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部分普通本科学校向应用型转变是大势所趋,在此类院校转型过程中,如何进行行之有效的课程改革,值得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探索。
【关键词】课程设置 英语专业
一、课程改革实施背景
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是国务院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内蒙古深入推进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加快应用技术人才培养、促进高校特色发展的重要举措。日前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发改委、财政厅联合下文,正式确定将我校列为全区转型发展试点高校之一。
作为学院第二大系,外语系先行启动了课程改革,力争培养出更多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现就近三年外语系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
二、课程改革实施过程
学院一直秉持着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办学理念。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中,课程的制定是人才培养方案中以人为本、人尽其才的根本保障。在充分考虑我区民族及经济等地域特点的基础上,对低年级教育阶段的传统课程设置进行了改革,旨在寻求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1.萌芽尝试阶段。对2014级学生开设核心课程的基础上,除了加设自然拼读、少儿英语教学法、儿童英语故事等校选课程之外,还实行了班主任语音负责制。新增加的两个抓手能够帮助学生夯实语言基本功,增加语言输入量,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其实践操作和运用能力,为未来的的职业养成打好基础。
调查及测试结果显示,在以核心课为主,校选课为辅,班主任语音承包责任制的保驾护航下,教学效果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其缺点是课时量较多,不利于大面积推广。
2.发展调整阶段。英语专业学生未来工作最先遇到的任务往往是听说而非读写,因此听说能力是更具生存意义的能力。传统教学影响下,英语听说能力已经成为阻碍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的瓶颈。通过前期教学改革的尝试,更加肯定了加强听说能力培养是目前提高英语教学效果的突破口。
故2015级自大一下学期开始,将课程精简为以精读,口语听力综合课,语法为主,班主任导师制护航。听说综合课由班主任本人承担,每星期8小节课,大大增加了语言的输入输出量。
其他原有专业课程的核心内容以隐性课程的形式帮助学生不知不觉的接受隐含于内的影响,带来一些无意识的学习经验,主要通过隐形课程的设置,为培养当代优秀的应用型人才搭建平台,创造条件提高其语言、思辨等核心能力。比如:在校内举办校园英语歌曲大赛、演讲比赛及趣配音等各种赛事;推荐并鼓励品学兼优的同学参加大学生英语教师技能大赛,参加国际比赛的英语志愿者活动等。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培养其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有极大的帮助。
经调查,学生的满意度比较高,教学效果显著,有很强的操作性,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可以扩大改革规模,但同时也反映出教学时重听说轻阅读的情况,导致人文素养和底蕴不足。
3.改良完善阶段。任何改革都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反应出来的不理想的方面将在下一阶段得以改良完善。
为了保证英语专业学生在精通语言的同时,获得深厚的人文素养和宽广的知识面,在保证原有的课程全英授課外,更在2016级学生大一下学期增加了阅读课,这样能够确保语言输出的高效性和准确性。
据师生反馈,自增加了阅读课程,学生接触了大量的可理解语料之后,能够自然的获得语言应用能力。实际写作中,行文也更加流畅,言之有物。学生对现阶段的课程设置很满意,现行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深厚的语言功底并增强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就近三年课程改革的效果,笔者从宏观指导层面和微观操作角度对课程改革提出几点建议:
宏观方面,课程制定者应该科学规划,努力探索一条适合民办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路,拓宽合作路径,加大校外合作—校企合作、校际合作;校内鼓励教师提升其课程开发意识并提供便利条件。可以根据学院年轻教师的优势,在英语学科内设置选修课、系列讲座,调整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重;学习和应用先进的方法和技术,探索导师制、微课、翻转课堂、网络开放等新型教学方式,推进教学方式改革,令学生学习更具效果,培养出广受社会欢迎的应用型人才,最终服务社会,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
微观方面,课程教授者在努力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同时,也应注重加强学习和交流,努力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激发学术活力,以高水平的科研带动高水平的教学,构建教学与科研互动的创新行人才培养模式。课上采用新内容,新形式,新思路,新要求,全面提高语言技能和综合素质。课下通过举办多种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缩短学生与社会接轨的距离。
我校近三年对课程及教学改革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未来几年里,在汲取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应一如既往的为培养更多优秀的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蒋洪新.关于《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
作者简介:姜雪(1982-),女,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与文化。
【关键词】课程设置 英语专业
一、课程改革实施背景
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是国务院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内蒙古深入推进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加快应用技术人才培养、促进高校特色发展的重要举措。日前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发改委、财政厅联合下文,正式确定将我校列为全区转型发展试点高校之一。
作为学院第二大系,外语系先行启动了课程改革,力争培养出更多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现就近三年外语系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
二、课程改革实施过程
学院一直秉持着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办学理念。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中,课程的制定是人才培养方案中以人为本、人尽其才的根本保障。在充分考虑我区民族及经济等地域特点的基础上,对低年级教育阶段的传统课程设置进行了改革,旨在寻求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1.萌芽尝试阶段。对2014级学生开设核心课程的基础上,除了加设自然拼读、少儿英语教学法、儿童英语故事等校选课程之外,还实行了班主任语音负责制。新增加的两个抓手能够帮助学生夯实语言基本功,增加语言输入量,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其实践操作和运用能力,为未来的的职业养成打好基础。
调查及测试结果显示,在以核心课为主,校选课为辅,班主任语音承包责任制的保驾护航下,教学效果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其缺点是课时量较多,不利于大面积推广。
2.发展调整阶段。英语专业学生未来工作最先遇到的任务往往是听说而非读写,因此听说能力是更具生存意义的能力。传统教学影响下,英语听说能力已经成为阻碍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的瓶颈。通过前期教学改革的尝试,更加肯定了加强听说能力培养是目前提高英语教学效果的突破口。
故2015级自大一下学期开始,将课程精简为以精读,口语听力综合课,语法为主,班主任导师制护航。听说综合课由班主任本人承担,每星期8小节课,大大增加了语言的输入输出量。
其他原有专业课程的核心内容以隐性课程的形式帮助学生不知不觉的接受隐含于内的影响,带来一些无意识的学习经验,主要通过隐形课程的设置,为培养当代优秀的应用型人才搭建平台,创造条件提高其语言、思辨等核心能力。比如:在校内举办校园英语歌曲大赛、演讲比赛及趣配音等各种赛事;推荐并鼓励品学兼优的同学参加大学生英语教师技能大赛,参加国际比赛的英语志愿者活动等。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培养其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有极大的帮助。
经调查,学生的满意度比较高,教学效果显著,有很强的操作性,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可以扩大改革规模,但同时也反映出教学时重听说轻阅读的情况,导致人文素养和底蕴不足。
3.改良完善阶段。任何改革都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反应出来的不理想的方面将在下一阶段得以改良完善。
为了保证英语专业学生在精通语言的同时,获得深厚的人文素养和宽广的知识面,在保证原有的课程全英授課外,更在2016级学生大一下学期增加了阅读课,这样能够确保语言输出的高效性和准确性。
据师生反馈,自增加了阅读课程,学生接触了大量的可理解语料之后,能够自然的获得语言应用能力。实际写作中,行文也更加流畅,言之有物。学生对现阶段的课程设置很满意,现行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深厚的语言功底并增强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就近三年课程改革的效果,笔者从宏观指导层面和微观操作角度对课程改革提出几点建议:
宏观方面,课程制定者应该科学规划,努力探索一条适合民办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路,拓宽合作路径,加大校外合作—校企合作、校际合作;校内鼓励教师提升其课程开发意识并提供便利条件。可以根据学院年轻教师的优势,在英语学科内设置选修课、系列讲座,调整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重;学习和应用先进的方法和技术,探索导师制、微课、翻转课堂、网络开放等新型教学方式,推进教学方式改革,令学生学习更具效果,培养出广受社会欢迎的应用型人才,最终服务社会,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
微观方面,课程教授者在努力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同时,也应注重加强学习和交流,努力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激发学术活力,以高水平的科研带动高水平的教学,构建教学与科研互动的创新行人才培养模式。课上采用新内容,新形式,新思路,新要求,全面提高语言技能和综合素质。课下通过举办多种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缩短学生与社会接轨的距离。
我校近三年对课程及教学改革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未来几年里,在汲取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应一如既往的为培养更多优秀的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蒋洪新.关于《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
作者简介:姜雪(1982-),女,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