传统建构人与世界关系的主要方式,阳明心学在对程朱理学"格物"何以担保"成己"的质疑与应
威廉斯和内格尔基于一种外在反思观点判定,康德绝对命令的实践推理不是第一人称、而是第三人称的.但是科尔斯戈德从一种内在反思观点出发重构了第一人称的绝对命令推理,否定它是第三人称的.另一方面,达尔沃批评建立在自主性原则之上的第一人称绝对命令版本并不充分,只有一种第二人称版本的绝对命令才能确立自主性原则.在这些讨论基础上,本文尝试基于一种新的内在反思观点,确立一种修正的第二人称绝对命令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