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中女神算葛晶晶:20年观风测雨“零差错”

来源 :北广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fang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日后,将有热带气旋从演习区域经过,会严重影响部队作战行动,建议将作战发起时间提前!”向指挥员大胆提出建议的是一名飒爽干练的女军官,这个建议又一次为部队兵力行动捕捉到有利的天气窗口。她叫葛晶晶,东部战区联合作战指挥中心某保障队总工程师。作为战区气象水文保障的“领头雁”,她用一次次精筹妙算把脉祖国的万里海天,为战区执行海空警巡、联演联训、抢险救灾等大项任务提供了有力保障。
  她一心想“参透天上的秘密”
  知天知地,胜乃可全。2000年9月,葛晶晶考入原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成为一名气象学专业的新学员。从那时起,古今中外巧用气象条件抢占天时、出奇制胜的诸多战例,在葛晶晶的脑海里打下深深烙印,让她看到了气象的精筹妙算对现代战争的重要意义。
  本科4年,她每学期考核成绩都稳居全队前三,最终以全队总分第一名的成绩保送研究生。硕士毕业,攻读博士。经过11年的高校求学,葛晶晶积淀了厚实的知识底蕴,鼓足了前行勇气。博士毕业后,她被分配至原南京军区气象水文中心任工程师。为快速从军校学员成长为保障打赢的合格预报员,葛晶晶坚持跟班训练,每天除了固定手绘天气图外,还给自己加工作量,利用午休时间多画几张历史天气图。
  用最短时间,尽快胜任岗位。3个月下来,葛晶晶手工绘制了天气图240余张、填满了3本预报练习本、记录了4万余字的知识要点和心得体会,预报准确率从最初的65%提升到82%。由于表现出色,单位破格让她3个月就上岗值班,当年参加重大任务气象水文保障,并在江苏省气象系统比武中取得优异成绩。
  战区成立后,为了更好地“参透天上的秘密”,葛晶晶主动向陌生领域进军,深入钻研云层、积冰、海浪、潮汐等专业知识,调阅相关海洋水文资料。用了3个月时间,将涉及到保障的海量数据“印”到脑子里,做到“一口清”。得知空军和海军相关单位对辖区战场环境研究比较深,她专程上门求学讨教,编写出《海洋水文保障手册》,大大充实完善了战区海洋水文基础资料。入伍20年来,葛晶晶与战场为伴,与风雨同行,出色完成各类重大联演联训活动和防汛抗台气象海洋保障任务,回答气象保障询问几千次,保持了“零差错”纪录。


  她用一次次精準预报践行打赢誓言
  换上臂章,走上席位,身为“战区人”的兴奋劲还没过,考验就接踵而至。每当看到战友们满身泥巴奋战在抢险救灾一线的图片时,她都很感动:“一想到自己做出的气象预报,对他们的行动至关重要,再苦再累我都要坚持下去。”
  那次值班经历,也让葛晶晶意识到,作为联合作战指挥的要素保障人员,做一名“技术通”远远不够,还应成为一名“作战通”,从指挥员的视角去审视气象海洋保障工作。
  她想离战场近一些,更近一些。
  有一次,战区计划选派一名气象海洋保障人员随舰出海执行任务。葛晶晶听说后,第一时间报名申请。任务急、要求高、责任重,葛晶晶稳住心神,迅速测算,很快和指挥组一起规划了一条我船可以安全通过、对方却无法跟踪接近的航线。果不其然,我舰船顺利过航后,对方舰船不得不减速、转向、远离。
  “要学会游泳,就要敢于到大海里去。”这次经历,让葛晶晶对这句话体会更深刻。从海上归来后,她又先后到战区海军、战区空军某场站等单位请教见习,短则半个月,长则两三个月。同时,她还开始恶补联合作战和各军兵种知识,“啃”下数百万字的资料,个人能力短板同保障打赢需要的差距日渐缩短。
  摆在葛晶晶面前的是一次新的挑战:任务区域低云笼罩、风高浪急,被大片的降水区域覆盖,加之不同武器平台对作战气象条件要求各异,时间选择上,既要差中选优,又要兼顾各方,难度可想而知。葛晶晶统计分析了数千组气象海洋实况数据,细致研判了600多张气象预报图,并与战区各军种气象海洋部门反复会商。最终,当她带着团队一分一秒卡出最佳时间窗口时,已近次日凌晨。
  她告诫自己,战争里的东西,不能等到战时再学
  多年来,葛晶晶已经养成习惯,每次任务前都会与一线部队指挥员和相关人员沟通,询问气象保障需求,把他们的实践经验与自己的专业知识融为一体相互印证。久而久之,葛晶晶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从陆军合成旅指挥员到海空部队飞行员、舰长,都习惯称她为军中“女诸葛”,练兵备战中遇到气象保障难题,总会想到与她一起探讨交流。
  对流云、云中积冰一直是飞行安全的重大威胁,会引发飞机的剧烈颠簸,甚至发动机停车等险情。葛晶晶了解情况后,决定挑战这个难题。
  走访调研、查阅资料……两年多的时间里,她仅算法改良一项就先后修改了十几版,翻阅的资料累积起来比书桌还高,完成了相关课题研究。如今,借助这一成果,气象预报员可以快速实现对云系的定量化分析,给出精细化保障建议,有效降低了飞行安全隐患。
  这些年,葛晶晶先后牵头参与了7个综合性重难点问题研究,其中人工影响气象海洋环境的应用前景、极端气象海洋环境的应用研究等一批成果,满足了联合作战气象海洋保障的迫切需求,为备战打仗提供了有力支撑。
  据央广网整理
其他文献
四叔属猴,猴精猴精的,从未安稳过。他的“芳华”,前一半给了工厂,后一半给了文工团。身上那股子重情和仗义劲儿是鲜有人与他相提并论的。在文工团上下,他整个儿就是一个“活宝”“人来疯”。那个疯啊,想停都停不住。院里桂花树下,不知道留下过多少个出自他那张贫嘴的故事,也不知留下过多少分贝的欢笑声。  当年,四叔爱上了诗歌,出了一本诗集,还兼职做着厂广播站的通讯员。那时,从前线下来的伤员,被集中安排在河西某部
期刊
杭州城头巷四维里的小弄里,住着三位靠手艺“吃饭”的年轻人,他们闹中取静,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不紧不慢地在城头巷末处过着自己的小日子,他们爱好手作,一拍即合,放弃了原本高薪的工作,选择花更多的时间和自己喜欢的一切待在一起。而今天“匠人说”的主人公,便是其中的———徐轶蕾。  徐轶蕾,石生記创始人之一。初识轶蕾,是在一个名叫“有匠”的app上,在众多分享手艺的匠造视频中,一只只可爱的毛球动物极其吸睛
期刊
大祁老师是我高中三年的代数老师,也是我们的班主任。大祁老师姓王,叫王大祁,但那时的学生们私底下都叫他大祁。2008年前,我和另外一位北大毕业的同学去过他北京的家里看望,如今这一晃又十多年了,一直没再联系,不知他近况如何。  大祁老师毕业于北大或清华,实在记不清了,媳妇是北京人,这个大家都记得。1988年我从陕西勉县第一中学考上大学后就一直在北京上学工作,安家立业。后来才知道大祁老师和媳妇调回了北京
期刊
敦煌莫高窟是舉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莫高窟人坚守在敦煌,为之付出毕生心血。常书鸿便是其中一位。他早年留学法国,是一位著名的画家,在事业有成的时候选择回到战火纷飞的祖国,筹备建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为首任所长。莫高窟有系统的保护和研究工作由此展开。  如今常会有人好奇,为何常书鸿能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来到大漠?在最近热门的新书《此生只为守敦煌:常书鸿传》(以下简称《此生只为守敦煌》)中,
期刊
戴金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天然气地质与地球化学家,他被誉为“中国天然气之父”。本文为戴金星撰写的回忆文章。  自幼投身地质的理想更明确  我的地质梦始于小学五年级。记得在一节地理劳作课上,我用石膏板制作的全国煤矿和铁矿分布图赢得老师的称赞,兴奋、自豪之情油然而生,“为国找矿”的梦想的种子也开始在心中萌芽生长。1950原1956年,我正值中学时期,新中国刚刚诞生,百废待兴,大规模建
期刊
苏轼与王弗结婚以后,他们相处的方式并不是像赵明诚与李清照,又或是陆游与唐婉新婚燕尔时的那般如胶似漆,但他们感情的热度,却一点也不比那两对少。曾有人总结说他们爱情是“温馨多过浪漫,凝望多过誓言,没有感天动地,也不求有感天动地,却是充满了人间的烟火气”,这或许就是人们常讲的“人间至味是清欢”吧!  但苏轼不能永远地待在家里,守着王弗,关起门来,过他们的小日子。他还有一件他必须要去做的事没有去做,那就是
期刊
陶叔叔不久前去世了。  我记事时他才30多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几十年过去了,每当我想起他,他的形象始終固定在青壮年时。  我年幼时有一段时间吃住在他家,那会儿陶叔叔的父母都还健在,家里的日常生活都是老人打理。我和陶叔叔的孩子们一起叫爷爷奶奶,地位几乎平起平坐。两位老人把生活安排得非常有秩序,家里家外花草茂盛,一日三餐有荤有素,祖孙三代其乐融融,有滋有味地过好每一天。  陶夫人陈阿姨是从莫斯科留
期刊
6月23日,中国西昌,北斗系统第55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当卫星太阳翼打开的瞬间,反射出金色光芒。至此,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全面完成,比原计划提前了半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成为中国第一个面向全球提供公共服务的重大空间基础设施。一个个有关北斗的数字振奋人心:发射的所有北斗三號卫星,100%成功;提供定位精度优于10米的全球服务;卫星单机和关键元器件100%自主可控;70%以上在中国入网的智
期刊
连日来,我国南方一些地区遭遇强降雨,水位猛涨,山体滑坡、桥梁被毁、道路冲断、房屋倒塌……当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鄱阳湖流域洪涝灾害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灾情就是命令,连日来,当地军民一心,保卫鄱阳,共御洪灾。  “夫妻兵”同守圩堤:轻伤不下火线  记者在鄱陽县鄱阳镇江家岭村的昌江圩上,看到了正在现场执勤的华凌云和梁雅茹夫妇。丈夫华凌云是武警江西总队机动支队通信股股长,妻子梁雅茹是武警江西
期刊
在浙江嘉兴的一个小村里,王志华、朱文炳、朱生荣、朱强四代电影放映员,“接力”放映电影50余年。“流动电影院”又开场,“哒哒”的走带声转出了光影老味道,也转动了整村人的文化生活。  摇橹船上的“水乡电影”  浙江嘉兴桐乡市洲泉镇马鸣村地处江南水乡,境内河流成网、航道纵横。时光倒回60多年前,除水路客运和货运外,河道间时常摇来一条“电影船”。船上载着一台百十来斤的放映机、几盘胶片、卷起的幕布和一只高音
期刊