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练习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之一。上好练习课对于学生熟练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能,理解数学思维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大有益处。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笔者就自主建构小学数学课课堂教学模式浅谈一些粗浅认识。
【关键词】练习课;模式;现代信息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信息技术支撑下完成一堂优秀的数学课是十分常见的。但是如何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能够得到独立自主的发展呢?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探索、研究。因为这样理解更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练习课相对来说都是学生已学习过的内容,且都是围绕某一知识点和基本技能开展的。因此,在练习课中我们应尽量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引导他们自己观察思考、尝试实践,巩固所学知识,体验练习快乐,品尝成功喜悦。所以,练习课要改变一题一练或搞题海战术的不正确做法。教师要精心组织引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练习课中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注意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练习内容和现代信息技术相整合展现知识生成过程,提高练习量,优化练习课,提高练习课的效果。
一、练习课的基本课堂教学模式
(一)创境引趣,激发参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练习课的开始,要适当营造适宜的课堂气氛,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通过创设自然亲切的对话情境、联系实际的生活情境、自主参与的活动情境、价值引领的问题情境、获取成功的体验情境等练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自然引入课题,明确练习课的具体目标和相关要求。如:在进行《行程问题》的练习课时,可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两位同学的跑步比赛的课件,让学生直观感知到路程相同,两个学生由于速度的快慢,所用时间不同的结果,并从中抽象出“速度×时间=路程”“时间=路程÷速度”“速度=路程÷时间”三个基本关系式,然后组织学生展开练习。
(二)启发回顾,检查复习
练习首先应该面向基础,让所学的新识得到应有的巩固,形成最基本的能力。在上述练习情境的启发下,教师应引领学生进行基本练习通过动口、动脑、动手、同伴交流等方式展开的具体练习铺路搭桥。在此基础上开展基本能力形成性练习。练习时,教师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对新知的自我内化,达到让每一个学生基础巩固、技能强化,并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感受。
(三)范例指导,加深巩固
练习中要加强学生对新知的辨析能力和质疑能力。组织练习时,教师要充分发挥组织者、指导者、引导者的作用,通过对一些典型题例的分析,让学生在范例指导中明确新知的本质,增强学生的辨析能力;通过对一些题目的自主探索,让学生利用已有的方法,进行理性的思考,抽象概括出规律性的东西;通过师生的交流对话,加深巩固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要努力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自主探索、充分交流,达到发展学生能力的目的。同时,练习固然是枯燥无味的,在这一环节我们还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枯燥的练习题动态化,让学生感觉食之有味。
(四)练习巩固,拓展延伸
练习要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教师要在认真研读教材和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把所学的知识置于更广阔的实际生活中。社会生活实际中,设计一些符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联系学生校园生活实际、充满现代生活气息的练习题和相关的实践活动。这样不仅可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相应的应用意识,而且能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提升思维空间,使所学知识得到升华。
(五)及时反馈,反思小结
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在课堂的结束阶段,应该适当地设计检测性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及时反馈修正,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到课堂评价中,进而对自己在本节课中的表现、练习情况等进行自我总结与反思,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与成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培养良好的反思习惯。
(六)导练结合,发展能力
弄清了练习课的课堂结构之后,我们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练习课是“以练习为主”,“适当指导”,做到“导、练、议、评相结合”。这样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掌握学法。而在练习课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就体现在教师的精心设问和巧妙导语上。
二、练习课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为了使练习课实现优质高效,在设计练习课时必须遵循以下教学原则。
(1)自主性原则
在练习当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练习的整个过程之中,教师不可以替代学生完成知识的检查,要充分体现学生检查知识;自主寻找规律;自主判断正误。
(2)针对性原则
练习课是对知识的巩固与提升,因此练习的针对性要强,做到练习重点分明,能够针对不同学生,让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能够得到不同的发展,务必将针对性体现在每位学生的身上。
(3)系统性原则
说到系统性,任何一堂课如果没有系统,无方向无重点地进行练习,就无法引领学生进行知识的检查复习。因此,指导他们将知识建构成有系统的网络,然后再设计相应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体会知识的纵向发展和横向联系以及知识综合运用的特点,从而提高对整体建构认知结构的理解和认识。
三、设计练习课应注意的问题
在练习课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把出现的问题视为生成的资源进行妥善地处理,消极因素定能转化为积极因素,有利于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一)避免旧课重上
练习课并不是例题讲解完毕的做题课,因此要避免一例一练的模式。当然,仿例练习是必要的。但是,在例题的基本模式的基础上要沟通相应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条件的改变、问题的改变,能够转化成另类问题或同类问题,指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体会知识由易到难的生成过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二)关注学生状态
学生是练习课的主人,而教师是练习课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因此,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及时调整练习的策略,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促进各类学生练习效果,设计开放性练习目标,想方设法让优秀生“吃得饱”,让学困生“别撑着”,使各类学生在练习课上都学有收获,从而整体提升练习效果。
(三)练习的时间和次数
练习的意义不在于回忆起遗忘的知识,而是防止学生对知识遗忘。根据艾宾浩斯遗忘规律,遗忘是先快后慢的。因此,对练习的次数应科学合理安排,新课后要做到及时练习,进行一定量的巩固性练习。练习的时间间隔要短,这样有利于新授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并且会形成能力,而后期练习可以逐渐加大间隔。而阶段性练习,则要充分体现对知识的阶段性梳理,确保让学生有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归类练习是集中时间的练习,应根据时间的长短,合理安排。一般将一半时间安排为归类练习,四分之一时间安排为针对性练习,四分之一时间安排为模拟测试。
对于练习课的时间和次数,教师同样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学情,进行科学合理安排,让学生的遗忘逐渐减少,对知识的记忆越来越牢。
总之,练习课教学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和情感交流,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自主练习过程中实现“人的发展,人人的发展”,达到变“苦练”为“乐练”的境界,真正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水平的数学,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一定要不断加深对练习课的认识,精心设计好每一节练习课。
【关键词】练习课;模式;现代信息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信息技术支撑下完成一堂优秀的数学课是十分常见的。但是如何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能够得到独立自主的发展呢?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探索、研究。因为这样理解更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练习课相对来说都是学生已学习过的内容,且都是围绕某一知识点和基本技能开展的。因此,在练习课中我们应尽量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引导他们自己观察思考、尝试实践,巩固所学知识,体验练习快乐,品尝成功喜悦。所以,练习课要改变一题一练或搞题海战术的不正确做法。教师要精心组织引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练习课中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注意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练习内容和现代信息技术相整合展现知识生成过程,提高练习量,优化练习课,提高练习课的效果。
一、练习课的基本课堂教学模式
(一)创境引趣,激发参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练习课的开始,要适当营造适宜的课堂气氛,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通过创设自然亲切的对话情境、联系实际的生活情境、自主参与的活动情境、价值引领的问题情境、获取成功的体验情境等练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自然引入课题,明确练习课的具体目标和相关要求。如:在进行《行程问题》的练习课时,可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两位同学的跑步比赛的课件,让学生直观感知到路程相同,两个学生由于速度的快慢,所用时间不同的结果,并从中抽象出“速度×时间=路程”“时间=路程÷速度”“速度=路程÷时间”三个基本关系式,然后组织学生展开练习。
(二)启发回顾,检查复习
练习首先应该面向基础,让所学的新识得到应有的巩固,形成最基本的能力。在上述练习情境的启发下,教师应引领学生进行基本练习通过动口、动脑、动手、同伴交流等方式展开的具体练习铺路搭桥。在此基础上开展基本能力形成性练习。练习时,教师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对新知的自我内化,达到让每一个学生基础巩固、技能强化,并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感受。
(三)范例指导,加深巩固
练习中要加强学生对新知的辨析能力和质疑能力。组织练习时,教师要充分发挥组织者、指导者、引导者的作用,通过对一些典型题例的分析,让学生在范例指导中明确新知的本质,增强学生的辨析能力;通过对一些题目的自主探索,让学生利用已有的方法,进行理性的思考,抽象概括出规律性的东西;通过师生的交流对话,加深巩固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要努力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自主探索、充分交流,达到发展学生能力的目的。同时,练习固然是枯燥无味的,在这一环节我们还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枯燥的练习题动态化,让学生感觉食之有味。
(四)练习巩固,拓展延伸
练习要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教师要在认真研读教材和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把所学的知识置于更广阔的实际生活中。社会生活实际中,设计一些符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联系学生校园生活实际、充满现代生活气息的练习题和相关的实践活动。这样不仅可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相应的应用意识,而且能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提升思维空间,使所学知识得到升华。
(五)及时反馈,反思小结
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在课堂的结束阶段,应该适当地设计检测性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及时反馈修正,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到课堂评价中,进而对自己在本节课中的表现、练习情况等进行自我总结与反思,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与成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培养良好的反思习惯。
(六)导练结合,发展能力
弄清了练习课的课堂结构之后,我们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练习课是“以练习为主”,“适当指导”,做到“导、练、议、评相结合”。这样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掌握学法。而在练习课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就体现在教师的精心设问和巧妙导语上。
二、练习课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为了使练习课实现优质高效,在设计练习课时必须遵循以下教学原则。
(1)自主性原则
在练习当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练习的整个过程之中,教师不可以替代学生完成知识的检查,要充分体现学生检查知识;自主寻找规律;自主判断正误。
(2)针对性原则
练习课是对知识的巩固与提升,因此练习的针对性要强,做到练习重点分明,能够针对不同学生,让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能够得到不同的发展,务必将针对性体现在每位学生的身上。
(3)系统性原则
说到系统性,任何一堂课如果没有系统,无方向无重点地进行练习,就无法引领学生进行知识的检查复习。因此,指导他们将知识建构成有系统的网络,然后再设计相应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体会知识的纵向发展和横向联系以及知识综合运用的特点,从而提高对整体建构认知结构的理解和认识。
三、设计练习课应注意的问题
在练习课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把出现的问题视为生成的资源进行妥善地处理,消极因素定能转化为积极因素,有利于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一)避免旧课重上
练习课并不是例题讲解完毕的做题课,因此要避免一例一练的模式。当然,仿例练习是必要的。但是,在例题的基本模式的基础上要沟通相应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条件的改变、问题的改变,能够转化成另类问题或同类问题,指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体会知识由易到难的生成过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二)关注学生状态
学生是练习课的主人,而教师是练习课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因此,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及时调整练习的策略,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促进各类学生练习效果,设计开放性练习目标,想方设法让优秀生“吃得饱”,让学困生“别撑着”,使各类学生在练习课上都学有收获,从而整体提升练习效果。
(三)练习的时间和次数
练习的意义不在于回忆起遗忘的知识,而是防止学生对知识遗忘。根据艾宾浩斯遗忘规律,遗忘是先快后慢的。因此,对练习的次数应科学合理安排,新课后要做到及时练习,进行一定量的巩固性练习。练习的时间间隔要短,这样有利于新授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并且会形成能力,而后期练习可以逐渐加大间隔。而阶段性练习,则要充分体现对知识的阶段性梳理,确保让学生有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归类练习是集中时间的练习,应根据时间的长短,合理安排。一般将一半时间安排为归类练习,四分之一时间安排为针对性练习,四分之一时间安排为模拟测试。
对于练习课的时间和次数,教师同样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学情,进行科学合理安排,让学生的遗忘逐渐减少,对知识的记忆越来越牢。
总之,练习课教学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和情感交流,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自主练习过程中实现“人的发展,人人的发展”,达到变“苦练”为“乐练”的境界,真正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水平的数学,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一定要不断加深对练习课的认识,精心设计好每一节练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