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适应新形势下对教师人才的普通话口语的较高要求,师范院校很重视学生普通话口语教学工作,每年都针对学生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普通话教学的深入和提高。文章分析了在普通话口语教学中存在四个方面的误区,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以促进普通话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有效提升师范生的普通话口语水平。
【关键词】普通话口语水平;教学误区;应对策略
普通话是我国的通用语言。国家把推广普通话工作的重点放在学校和社会有关部门,并对特定岗位的工作人员提出具体的要求,要求担负语言示范责任的人员,如教师、播音员必须有更高的普通话水平。就教师而言,讲规范的普通话是必备的职业素质。教师的语言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典范,教师有责任和义务教会学生标准的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因此,教师必须以普通话为职业语言,师范学生必须学好普通话。为适应新形势下对教师人才的普通话口语的较高要求,师范院校很重视学生普通话口语教学工作,每年都针对学生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但学生普通话水平达标率(即达到普通话二级乙等的水平,普通话测试成绩达80分)并不高。以“人机对话”的模式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较以往的人工测试模式来说,方式更新颖,评分更公平、更严格,也更规范,故对应试人心理素质和普通话语用能力的要求更高,难度更大。“人机对话”模式的普通话测试达标率低的情况反映出了师范院校学生普通话水平较低的现状,从中也透射出了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如何扎实地开展普通话教学工作,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呢?
一、普通话教学存在的误区
普通话口语教学工作,由于把握不好普通话教学的侧重点,从而导致不自觉地走入诸多普通话教学误区,严重地影响了学生普通话整体水平的提高。那么我们的普通话教学存在着那些误区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误区一: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轻实践能力的培养
普通话口语教学是一门科学,而科学最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走出创新之路。显然,没有能够辩证地理解和处理知识传授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关系,是普通话口语教学的一个重要误区。即以“理论指导实践”为教学理念,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语言运用所必需的知识结构的系统传授上,如声母、韵母的发音理论知识、说话技巧理论知识等。把普通话的有关理论知识上升为学习的目的和中心,其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教师辛辛苦苦地教,学生刻苦努力地学,可到头来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这种本末倒置、主次易位的教学模式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当理论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而又不能外化为一种语言实践能力时,学生就会逐渐失去主动学习的兴趣,甚至丧失学习的信心,导致普通话学习难上加难,从而制约了普通话水平的提高。
(二)误区二:重书面语的教学,轻口头的训练
我们的普通话教学,在课堂上学习的通常是普通话的书面语,大都把书面语的字词的声韵调和朗读当成普通话学习训练的重点,重视朗读当中的语气、语调、停连、重音、轻声、儿化等内容的学习辅导,却忽视了普通话最重要的外在形式——口语的训练(包括普通话语音训练、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等)。结果学生到了下课要叙说生活里的事情,想表达自己心中的意愿时词不达意,往往不能灵活、自如、流畅地使用普通话。这样一来,学生便会用自己的母语——方言或民族语言来表达,或者在用普通话表达时夹杂方言或民族语言中的语音、词汇、句式或语气。这种教学内容上的本末倒置,严重影响了普通话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幼师生专业技能的发展。
(三)误区三:重集体教学,轻针对性教学
我区师范院校学生多来自壮、汉、苗、瑶等不同民族地区,各种方言和民族语各有其语音上的特点,有些与普通话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在学习普通话时存在着不同的难点和盲点。而我们的普通话教学的现实情况是班级人数多,指导教师少,安排的课时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采取同一种教学模式,多进行集体训练,从内容到形式都缺乏针对性,不能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普通话上的难点和盲点进行攻克和突破。这样流于形式又无目的的集体教学模式,也大大降低了学生普通话学习的效果。面向全体,关注个体差异,全面提高只是一句空话。
(四)误区四:重正音教学,轻词汇、语法的规范
普通话与方言之间的差异,最大的是语音,其次是词汇、语法方面的差异。教师在普通话教学中往往认为只要语音标准了就能说好普通话。因此,普通话教学中过多地重视正音教学,而忽视了普通话词汇和语法规范的训练。学生在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因受到自身语言环境中母语(某方言或某民族语)表达习惯的影响,自觉或不自覺地套用母语的词汇或带有母语的语法成分,使所说的普通话带有较为浓重的方言色彩。这种不符合普通话规范要求的“方言普通话”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普通话口语水平的提高。
二、提高师范生普通话口语水平的对策
如何走出这些普通话教学误区呢?以下是笔者总结出来的几点应对策略。
(一)杜绝理论知识满堂灌,注重学生语言实践能力培养
在教学中教学系统理论知识应贯彻“精要、简明、易懂、有用”的原则,对理论知识内容进行整合,对系统知识进行统筹,确定哪些多讲,哪些少讲,哪些可以略而不讲。如声母、韵母、声调的分类等纯理论性知识重点讲授;如非本地方言及民族语言与普通话的对应关系不必长篇大论,以点拨为主等。把握课堂时间时,应增加学生语用能力训练的时间和教师有针对性指导的时间。确立学生小组训练常规,将学生中普通话口语水平较高者培养为小组带头人,开展帮带和互助学习训练,努力营造“比、学、赶、帮”的和谐氛围,使学生的普通话语用能力得到进一步强化。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善于收集学生语言实践能力训练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难点问题,并及时给予学生有效的应对策略和针对性的指导。
(二)教学要有侧重点,指导要有针对性
普通话教学中的侧重点,我认为有两个层面:一是系统理论知识有侧重点,如书面语和口语训练的侧重点,正音训练和词汇、语法规范的侧重点等;二是指导学生训练的侧重点,如正音训练时以当地的典型语音问题的克服为训练重点,以不同地域的学生的实际情况为训练重点等。教学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在充分发挥学生教学潜能的同时,切不可忽视学生主体的实际学习需求。教学初期,教师要做好学生普通话水平的摸底和评估,根据学生的不同语言背景,区分不同的教学对象,确定不同的教学类型,找出相应的教学侧重点,整合系统理论知识并制定有效的教学计划。另外,在普通话教学过程中,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突出教学中的重点,攻克教学中的难点,消除学习上的盲点,多鼓励,广开言,善指导,使普通话教学更为有效。
(三)既讲究课堂教学实效,又重视课后语境创设
普通话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非朝夕之功。普通话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课内、课外自觉学习和运用普通话的意识,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课后的普通话学习训练指导。除重视早晚读的朗读训练之外,还可开展形式灵活、内容广泛、参与面大的课外训练活动,如收听广播,举办朗诵会、故事会,模拟采访,导游解说等,以此来培养学生应用普通话的兴趣和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此外,教师在学习生活中与学生的交流交往也应注重语境的创设,努力营造“多讲普通话、爱讲普通话、敢讲普通话、善讲普通话”的良好氛围。
(四)提高认识,重视普通话教学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教师担负着人类经验传递和文化继承的神圣使命,语言是最基本的手段。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方式,就是继承母语,学好汉语,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因此,学校是“推普”工作的重要阵地,在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人才质量工作中,语言文字能力是文化素质中最基本的因素,普通话表达能力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普通话表达水平的高低正是语言素养是否过硬的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标准。教师的语言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典范,教师有责任和义务教会学生较标准的普通话。因此,教师必须以普通话为职业语言,师范生必须学好普通话。为此,担任师范生普通话教学指导任务的教师必须加强学习,重视自身语言素养的提高,积极探索普通话教学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不断提高教学指导能力,将自身的高素质转化为学生的高能力。同时,学校应加强普通话教学师资培养,不断完善普通话训练硬件设施,为普通话教学提供良好的条件,以有效促进师生普通话整体水平的提高。学校和教师应让学生知道学习普通话不只是为了考试取得教师资格证,应将“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普通话伴你走遍天下”等语言观念逐渐深入学生心中,不断增强规范意识,养成规范习惯,提高规范能力,使校园里学习普通话和运用普通话蔚然成风。
【参考文献】
[1]于根元.新时期的推广普通话工作[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0.
[2]宋欣桥.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实用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于瑾.广西推广普通话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关键词】普通话口语水平;教学误区;应对策略
普通话是我国的通用语言。国家把推广普通话工作的重点放在学校和社会有关部门,并对特定岗位的工作人员提出具体的要求,要求担负语言示范责任的人员,如教师、播音员必须有更高的普通话水平。就教师而言,讲规范的普通话是必备的职业素质。教师的语言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典范,教师有责任和义务教会学生标准的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因此,教师必须以普通话为职业语言,师范学生必须学好普通话。为适应新形势下对教师人才的普通话口语的较高要求,师范院校很重视学生普通话口语教学工作,每年都针对学生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但学生普通话水平达标率(即达到普通话二级乙等的水平,普通话测试成绩达80分)并不高。以“人机对话”的模式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较以往的人工测试模式来说,方式更新颖,评分更公平、更严格,也更规范,故对应试人心理素质和普通话语用能力的要求更高,难度更大。“人机对话”模式的普通话测试达标率低的情况反映出了师范院校学生普通话水平较低的现状,从中也透射出了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如何扎实地开展普通话教学工作,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呢?
一、普通话教学存在的误区
普通话口语教学工作,由于把握不好普通话教学的侧重点,从而导致不自觉地走入诸多普通话教学误区,严重地影响了学生普通话整体水平的提高。那么我们的普通话教学存在着那些误区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误区一: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轻实践能力的培养
普通话口语教学是一门科学,而科学最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走出创新之路。显然,没有能够辩证地理解和处理知识传授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关系,是普通话口语教学的一个重要误区。即以“理论指导实践”为教学理念,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语言运用所必需的知识结构的系统传授上,如声母、韵母的发音理论知识、说话技巧理论知识等。把普通话的有关理论知识上升为学习的目的和中心,其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教师辛辛苦苦地教,学生刻苦努力地学,可到头来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这种本末倒置、主次易位的教学模式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当理论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而又不能外化为一种语言实践能力时,学生就会逐渐失去主动学习的兴趣,甚至丧失学习的信心,导致普通话学习难上加难,从而制约了普通话水平的提高。
(二)误区二:重书面语的教学,轻口头的训练
我们的普通话教学,在课堂上学习的通常是普通话的书面语,大都把书面语的字词的声韵调和朗读当成普通话学习训练的重点,重视朗读当中的语气、语调、停连、重音、轻声、儿化等内容的学习辅导,却忽视了普通话最重要的外在形式——口语的训练(包括普通话语音训练、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等)。结果学生到了下课要叙说生活里的事情,想表达自己心中的意愿时词不达意,往往不能灵活、自如、流畅地使用普通话。这样一来,学生便会用自己的母语——方言或民族语言来表达,或者在用普通话表达时夹杂方言或民族语言中的语音、词汇、句式或语气。这种教学内容上的本末倒置,严重影响了普通话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幼师生专业技能的发展。
(三)误区三:重集体教学,轻针对性教学
我区师范院校学生多来自壮、汉、苗、瑶等不同民族地区,各种方言和民族语各有其语音上的特点,有些与普通话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在学习普通话时存在着不同的难点和盲点。而我们的普通话教学的现实情况是班级人数多,指导教师少,安排的课时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采取同一种教学模式,多进行集体训练,从内容到形式都缺乏针对性,不能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普通话上的难点和盲点进行攻克和突破。这样流于形式又无目的的集体教学模式,也大大降低了学生普通话学习的效果。面向全体,关注个体差异,全面提高只是一句空话。
(四)误区四:重正音教学,轻词汇、语法的规范
普通话与方言之间的差异,最大的是语音,其次是词汇、语法方面的差异。教师在普通话教学中往往认为只要语音标准了就能说好普通话。因此,普通话教学中过多地重视正音教学,而忽视了普通话词汇和语法规范的训练。学生在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因受到自身语言环境中母语(某方言或某民族语)表达习惯的影响,自觉或不自覺地套用母语的词汇或带有母语的语法成分,使所说的普通话带有较为浓重的方言色彩。这种不符合普通话规范要求的“方言普通话”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普通话口语水平的提高。
二、提高师范生普通话口语水平的对策
如何走出这些普通话教学误区呢?以下是笔者总结出来的几点应对策略。
(一)杜绝理论知识满堂灌,注重学生语言实践能力培养
在教学中教学系统理论知识应贯彻“精要、简明、易懂、有用”的原则,对理论知识内容进行整合,对系统知识进行统筹,确定哪些多讲,哪些少讲,哪些可以略而不讲。如声母、韵母、声调的分类等纯理论性知识重点讲授;如非本地方言及民族语言与普通话的对应关系不必长篇大论,以点拨为主等。把握课堂时间时,应增加学生语用能力训练的时间和教师有针对性指导的时间。确立学生小组训练常规,将学生中普通话口语水平较高者培养为小组带头人,开展帮带和互助学习训练,努力营造“比、学、赶、帮”的和谐氛围,使学生的普通话语用能力得到进一步强化。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善于收集学生语言实践能力训练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难点问题,并及时给予学生有效的应对策略和针对性的指导。
(二)教学要有侧重点,指导要有针对性
普通话教学中的侧重点,我认为有两个层面:一是系统理论知识有侧重点,如书面语和口语训练的侧重点,正音训练和词汇、语法规范的侧重点等;二是指导学生训练的侧重点,如正音训练时以当地的典型语音问题的克服为训练重点,以不同地域的学生的实际情况为训练重点等。教学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在充分发挥学生教学潜能的同时,切不可忽视学生主体的实际学习需求。教学初期,教师要做好学生普通话水平的摸底和评估,根据学生的不同语言背景,区分不同的教学对象,确定不同的教学类型,找出相应的教学侧重点,整合系统理论知识并制定有效的教学计划。另外,在普通话教学过程中,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突出教学中的重点,攻克教学中的难点,消除学习上的盲点,多鼓励,广开言,善指导,使普通话教学更为有效。
(三)既讲究课堂教学实效,又重视课后语境创设
普通话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非朝夕之功。普通话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课内、课外自觉学习和运用普通话的意识,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课后的普通话学习训练指导。除重视早晚读的朗读训练之外,还可开展形式灵活、内容广泛、参与面大的课外训练活动,如收听广播,举办朗诵会、故事会,模拟采访,导游解说等,以此来培养学生应用普通话的兴趣和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此外,教师在学习生活中与学生的交流交往也应注重语境的创设,努力营造“多讲普通话、爱讲普通话、敢讲普通话、善讲普通话”的良好氛围。
(四)提高认识,重视普通话教学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教师担负着人类经验传递和文化继承的神圣使命,语言是最基本的手段。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方式,就是继承母语,学好汉语,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因此,学校是“推普”工作的重要阵地,在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人才质量工作中,语言文字能力是文化素质中最基本的因素,普通话表达能力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普通话表达水平的高低正是语言素养是否过硬的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标准。教师的语言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典范,教师有责任和义务教会学生较标准的普通话。因此,教师必须以普通话为职业语言,师范生必须学好普通话。为此,担任师范生普通话教学指导任务的教师必须加强学习,重视自身语言素养的提高,积极探索普通话教学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不断提高教学指导能力,将自身的高素质转化为学生的高能力。同时,学校应加强普通话教学师资培养,不断完善普通话训练硬件设施,为普通话教学提供良好的条件,以有效促进师生普通话整体水平的提高。学校和教师应让学生知道学习普通话不只是为了考试取得教师资格证,应将“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普通话伴你走遍天下”等语言观念逐渐深入学生心中,不断增强规范意识,养成规范习惯,提高规范能力,使校园里学习普通话和运用普通话蔚然成风。
【参考文献】
[1]于根元.新时期的推广普通话工作[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0.
[2]宋欣桥.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实用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于瑾.广西推广普通话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