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头戏”,关系到整个素质教育工作的成败得失。面对我国中小学生存在的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抓好该项工作、全面提升素质教育质量,成为摆在所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而急迫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素质教育 心理健康 常抓不懈
如何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笔者结合自身十几年来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实践,抛砖引玉,浅谈几点认识,求教于大家。
一、进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对中小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源”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中小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个体,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他们不是完全的社会人,而是“发展中”的未成年人。在这一时期,他们的心理具有鲜明的不稳定性、可塑性等特点,极容易接受外界的新事物、新信息、新思想,体现出很强的敏锐性。与此同时,因为心理上正处于塑造期,他们又极不成熟,承载力、辨别力很低,心理问题自然就会产生。
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立和发展的时期,市场经济带来了物质生活的繁荣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的心理产生了某些负面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抬头,对中小学生心理认知的错误导向非常明显;文化现象、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深刻变化,更是特别容易使青少年产生心理障碍,甚至一些心理疾患,再加上家庭变故、个人经历曲折、对严峻社会竞争和个人前途的忧虑,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产生在各方面综合因素的影响下,其趋势已不可避免,我们只有基于对该根源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并以此为前提开展研究,才会把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脉搏,对症下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有的放矢,有明确的导向性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矫正。而不注重对学生“发展性”心理的培养。我们既然已经认识到中小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他们的心理问题是不断产生和变化的,我们就不能再沿袭过去那一套传统的工作方法,“头疼医头,脚痛医脚”,而应该用发展的、辩证的眼光来看问题,树立起适应当代社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确定一个明确的导向。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确定一个什么样的导向呢?笔者特别欣赏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D·戈尔曼关于情商方面的研究成果。我认为:培养起一定的自我觉察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自我激励能力、了解他人的能力以及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完全可以确定为当代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导向。
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适应社会型”,而是与时俱进的“开拓创新型”,只有“创造发展型”人才,才会最大限度的适应社会并推动社会进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有以此为导向,才会实实在在的抓出成效。
三、抓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全面贯彻一个思想,创建“民主、和谐、宽松”的育人环境
教育工作,特别是以优化学生心理为目的的教育工作,应该贯彻一个什么样的思想呢?那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我们多年来一直强调要把学生放在一个平等主体的地位上来看待,但在实际工作中,师生之间却始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这种距离的存在,客观上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和实效。那么,怎样消除师生之间的距离感,全面贯彻这一思想呢?笔者认为:必须创建“民主、和谐、宽松”的育人环境。
在课外的学生心理问题转化工作中,我一贯采取“漫谈”的方式。学生进了办公室,我坐着,也一定会让学生坐下。我一般不直入正题,而是和气的先和他们聊天,再一步一步的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来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2009年,我校曾有两名初三学生离校出走,返校后,我与其中一个谈心,谈话中有如下几句:
师:“坐”(学生很意外的坐下)
“最近学习紧不紧张?”
生:“紧张的很!”
师:“我特别理解你们初三学生当前的心情,初三难忘,初三难过呀!”
生:“……”(学生默然,流出了眼泪)
师:“这几天一直没见你,家中有事吧?要不要老师帮忙?”
生:“不……家里没事,我……我逃学了。”(学生已羞愧难当,头深深地埋了下去)
师:“哦,真有这事?”(我故做惊讶状)
谈话结束后,我拍拍他的肩,朝他点点头,再也没说一句话,他朝我一鞠躬,走出了办公室。目前,这个学生已顺利的升入了高中,开始了他学业生涯中新的人生旅程。我想: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之所以能卸下这位学生的心理负担,与其说教育了一个人,不如说是打动了一颗娇嫩脆弱的心。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工作指导思想和育人环境问题,确实已经成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极其重要的一环。
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把握主渠道和其他渠道的关系,做到多管齐下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可能通过某一方面的工作即能立竿见影,想抓好,抓出实效,除了利用课堂教学、课外谈心两个主渠道以外,还必须充分重视其他途径和形式,做到多管齐下,形成合力。笔者曾主管学校共青团工作多年,接下来谈一谈借助共青团的优势,如何促进学生心理优化的。
首先,学校团支部在对待学生入团的问题上把严关口,建立了一份非常严密的《入团积极分子档案》。从劳动、纪律、学习情况、班级贡献等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细化考察。这一措施,对刚升入中学,迫切要求加入共青团的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的锻炼,起了很大的作用。
其次,学校团支部全面开展“团建工作抓两头”的活动,通过学生自评,及时发现并矫正一部分学生的心理偏差。通过评优,推选出“校园精神文明先进个人”,把一些具有坚强的学习意志、能建立广泛和谐的同学关系,为班级和学校争得荣誉的学生作为标兵树立起来,动员大家向他们看齐,真正把学校共青团化成了一块巨大的隐形磁场。
当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千头万绪,极其复杂。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在学校工作之外,它还必须有家庭的不断配合,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我们相信:在全社会普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今天,广大教育工作者怀揣一颗真正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的热忱之心,一定会出色的完成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务,最终真正把学校锻造成为培养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以及优秀人才的基地和摇篮。
【关键词】素质教育 心理健康 常抓不懈
如何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笔者结合自身十几年来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实践,抛砖引玉,浅谈几点认识,求教于大家。
一、进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对中小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源”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中小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个体,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他们不是完全的社会人,而是“发展中”的未成年人。在这一时期,他们的心理具有鲜明的不稳定性、可塑性等特点,极容易接受外界的新事物、新信息、新思想,体现出很强的敏锐性。与此同时,因为心理上正处于塑造期,他们又极不成熟,承载力、辨别力很低,心理问题自然就会产生。
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立和发展的时期,市场经济带来了物质生活的繁荣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的心理产生了某些负面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抬头,对中小学生心理认知的错误导向非常明显;文化现象、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深刻变化,更是特别容易使青少年产生心理障碍,甚至一些心理疾患,再加上家庭变故、个人经历曲折、对严峻社会竞争和个人前途的忧虑,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产生在各方面综合因素的影响下,其趋势已不可避免,我们只有基于对该根源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并以此为前提开展研究,才会把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脉搏,对症下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有的放矢,有明确的导向性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矫正。而不注重对学生“发展性”心理的培养。我们既然已经认识到中小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他们的心理问题是不断产生和变化的,我们就不能再沿袭过去那一套传统的工作方法,“头疼医头,脚痛医脚”,而应该用发展的、辩证的眼光来看问题,树立起适应当代社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确定一个明确的导向。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确定一个什么样的导向呢?笔者特别欣赏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D·戈尔曼关于情商方面的研究成果。我认为:培养起一定的自我觉察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自我激励能力、了解他人的能力以及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完全可以确定为当代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导向。
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适应社会型”,而是与时俱进的“开拓创新型”,只有“创造发展型”人才,才会最大限度的适应社会并推动社会进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有以此为导向,才会实实在在的抓出成效。
三、抓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全面贯彻一个思想,创建“民主、和谐、宽松”的育人环境
教育工作,特别是以优化学生心理为目的的教育工作,应该贯彻一个什么样的思想呢?那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我们多年来一直强调要把学生放在一个平等主体的地位上来看待,但在实际工作中,师生之间却始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这种距离的存在,客观上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和实效。那么,怎样消除师生之间的距离感,全面贯彻这一思想呢?笔者认为:必须创建“民主、和谐、宽松”的育人环境。
在课外的学生心理问题转化工作中,我一贯采取“漫谈”的方式。学生进了办公室,我坐着,也一定会让学生坐下。我一般不直入正题,而是和气的先和他们聊天,再一步一步的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来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2009年,我校曾有两名初三学生离校出走,返校后,我与其中一个谈心,谈话中有如下几句:
师:“坐”(学生很意外的坐下)
“最近学习紧不紧张?”
生:“紧张的很!”
师:“我特别理解你们初三学生当前的心情,初三难忘,初三难过呀!”
生:“……”(学生默然,流出了眼泪)
师:“这几天一直没见你,家中有事吧?要不要老师帮忙?”
生:“不……家里没事,我……我逃学了。”(学生已羞愧难当,头深深地埋了下去)
师:“哦,真有这事?”(我故做惊讶状)
谈话结束后,我拍拍他的肩,朝他点点头,再也没说一句话,他朝我一鞠躬,走出了办公室。目前,这个学生已顺利的升入了高中,开始了他学业生涯中新的人生旅程。我想: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之所以能卸下这位学生的心理负担,与其说教育了一个人,不如说是打动了一颗娇嫩脆弱的心。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工作指导思想和育人环境问题,确实已经成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极其重要的一环。
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把握主渠道和其他渠道的关系,做到多管齐下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可能通过某一方面的工作即能立竿见影,想抓好,抓出实效,除了利用课堂教学、课外谈心两个主渠道以外,还必须充分重视其他途径和形式,做到多管齐下,形成合力。笔者曾主管学校共青团工作多年,接下来谈一谈借助共青团的优势,如何促进学生心理优化的。
首先,学校团支部在对待学生入团的问题上把严关口,建立了一份非常严密的《入团积极分子档案》。从劳动、纪律、学习情况、班级贡献等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细化考察。这一措施,对刚升入中学,迫切要求加入共青团的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的锻炼,起了很大的作用。
其次,学校团支部全面开展“团建工作抓两头”的活动,通过学生自评,及时发现并矫正一部分学生的心理偏差。通过评优,推选出“校园精神文明先进个人”,把一些具有坚强的学习意志、能建立广泛和谐的同学关系,为班级和学校争得荣誉的学生作为标兵树立起来,动员大家向他们看齐,真正把学校共青团化成了一块巨大的隐形磁场。
当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千头万绪,极其复杂。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在学校工作之外,它还必须有家庭的不断配合,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我们相信:在全社会普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今天,广大教育工作者怀揣一颗真正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的热忱之心,一定会出色的完成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务,最终真正把学校锻造成为培养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以及优秀人才的基地和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