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育是以人育人的事业,教师作为这一特殊的职业,直接负担着培养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历史重任,因此,师德比其他职业道德,有着更加强烈的典范性,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教师形象是每个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师不断进取,赢得成功的力量所在。
关键词 师德 热爱 学生 理解 责任 敬业
一、热爱学生是教师必备的美德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造就新一代。教师的劳动对象是人,而且是人群中最年轻、最有朝气,最喜欢学习,最容易接受新事物,最具丰富情感、个性独特的群体——青少年;教师的任务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凭着自身的个性、知识、才能、情感、人格和意志,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管理者。由此可见,教师的劳动就是教育人、塑造人,教师才因此获得“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美誉。教师这种劳动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须热爱自己的教育对象,热爱学生。同时,教师劳动的特殊性也规定了师生关系是学校里最主要的人际关系的特殊性,由于教师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的地位,这就决定了在师生关系中,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主导方面,热爱学生成为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也就自然的成为调整师生关系的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如果我们再深层次的思考一下,教师劳动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热爱学生是全部教学活动的基础。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中,实际上是师生之间感情交流的过程,由于教的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学的主体是学生,客体是老师,只有主客体感情和谐一致的时候,教与学的任务才能很好的完成,才能形成课堂上的教与学的良好的互动佳境。由于教师热爱学生,就容易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形成一种相互信任的氛围,这时,教师就能深入准确地了解学生,有针对性地做到“因材施教”学生就会把教师的表扬看作鼓励,把批评当作爱护,表扬和批评就会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成为积极向上的动力。如果师生关系不好,学生就会把表扬看成是“哄人”,把批评看成“与人过不去”。在这种关系中,批评和表扬都会成为教育的障碍。所以,只有教师热爱学生,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只有健全在和谐师生关系上的教育,才能增强教育的有效性。中学生,正处于性格发展中的重要阶段,他们渴望被老师理解,渴望有人能够以朋友兼师长的关系探讨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问题,这些都不是用说教的方式就能解决。爱学生,就必须努力去理解学生,尽管理解每一位学生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我们也必须尽力去做。爱学生,就必须努力去理解学生,要理解学生,那就必须善于观察,善于与学生交谈,以坦诚的心去面对学生,使学生愿接近你,向你敞开心扉,让你走进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也只有走进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你才能知道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了解他们的情况后也不见得真正理解他们,因为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主体,正在发育过程中,随时都有可能因为一些事情关起心门,也正因为如此,才要求老师要有一种始终如一的爱,一颗细致入微的心,一种高尚的思想境界,如果对于他们的问题你本身不是较为正确的认识的话,可能无法解决他们的问题,正是因为有着对学生的爱,我才能随时随处关心学生,理解学生,也才不断要求自己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武装自己,尽自己所学,所想去为学生排解各种困扰。教师尊重学生,爱学生,不仅意味着最终赢得学生的信任和拥戴,提高教育的功效,也还意味着教师能虚心地向学生学习,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与学生一起成长,共同进步。
二、“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师德不变的主题
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智慧的代表,是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师的人格魅力并不是虚无飘渺的,而是十分具体在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再加上青少年学生又具有“向师性”强 和“可塑性”大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学生做出仿效的榜样,正如被誉为“万世师表”的陶行知先生所说:“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身共做;要学生学得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躬亲共守。”陶先生的话在今天的提高师德修养方面仍有很好的指导意义。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句话被一些师范类院校作为培养教师的名言。教师要以自己的完美人格来影响和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在工作中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从生活工作中的小事做起,为学生树立一个榜样,从而感化和引导学生。爱岗敬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基石。对于教师来说,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就是忠诚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社会与人民对教师寄予重望,因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学生本人和家长对教师也寄予很高的期望。我们不能设想一个没有敬业精神的教师能够为培养人才的教育工作尽心尽力,所以只有教师具备了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才会在教育实践中,全身心投入,潜心钻研业务,努力掌握现代科学理论知识,广泛搜集最新教育信息,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同时有了对事业热爱之心,就会甘于平凡,为人民的教育事业默默奉献,在平凡的三尺讲台上奉献自己的才智和毕生的精力。教师在教育中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学生总是以老师做为模仿效法的对象,老师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都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烙印,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加里宁有这样一段话:“教师每天仿佛都蹲在一面镜子前,外面有几百双精细的,富于窥伺出教师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的眼睛,在不断地盯视着他。”因此,教师必须十分注意自身的修养,严格要求自己,把做人与育人统一起来,时时处处做学生的良好榜样,以大方得体的仪表,稳重端庄的举止,亲切和蔼的态度,文明礼貌的语言,严谨持重的行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等,形成一种无声无形的教育动力,去感召学生,启迪学生,最终达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目的。
总之,做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只有深刻理解师德,充分认识提高师德的重要意义,不断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要对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时时以育人者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塑造好自己的人格,处处为人师表。
关键词 师德 热爱 学生 理解 责任 敬业
一、热爱学生是教师必备的美德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造就新一代。教师的劳动对象是人,而且是人群中最年轻、最有朝气,最喜欢学习,最容易接受新事物,最具丰富情感、个性独特的群体——青少年;教师的任务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凭着自身的个性、知识、才能、情感、人格和意志,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管理者。由此可见,教师的劳动就是教育人、塑造人,教师才因此获得“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美誉。教师这种劳动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须热爱自己的教育对象,热爱学生。同时,教师劳动的特殊性也规定了师生关系是学校里最主要的人际关系的特殊性,由于教师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的地位,这就决定了在师生关系中,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主导方面,热爱学生成为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也就自然的成为调整师生关系的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如果我们再深层次的思考一下,教师劳动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热爱学生是全部教学活动的基础。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中,实际上是师生之间感情交流的过程,由于教的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学的主体是学生,客体是老师,只有主客体感情和谐一致的时候,教与学的任务才能很好的完成,才能形成课堂上的教与学的良好的互动佳境。由于教师热爱学生,就容易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形成一种相互信任的氛围,这时,教师就能深入准确地了解学生,有针对性地做到“因材施教”学生就会把教师的表扬看作鼓励,把批评当作爱护,表扬和批评就会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成为积极向上的动力。如果师生关系不好,学生就会把表扬看成是“哄人”,把批评看成“与人过不去”。在这种关系中,批评和表扬都会成为教育的障碍。所以,只有教师热爱学生,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只有健全在和谐师生关系上的教育,才能增强教育的有效性。中学生,正处于性格发展中的重要阶段,他们渴望被老师理解,渴望有人能够以朋友兼师长的关系探讨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问题,这些都不是用说教的方式就能解决。爱学生,就必须努力去理解学生,尽管理解每一位学生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我们也必须尽力去做。爱学生,就必须努力去理解学生,要理解学生,那就必须善于观察,善于与学生交谈,以坦诚的心去面对学生,使学生愿接近你,向你敞开心扉,让你走进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也只有走进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你才能知道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了解他们的情况后也不见得真正理解他们,因为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主体,正在发育过程中,随时都有可能因为一些事情关起心门,也正因为如此,才要求老师要有一种始终如一的爱,一颗细致入微的心,一种高尚的思想境界,如果对于他们的问题你本身不是较为正确的认识的话,可能无法解决他们的问题,正是因为有着对学生的爱,我才能随时随处关心学生,理解学生,也才不断要求自己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武装自己,尽自己所学,所想去为学生排解各种困扰。教师尊重学生,爱学生,不仅意味着最终赢得学生的信任和拥戴,提高教育的功效,也还意味着教师能虚心地向学生学习,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与学生一起成长,共同进步。
二、“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师德不变的主题
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智慧的代表,是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师的人格魅力并不是虚无飘渺的,而是十分具体在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再加上青少年学生又具有“向师性”强 和“可塑性”大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学生做出仿效的榜样,正如被誉为“万世师表”的陶行知先生所说:“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身共做;要学生学得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躬亲共守。”陶先生的话在今天的提高师德修养方面仍有很好的指导意义。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句话被一些师范类院校作为培养教师的名言。教师要以自己的完美人格来影响和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在工作中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从生活工作中的小事做起,为学生树立一个榜样,从而感化和引导学生。爱岗敬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基石。对于教师来说,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就是忠诚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社会与人民对教师寄予重望,因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学生本人和家长对教师也寄予很高的期望。我们不能设想一个没有敬业精神的教师能够为培养人才的教育工作尽心尽力,所以只有教师具备了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才会在教育实践中,全身心投入,潜心钻研业务,努力掌握现代科学理论知识,广泛搜集最新教育信息,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同时有了对事业热爱之心,就会甘于平凡,为人民的教育事业默默奉献,在平凡的三尺讲台上奉献自己的才智和毕生的精力。教师在教育中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学生总是以老师做为模仿效法的对象,老师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都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烙印,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加里宁有这样一段话:“教师每天仿佛都蹲在一面镜子前,外面有几百双精细的,富于窥伺出教师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的眼睛,在不断地盯视着他。”因此,教师必须十分注意自身的修养,严格要求自己,把做人与育人统一起来,时时处处做学生的良好榜样,以大方得体的仪表,稳重端庄的举止,亲切和蔼的态度,文明礼貌的语言,严谨持重的行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等,形成一种无声无形的教育动力,去感召学生,启迪学生,最终达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目的。
总之,做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只有深刻理解师德,充分认识提高师德的重要意义,不断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要对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时时以育人者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塑造好自己的人格,处处为人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